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论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社会道德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道德教育论文1

在新世纪,中国高校学生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美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1994年12月,为了实现《美国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的8条教育目标,美国又制定了《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确定了四项实施重点,其中两个重点之一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并为继续学习和到生产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日本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为目标,培养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什么生存能力呢《报告》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法国的道德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成为有目标,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法国学校道德教育采取以下公民道德课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人权教育。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使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一人之间存在差别;(2)民主生活。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国家政体。公民道德教育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4)爱国主义教育。各年级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反映在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道德教育教材中。这类教材与宗教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编制新颖,生动活泼。其道德教育内容包括10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世界各国都根据信息时代特点,把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品德能力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各国都已改变了道德教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发展到各学科教育,校内外活动教育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模式。

中国在道德教育观念上,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道德教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道德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道德教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中国部分高校在确立道德教育目标时,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逐渐将传统性目标与时代性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重传统道德教育而缺乏时代感的倾向。

中国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由以前的"政治挂帅",跟政治风向转,逐渐把系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能力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改变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的倾向。

中国在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时,亦由以前的形式主义,课堂灌输,逐步将系统教育与分层次教育;专门课程教育与学科渗透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口授教育与活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重说教,轻活动;重理性,轻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重当前,轻未来和教育形式单调枯燥,脱离实际,一刀切等传统的陈旧做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鉴于目前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与时俱进研究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高校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怎样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征,正确认识全人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是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情况比较熟悉,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与高校学生接触密切。并在有关刊物多篇,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在同一单位,很方便对课题的问题进行及时研究,研究内容与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鉴于本课题的跨学科性,课题组人员既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位课题组人员曾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课题组负责人即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馆刊辟有"教育"专栏,每期刊有道德教育的有关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图书馆信息资料部有专人收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有关信息,掌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前沿动态,充分和翔实的课题研究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正义与非正义,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公正和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信念来实现的行为规则体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教化力,环境力,觉悟力,从教育入手,全社会形成共同的荣辱与是非观念,从而达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效果。道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世风,为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理想和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想,才会自觉运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理想的破灭常常也伴随着道德的沦丧。理想,道德教育就是价值观念,伦理关系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用什么价值改造社会方面起着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作用。通俗地说,道德就是行为规范,包涵在目前大力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之中。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本课题将以以马列主义,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借鉴国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探索一条信息时代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路。

不仅对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路。而且,还可以为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将当代国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比较和借鉴,引入,消化和应用,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1)建国初期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49—1965)

(2)""期间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66—1976)

(3)改革开放期间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77—)

2,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1)道德教育内容逐渐更新

(2)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存

(3)国际合作精神教育

(4)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题

(1)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

(2)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3)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冲突

4,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1)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2)将中国道德教育与世界接轨

(3)将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接轨

(4)将道德理论教育与现实接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文献资料。

2,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道德教育研究专家的意见。

3,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运用逻辑推理,理论诠释和联络推导,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进行专题研究。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罗军强(主持人)男,高级政工师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负责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撰写《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和课题最后的统稿。

成员:石银燕女副教授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撰写《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成员:陈放明男政工师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信息部主任。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撰写《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点》(包括案例分析)。

六,课题成果及完成人

(一)最终研究成果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研究性论文,6万字)罗军强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1,论文

(1)《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1。5万字)。主要撰稿人:石银燕

(2)《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1。5万字)。主要撰稿人:罗军强

(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点》(1。5万字)。主要撰稿人:陈放明

(4)《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1。5万字)。主要撰稿人:罗军强

(5)其他论文待定。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3月----年11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文献和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年11月----年6月)

1,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调查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含考察学习),补充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有关数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及特点;探索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3,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

4,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年7月----年12月)

1,完成《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课题

2,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八,经费管理

资料费(购买与收集相关的资料)500元。

调研差旅费(赴外地考察)1000元。

小型会议费(进行方案论证,专家座谈等)1500元。

学习培训费1000元。

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1000元。

以上5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5000元。由于该项目属非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主要靠学院科研经费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新华出版社。1984。3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e。拉兹洛著《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6

沉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

张瑜《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教育(18)

程建平《发掘有效载体讲求德育实效》安徽教育(4)

马超《20世纪90年代我国德育理论研究新进展》上海师大学报(哲社教育版)(1)

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

檀传宝《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年第2期

10)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江西教育科研(4)

11)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社会道德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品德与社会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社会道德教育论文2

关键词:社区教育 青少年 道德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38-02

社区教育是为了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和满足社区成员身心发展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习不应是有利于社区之外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假设与社区沟通的桥梁和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我国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在上海、天津试点,随后相继在二三线城市推广,现今已经推向农村。我国社区教育的出现,虽然说受到西方国家社区教育成功经验的熏陶,但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创造。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校青少年德育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责任。所以,社区教育一开始就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为重点的。其次,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建设学习社会的内在要求。最后,这是贯彻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办学理念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兴起主要是为了实现青少年道德的社会化,它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也对青少年具有独特道德教育功能。本文在阐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对社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在于社会道德互动中接受社会道德文化教化,学习道德知识,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人格的辩证过程。它包括:道德教育培训过程,是社会道德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即把道德体系所确认的道德思想、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道德内容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就是青少年承担“道德学习者”和“道德参与者”的过程,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外在教育和自我内化的共同作用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具体而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重要阶段,指青少年由一个自然人通过习得而掌握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遇到的选择能力,获得道德人格,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道德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是将道德准则、标准和道德规范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就是使其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社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把青少年培养成具备良好的品德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接班人。

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通过道德内化而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内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通过自我意识的心理机制实现的,这使得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呈现出持续性和反复性、共性与个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实践四个要素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四个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实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认识、体会、判断和理解。”道德认知是青少年道德社会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认知能够指导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更好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道德情感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需要、情绪、态度的体验,是促使青少年道德认知升华为信念的催化剂,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道德意志是青少年对认同的道德规范遵守的一种力量和毅力,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动力,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在青少年道德实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实践是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和外化,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青少年道德认知是否正确的主要途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少年可以通过道德认知来指导道德行为,也可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认知的正确性,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缺一都会使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变得步履维艰。

二、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开放性建设平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逐步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社区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格局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建设的必然。之所以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和心理凝聚、沟通协调、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等作用,因为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因为有着运用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丰富的理论基础。

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运用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可以有效继承和发挥社区的社会互动功能,创造良好的社区互动环境,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和整合力,特别是可以带动青少年群体与社区成员的交流和增进对社区、社会、国家的了解,从而达到统一社区成员思想认识和营造良好社区环境的目的。为此,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开,认识的直接来源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化理论认为,社区是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为人处事道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地方。社区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培育和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的职责。社区教育以适应社区发展、社会建设为目的开展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个体态度、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人格成长,它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对青少年传授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相关知识和锻炼了他们的道德意志,也给青少年道德实践提供了场所,进而带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实现。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结果,是青少年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社区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社区网络中,青少年的心理受到社区内外部的影响。青少年为了适应社区发展需求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也被环境塑造着。在生态系统视野下,只有将促进青少年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调适,同步改变,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才能实现青少年与社区的动态平衡。

社区教育是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与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息息相关的,这些资源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社区有着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先进人物、知名人士、特长居民等可供开发的、能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针对性;有着社区所辖范围内工厂、机关、不对、商场、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运动场等可供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的物质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机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管理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科学性。

三、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

关于社区教育本身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内容涵盖科学、道德、法律、信仰等方面,有着提高青少年道德、政治、法律素养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现代化、城市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是由社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这些功能有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和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

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道德认知作为作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到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内容。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往往是以简单、便捷、直观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品德纪律、心理健康等教育的,能够起到增强青少年爱国意识、法制意识和提高青少年德性认知的积极效果。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往往是借助法制宣传活动、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公益广告、社区历史文化遗迹、社区建筑风格等实物开展开的,这种“实物教育”较家庭与学校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更直接、更有 效。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法制教育进校园、道德实践进社区的工作办法。社区丰富教育资源给青少年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这为尊重青少年自由内心世界、实现有效外在引导与规范和增强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认知能力创造了条件。

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能够营造积极、上进、健康、乐观的社区文化,这一文化通过与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的交流、融合,在借助社区文化设施、制度、活动载体和采用人格感化、环境熏陶方式运作时,却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呆在社区这一环境里,自然也时时刻刻地受到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生态、民风民俗等的熏陶,而这种熏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品德、品质、性情、信念等的形成。此外社区公民道德教育也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社会交往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满意度和集体认同感,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遭遇的各种生活难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地缘感。社区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符合社区要求的价值取向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会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进而起到增强社区凝聚力、亲和力的作用和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得于己,外德于人”的教育效果。

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青少年在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分为意识参与和行为参与两类,指青少年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态建设中的过程体现。青少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维护自身权利需要社会参与,但是这种社会参与必须是有规范的社会参与。通过对青少年开展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对青少年的意识、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爱党爱国、关心集体、遵章守纪、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参与公益活动、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等对青少年的德性、习性、行为等进行有效地规范。

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内部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的基本保证。社区教育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建设得以实现的:其一,社区通过开展有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辅导、道德教育、学习先进等服务,切实解决好事关青少年利益的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支持和搭建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其二,通过调动社区内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知名人士、社会团体等社区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保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互动机制析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王健。论高校德育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成亚慧。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2)

4.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李松林,金志远。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2006(19)

8.王福益。社区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社会道德教育论文3

关键词道德教育 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 启示

一。美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

美国是一个没有悠久历史的年轻的移民国家,它是汇集了许多国家文化的“大熔炉”其道德教育开展的十分有趣,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学习价值。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美国历史上,品格教育曾经是一种传统道德教育流派,从美国建国以后便牢牢占据学校德育的主流位置,在20世纪中叶,品格教育一度走向衰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复兴,并不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简单回归,而是在继承传统之上有了新的超越。研究比较美国道德教育和我国道德教育的区别,探讨美国道德教育和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总结美国道德教育和我国道德教育得失,对我国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益借鉴。

新品格教育重新采用正面教育为主的方式,强调学校、教师及课程在品格教育中的地位,树立道德榜样,使用道德纪律规范学生行为,纠正相对主义道德观,形成了崇尚道德的氛围。倡导全民参与。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融合的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除了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外,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教育体系。

二。我国的德育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中国古代很重视德育,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道德修养及其过程有过大量的论述。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4个重要方面。以后,思孟学派系统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见《大学》、《中庸》)5个步骤,并且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于修身的道德修养过程。在中国古代的这些论述中,也提到了道德修养过程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如道德认识和判断力的提高,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同时,还提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修养过程的规律。但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很多人都是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看作脱离特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一种内心反省、自求自得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缺乏生命意识,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过程中都有失偏颇。

三。中美两国德育差异比较

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多元化的,既强调培养承担社会责任,又强调培养创造新生活的品质;既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努力使个体成为有自立能力、有信心和参与意识的自主公民,又强调“个人为本”,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力”。

我们党和国家优秀领导人邓小平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对人材培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着特定的科学内涵。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从两国德育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有:(一)道德品质教育。(二)公民宗教教育。(三)社会规范教育。美国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因此社会规范教育是其公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中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一)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二)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三)道德教育。包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就德育内容而言,中美两国德育框架上乃至内容上有一致或相同的一面,也有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完全背逆。说二者有相同一面是指德育所涉及的都是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其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都重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共同的个人价值标准。

四。美国德育教育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渗透性教育,优化德育模式。美国德育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德育方法途径具体巧妙,表现出了美国“功夫在课外”的特色。

其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道德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学生思想。在美国历史上,品格教育曾一度陷入低谷,道德教育不被重视,从而导致厂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只注重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忽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其结果必然是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发展的步伐。因而,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下,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品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次,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贴近社会生活,讲求实效性。?教育如果只专注于学校范围之内,其效果将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将家庭、社会和学校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学校主动协调社会力量,并力求优化社会大环境,树立德育的全员意识,形成教育合力,达到一种相互溶入、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援的程度。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方式,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场馆建设,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积极探索与丰富现行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现行的灌输教育模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不仅无助子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而且会引发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反感。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多采用交流以及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政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总之,我们在借鉴国外德育教育的经验时,应该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的实际,努力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机制,以此来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使我国的德育建O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教育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社会道德论文4

提到“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我们会联系起“国家治理”,在论述国家治理体系时曾阐述二者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的这段阐述指出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分支。借助这层关系,我们在研究思想道德在目标及政治层面对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的作用时不妨参照其在目标及政治层面对国家治理方式改进的作用。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上述提出“以德治国”,对“以德治国”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把思想道德引进到国家、社会治理领域来,我们强调并希望发挥其两重作用:第一重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来引导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重则是将思想道德外化为具体规则来规范民众的行为。第一重作用应是首要作用且为更重要的作用。作为被包含层面的“社会治理”,我们也应看到并重视思想道德在目标及政治层面保证治理方式改进的正确方向。社会治理的目标简单而言就是促进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道德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它所形成的价值理念追求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看不见的指引作用,并且这种指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行为取向与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重视思想道德在目标及政治层面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作用,实质上是在指导精神和原则上,保障社会走向稳定与和谐发展的方向,保障社会治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在实践应用上,通过强化思想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和规范,思想道德可外化为社会治理的具体途径

我们对思想道德的定义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原则和规范行为。我们对法律的定义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统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称。思想道德与法律同作为社会的重要规范,由于法律有特定与详尽的条文规范,且有一系列完备的国家强制部门和机关的保障实施,因此在我们的思维中,法律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而且因我们更能直观看到法律的实施结果和作用,所以也更重视法律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具体途径作用。然而我们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法律和思想道德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很容易将思想道德归纳到这一领域,却很难将法律归纳到意识形态领域是因为,对于法律,大家更容易联想到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是法律部门,联想到具体的强制机关。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部门、强制机关皆在法的精神下统建,且立法、执法、守法、法的惩处等行为皆需要反映和维护法的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的运行都是在意识领域的一定精神统领下开始的,思想道德同法律一样也可以具体为可操作的具体规范途径。第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我们看到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思想道德观念会有差别,从而外化的规范行为也可能存在差别,但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皆不缺乏将思想道德意识外化为具体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作出要求与起到规范的效果。举例来说,中国古代有《三字经》、《弟子规》等,《三字经》将思想道德意识外化为民众在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与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具体行为要求: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弟子规》也具体提出了学童的生活规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现代,我们也同样将新时期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要求,并提出了具体模式让民众参照与模拟实践。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短短二十字也是针对公民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规范要求,极具现实可操作性。因此我们不应被法律与思想道德二者执行力度的差别,或是违背二者付出的“成本代价”差别所蒙蔽,忽视思想道德的具体途径作用。

三、在评价机制上,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及成果可作为社会治理方式改进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

社会治理是一个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达到社会的稳定、可持续以及和谐发展。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即我们怎样去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了稳定、可持续以及和谐发展。换句话说,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社会治理是否科学,是否做到了有效运行。衡量社会是否稳定、可持续以及和谐发展时,我们经常会首先想到并采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数据。然而,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它不能完全代表或完整体现到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从哲学上说,社会现象分为两大类,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因此我们观察一个社会,应该全面考察这两大块,缺一不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经济物质得到巨大丰富的时候,邓小平和党中央就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两手抓”的内容和涵义。并提出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环节。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直观体现着社会的发展水平。而衡量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通常是社会的思想道德。因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总是最先从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中表现出来。从这层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因素具体到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的发展水平愈高,其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也愈好。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也更需要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建设的成果,作为我们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方法,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在新时期为了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我们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因此我们更需将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及成果严格作为社会治理方式改进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思想道德对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的支撑作用在实质上体现及发挥了以思想道德的柔和方式展开社会治理,体现了社会治理中“以人为本”的宗旨,并能最大限度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冲突,达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国内改革各项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工作总基调、宏观调控思想,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肯定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任何时期,任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探索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的过程中,极需重视及发挥思想道德对其的支撑作用。

48 921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