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上年度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2025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上年度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根据**有关要求,我紧紧围绕本次组织生活会主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对照“四个带头”,全面深入查摆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逐项明确了下一步整改措施。按照会议安排,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年度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在20xx年度组织生活会上,我共查摆问题8条,并制定了“问题清单”,配套“整改方案”,确保条条有整改、项项见实效。经过一年来的持续整改,目前已全部完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理论学习方面,我制定了“学习路线图”,坚持每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碎片学”变为“体系学”,以专题研讨、集中交流等方式,推动学习由“感性认知”向“深度思考”转变,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不断提升。

在工作作风方面,我坚持用“脚步丈量责任田”,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声音,把群众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把解决实际难题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推动各项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在廉洁自律方面,我以党纪党规为“标尺”,筑牢思想防线,将廉政教育作为“必修课”,常态化参加警示教育活动,以案为鉴,守住纪律红线,让廉洁自律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

一是理论学习“浮于面”,深度研读仍有欠缺。虽然能够按时参加各类政治学习活动,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停留在“泛读式”理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还不够精准,难以做到“由表及里、触及本质”。比如,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未能用“放大镜”细察会议精神与本职工作的深层联系,导致理论学习停留在“输入端”,未能顺畅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实践路径。

二是学以致用“断了层”,理论转化仍显滞后。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学用“两张皮”的情况。学习方针政策时,因工作繁忙而流于“摘抄式”记录,未能真正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在推动社区治理工作中,政策理解未能“吃透”,未能结合本地实际灵活运用,导致部分政策“悬在空中”,未能充分发挥实效,缺少“落地生根”的探索和实践。

三是执行落实“少了劲”,攻坚克难仍存顾虑。在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有时“只求过关”,缺少“精益求精”的劲头。面对一些复杂工作任务,缺乏“啃硬骨头”的决心和勇气,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比如,在推进*项目时,因资金困难导致进度滞后,面对难题时更倾向于“绕道走”,未能主动寻求破解之道,工作成效未能完全达到上级要求。

四是政治敏锐性“慢半拍”,风险防范仍存盲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感知不够敏锐,缺乏主动研判和应对的前瞻意识,存在“事后补救”多、“事前预警”少的问题。比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一些不当言论缺乏“亮剑”意识,未能做到及时制止、主动引导,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彰显,影响了政治生态的正向引领。

(二)带头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方面。

一是党性修养“缺了钙”,坚定立场仍需锤炼。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有时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党性意识未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定盘星”作用。比如,在推动*问题整改工作中,虽然最终能够坚守原则,但内心曾有过短暂的挣扎,说明党性修养仍有“软肋”,理想信念仍需进一步锤炼,真正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放松”。

二是纪律意识“松了弦”,执行标准仍需上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纪律要求有时停留在“宽泛式”认知,未能做到“精细化”执行。比如,偶尔因事务繁忙出现上班迟到的情况,虽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折射出纪律意识的“松动”,缺少“时时紧绷”的敬畏感,纪律自觉仍有待强化。

三是工作作风“飘了浮”,求真务实仍需夯实。在推进工作时,有时存在“形象工程”思维,重包装、轻实效,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表面文章”层面,忽视了落地见效的本质要求。比如,在撰写工作报告时,过度关注“辞藻修饰”和“篇幅美观”,而对实际问题剖析不够深入,导致报告虽有“亮丽外壳”,但缺乏“实质内核”,问题剖析浮于表面,整改举措不够精准。

四是政绩观念“偏了向”,长远规划仍需矫正。在实务操作中,对“短期可视化成效”关注过多,而对“可持续发展逻辑”重视不足,政绩观仍需进一步端正。比如,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为了尽快形成“亮点工程”,在某些标志性建筑建设上,过度追求“快进模式”,忽略了对工程质量和环保标准的严格把控,导致部分建筑在后期使用中暴露问题,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质量。

(三)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方面。

一是责任意识“轻了些”,主动担当仍有欠缺。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有时习惯于“等安排、听指示”,缺乏“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的魄力,担当精神未能真正嵌入日常工作。比如,在推进*项目建设工作时,缺少“挑大梁、扛重担”的主动性,更多是等待领导指示,被动执行,未能真正扛起工作责任,影响了项目整体推进的节奏与力度。

二是创新动力“弱了些”,突破思维仍有局限。工作习惯依赖“老办法”“旧路径”,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敏锐洞察,面对新领域、新挑战时,缺少“打破惯性、勇闯新路”的开拓意识,导致创新步伐滞后。比如,在推动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时,因思维定式较强,未能跳出传统模式,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导致项目进展“慢一拍”,未能达成预期成效。

三是守规创新“矛盾化”,平衡把握仍需提升。在严守纪律与推动创新之间,存在“求稳怕错”的心态,面对创新举措时,有时过度顾虑规章制度的边界,导致“想法刚起步、行动就止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效率和实际效果。比如,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时,虽然对新技术的应用有所设想,但因担心突破政策框架,最终未能大胆尝试,错失了优化升级的契机,创新动力未能充分释放。

(四)带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浮于表”,贯通融合仍有欠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虽有一定认知,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真正做到“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存在“就业务谈业务、就党建谈党建”的“两张皮”现象。比如,在推动业务工作时,未能将廉洁风险防控“前置”,缺少从“制度源头”构建防控体系的意识,导致廉政要求停留在“口头强调”,未能真正嵌入到工作流程之中。

二是“一岗双责”落实“轻了手”,监督管理仍有盲区。作为**,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对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只做安排、不做跟踪”,监督管理的“力度”与“深度”均显不足。比如,对分管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仍停留在“例行学习”层面,未能建立长效机制,缺乏“咬耳扯袖”的警示提醒,导致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未能“早发现、早纠正”。

三是党内监督“开了口”,批评力度仍有顾虑。虽然能够按要求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但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仍存在“抹不开面子、揭不开短处”的现象,党内监督的“辣味”不足。比如,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面对一些需要指出的问题,因碍于情面未能“一针见血”,导致批评流于形式,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整改,监督实效未能充分释放。

三、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学习“浅了水”,深度钻研仍显不足。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其作为“精神补钙”的核心任务,而是停留在“任务驱动”模式,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韧劲。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往往是“为学而学”,而非“学以致用”,导致理论理解停留在“皮毛”,未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党性锻炼“少了劲”,理想信念仍需淬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党性修养的锤炼有所放松,未能以“如履薄冰”的标准时刻审视自身言行。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不够深入,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理解不够透彻,导致面对困难和诱惑时,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党性原则在不经意间“松了扣”,思想定力仍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担当精神“弱了劲”,攻坚魄力仍显不足。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逐渐滋生“求稳心态”,遇到复杂任务时,容易产生“绕道走”的思想,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有所减弱。对工作中的风险和挑战预判不足,面对“硬骨头”时,缺乏迎难而上的底气和破局思维,存在“不敢闯、不愿闯”的倾向,导致部分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创新举措难以落地。

四是自我要求“松了弦”,严于律己仍有欠缺。在取得一定成绩后,逐步放松了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纪律意识有所弱化,缺乏“自省镜”和“警戒线”的自觉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标准有所下降,一些“小问题”未能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不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影响了工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四、整改措施

(一)锤炼思想“压舱石”,筑牢信仰之基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固本培元”,将理论学习作为“精神坐标”,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坚持以上率下,充分发挥中心组学习“领航灯”作用,带动各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员干部在理论武装上“加油充电”,在思想淬炼中“锤炼筋骨”,真正做到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强化学用结合,打破理论学习“壁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业务实践,紧盯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治理举措精准落地,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二)提振作风“硬抓手”,狠抓执行落地

持续向“庸懒散拖”亮剑,牢固树立“实干为先、执行为要”的鲜明导向,坚决破除“低粗差”作风顽疾,以反面典型通报倒逼干部知责明责、履责尽责。充分发挥“头雁”引领效应,带领分管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做到“指挥在一线、落实在一线、攻坚在一线”,用“钉钉子”精神推动任务落地,让每一项部署都有“责任链”、每一个环节都有“闭环管理”,确保工作执行不悬空、任务落实不打折,以实干实绩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三)厚植为民“生命线”,提升服务质效

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以真情服务群众、用实干温暖人心,推动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常态化开展“四下基层”活动,以“沉下去”的方式了解民情,以“办实事”的举措解民忧,确保群众的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围绕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精准施策、靶向治理,以更优的生态环境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金标准”。

 

 

48 4350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