论中国龙图腾之美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论中国龙图腾之美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论中国龙图腾之美1

关键词:龙图腾;神秘美;神性美;包容之美;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2-0075-05

“所谓图腾,指的是集体表象的反映,即一些具体的形象在一个或多个人类集体中世代相传并在每个成员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引起这些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形象客体产生尊敬、崇拜等感情。”龙便是这样一个集体表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凡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都以龙的传人自居。庞进先生在《中国龙文化》中把龙描述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然而,真有龙吗?如果有,它反映的是哪种事物表象?为什么没人看过?没有吗?为什么一个不存在的形象能如此生动地贯穿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在探求中国龙图腾千古之谜时,我们充分地领略了中国龙图腾的美。

一、神秘之美

1.龙的起源充满神秘色彩

胡照华在《中华神龙》一书序中对龙的起源有这样的论述:“中华神龙,源远流长,多元多流,多元一体,源于造化,高于造化。”显而易见,时间的流长,“造化”的可变性、可遇不可求性、机缘巧合性等不确定因素,足以让我们置身于神龙出世的神秘氛围中。从图腾学的角度看,龙作为一个民族图腾,与所有图腾的产生原因一样,即人类在远古时期信奉万物有灵时,对生活中自己无法理解、无法把握的事物、现象产生畏惧,进而进行崇拜。远古的先民思维属于原始思维活动,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说:“原始思维是在一个到处都有着无数神秘力量在经常起作用或即将起作用的世界中进行活动的,任何事情,即使是稍微有点儿不平常的事情,都立刻被认为是这种或那种神秘力量的表现。”因而,远古人类崇拜的对象本身就是不理解,它理所当然地充满神秘色彩,为我们的探究活动保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无尽的探求与联想中获得审美体验。让人费解的是这一神秘对象是如何演变成龙形的呢?形形的传说使龙的起源更为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其中,较为广泛流传的有三种说法:

第一,“容合说”。由于远古人类的思维属于模糊思维,因而,他们常会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不固执地将一些有关联的,习性、形状相同、相似、相近甚至相反的对象容合成一个“神物”,如蛇、鳄、蜥蜴、鱼、鲵、猪、马、牛、鹿、虎、熊等动物及雷、电、云、虹、霓、龙卷风、星宿等自然天象,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与远古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时有碰撞,甚或对人的生存、生产产生危害,古人在对这些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片面认知的前提下,对其高于人、优于人的特质产生恐惧,进而崇拜。凭着在部落中有头人制服族人的这一经验模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一物降一物,因而,他们确信,一定有一种神物能统治这一切,并渴望拥有这一神物,受这个神物的庇护。这个神物存在的前提是具有优于上述所有动物及自然现象的全部特质,如此以来,这些动物及自然现象的所有优势、神力都被集中成一个形象,这便是“龙”。它拥有所有动物与自然力的特点,有头有尾,能爬会游,呼风唤雨,能曲能直,能大能小,能明能暗,神出鬼没,来去无踪。

第二,龙生的“宇宙卵”传说。相传天上有九条龙:黑龙、白龙、黄龙各三条,九条龙轮换着盘孵两个龙蛋。当孵到一万八千年的时候,稍大些的龙蛋裂开,站起一个头上长角、手持大斧的神人,人们称其为。老龙见其形状与自己不同,甚为吃惊,便身子一鼓,尾巴一甩,将甩到地上。见四周昏暗混沌,憋闷得慌,就抡起大斧砍起来。他砍呀砍,慢慢地轻气上天,浊物落地,天地分得清清楚楚。砍累了,就躺在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见一个女子站在面前。此女子是从一个稍小的龙蛋里钻出来的。她一出来就会说话,对着老龙喊了一声“父王”,老龙听见喊声就变成了人,他看见此女子与前一个形状类似,就说:“你也到地上去吧”!一挥手,女子就到地上来了,是为之妹。后来,兄妹结为夫妻,采用生育、捏泥人、甩泥浆等方式繁衍了人类。传说告诉我们龙本身就存在着,是世界和人类的远祖,而龙子伏羲、女娲、炎帝……,每一位远祖的诞生都伴随着电闪雷鸣或异象环生,充满传奇、神秘色彩。

第三,图腾兼并说。相传在七千多年前,已成为帝太昊的伏羲氏常年在中原地区活动,并且建都宛丘。伏羲才智过人、勇猛善战、力大无比,很快就收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部落。由于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每个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伏羲在收服众部落后为了把各部落团结起来,决定制定一个共同的图腾。于是,他把各部落图腾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因此就出现了具备多种动物特征的龙。之后,各部落都将龙作为本部落的图腾加以崇拜。

2.龙的造型具有变化性及不确定性

龙伴随中华文明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这期间,龙一直在变化。早期的龙形只突出一种动物或容合物的特征,典型的如:鱼龙、鲵龙、蛇龙、牛龙、鹿龙、猪龙、马龙、鳄龙、鹰龙、虎龙、熊龙……,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造型也渐趋丰富与抽象。北宋董羽在《画龙辑要》中描述龙有“九似”:“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膦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风。”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述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作为图腾有众人“心象”的特点,可以说,每个人心中的龙都是不一样的,龙形的似象非象、有形无形及无限的可变空间,让我们从龙的造型上更进一步领略到龙图腾的神秘魅力。

二、神性之美

1.神力之美

龙的出现本身就是满足人类超自然的心愿,因而,龙与生俱来就有神力。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充分说明了龙是超越人力、变化无穷、神力无边、元所不能的神物。作为龙子被誉为创世之神,三国吴人徐整在《五运历年纪》中说:“之君,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此中体现的神龙之力,何其壮美!而一些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鲧禹治水》、《人类始祖》、《后羿射日》、《夸父追日》、《三皇五帝》、《黄帝擒蚩》等无不以善龙造福于民而彰显着龙族神威、神力的无限魅力,并在人世间代代传颂。

2.与佛与道相通共存

龙通常造福众生,是人的保护神,与佛的救苦救

难相一致。在佛教中,龙常以护法天神的形象被绘制于佛龛背光与龛前两侧龙抱柱及龙饰帷幕上。在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白龙马以龙的化身自始至终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终修成正果。在道教中,龙通常作为真人的座椅。龙的神性之美体现在佛教、道教中具体表现为护持佛法、导佑众生和兴云布雨、消灾弥难。

三、包容之美

1.精神丰富,贵贱共享,善恶共存

图腾是代表一个群体的形象,有着精神崇拜与精神领袖的特点,通常被人们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赋予了各种美德和优秀品质,如英勇善战、除暴安良、聪明多智、能预知未来、变化多端、兴云布雨、正直、善良。于是,龙作为一个精神形象,渐渐有了自身的特性,即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比帝。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会不断丰富龙图腾的精神内涵,一切人们渴望的、崇尚的元素都将纳入龙图腾的精神领域,如人们渴望儿女有成就会说“望子成龙”,这便赋予了龙聪明、成材的内涵,又如“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给龙注入了健康、活力的元素,中国航天事业的“神五”、“神六”、“神七”成功发射赋予了龙发展、发达、高科技的全新内涵……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将不断有新的精神内涵补充进来,一切善的、有力的、美好的都可能在龙身上得到彰显。

龙作为由动物、自然天象以及人类心象衍生而成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动物性的凶残如孽龙、妖龙、毒龙、淫龙、蛟龙及人性化的善良、温情如龙母、龙女。相传唐尧时,有大蛟为害,曾使“三河俱溢,海渎同流”。南方吴越一带,如遇到蛟出壳的那一天,常常是洪水飘荡,为害一方。蛟还经常爬上岸来伤人、吞人,周处除蛟的传说世人皆知,这都足以说明恶龙身上残留着动物性如鳄、鲸、鲨的凶残元素。

龙母、龙女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人。《柳毅》、《张打鹌鹑李钓鱼》、《龙女和三郎》都演绎着“穷汉福从天降,龙女变为新娘,恶人遭到惩治,幸福地久天长”的感人事件。善龙的神性、人性及恶龙的兽性使龙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日趋丰富、丰满、具体、生动,龙性的善与恶的并存矛盾着、冲突着,使得龙图腾深入民心,既有王者的霸气,又保留民间的温情,做到不分阶级,不分阶层,共同崇拜,共同享有。

2.无所不在,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龙作为中国人的图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切美好皆因有龙,一切需要皆可求龙。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螭吻/鸱尾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狴犴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饕餮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又因它能喝水,几乎在古代桥梁外侧正中都能见到,防止大水将桥淹没;蚣蝮位于桥边,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睚眦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狻猊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呵见,龙之九子威德已润泽到人类生活的细微之处。而龙之造化亦随处可见,在自然景观中,有龙脉、龙山、龙洞、龙江、龙河、龙潭、龙泉、龙树,人文景观中财出现了龙桥、龙塔、龙门、龙柱、龙城、龙雕、龙壁、龙车、龙盘、龙舟、龙瓶,在人们的习俗中则有祈龙雨、赛龙舟、舞龙灯、取龙名,龙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渗透何其广博、精深!

3.组合式的外形体现出取长补短、共生共存的包容魅力

相传上古蛮荒的世界里居住着众多的部落,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事,而在轩辕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战争慢慢平息。当时,每个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对象,其中有蛇图腾、马图腾、鹰图腾、熊图腾、鱼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等。黄帝为了使各氏族部落能够紧密团结,决定制定一个共同的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制定出了特别的图腾: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鱼的鳞、羊的须、鹰的爪……从龙形的组合中,我们见证了包容,龙包容了鱼的善游、蛇的善爬和能屈能伸、鹿角的威武、马的欢腾、象牙的尊贵、羊须的优雅、鹰爪的凶猛。包容的结果是和谐,和谐之后便有了团结、力量、腾飞、权威、吉祥和欢乐。

四、艺术之美

1.形式美

第一,龙图腾的不断演变过程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龙造型。龙图腾作为一种图形本身就经历了由单纯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稚嫩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龙形图案,早期的如蛇形原龙、猪形原龙、鱼形原龙等大量原龙,其龙形只有大致的动物外形,表现简单。至商代,则出现了龙角的变化:“有的似牛角向前卷、有的似羊角向后卷;有的尖尖如刺,有的盘绕如螺;还有的如虎耳,如犬齿,如花冠,如树桩,如伞蓬,如蘑菇,如旌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群龙和交龙,丰富了龙的形象,随后又出现了身上长翅的飞龙、突出龙足稳健的行龙。这期间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变化龙形,表现出模糊性和随意性。宋代开始从理论上对龙形进行了规范,提出画龙要折出“三停”: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三部分的长度要相等。造型刻画讲究“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至此龙形趋于稳定,龙之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后龙更多表现在细节的变化,如爪分后蹬爪、亮掌爪、攥云爪、着地爪、前伸爪、凌云爪,尾则有鱼尾式、条形式、荆叶式、飘带式、狮尾式、火焰式、莲花式,帚形式、芒针式、马尾式。龙的动态变化使造型更加生动。出现了团龙、盘龙、坐龙、行龙、跑龙、飞龙、蹲龙、交颈龙、戏珠龙、及花龙、火龙、水龙、云龙、麦草龙、缠枝龙等,这些龙的表现在形式上为我们提供了日趋完美、生动而丰富的龙形图案,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龙图腾的形式美。

第二,以龙为原形的装饰纹样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龙作为图腾主要作用就是标识性,其装饰之美得到突显,常见的纹样有饕餮纹、夔纹、蟠虬纹、蟠龙纹、双尾龙、并逢龙、肥遗龙以及由它们演变而来的多齿角龙纹、象鼻龙纹、鳞纹、环纹、云纹、波曲纹、鳞带纹、兽目交连纹、龙凤花草交合纹、双龙纹、龙风交合纹、鱼龙纹、摩竭纹……这些装饰纹样或粗犷豪放,或九曲回转,或简单对称,或繁复累赘。从装饰青铜礼器逐渐沿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服饰中的锦缎刺绣、餐具中的青花玲珑、建筑的雕梁画柱及民间工艺的剪纸刻纸,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东方神龙的魅力。

第三,展示龙神、龙韵的艺术珍品层出不穷。龙崇拜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为我们的人类遗留了极具价值的艺术珍品,如红山文化中简练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憨拙与简练的猪吻龙;厚实古朴的大型绿松石龙型器(二里头文化);隐匿龙身造型别致的白釉龙身双耳瓶(隋);姿态矫健气势逼人的鎏金铜龙(唐);富丽堂皇、霸气十足的北京天坛汉白玉

石雕龙(清);构思巧妙雕刻精湛的剔红九龙天球瓶(清);山西大同大型立体百宝镶嵌《九龙》壁(明)及当代赠送美国总统布什的镍铜贴金《中华世纪龙》……透过这些不同时代的艺术珍品,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不同时代赋予龙的不同神韵,这些神韵以上述可见、可触、可摸、可感的美的物质形式凝固下来,传承下去。可以说,龙图腾以物质再现的形式美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龙图腾以其变化发展的物化形象见证并记录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变迁。

2.意境美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认为意境即境界,他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供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自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由此可见,龙图腾作为艺术形象最具意境美,它是远古先民对一切未知事物的恐惧,并希望战胜或受到庇护而衍生出的一个形象,以象征自我的强壮与无敌,或为自我的化身。因而,龙图腾常让人进入到一种意境中,体验其中的美妙。

第一,混沌美。正如胡照华所说;人类“童年”的原始先民思维方式犹似天真幼稚的儿童思维方式,是比较朦胧模糊的“混沌思维”。他们对自然万象尚难以理解而往往不会区分,于是,只能产生超越自然现实、超越常规常态、探求把客观物象的某些局部形态,跨越时空系列,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任意拼凑。纵观新石器时代中华“始龙”、仰韶文化人首鲵身的鲵龙及红山文化的猪龙,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作品都浑然一体,简单拙扑,没有太多的细节特征,把我们引入到远古的蒙昧时期。这时的人想不清楚怕什么,看不全面所怕之物的特点,亦无法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只有懵懵懂懂、模模糊糊、飘忽不定。在这个境界里,我们能获得简单、糊涂、不确定、不安、原始等美感体验。

第二,朦胧美。龙的起源众说不一,龙形的千变万化更增添了龙的朦胧美,人们为了强化龙的神性,也在有意无意地制造朦胧美。古人云:“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然在也。”描绘的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朦胧美。在艺术家画龙时,他们也常常任意以虚拟实,以形写神,随心写意抒情。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龙或藏于屋脊,龙体隐于屋脊中,翘首远望;或翻腾于云雾、波涛之中。如神龙腾云驾雾、神龙出水、神龙出潭等呈现只出龙头、未见龙尾之态势;抑或神龙盘柱,龙体与柱融为一体,物我不分;更有甚者,神龙盘绕在花枝蔓草之间,龙纹与草蔓相互交缠。这种种似有似无、能见未全见、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使原本神秘的龙更增添了一丝朦胧美。

第三,飞动之美。“通天”是人赋予龙的神性之一,因此,龙是飞动之美的典范。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民族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这种飞动之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的确,在中国的古建筑如殿内、藻井、雀替、檩枋、门窗上,常有精雕细刻、千变万化的云龙、蟠龙,它们身形矫健,犹如腾飞于波涛云海之中,各个昂首空中,张吻鼓腮,吞云吐雾,大有“龙口喷香”的奇异境界,飞动之美呼之欲出。“飞动之美”是画家画龙刻意追求并表现的一种美,宋代董羽在强调龙有“三停”、“九似”时,还特别指出应画出龙“血目生威,朱须激发,波涛汹涌,若奋风云,鳞甲藏烟,肘毛鬃毛,爪牙伏利,蜿蜒升降,鳞旋之间,其雨露,踊跃腾空”的意境。明代汪肇作有《;起蛟图》,所绘蛟龙腾飞,气吞山河,风拂草动,云气翻滚,龙似雷鸣巨响,震人心扉,撼人肺腑。《拾遗记》讲得很精辟:“……又画为龙风,骞翥若飞,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其飞动之势不可挡,飞动之美显而易见。

第四,力象之美。所谓力象美,即反映人类本质力量的情态,如向上、奋发、积极、富于理想、永不停止等。从广义看,龙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民情神采,祥瑞意向,浩大气派,威严神情,民族风采;从狭义来看,龙均变化无常,神力无边;艺术作品也常向我们展示出龙的庄重严谨,雄健勇猛,通过“生威血目,朱须激发”、“昂扬龙首,藏烟鳞甲”及舞动的“鬃毛肘毛,伏利爪牙”,加之“吞云吐雾”、“翻江倒海”、“腾空飞天”“呼风唤雨”之势,我们不得不为其中的力象美深感震撼,而美龙、颂龙等各种艺术品亦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民众聪明异常,神力无边的精神魅力。

第五,充实之美。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可以说,艺术的充实之美不外乎形象的多样与情感的丰富。龙图腾作为一个艺术载体,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艺术的充实之美。龙图腾是众人“心象”的产物,其想象性、可变性、随意性为龙图腾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已为中华民族演化出无以数计的龙图腾形象,龙图腾作为主体及附属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已衍生出形形的龙艺术,如青铜礼器九龙壁。玉龙玉佩,雕梁画柱,龙袍、龙舟……每件艺术品都被赋予精神象征,或尊贵无比,或无所不能,或消灾解难,或吉祥如意……人类一切渴望的、能想到的都被赋予在龙图腾身上,龙的物质存在形式与精神内涵一直随着中华民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丰富,而发展,并将继续变化、丰富到永远,融入到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龙图腾的充实之美无可估量!

责任编校 包礼样

龙图腾的变迁2

龙图腾起源于先民的天象崇拜,中国人最为注重的就是国家统一,家庭团圆,而龙的形象则是个复合体,它正是文化交汇融合后在我们民族中形成的一个神物。

耸着一对鹿角,张着一双牛耳,獠牙赫赫,须髯飘飘,蛇身鱼尾……龙,作为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所顶礼膜拜的神物,它的形象已经嵌入了我们的血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

龙是我们的图腾,也是我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很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这样说。然而,这种精神图腾是如何形成并随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呢?在龙年到来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从龙图腾的变迁上为人们进行了阐释。

起源于天象崇拜

关于龙的起源,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探究,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的中外学者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万建中看来,龙图腾最早应该起源于天象崇拜。上个世纪80年代,测定年代为8000年前的辽宁省阜新市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一直推到了8000年前。不过万建中认为,这很难说明那时就是龙图腾的起点。

“实际上龙图腾的起源要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天象崇拜上。”万建中说,在人类漫长的繁衍历史上,最早的崇拜就是天象崇拜,中国也不例外,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对很多自然现象感到不解,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及灾害更是感到恐惧,因此对它们就出现了敬畏的心理。但是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天象崇拜的呢?有人类学家推测,人类的这种崇拜至少要前推到数万年以前。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先民产生了最为原始的龙形象。”万建中认为,龙最早就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象,而其发音则来自于隆隆的雷声,先民们通过对自然及天象的观察,认为天上存在着一种能够呼风唤雨、会打雷并以闪电形象现身的神物,根据雷声他们将其称之为龙。在阴云密布的天气,每当看到风起云涌,听到隆隆打雷的声音,有时甚至还会看到随之而来的闪电,先民就知道是龙来了。而龙让他们捉摸不透,有时还让他们感到非常害怕,就越发让他们感到敬畏。于是,龙的崇拜就开始了。

在先民们逐步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水灾旱灾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丰歉,而在先民们看来,他们的收成似乎和神通广大的龙具有很大的关系,于是,龙就和庄稼的种植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一直都是我们的根基,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农业的农和龙的发音很近似,这可能是先民受到了对雷电天象崇拜的影响。”万建中说。

图腾崇拜和龙的形象结合

人类社会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图腾崇拜开始成为各个氏族重要的崇拜对象,而动物形象则是众多部落选择的对象。

“在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就会逐步发展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大概是和狩猎文化相关的原因,动物图腾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形式。后来随着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出现,部落的动物图腾崇拜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万建中说。由于各个氏族的动物图腾并不相同,对氏族部落集团而言,它们在进行朝拜或者祭祀时就显得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图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共同敬畏的对象――龙就成为了大家新的图腾标志,一些有实力的氏族还开始将自己部落的动物图腾融合到龙的形象上。

在远古时代,这些动物在先民的祭祀中,不仅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在形态上也被神化。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他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不过在不同的氏族部落集团中,龙图腾的形象也有一些差异。相传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竹书纪年》记载: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时期,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在不同的氏族中,龙图腾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

后来,随着部落联盟的不断发展,龙图腾开始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汉代学者王充曾指出,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龙形象的复杂性就与多个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约在商代,龙角开始出现

大约在商朝时期,龙开始出现一个重要的特征,即龙角的出现。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形、螺旋型等各种形状。

目前的考古发现,商代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商代的龙却生出角来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现在我们都知道,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有的,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远古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商代对角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牺牲必须有角,而且依场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例如祭天地时用作牺牲的牛,角要如茧栗大小;祭拜祖先时用作牺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适;宴请宾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长;有时用来祭拜的牛,还要求两角要平齐,绝对对称,还要有光泽。

也就是在这种角的崇拜中,雄性的龙被添上了角。至此,龙的形象趋于完整。今天的考古也发现,商朝器物上的龙和我们今天龙的形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在个别形体部分上有一些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前后,龙也开始出现了分门别类的分类: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已经成为民族的精神图腾

到了秦汉时代,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出现,龙的形象也开始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封建帝王也牵强附会地认为自己就是真龙天子,并编织出各种精彩的故事。例如《史记》中就记载秦始皇称之为“祖龙”,而《史记》中甚至还记载:传闻刘邦为母亲和龙交媾所生。

“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一般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他们也一直对老百姓强化这样的观念。”万建中说。自上个世纪初清朝结束以后,随着皇权的消失,龙不再具有封建统治的象征意义,但是龙王庙、龙船、龙灯等龙文化依旧盛行,龙依旧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人重要的精神图腾,并且龙文化也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

“我们仔细琢磨中文‘国家’这个词,就十分有意思,国和家密切联系在一起,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家国一统,它讲究的是团圆、统一,我们中国人最为注重的就是国家统一,家庭团圆,而龙的形象则是个复合体,它正是文化交汇融合后在我们的民族中形成的一个神物,将它作为我们民族的象征尤为贴切。”万建中说,目前的中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如果从民族的发展及源头追溯,所有的民族都同根同源,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间血脉相连,而龙的形象则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中国龙与西方龙完全是两回事

在西方不少国家中,有一种叫“Dragon”的传说动物一直是邪恶、恶魔的化身,查其源流,英文中的Dragon来源于希腊语的Drakon, 拉丁语的Draco,描述都是像蛇一样的神秘怪物,这种怪物又远远比蛇强大。在很多人的中英翻译中,很多人都将这种动物翻译成了龙,然而这种翻译,也造成了很多国家的国民对中国龙及民族精神的误解。

“在评选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时,之所以没有选择呼声最高的龙,就是因为担心龙的英译‘Dragon’会使世界人民误解中国。”万建中表示,实际上西方的“Dragon”与中国的龙完全是两回事,他们的“Dragon”不仅出现的时间要比中国龙晚得多,并且在源头上和中国龙目前也还没有发现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

西方的“Dragon”身躯庞大笨拙,颜色黑灰,长着巨大的翅膀,常常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非常丑陋恐怖,这和中国的龙完全不相同。虽然中国的历史和小说里也有对“恶龙”的描叙,但“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总体上是美好吉祥的代表。

龙的英文翻译之争

针对西方的“Dragon”给中国龙所带来的一些误解,近些年有不少学者建议,中国的龙以后不能英译为“Dragon”,而是翻译为“Loong”,而西方的“Dragon”则用“德拉根”或者另外一个汉语名称来命名,也许这样处理更为妥当一些。

但也有不少学者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英文中的“Dragon”与中文的龙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把龙翻译成“Dragon”没错。西方人对“Dragon”的理解倾向于负面,主要是出于畏惧心理。

实际上,目前中国龙文化也在逐渐改变很多西方人对“Dragon”的认识。英文“Dragon”的含义已经不再纯粹是负面的。

不过问题也还是存在,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的政客及媒体在批评中国时,依旧常常拿“Dragon”邪恶的形象来说事儿,如此看来,似乎龙还是翻译成“Loong”要好一些。但是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有“Loong”的概念呢?对中国龙文化的传播而言,这显然还是一个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2篇论中国龙图腾之美,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龙图腾文章网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48 623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