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研究范例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生物科学研究范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第一篇】

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创造的潜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2. 在新课标教材中,把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换成了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改革的一大特点,它的意图是把原来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需通过多方面的长期培养,从每一个实验做起,需要不断的积累。对教师来说,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探索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教学资源,归纳探究实验方法的策略。

2. 通过研究,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的平台,发挥创造的潜能。

3. 研究的策略。(1)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激发探究实验的动力和兴趣。(2)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探究模式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该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使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和初步掌握观察方法;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验重点和容易忽视的现象进行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探究。(3)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构建学校、家庭物理实验室,创造学习物理的空间。(4)教师提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5)获取可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引导学生,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用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大力提倡和鼓动学生,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正确得出物理规律和实验结论。(6)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研究主要内容。(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自主学习能力。(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数据能力、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4)创新实验、创新能力和物理科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 研究方法:(1)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我和组里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物理新课标理论,理解和掌握对物理探究实验的要求和目的,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

结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的指点,反思和梳理教学实践,改进现有教学行为中的不恰当之处。

(2)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和体会,通过观察和反思,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等过程,总结提炼教学流程,形成较为理想、完善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3)我和区级以上的老师参加长春市教育学院举办的物理实验操作培训和实验技能操作和创新实验大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4)资料收集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把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原则和方法的资料,为课题的研究进行科学理论的指导。

(5)个案研究法。在实验期间,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进行理性分析。

(6)综合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7)实验法。利用学生的课内外探究活动,营造学习的氛围,探索课堂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运用过程中摸索课堂生成的规律,研究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2. 研究步骤:(1)确定实验班级,了解学生成绩和学生特点。

(2)制定实验流程和实验的内容:①教师精心备课,制定预习实验提纲,写教案,对探究实验中出现课堂问题进行预设。②根据预习要求,每个学生能在弄明白的基础上,搞清楚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创造实验的条件;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独自完成实验,学生自学教材发现问题,进行记录。③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制定操作方案。④分组要合理,好差搭配。实验前先讨论方案,让实验有依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多巡视,及时指导恰当点拨,启发引导,再进行小组互动交流,解决发现的基本问题。⑤拓展延伸,大胆质疑,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改进教法。利用课外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器材进行创新,通过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⑥反馈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总结方法。

(3)教师对每个探究实验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学案,重新生成教学流程,形成有价值的实验资源。总结实验课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进行评比。

四、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1)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有时不合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课。

(2)学生对有些仪器比较感兴趣,进入实验室就急于摆弄,而忘了听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因此需要提高教师课堂的组织能力。

(3)学生初学物理,动手能力较弱,跟不上同组的操作速度,导致互相咨询、顺便说闲话,所以需要加强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4)老师因修补实验仪器而影响了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课前做好实验准备,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

生物科学研究【第二篇】

开放式实验教学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目前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过程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现象。譬如,学生在教师灌输式指导下或是参照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虽然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但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差异、自我创造力、团队协作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进阶性成长。接下来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探究一节为课例,探讨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

2指向科学探究的开放式试验教学过程

重视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多元思考

开放性实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并确定相应的实验内容。只要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所需材料是与课程相符并且合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教师无法在课堂完全开展“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探究。为了打破这一限制,教师必须要在课前期做足准备,如巧妙设计实验报告单(图1),激发学生多元化、开放式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分为6个小组展开探究。教师课前分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鼓励每组学生发挥各自团队的力量,根据本组的设计实验装置简图寻找不同的材料用具,并在课堂展示分享。各个学生小组课前准备充分,设计各不相同,为开放的实验课堂埋下伏笔。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培养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科学探究的最高素养水平为一系列的能力所组成,如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制订并实施方案的能力、获取证据或数据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组织课堂时,既需要关注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又要考虑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课堂中,教师先组织6个实验组根据各自的实验装置图,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合作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同时,由组长指定一名同学作为解说员留在本组对装置的设计进行解说,并安排其他5位同学作为观察员带着观察员任务单(图2)分散到其他5组进行观察:①解说员负责将本组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向来自其他5组的观察员讲解清楚,同时记录下不同观察员提出的建议;②观察员负责发现该组实验装置设计的优劣,在给该组解说员提出改进建议的同时,还主动将观察的收获带回本组进行汇报。接下来,教师给6个实验小组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结合其他组观察员提出的建议以及本组观察员外出观察的收获,重新分析本组装置的合理性,并对本组的实验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教师请每组的组长向全班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方案。最终,全体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及共同努力下主动查找不足,达成统一共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置“观察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①每一个小组除了解说员,其他5位观察员都能够分散到不同的组进行观察,了解其他5个组的实验设计情况。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每组都能得到最大化的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②本组的5位观察员回归至本组时,能够将自己的观察的收获反馈给本组同学。不同的观察员所看所得都各不相同,从而为进一步优化自己本组的实验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而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中,每一实验组的成员仅仅管理本组实验,却无从得知他人做法,学生只能埋头苦做,教师也由于课堂时间局限常常无法面面俱到地评价每组学生的实验结果。本节课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设置解说员和观察员,增强了学生实验的互动参与性,真正地让学生各负其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主动探究的乐趣,增强了自己设计实验的科学合理性。由此本次开放性实验课堂组织为学生创设了灵动的实验课堂,突破了传统实验课堂的教学局限,实现了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实施科学评价,树立探究信心

探究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所进行的评价关系到学生的探究信心,更关系到学生探究精神的持续性培养。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评价无论在于书面表达或是实验操作,都更加看重评价学生实验结果的呈现。而教师负责“一锤定音”,此种总结性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无法给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形成激励,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及参与度。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过于被动的课堂地位中,自然不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通过运用开放性教学实验评价,立足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主要目标,能够综合评价实验过程和结果。本节课通过在实验中设置观察员,并让观察员对所观察的组给出友情提醒,学生容易接受。此种开放式的生生评价更有亲和力,更能够让不同的观察员立足不同的观察视角,给出更加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实验设计的不足,弥补了只由教师评价的局限性,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探究信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探究课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把开放式教学真正落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的指导学生多元化准备,到课堂中灵动的组织形式,都较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师生、生生关系也更加平等、融洽。特别是在实验中设置观察员,让学生之间更好地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培养了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独创性与多变性。生生互评的综合评价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探索知识,有助于全面养成科学素养。课例中也存在需要思考的地方。例如,没能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课堂的延伸性还不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开放式教学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今后能将开放式教学在更多的探究实验课中得以尝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兰英。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8,(3):200-201.

[2]李德华。创新生物实验教学挖掘生物实验潜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S1):30-31.

[3]柯惠明。新时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65-166.

[4]邱振杰。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与策略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111.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56-02

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师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目的上不仅仅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分离纯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生物药物生产、新产品研发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上我们除了突出实践训练外,还在理论课程教学上,探索和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总体方案

研究型教学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与讨论外,在课程规划及课后的准备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包括了课前、课堂上及课后三部分:课前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项目(研究课题)并布置课题;在课堂上要进行相关的案例讲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在课后还需要总结和整理反馈的意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学生而言,则课前需要查找资料,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在课堂上学习并与教师讨论,进行课题研究;在课后则需总结和归纳,对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巩固并提高。

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问题引导,激发学习兴趣。研究型教学方式特别注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科研实践,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基础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基因工程药物时,提出“如果表达的产物是包涵体形式存在的,该如何得到有活性的蛋白质产物?”这一问题,让学生先自行寻找答案回答,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由于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已经学过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很多同学都能从课本上找到包涵体复性的方法,进行解答,但是这是不全面的,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防止包涵体的形成,另一是包涵体的复性。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会发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促进灵活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进行自学,通过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一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在介绍青霉素的制备工艺中,我们结合实验课程中得到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案例,如“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得到青霉素产品,请分析试验失败可能的原因”。因为这个案例源自实验课“青霉素的分离纯化”,如果实验操作中未能得到产品,那么对失败可能原因的分析就非常重要。在理论课教学中引入这一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青霉素分离纯化工艺中的关键点,深入理解工艺过程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实践中,学生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3.项目引导,培养研究能力。项目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不在于现成知识的传授,而是教给学生获得这一结果的方法和途径,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创新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讲述抗体类药物的制备时,要求学生去查找一种人源化抗体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学生自行去网上检索论文资料,然后翻译实验方法部分,整理并归纳某一种人源化抗体的设计方案,然后用流程图说明其制备方法。这些工作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其工艺过程进行提问和讨论,课后学生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项目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学生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激励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闭卷笔试中,试题内容集中于课本或课件中讲授的内容,并一般都会有标准答案,这一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通过考核,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也不能反映知识的灵活应用情况。因此,在考核上,应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如从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课后师生互动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估。同时,在期末试卷中,也要增加试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并以答题参考的知识点代替传统的标准答案,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例如在本课程的期末试卷中,试题使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采用工艺改错、工艺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等多种形式,而且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涵盖了作业、到课率、课堂讨论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进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

四、总结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如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对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因此在课程的建设上,需要教师系统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师科研实践经验,设计合适的研究课题;而为了便于学生自学,还要建设课程相关的支撑体系,如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等,使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相应地,我们建立了《生物制药工艺学》精品课程网站,在爱课程网站上建设了该课程资源共享课,录制了授课视频、微课、实验操作录像以及企业生产工艺视频等,为本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的骨干专业课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地要从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地培养学生,拓宽其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科研素质,为从事生物药物制造和研发奠定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综合性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郑珩,劳兴珍,何书英,等。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21-122.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udy-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Biopharmaceutical Process

ZHENG Heng,LAO Xing-zhen,HE Shu-ying,KONG Yi,TONG Yue,GAO Xiang-d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9,China)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48 1509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