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专辑
农村基层党建专辑深入探讨了村级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农村基层党建专辑”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湖南省冷水江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以组织力的提升带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见实效。
抓统筹、抓责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将党的领导有效落实到基层。一是明规划,明确怎样引领。我们按照党中央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战略部署,在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征求各领域党组织、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基层党组织建设五年规划》,明确抓实基层党建的目标、任务、措施、考核等,计划用5年打造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示范项目。坚持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具体实施,以突出典型为引领,带动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铺开,推动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融合。二是明项目,确保务实引领。市委高度重视,成立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关系、指导党建项目落地落实的职能,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统一布局、各有特色的鲜活景象。对党建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三个一"指导服务机制,即一个党建项目、一名指导员、一张任务清单,对每个项目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因单位而异,确保指导服务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性。三是明责任,实现有效引领。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着力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重点将抓党建与抓发展同步推进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督促党委(党组)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将党建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是否继续培养或转正的重要参考。
抓学习、抓研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创新创造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我们着力加强学习研讨、宣传引导,推动各基层党组织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举措,运用新载体。一是抓学习提升,积淀创新底蕴。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我们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基层党建专题指导,组织党组织书记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通过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为基层党组织推进观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方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抓成果提升,强化理论推动。任何实践创新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对基层党组织创造的党建工作先进经验,我们坚持深入调研,不断总结提炼,概括出来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查摆出来一些教训和问题,摸索出来一些创新思路和方法,做到工作每推进一步,理论研讨就紧跟一步。三是抓示范宣传,实现全面推广。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是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以党建优秀项目成果大比拼为抓手,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将部分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特色亮点、成果影响等,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立体化的宣传网络进行推广,形成看创新、重实效的导向,推动基层党建创新成为常态。
抓结合、抓项目,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发展促进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发展促进力,就是要坚持改革发展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我们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项目化推进基层党建。一是紧扣中心确定项目。冷水江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面临矿产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单一等突出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确定了抓党建推进经济转型、抓党建促进脱贫攻坚、抓党建推动环境治理三大项目,并分别成立了协调推进小组,明确由市基层办具体指导,农业、扶贫、环保等业务部门具体实施,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集中力量打造示范项目。二是锁定目标设计项目。围绕转型发展、脱贫增收、环境改善的目标,各单位党组织主动谋划抓党建与抓业务的有效融合,深入拓展"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内容。比如,市农业局围绕"一个党员一面旗、脱贫攻坚比贡献"主题,构建了"机关支部+农业技术推广+扶贫""机关支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扶贫"等特色鲜明的党建项目。三是集中力量推动项目。在抓党建推进经济转型方面,探索将支部建在项目一线、建在产业链上,成立项目攻坚克难临时党支部、农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充分发挥党支部对产业转型各项重点工作的引领促进作用,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进入全国百强县。在抓党建促进脱贫攻坚方面,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的领导核心和一线指挥部,通过村(居)"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选准用好第一书记,多途径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落实党员干部挂点帮扶制度,4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为全市10个乡镇街道下派近500名党员驻村工作队员,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在抓党建推动环境治理方面,推行各领域党组织"联村建绿"工作模式,累计投入绿化资金5700万元,党员开展植树造林志愿服务7万余人次,让绿水青山成为了老百姓的摇钱树。20xx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联村建绿"工作予以报道推介。
抓规范、抓管理,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自我锻造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自我锻造力,就是要充分发挥组织生活这个"熔炉"的作用,在"烈火"中"炼"去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解决基层党组织不想抓、不会抓、抓不实党建工作的问题,我们着力构建内容规范、管理有序的组织生活常态推进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是紧扣基本制度抓组织生活规范。在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时,我们坚持主题化推进,每月的组织生活主题与精准帮扶、抗洪救灾、植树造林等当时重点工作相结合,通过抓实"三会一课"等基础制度,有效推进全市各项重点工作。比如,20xx年6月我市连续强降雨,资江创1996年以来最高水位,全市受灾严重。涟溪桥社区党支部开展"红心向党,抗洪救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24小时值守重点地段,排查处理险情,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二是紧扣"五化"建设抓组织生活落地。按照省委的安排,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是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党支部建设的"主题曲"。我们坚持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统揽,科学设置组织活动时间、内容、要求,由组织部门牵头制定规范化的组织生活模板,切实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不会开展组织生活的现实问题。三是紧扣精细管理抓组织生活见效。依托党建工作管理考核信息平台,将各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会议记录、现场照片等及时上传,利用信息平台规范化、痕迹化等特点和优势,进行全程纪实和计分排名。通过月审核、季点评、年考核的方式,对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进度进行全程动态管控,及时检查指导,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组织生活正常开展、常态开展、有效开展。
"四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近年来,新沂市着力在思想、行动、方式和资源等方面嵌入"融"的元素,带动实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思想融入,提升政治领导力。一是靠学习融入。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市委书记带头认真学习、认真宣讲,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党员群众中。二是靠责任融入。建立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党建工作职责,分层次、分领域建立党建责任清单和年度要点,编排实施市、镇、村三级党建项目266个,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纵向责任体系。三是靠考核融入。按照"一手抓经济工作考核,一手抓党建工作考核"的思路,出台制定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对考核前三名的,分别给予党建工作经费补贴;考核后三名的,由市委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提醒谈话。
行动融合,提升群众组织力。一是与产业发展融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68家,大力实施非公企业"深度拓展、先锋集聚、达标增效、红色动力"四大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双挂双亮双服务"主题教育活动,助推企业发展。二是与民生实事融合。围绕兴修水利、建桥修路、教育医疗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编排一批民生实事工程,集中在公示栏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三是与维护稳定融合。每月5日召开1次协商会议,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基层一些棘手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方式融通,提升党建创新力。一是增强吸引力。确定每月10日为"党群统一活动日",通过开展义务劳动、文体娱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党建工作融入百姓。二是增强灵活性。为全市1842个基层党组织发放《基层党建工作台账》"一本通",出台新沂市村级干部行为规范"口袋书",深入开展走访宣讲活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听民情、解民忧。三是增强时效性。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同时,创建远程教育"易问网",及时为基层党员群众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
资源融汇,提升服务支撑力。一是推动人才向基层融汇。市委成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服务团",整合54家部门力量"抱团"帮扶基层。遴选60名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282名政法干警到村担任"法治书记",选拔512人进入全市村书记后备人才库,择优调整50名优秀人才走上村书记岗位,实现"双强型"村书记全覆盖。同时,还以定向委培的方式,招录了一批有志服务"三农"的年轻学子。二是推动平台向基层融汇。大力实施"建村部、强支部"工程,近年来,共争取省、市补助资金700多万元,180多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得到了提档升级。三是推动资金向基层融汇。强化党建经费保障,每年设立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300万元,基层党建工作得到有效保障。投入资金5500余万元,提高村(居)干部待遇,解除了村级干部队伍后顾之忧,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激发。
打造过硬党支部提升党的战斗力
基层党支部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的各项工作在基层深入开展的战斗堡垒。全面打造过硬党支部,既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视察菏泽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优化组织提效力。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建设过硬党支部首先要抓住组织设置这个"纲"和"本",通过创新设置方式,优化组织架构,逐步建立城乡一体、有效覆盖、职责明晰、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的基层组织体系,从而实现"目张""末从"的目的。菏泽市大力实施村居规模调整,通过强村带动、邻村合并、产业联合、城镇吸纳等模式合村并居,减少行政村1007个,优化了组织设置,凝聚了班子合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市委常委带头将所在支部率先建设成示范党支部,每年每个市直部门党委(党组)打造1个基层党建示范党支部,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个基层党建示范乡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探索实行"党支部+扶贫车间+订单企业"的扶贫新模式,在扶贫任务较重的村,建成扶贫车间1852个,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围绕项目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中心工作,设立临时党支部,推动全市大项目落地和棚改工作顺利和谐开展。
筑牢根基强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菏泽市把建设过硬队伍作为关键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切实打造一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干部队伍。打造有领航力的党支部班子。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逐村逐社区分析班子现状,按照1∶3的比例建立万余人的村干部后备人才库,畅通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加大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力度,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倒排整顿对象,实行领导干部帮包责任制。探索推行星级管理,评定五星级党支部,立标杆、强引领,激发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配强有带动力的支部书记。对支部书记实行目标管理,公开承诺践诺。坚决调整了181名不称职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对全市1578个扶贫任务较重的村,全部派驻职务更高、能力更强、经验更多的第一书记,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全力服务脱贫攻坚。探索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书记挂任村(社区)支部副书记、村(社区)支部书记挂任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副书记,以实现双促进、双提高。建设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严格落实相关部门领导与新发展党员集体谈话并上党课制度,纯洁入党动机,树牢理想信念。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对新发展党员中与党支部委员特别是支部书记存有亲属关系及近姻亲关系的,上提一级审查,确保发展党员质量。激发党员干劲,对党员评星定级,积分量化管理,通过公开挂牌亮星、动态管理摘星,营造比学赶超、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规范生活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坚持把"三会一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立"两级联评"制度,实行支部自评、党委督评,严格对照考核细则评定等级,以制度促规范,以考核促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到所在党支部、到党校、到联系县区或部门、到帮包基层党支部讲党课。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市委常委及党员副市长参加指导部分单位民主生活会,市委成立督导组参加县区及市直部门民主生活会,对生活会方案、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及主要负责同志发言进行认真审核,督促各级民主生活会开出辣味、开出质量、开出效果。探索专题组织生活会"典型引路、分层召开"模式,在全市各领域选取先进党支部先行一步、率先召开,带动面上工作开展;推行"五步工作法",抓实学习强业务、谈心听意见、对照查问题、指导重分类、会前回头看等环节,从严从实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存在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创新载体添活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好载体、丰富活动,把党支部建设的思路、目标和要求清晰地反映出来,把党员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根据不同类型党支部和不同群体党员特点,开设示范培训班、党员轮训班、骨干培训班和学历提升班等,对全市万名党员进行轮训。以党支部为单位,积极推动自主学习,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党员集中学习日"制度,农村社区举办农村夜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班前一讲""班后一课"等活动。创新开展"单位联村(社区)、干部联户,创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创造群众满意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创"活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参与联系村(社区)、党员干部全部参与联系户,覆盖所有村(社区)、所有户。活动开展以来,化解各类矛盾隐患万余起,整合筹集资金亿元,扶持各类经济项目万多个,带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实现两位数增长。强化"互联网+党建"理念,建立了联通县乡村、直达党支部、精准到党员、服务于群众的智慧党建平台,对党员发展管理、村干部轮流坐班等工作,实行网上全程纪实、实时管理、精准督导和差异化考核,把基层党建规范化管理落实到每个党支部和党员。积极探索群众线上"点单"干部线下办理为民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县乡村三级覆盖,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健全机制聚合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健全完善机制,才能激发动力、形成合力。建立有推动力的督导落实机制。创新书记抓党建工作任务交办单制度,对一些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及时转办、督促落实。建立市委常委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名常委联系1个市直部门、1个乡镇、1个先进村、1个后进村、1家企业、1所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实施党委书记抓党建项目,分领域科学设置党支部评价指标,对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全程纪实、全力督促、全面评价。探索有突破力的经济发展机制。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突破年"活动,通过清理盘活"三资"、创新投入方式、实施政策倾斜等10项措施,着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年集体经济收入过3万元的村达到70%。健全有执行力的经费保障机制。围绕有钱办事,市财政连续多年列支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将市县乡三级财政每年新增部分的1%、2%、3%,纳入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3年来,村(社区)"两委"干部基本报酬每年增幅都有提高。围绕有场所议事,村级组织场所实现全覆盖、全达标,加快推进城市街道、社区和各类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有激发力的干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列席上一级党组织党建专题会议制度。树立重用基层一线干部的鲜明导向,37名乡镇党政正职进县区领导班子,180名"三类人员"进乡镇领导班子。从县区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中定向招聘28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进一步拓宽了基层干部发展空间。
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保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省凯里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服务全市科学发展大局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提升素质引领发展。凯里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缺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缺的是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为此,凯里市牢牢抓住干部和党员两个关键群体,强化对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充分发挥了思想建党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凝聚力量、创新观念、提高本领、提升素质的作用。一是建立"周末党校"等制度,为全市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为了构建干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凯里市从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入手抓实学习教育,专门制定了"周末党校"制度,规范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学习内容、组织方法、参学对象、工作纪律等内容,确保"周末党校"制度化;同时制定了干部教育学习培训学时制管理暂行办法,将"周末党校"列入脱产培训学时,开展学时登记,并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理论考核的重要依据。"周末党校"定在每周六准时开讲,重点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等重大课题设置课程,邀请知名专家、业内知名人士、州级以上领导干部到现场授课,以全市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固定学员,并分期分批组织基层普通党员、村(居、社区)班子轮训。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以"严纪律、强本领、树形象"为主题的党员身份教育活动,出台党员"十不准""十带头",为党员的行为划清底线、标出高线。将党员教育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在全市范围推动党员教育"六上"工程(党员教育上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上互联网络、上报纸杂志、上电视、上广播电台、上手机),实现了党员教育在主流媒体的全覆盖。开展党员家风征集、评比活动,在全市党员群众中形成了以"家风"带乡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的良好局面。为进一步发挥"两新"组织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开展"三亮三比三做"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做服务的热心人、做服务的贴心人、做服务的暖心人)。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规范了党员的行为,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强化干部作风建设,践行宗旨服务发展。凯里市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态度,向作风问题中的积习顽疾开战,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抓常,就是经常抓,不停歇,把作风建设常态化。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治理机关工作人员"庸懒散漫浮"的活动。开展"摇号"查作风提效能促廉洁工作,以"摇号"确定明察暗访对象的方式对不正之风形成高压威慑态势。开展"铸勤行动",以"正风铸勤"为主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由于在作风建设上坚持常抓不懈,对问题始终寸步不让、露头就打,"不敢"的氛围在凯里不断得到强化。抓细,就是深入抓、敢较真、见实招。围绕抓细,凯里市在作风建设上既抓细节,又挖根源;既有"点穴式"突查,又有"地毯式"排查;既面向全体党员,又突出关键少数。20xx年,全市共开展作风专项行动督查45次,出动人员291人(次),共检查单位459家(次),查出问题55个,发出督查通报36期,查处违反工作纪律的国家工作人员55人。抓长,就是建机制、持久抓、见长效。着眼于将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凯里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作风巡查、廉政承诺等11项加强作风建设的制度,形成了作风建设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强化干部能力建设,增强本领推动发展。一是抓好干部轮训和加强实践锻炼。在干部轮训方面,根据"素质凯里"建设的工作要求,开展乡科级干部能力提升专题轮训班26期5000多人。在实践锻炼方面,凯里市深入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选派126名村第一书记、478名驻村干部,每月驻村20天以上,开展暖民心活动,在为民服务中提升能力。全年驻村干部共走访群众12201人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3194人次。二是抓好党员轮训和人才培训。举办党员轮训班6期604人,开展了农业惠民政策解读、党务村务公开与村级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内容的培训。在人才培训方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0期7008人。"实时远教"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共组织开展学习培训380期,培训党员干部和群众2万余人次。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促进发展。一是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和"三会一课"制度。市委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发放党员民主测评表,积极邀请非党群众和非党职工参与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并对每名党员进行反馈、通报和公示。另外,还为全市992个党支部统一印制了党组织"三会一课"记录本和党组织"三会一课"记录簿,将开展"三会一课"作为刚性要求,并明确对各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严格督查,对"三会一课"开展不正常的支部进行及时提醒。二是强化党员"一线服务",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凯里市认真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工作、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和"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工作等,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到便民服务第一线、构建和谐社会第一线、急难险重第一线开展工作。
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廉洁从政保障发展。一是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全面推行市直机关、乡镇(街道)党委(党组)书记及村党总支(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制度,实行"二级联述联评联考"。全市94个单位(部门)主要领导、4240名党员干部、152名纪检干部签订了作风建设"十严禁"承诺书,初步构建起谁主管、谁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确保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二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市委发挥主体责任,坚持抓早抓小、深化党风廉政教育、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科学有效预防腐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查处用人上的腐败问题、坚决查处民生领域的不正之风,坚决惩治腐败;坚持党组织从严抓党风、严明党的纪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狠抓作风建设。三是通过民生特派监督制度,大力整治民生领域的腐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组建民生监督组,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辖区内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民生资金领域腐败问题开展执纪监督问责。自20xx年3月成立以来,民生监督组通过专项监察、入户走访、信访受理等手段发现民生领域问题线索1977条,参与或配合查办党政纪案件156件178人,移送司法机关7件8人。
以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脱贫的重要思想和生动实践,找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脱贫优势。20xx年,全市万人实现脱贫,占比53%;2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占比54%。
抓扶贫先扶志,促脱贫攻坚有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文中指出:"扶贫先要扶志。"宁德干部群众在30年的扶贫历程中深切感受到,摆脱"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是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在学习研讨中弘扬传统。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市委常委带头深入挂点村讲党课、过党日,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摆脱贫困》,开展"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专题讨论,大力传承弘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把心贴近群众""一棒接着一棒干""功成不必在我"等好思想好作风,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加强培训中提高能力。实施"千名贫困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市县每年分别举办2期贫困村主干轮训班、4期贫困村党员就业创业培训班,选派452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异地挂职锻炼,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在广泛宣讲中解疑释惑。以开展"四下基层"活动为契机,全市各级组建宣讲团62个,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优良传统,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讲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让群众搞清楚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切实改变"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增强内生动力。
抓组织功能提升,促脱贫攻坚有活力。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我们坚持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统一,突出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好一批产业支部。强化村党组织对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导,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委(党总支)设在中心村、党员示范岗建在致富项目中,探索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支部+基地、支部+电商"等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党支部425个,在中心村建立党委(党总支)67个,辐射带动3万多农民脱贫致富。比如,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把支部建在农业、旅游等产业链上,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5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万元。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各级党费和财政配套2600多万元,推动24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按照"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站点"布局,分别建立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点)112个、2135个,推进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鼓励支持500多名党员和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在活动场所开设各类便民服务平台,把场所打造成电子商务、便民超市、村民议事、代办服务等阵地。落实好一套监管制度。出台关于切实解决村干部"走读"问题的意见,通过健全村干部在岗纪实、岗位目标等7项制度,在全市504个村实行坐班、1631个村实行值班,让群众随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抓骨干队伍建设,促脱贫攻坚有力量。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头羊"。我们始终把选好配强带头人作为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建强乡镇扶贫工作骨干力量。在乡镇换届中,有针对性地选配熟悉"三农"工作、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领导班子成员中80%以上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统筹县乡专业技术力量,每个乡镇组建2至3支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服务群众脱贫。建好村级扶贫带头人队伍。大力加强薄弱村党组织建设,采取从经济能人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乡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培"、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推"、现任优秀村干部中"留"、机关优秀干部中"派"等办法,促进村主干中经济能人占比提高到63%,在此基础上把305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补充进村级组织班子。着力发挥先富党员帮带作用。建立"扶持党员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机制,支持4000多名党员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5000多个,帮助和带领1万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年户均增收超过万元。开展"党员1对1结对助困"行动,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致富脱贫。
抓工作重心下移,促脱贫攻坚有合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始终把农村作为扶贫脱贫的"主战场",突出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资源往基层倾斜,凝聚各方合力扶真贫、真扶贫。"四下基层"解难题。健全"664"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六到户、六到村、四到县),市县领导分别挂钩联系1至2个贫困村、2至3户贫困户。县乡党委书记结合每年领办的2个基层党建项目,把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263个书记办实事项目,市县千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基层办实事好事万件。驻村蹲点抓扶贫。选派280名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安排1755名干部包户扶贫,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第四批驻村第一书记共筹措帮扶资金亿元。结对共建促发展。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1300多对,实行承诺制,采取结对帮扶、就业培训、建设惠民金融服务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20xx年以来解决共建村生产发展、脱贫致富中的难题6400多件。
抓保障激励机制,促脱贫攻坚有干劲。在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待遇、树立基层导向上下功夫,把基层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抓村级集体经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强调的"扶贫要注意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要求,市委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意见和3年规划,从保障发展用地、整合资金项目、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明确配套政策,市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村集体增强"造血"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资源开发、资产盘活、物业经营、服务创收、资本运作、入股分红、招商引资等多种办法,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经过2年多的攻坚,全市有经营性收益的村提高到了76%,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24%,均比20xx年翻一番多。抓村干部报酬待遇。市县财政每年新增近3000万元用于提高村主干基本报酬,全部达到中央提出的标准。全面建立现任村主干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未参保的离任村主干给予每人每月150至400元的生活补助,着力解决"无力做事"问题。抓基层干部精气神。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采取表扬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培训一批、教育一批的"五个一批"举措,推动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着力解决"无心干事""干不好"等问题。全面建立村干部绩效奖励制度,对年度"双述双评双考"优秀的村干部,按照不低于年基本报酬10%的比例进行绩效奖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20xx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全市拿出155个职位,从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六类人员"中择优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抓实抓细基层党建
抓好基层党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海南省陵水县大力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抓实抓细基层党建,以基层党建的新作为、新成效,带来干部作风的新气象、新风尚,推动全县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领导带头直面困难解决问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关键看领导带头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千难万难,领导带头就不难。面对民生热点、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遇到突出问题、尤其是关键难题,县委始终强调各级领导要冲在第一线,在第一线研究解决问题,亲力亲为,不回避,敢担当。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啃硬骨头,在隆广镇石关村调研走访中,了解到该村长期存在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第一时间召开现场会,定下挖抗旱深水井方案,目前深水井饮用水源质量通过质检检验,惠及该村5个自然村的农户。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截至20xx年底,陵水县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630人次,帮助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危房改造、就业、医疗等问题1300余个。
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对一个县来讲,基层党建的重心在农村。农村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村党组织,大量工作要靠村党组织书记去组织、去落实。选好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建好一个村。县委把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利用20xx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契机,既选"好干部",又选"能人",着力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党组织书记。一方面,精筛细选。对30个换届重点难点村,县委领导带队逐一走访调研,摸清"家底",研究整顿措施。开展"三个谈心",各乡镇主要领导与各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谈心一次,与村级组织候选人预备人选深入谈心一次,乡镇包片领导与所包村"两委"干部逐个谈心沟通,掌握党员群众动态。先整顿后换届,选派116名第一书记驻村,一村一策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1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全部完成整顿。另一方面,严肃换届纪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换届纪律宣传和拉票贿选典型案件警示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利用视频片、公开栏、动漫海报、发放"纪律扇""纪律卡"等方式,组织农村党员深入学习"九个严禁、九个一律";探索党员手机报、微信公众号"微党课"等创新形式,将村级组织换届政策信息推送给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参选人员、党员等重点人群,统一组织签订严肃换届纪律承诺书,引导党员群众自觉抵制贿选等不正之风。通过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农村党员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部分党员干部主动让位;同时,拉票贿选、破坏选举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环境。一批热爱基层、工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了村级党组织书记岗位,队伍结构整体呈现年轻化、知识化。
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细胞,是基层党组织强健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党员合格有为,基层党组织才有可能强健有力。县委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头等大事,围绕"学、改、做"精准发力,努力推动每一名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一是努力打牢"学"这个基础,对照标准全面学、深入学。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党员特点,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对学习教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形式等提出具体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上下一般粗",做到学习教育"零死角"。20xx年开展"'两学一做'我来说""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党章党规"进党校、进课堂、进媒体"等"自选动作"10余项,同步抓实"三会一课"、专题轮训等"规定动作",党员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培训20万余人次,切实达到了人人学、时时学的学习要求。二是紧紧抓住"改"这个关键,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始终,对照党员"四讲四有"标准查摆问题、整改问题。召开全县廉政警示教育工作会议,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反躬自省、吸取教训;派出3个督查组深入基层党组织,督促整改主业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对之前查摆的"不严不实"问题进行"回头看",对存在问题分类整理、建立台账、抓好整改。三是重点落在"做"的行动上,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陵水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结合起来。在全县党员中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活动,让党员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发展贡献力量。在机关事业单位,以抓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开展领导联点、支部联建、部门联帮、党员联对,推动领导力量和组织资源下基层;在农村(社区),开展党员亮身份、定岗位、定承诺、邻里评、党员评、组织评"一亮二定三评"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开展"亮流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推行阳光、规范、高效、诚信、廉洁服务。
围绕群众需求办实事解难题。赢得群众满意和支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民心基础。如果群众诉求不解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抓基层党建就无从谈起。做决策抓工作只有得到群众的衷心认可和拥护,党的执政根基才会坚如磐石。在实际工作中,县委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赢得群众信任,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积极探索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如推行党员领导干部夜宿夜访制度和党员干部扶贫问事制度,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优势,压紧压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工作,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县委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村,专题调研精准脱贫、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逐一走访贫困户研究帮扶措施,并夜宿农舍访贫问苦。20xx年实现3361户万多人顺利脱贫,贫困村、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二是狠抓农村居民增收。落实省委关于陵水要在一年内打赢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翻身仗的指示,制定行动方案,落细落实10项增收措施,切实加大扶持开发力度。20xx年新建10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点,利用"互联网+",拓宽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为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建档立卡,每人每月补贴100元;实施民营天然橡胶生态补贴和退果还林补偿等增收措施。三是扎实办好惠民实事好事。建设县城应急水厂、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实施抗旱深机井工程,在全县缺水区域打深井28口,缓解超过5万人的生活饮水和3万亩以上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困难。健全完善大病兜底、社会保险补充、游客保险等政策措施;全额资助贫困人员参加新农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一个个民生问题的解决,赢得了群众点赞,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威信,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坚持不懈强基固本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江苏省滨海县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深入实施"强基提能"3年行动计划,与时俱进地探索新路子、展现新作为,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坚持"抓好源头"与"管好龙头",强化主体责任不含糊。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强化责任为硬约束,以倒逼落实为落脚点,激发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一是健全制度促工作规范化。出台"1+N"制度文件。"一份意见"抓统筹:制定落实全面从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意见,围绕7个方面24项具体内容提出工作指导。"N项机制"抓推进: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工作规则、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村居事务民主公开等制度,让基层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二是压实责任促履职具体化。每年"召开一次党建会、签订一份承诺书、列出一张任务表、建立一批示范点"。通过责任清单化、考核百分制、督查常态化倒逼责任落实。三是跟踪问效促落实系统化。推行精准整改,要求镇村党组织对问题按照近期、中期、长期3个阶段进行系统分类,实行挂号整治,对抓党建工作不力、出现严重后果的,分清主体责任、直接责任、配合责任,真正把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
着眼"导向引领"与"精准培养",抓紧队伍管理不懈怠。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中之重,打好选配、培养、储备"组合拳",打造善谋发展、善带民富的带头人队伍。一是提高"配"的精度选才。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严把干部提名、素质、廉政和使用四关。大力度选配"双强书记",形成优秀人才向农村集聚的效应,村(社区)书记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0岁以下的占%。高标准选派第一书记,落实带好一支队伍、理清一条路子、培植一个产业等"八个一"任务,使第一书记真正成为助推基层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增强"管"的力度育才。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计划,县级开设"周末大讲堂",推行书记讲党课制度,通过集中轮训班、业务辅导班等全方位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能力。实行"闭环式"管理,通过任职作出任期承诺、年初列出工作清单、半年开展书记考核、年底全员述职考评,推动镇村干部工作质效同步提升。三是拓展"备"的深度储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每个镇区动态储备50名左右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后备干部。规定村(社区)干部出现空缺时,一律从后备人才中择优选拔。把后备人才培养,作为镇村书记抓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有效倒逼一把手提前培养接班人,破解人难选、选人难的瓶颈。
突出"托底减压"与"釜底加薪",提升保障能力不停步。推动力量向基层充实、资金向基层投入、政策向基层倾斜,营造关心基层、关注基础、关爱干部的浓厚氛围。一是以经济激励保障肯干事的"甜头"。一方面,给村集体保驾护航,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帮助基层增收入、减包袱,县镇财政共同保障村级运转经费,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化解村债。另一方面,让村干部轻装上阵,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自然增长机制,规定基本报酬按季度发放、绩效奖励与工作考核挂钩,目前村支部书记年均报酬达4万元左右,较20xx年提高1万多元。二是以政治待遇提振能干事的"劲头"。优选5名村党组织书记、2名大学生村官进入镇党政领导班子,通过安排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定向招录村书记20余名。放大干事"正效应",每年按照不少于15%的比例,向省、市、县委推荐"七一"或年度表彰人选,优秀村书记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优先参加党校各类主体班学习,让"向强的学、与高的比、跟快的赛"蔚然成风。三是以人文关怀激发想干事的"盼头"。离任后给关爱,全面落实村(社区)"三大员"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建立离任干部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生活上给温暖,健全基层干部重大节日、思想困惑、生病住院及生活困难"四必访"制度,切实将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每个基层干部的心坎上。
注重"先进示范"与"后进转化",激发组织活力不松劲。强化系统思维,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推动基础工作全面进步。一是"晋位升级"激发前进动能。开展党建工作示范镇、示范村创建活动,明确示范镇"六强"、村"六好"创建标准,打造基层欢迎、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党建品牌,形成以示范带动全盘、创建促进提升的比拼态势。二是"循环整顿"倒逼后进潜能。每年按10%的比例倒排后进村,推行县领导带头联系、第一书记具体指导、挂钩单位全力跟进、镇区党政正职全程参与、村书记抓工作落实的"五位一体"模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对接融合、互助提升"行动,遴选先进村与薄弱村结成30个左右对子,通过"双强"书记跨村兼职、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村级资源共享共用等方式,推动薄弱村转化提升。三是"结对联建"彰显共建效能。合力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推行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制度,深入推进农村创业型党组织建设,制定一村一策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发展股份经营、旅游经济、资源开发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联动加大阵地建设,采取扶贫资金解决一点、县镇财政配套一点、县级党费补助一点的办法,改造升级农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
秉持"为民情怀"与"利民作风",彰显服务本色不动摇。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做到联系群众在密切上下功夫、服务基层在具体上见行动。一是整合队伍向基层聚力。自上而下,联动打造以书记为核心、多支队伍为支撑的一核多翼服务队伍。县级层面,县委常委率先垂范,带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暖企惠民?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大落实等活动。镇级层面,发挥镇党委龙头作用,推行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联村制度。村级层面,出台村(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办法,明确党组织承诺践诺、干部坐班值班等制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是组合项目向需求发力。顺应群众对致富的深切渴望,统筹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共享富民、脱贫富民、生态富民。着眼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制定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责任制的实施细则,针对困难群众、一般家庭的不同情况,分类推出帮扶项目。健全镇村党组织书记激励考核机制,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对于工作不力或者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免职。三是融合要素向重点用力。推动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作用,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等模式,鼓励党员带头领办致富项目、与群众结成对子,形成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富的整体效应。依托远教电商培训基地、创业培训班等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技能人才,以学促用、以用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群众口袋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
在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有益启示:抓基层打基础是需要耐力的"持久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凝练常管严管的韧劲;是考验能力的"攻坚战",必须立足职责本位,激发真抓实干的热情;是展现活力的"阵地战",必须强化对标定位,发挥扬长补短的能动性;是综合实力的"合围战",必须围绕争先进位,形成内强外促的格局。总之,基层基础工作是系统工程也是战略任务,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协调理念、统筹方法,才能推动农村党建各领域工作整体提升。
以科学思维和方法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立足实际,科学运用问题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融合思维,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使基层党建工作释放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运用问题思维补短板。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新情况新问题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问题思维查找基层党建薄弱环节、补足短板,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主动,发挥好基层党建的龙头引领作用。一是对照"镜子"梳,解决基层党建"虚化"的问题。市委和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按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标准,对照从严治党的要求,通过自己找、主动查、群众提,从严从实查找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对基层党建认识不深、看得不重、抓得不实、问责不严等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抓党建就是讲看齐、抓党建就是促发展、抓党建就是惠民生、抓党建就是强根基"等理念,教育和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把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增强责任意识,筑牢思想根基。二是沉到一线查,解决基层党建"弱化"的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市委印发在全市开展10项基层党建工作大排查的实施方案,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等基层党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全面自查、组织排查、重点抽查、信访核查、舆情监查、专项调查6条渠道,集中3个月的时间开展大排查,摸清了底数、找准了问题、列出了整改清单,并就如何破解查摆出来的"弱化"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灵丹妙药"。三是异地交叉学,解决基层党建"僵化"的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一段时间以来对基层党建重视不够,大部分基层党务骨干抓党建的思想僵化、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满足于应付检查、就事论事,党建工作缺乏创新、缺乏活力、缺乏实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基层党建工作分为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课题,分别由不同的县区和单位进行探索创新、示范引领,在此基础上,组织党务骨干异地交叉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建平衡发展。
运用开放思维提层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党建工作要实现突破、提升水平,必须树立开放思维,转变思维定势,突破狭隘眼界。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打破就党建抓党建、封闭运行的"自我循环体系",主动融入党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大局来把握方向、搞好统筹、整合力量。如,在全市街道社区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实现共驻共建共享。二是走出去培训党务骨干。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每年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举办"执行力+"等专题研修班。20xx年共组织300余名乡镇党委书记、村主要干部参加培训,极大地开阔了基层干部的视野。三是从严管理"关键少数"。用对一个人,就能带好一个村;用错一个人,就会搞乱一个村。为解决农村党组织书记不愿干、选不出、不会干等问题,市委出台了关于农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的意见及试点工作方案。在选任范围上,推行"四个一批",即从市直、县直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中选聘一批;从新考录乡镇公务员中下沉一批;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退居二线的党员领导干部中选择一批;从现任优秀村干部中遴选一批。在任职方式上,突破传统模式,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同时,注重抓好待遇保障和规范管理等配套工作。20xx年市委在1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软弱涣散整治村进行试点,20xx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运用创新思维激活力。创新是基层党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抓基层党建工作,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有效创新。一是创新思路方法,强化思维转向。推动基层党建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管理到服务转变,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从封闭到开放转变,敞开大门抓党建,实现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全程参与、评价、考核;从虚化向务实转变,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从"虚功虚做"到"虚功实做"、再到"实功实做";从传统手段到综合运用现代传媒和信息手段转变,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转轨。如,针对农村基层治理难以持久、缺乏公信力的问题,我们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推行"135"治理模式,即强化村党组织这一领导核心,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3个组织的作用,落实岗位承诺、村干部值班和周例会、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党员管理积分、"四议两公开"等5项制度,并抓好跟踪问效,党员干部普遍感到体制顺了、效率高了。三是创新工作载体,强化平台转型。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异地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首个跨省驻外流动党支部,并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在外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05个,其中党(工)委4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99个。为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我们利用市内主流媒体开辟"书记访谈"专栏,组织县区委书记和市直部门党组织书记晒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清单,接受群众监督,倒逼整改落实。为解决党员教育不经常、不正常的问题,我们在充分运用"共产党员e信通"、共产党员微信、易信等载体的同时,建设了覆盖全市的"党务通"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智慧党建。
运用融合思维增实效。面对新时期基层工作包罗万象的新态势、新变化,运用"海绵"般的融合思维,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们探索以"党建+"为载体的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新模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全面推进"党建+发展",引领发展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上选贤任能,用最优秀的干部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市委对全市党员干部实行执行力卡管理,实行分类量化评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20xx年以来,将27名实绩突出、执行力强、群众认可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担任正职;12名执行力强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提拔到县区或市直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对4名执行力考评排名靠后的正职进行了调整,其中3名被调整到副职岗位。二是深入推进"党建+治理",提升治理水平。积极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和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设置方式,将党建工作阵地与社区(农村)网格化机构设置、服务平台建设等结合起来,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为集村务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电商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三是加快推进"党建+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建立"民生普惠"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乡镇干部驻村普遍联系群众、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完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制度,让贫困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红利。在坚持党建引领促扶贫攻坚上,实现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在目标、责任、项目和机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整体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近年来,北辰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把农村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推动农村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上行下效、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一是实施农村党建一把手工程。区委高度重视农村党建工作,区委书记率先垂范,牵头制定北辰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主持召开常委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对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运转经费落实等关键问题,直接过问、定期调度,带动各镇和相关部门一把手亲自抓、直接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二是蹲点联系示范带动。区领导带头,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基础薄弱村和1至2户困难家庭,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做到发展和党建一起谋划、民生和稳定同步推进。20xx年"七一"前夕,全体区领导利用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之机,又深入基层专题调研党建工作,并撰写调研报告,为区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借鉴。三是强化跟踪问效促落实。实行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区委常委会每年听取各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向镇党委和党员群众代表汇报抓党建工作情况,在"红脸出汗"中增强党组织一把手的"主业"意识。指导各镇村制定了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把工作细化到人、任务量化到岗,强化承诺兑现,加强督查问责,推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同时,注重考评结果运用,将党建工作抓得好、得到群众认可的村党组织书记予以提拔重用。
突出问题导向,打造作风过硬、务实为民的坚强堡垒。一是推进"强基扩面"工作,建强组织体系。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倒排确定相对后进村党组织,采取领导包保、选派第一书记、一村一策等措施,推动1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转化。及时调整村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较多、影响力较大的村采取升格组建的办法,成立28个党委、60个党总支,有效解决了"小马拉大车"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灵活组建原则,加大在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中组建党组织力度,新建农民合作社党组织9家,有效增强了合作社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发展潜力。二是实施"先锋培养"工程,锻造过硬队伍。采取集中辅导、交流研讨、骨干授课等形式,分层分批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3600多人次。逐级举办《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和发展对象培训班,累计培训镇村党务干部、发展对象900多人次。采取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增加发展对象名额等方式,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推动解决14个3年未发展党员村问题。制定下发了北辰区基层党支部建设十项制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立6个督导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党员谈心等方式,推动村党组织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促进党内生活规范化。三是坚持"选贤任能"导向,选优配强村班子。坚持把搞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作为重中之重,严格"五选、八不能"标准,严把选举程序,严肃换届纪律,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换届环境。
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民主管理、依法治理的原则遵循。一是全面加强村务监督。制定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健全4项配套制度,推动村监委会走上规范化轨道。为解决监督不到位问题,明确了村监委会成员询问质询、事前审核等4项权力,规范了核实监督、通报反馈等4道程序,构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体系。二是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推进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和议事制度,全区126个村严格落实"六步决策法"和"五议两公开"等制度,认真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确保重大事务公开透明。健全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村级组织印章管理等制度,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三是创新考核监督机制。全面实施村"两委"班子任期承诺考评制,班子及成员制订3年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签订廉政履责承诺书,向镇党委和群众做出公开承诺,接受双向监督。每年年底组织村"两委"班子开展"双述双评"活动,根据结果评定等级,奖优罚劣,激励村干部在岗尽责、在位干事。
坚持服务主题,建设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一是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科学制定、认真落实6个市级帮扶困难村"一村一策"经济发展方案,积极为帮扶村提供规划、资金、项目等全方位支持。目前,累计争取各级各类资金5500万元,帮助帮扶村形成了以无花果、鲜食玉米、徐堡大枣等为特色的"一村一品",6个村全部有了主导产业。后丁庄村种植无花果140亩,年收入达480万元。徐堡村举办大枣旅游采摘节,徐堡大枣首次进入"电商",线上线下销售鼓足了村民腰包。二是深入开展"双联"活动。连续9年开展"双联"活动,全区建立联系点1200多个,4700多名在职党员干部与4400多户困难家庭结对帮带,134名机关干部常驻村居,累计吸引投资和贷款亿元,维修道路200多公里,协调解决各类问题6200个,全区年收入不足50万元村全部消除,"双联"活动被评为全国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和天津市十佳特色组织工作。建立重点企业帮扶困难村机制,组织11家区重点企业帮扶11个困难村,增强其"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实力,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筹资10万元慰问帮扶西赵庄村困难群众。三是持续开展"双承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党员和党员家庭"双承诺"活动,通过党员佩戴党徽、党员家庭挂牌,组织党员和党员家庭签订服务"承诺书",切实增强党员和党员家庭责任感和荣誉感。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保障农村、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20xx年已投入村级运转经费2700多万元,平均每村达22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5万元,比20xx年增长20%。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村干部待遇有关规定,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每年工作报酬平均达到4万元,其他村干部平均达到3万元,极大提高了村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村干部想事谋事干事的热情。二是推进服务场所建设。投入4100万元,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实现全覆盖、全达标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全部完成了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任务。三是打造党员教育新平台。投入60万元,建成北辰党建网站集群,提升改造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更新终端播出设备54台,打造了政务网、党建网、远教网和微信"四位一体"教育新模式。四是建立述职督查问责制度。在每年年底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中,组织各镇党委书记就本镇党建工作经费、村干部待遇报酬、活动场所建设等情况在述职报告中一一明示,同时就20xx年基层基础保障、重点任务等要达到的目标向区委常委会作出承诺,立下"军令状",区委组织部逐一建立台账,定期检查,季度通报,抓好跟踪督办。
强党建促基层治理
20xx年以来,吉安市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党建促基层治理,在村(社区)着力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规范各类组织职责、规范工作运行程序、规范村级干部行为,加强村(居)务监督,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重场所、经费保障等硬件建设向加强制度等软件建设并重转变,村级组织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农村党的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
以强支部为核心,让村级党组织"发出最强音"。坚持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结合、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相结合、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与加强对村级各种组织的领导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党支部核心地位建设。一是着眼适应从严治党新形势,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把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入口关,调整不胜任、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满足于看摊守业以及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党组织书记80人。采取市县领导挂点抓、组织部门联系抓、选派后备干部蹲点抓、市县直单位帮扶抓、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具体抓的"五位一体"办法,对294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进行整顿。为加强村级党组织工作力量,向全市2530个村党组织全覆盖选派了第一书记。二是着眼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功能。采取单独组建、联合共建等形式,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经济组织和民情理事会、工作协会等社会组织组建党支部(党小组)的力度,在村级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上同步跟进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健全完善党员中心户、党员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着眼增强党支部向心力,提升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村级干部岗位目标管理、"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深入开展争做"美丽乡村(人文社区)建设带头人、服务群众贴心人"等活动,防止不干事、不作为等问题。落实"三经费一场所",确保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工作运行经费分别不少于3万元,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不少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300个,有效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
以"三规范"为重点,让民主管理制度化运行。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有效推动基层组织制度化运行,有效促进民主管理的落实。依法依章,规范各类组织职责。全面规范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工作站)、村(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民情理事会等各类组织的主要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理顺工作机制。吉水县乌江社区为解决5户农户急于建房却又无宅基地的现实问题,发挥民情理事会作用,确定建房先后顺序。新干县桃湾村为解决农田用水纠纷,成立村民用水协会,实现和谐、致富双丰收。突出重点,规范工作运行程序。重点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任期目标、集体经济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实施、集体资产承包流转、大额资金开支使用、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等,严格按"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实施民主决策,推动村级治理由"能人"治理向民主治理转变,由干部说了算向群众说了算转变。井冈山市上七村在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中,对"扶谁""资金如何筹""收益怎么分"等重大事项,采取"四议两公开"的办法,集思广益,民主决策,赢得了群众点赞。对农民建房、村民医疗保险参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残疾证、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生育服务证、小额担保贷款初审等村(社区)行政协助审批程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规范上墙。吉州区、井冈山市、吉安县采取"一站式"受理服务,吉水县乌江镇对低保工作实行阳光操作。多措并举,规范村干部行为。提出村(社区)干部"八带头、八禁止"要求,健全述职评廉评议、诫勉谈话、免职罢免等制度,让能干不能干有标准、作为不作为有要求、廉洁不廉洁有规范。吉水县为解决村(社区)干部行为不规范问题,提出了"十不准、十严禁"行为规范,并实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
以"四监督"为保障,确保基层治理正常有序。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网络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村(居)务监督的内容、权限和程序,确保监督有章可循、务实管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重点对村(居)务决策、村(居)务财务公开、村集体"三资"管理、村(社区)工程建设项目、惠民政策措施落实等实施全程监督。村务公开群众监督。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党员发展、评先评优、"三资"管理、惠民政策资金、社会保障、救灾救济物分配、计划生育、财务收支等党务村(居)务财务,并收集、反馈党员群众对公开内容的意见。纪检委员重点监督。重点对村(社区)党员干部尤其是对(社区)干部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对村(社区)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村(社区)干部定期述职述廉等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定期审计专业监督。每年采取交叉审计、专项审计等方式,安排一定数量的行政村,重点对其重大事务决策、"三资"管理进行审计,届内实现全覆盖。
从严从实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xx年,中共山西省委巡视组对5市14县(市、区)的18个村进行了专项巡察,巡察出农村4个方面11个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省委组织部认真贯彻全国及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安排相关市市委组织部进行整改,并把整改工作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省委巡视组巡察的这18个村,无论是在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干部作风,还是在制度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从侧面折射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市场化、农村改革全面化、农村管理民主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现实问题。在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主要是村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力、有名无实。有的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虚化、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能力不强、软弱无力,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淡化;有的党员不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干部队伍管理方面,主要是有的村干部信仰缺失、宗旨意识淡薄;有的法律意识淡漠、纪律意识缺失。在制度完善方面,主要是"三资"管理混乱、村级治理机制不完善。有的财务管理不规范,村干部随意收支;有的村级事务不公开,"四议两公开"不落实;有的村级事务不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在组织建设方面,主要是组织生活不正常、自我净化能力不强,集中表现为"三会一课"执行不力,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党员发展滞后。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面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各地紧扣巡察问题,层层传导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思路措施,着力整顿提升。
县乡党委冲在第一线,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多措并举力促整改。县乡党委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理念,切实担负起、履行好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县委书记亲自抓、乡镇党委书记蹲点抓,将巡察整改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紧紧抓在手上。各地相继组建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整改方案,建立整顿台账,形成了党委抓总、组织部门牵头、乡镇负责、部门配合的统筹联动机制,凝聚成强大工作合力。针对巡察整改工作,各地以"整顿软弱涣散、建强村党组织"为目标,健全完善干部包村联系制度,加大帮建指导力度,县委组织部或乡镇党委为每个村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或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建帮带,真正做到"不整顿到底不脱钩、不建强支部誓不回"。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提高自我净化能力。各地利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契机,采取专题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基地、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巡察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用制度扎紧村级权力的笼子,规范村干部的权限、运作程序,明确各项工作应该怎么干,干部心里明白、群众看了清楚,让基层干部在纪律规范中积极作为。比如,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刘家川村制定"三五三"村权治理办法,将权力运行、决策实施全过程等重要信息全部晒在"阳光"下,从源头上挤压了权力寻租空间。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巩固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各地在巡察整改中,坚持班子不齐的配齐班子、党组织书记能力不强的及时调整更换、班子不团结的加强谈心教育;通过下派乡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从本村的优秀村干部、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中择优选拔等多项措施,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政治立场坚定,有法治观念、愿意为群众服务,作风民主、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进村"两委"班子。据统计,18个被巡察村有11个村经村党员大会选举或乡镇党委任命配备了村党支部书记,有9个村顺利选出了村委会主任,其中3个村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此外,这些村不断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完善党员发展机制,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实施后备人才计划,从源头上蓄起源源不断的活水。据统计,18个被巡察村共发展新党员15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有156人,其中,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45名,列入发展对象的14名。
严格村务公开监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基层重新焕发生机。利用巡察整改契机,各地建立健全党务村务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严格村级财务开支审批,将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贯穿于村务决策、执行全过程,加大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三资"管理、工程建设、惠农政策、耕地保护、土地流转等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公开透明、合法合规,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据统计,18个被巡察村共建立健全农村"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制度、党支部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四议两公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工作制度377项,使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农村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执行。
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构建村民自治新格局。利用巡察整改契机,各地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坚持事先确定议题、会前充分准备、会上民主讨论、研究形成决议、执行分工落实的程序,真正做到关系村级发展的大计由群众"拍板"、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由群众自己"定夺"。此外,进一步完善了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启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抓不好、搞不活,就会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关键,这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核心的是要有一个好支部,特别是要有一个好支书,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关键在支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支部建在连上,才有了小米加步枪打出的红色政权;和平建设时期,只有党支部建强了,才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要把村党支部建成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战斗堡垒,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才会有坚实基础,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才会有可靠保障。发挥好村党组织书记引路人作用。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的人选为党支部书记,建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农村干部队伍,使每一个农村基层党员都能够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手,使村级党组织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有一套好制度,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是保障。村级党组织要立足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一套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规范,这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注重总结经验,固化一批制度规范。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以制度形式加以规范,促进联述联评联考、县委书记抓党建述职、公开承诺和群众评议等做法规范化、长效化。其次,注重把握基层需求,研究制定一批制度规范。对下基层做群众工作时了解到的情况、反映上来的问题,认真进行研究,及时制定贴近基层需要、回应党员关切、顺应群众期盼的办法、措施、制度,把抓好整改落实与建章立制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注重创新活动载体,探索形成一批制度规范。对展示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党员示范岗、志愿者服务、德孝大讲堂等载体,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以深化和拓展,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第四,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梳理完善一批制度规范。对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制度规定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和完善,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完善基层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落实"三会一课",加强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内关爱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的是要有一个好的经济发展路子,以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确保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最根本的是看老百姓手中有没有切合实际、便于操作、行之有效的项目和产业。要精准分析,对症下药,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党员带头致富、群众创办项目的支持力度,力争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群众都有脱贫致富项目,每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鼓励支持农村党员、干部围绕一村一品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项目。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培训力度,把培训课堂办在基地车间、生产一线,收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实效。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的是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到有钱办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手中没把米,唤鸡都不灵。"如果村集体没有一点经济基础,想给群众办点好事实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钱办事,办事就没底气,给群众解决不了实际困难和问题,村党组织就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因此,针对我省农村规模小、数量多、山庄窝铺多、空壳村多的实际,通过加大政策倾斜、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使每个村不仅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更有钱办事、多办实事好事。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的是要抓好村务财务公开,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当前农村问题不断涌现,村民上访时有发生,一个最大的根源是村务财务不公开,村级治理机制不健全。要进一步落实好农村基层治理各项制度机制,如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联席会议、"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特别要不断深化和拓展"四议两公开"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务情况分析、村务监督报告、评议考核、工作台账等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积极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构建村党组织领导有力、村"两委"齐心协力、党员群众群策群力、各项工作充满活力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格局。
健全机制激发农村干部创业热情
近年来,山东省莱芜市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完成省委提出的整改任务为重点,特别是针对农村干部报酬待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统筹力量、集中整改,建立健全农村干部保障、考核、监督、培训四项机制,着力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健全农村干部保障机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级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坚持讲政治、重基层,列出专项资金,落实农村干部报酬待遇,健全农村干部全方位保障体系,激发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一是保障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待遇。市财政按村党组织书记年人均万元的标准每年下拨1500万元,其余部分按不低于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倍的要求,由各区财政"兜底"补贴,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待遇年均达到万元。同时,完善发放办法,把农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待遇分为基本补贴、星级补贴和绩效补贴三部分,基本补贴占30%,按月发放;星级补贴和绩效补贴占70%,以调动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保障其他村"两委"干部报酬待遇。其他"两委"干部报酬待遇由市、区财政按1?誜1比例拨付,参照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待遇的办法发放,其中,绩效补贴一般占到70%左右,根据村里年度考核得分确定。20xx年,市财政共下拨其他农村"两委"干部报酬1700多万元。三是保障离任村干部报酬待遇。对累计任村党组织书记10年及以上,或累计任村"两委"成员15年及以上的农村离职干部,每年发放一次生活补贴,由区、镇财政列支。补贴分为基础性补贴、任职年限补贴和荣誉性补贴三部分,任职年限补贴根据任职年限累计计算;在职期间本村或本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荣誉称号的,分别加发基础性补贴的20%、15%、10%、5%。同时,今年市财政专门下拨1000万元,用于经济薄弱村运转办公经费,全市237个经济薄弱村运转办公经费全部达到大村4万元、中村3万元、小村2万元的要求。
健全农村干部考核机制。力争做到让农村干部既放心干、又要干得好。一是年度考核。每年年初,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和实绩目标,经镇(街道)党委审核同意后,由村干部向党员和群众公开作出承诺。年底由镇(街道)党委组织考核,考核一般包括党委评价、实绩目标完成情况、党员群众评议、加扣分事项等内容,根据得分确定其绩效补贴。对离职农村干部,考核项目一般由镇(街道)党委评价、村党支部评价、党员群众评议和扣分项目组成,根据得分发放其生活补贴。原则上对有以下行为的要扣分:本人出现违法违纪问题的;带头参与或鼓动非正常上访的;不支持或故意刁难村级班子工作的;群众意见比较大的等。二是星级考核。实行农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根据任职年限、工作实绩、表彰奖励情况,确定村党组织书记"星级"。村党组织书记每连续任职3年奖励一星;村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本人或集体获得中央及省、市党建工作表彰的分别奖励三星、两星、一星;在年度考核中连续3年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奖励一星,年度考核中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降一星;连续3年年度考核确定为基本称职或连续2年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取消"星级"资格,鼓励农村党组织书记打长谱、干长远,干得好、不出事。三是日常考核。建立农村干部日常管理办法,并将日常考核与报酬待遇挂钩。建立农村干部坐班制度,村党组织书记要在相对固定时间坐班值班,原则上每周不少于2天,其他村干部轮流值班,并建立村干部值班登记、首问负责、电话公示等制度,确保"天天有人在、事事有人管",每发现一次不坐班值班的,视情况扣分;建立农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定买房建房、婚丧嫁娶、经商办企业、直系亲属列为党员发展对象或村里后备干部等个人重要事项,以及较大财务收支、集体资产处置等村内重大事项,都要报镇(街道)党委审核备案。对不按规定报告的,在年度考核中扣分;对工作落实不力、侵害群众利益、违反有关纪律、不担当不作为的,每发生一起视情况给予扣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组织处理和党纪处分。通过建立全方位考核体系,使农村干部能够时时检视行为、激发干劲,形成了学比赶超、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健全农村干部监督机制。坚持从严从实管理,确保农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一是制度监督。制定下发农村工作"四个规范",规范了村级组织工作职责、村级工作运行程序、村干部勤廉履职行为及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等。在村级组织工作职责方面,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村"三资"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村级工作运行程序上,明确村里重大决策必须坚持"四议两公开";在村干部勤廉履职方面,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规定了"5个禁止""22种不准",对违反勤廉履职行为的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方面,市、区、镇(街道)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实行网上公开、网上银行交易、电子公章管理。二是法律监督。实施"百名律师包千村"行动,选派169名法律服务人员担任全市1067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主要职责是担任村级经济事务"审查员"、村级社会事务"协理员"、农村涉法事务"代办员"、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员"、农村普法"宣传员"。法律服务人员每个月到村服务时间累计不少于8小时,每个季度在每个村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平时有法律服务需求随时提供服务。市区财政按1?誜2比例,根据法律顾问出勤、工作以及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情况,为律师或法律服务者发放交通、通讯补贴。三是审计监督。按照"三年审一遍、一审审三年"的思路,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力量,按照统一工作方案、统一数据分析、统一报表口径、统一审计报告的模式,对全市农村开展集中审计。截至目前,已对282个村开展审计,查处了有关问题,并对4起严重违规违纪案件人员移交纪检或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健全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将农村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专门制定下发农村干部培训意见,市区每年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上下联动、层层培训的方式,全方位对农村干部、党员进行培训。一是市级负责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各级干部队伍培训规划,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今年以来,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举办了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新技术等专题培训班6期,每期10天,对全市1209名村(社区)书记、主任进行轮训。二是区级负责村"两委"其他成员培训。各区依托党校、培训基地,整合党校老师、专家教授、领导干部等培训力量,每年对村"两委"其他成员集中进行一次培训,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截至目前,各区共举办培训班23期,培训农村"两委"干部3400多人。三是镇(街道)负责对普通党员进行培训。各镇党委依托党员培训阵地,采取邀请上级专家授课、优秀党员介绍先进事迹等方式,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对普通党员进行轮训,每年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截至目前,全市各镇共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党员32600多人。
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用
按照中组部关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要求,河南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总结连续5年选派第一书记到村工作经验,20xx年从省市县党政机关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全省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严格标准,选优派强
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与推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两次召开省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明确要求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派下去。一是深入思想发动。召开全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会议,表彰过去5年的优秀第一书记,对继续做好选派工作全面动员。各级各部门通过党委会、干部大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层层深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把担任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作为光荣使命和锻炼成长的难得机遇,积极响应,踊跃报名。二是从严择优遴选。省委明确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要求注重选派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注重选派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注重选派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按照个人报名、单位审查、沟通人选、研究决定、组织部门复核的程序,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能力关。各级组织部门抓住初步人选这一关键环节,从工作经历、基本素质、群众反映等方面逐人审核。省委组织部对30多个省直单位人选提出了调整意见,221名省派第一书记普遍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处级干部占%,45岁以下干部占%。三是精准因村派人。统筹考虑贫困村脱贫难度与选派单位综合实力、村里主要矛盾与选派单位职能、第一书记个人专长等因素,派需结合、因村定人。对5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保证每县3名以上省派第一书记,并注重从有项目资金优势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选派;对基础设施差、贫困程度深的重点村,主要从交通、水利、农业、电力等单位选派,努力实现精准对接。
二、加强培训,严管厚爱
制定实施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努力做到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把第一书记队伍锻造成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一是抓培训提升能力。坚持任前有集训、期间有交流、全程有帮带,省市县三级联动,两次对全省第一书记进行任前培训和集中轮训,由组织部门教基层党建的方法、职能部门教精准扶贫的方法、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教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让第一书记成为农村工作的明白人。选树一批村支书先进典型,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树立榜样和标杆。各派出单位和乡镇党委分别确定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跟踪指导。二是抓督导传递压力。分别明确组织部门、选派单位、乡镇党委的管理责任,共同加强对第一书记的指导和管理。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经常暗访督查,省委组织部开展全覆盖检查1次、随机式抽查暗访7次,及时通报检查结果,限期整改问题。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划分片区,建立手机微信群组,对第一书记到村在岗等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第一书记交流工作、共享信息。三是抓考核激发活力。推行市县乡和派出单位联考联评制度,把抓基层组织建设、开展脱贫攻坚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内容,让驻村群众评议第一书记工作成效,群众评议满意率低于90%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满意率低于70%的,责令本人限期整改;群众意见大、满意率低于50%的,要求派出单位重新选派。四是抓关怀催生动力。分级督促派出单位为第一书记办理任职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兑现生活补贴,统一组织省派第一书记集中体检,协调各市县和乡镇力所能及保障第一书记住宿、办公条件,确保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选树一批在脱贫攻坚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第一书记先进典型,并在今年"七一"予以了表彰。
三、整合资源,强化保障
各级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整合各部门资源,为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项目给政策。省委组织部协调省发改、财政、交通、住建、水利等8个厅局,按照"拼盘式"理念,对接基层需求,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3大类41项涉农项目资金一揽子整合,支持贫困村发展。二是加大投入给资金。按照谁派出、谁负担的原则,协调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分别安排专项经费,真金白银支持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从20xx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663万元,按每村每年3万元标准为省派第一书记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三是联村结对给帮手。出台选派单位党员干部与第一书记派驻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意见,坚持和完善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扶贫工作机制,省委常委带头到本单位第一书记派驻村调研,带动省直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纷纷进村入户,与第一书记一起研究脱贫方案,落实帮扶措施。派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
四、精准发力,发挥作用
组织引导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四项主要职责任务,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推动所驻村脱贫攻坚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建强脱贫攻坚"桥头堡"。第一书记以培养"双强"村支书为重点,帮助派驻村党组织落实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会同县乡党委因村制宜对462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目前进展良好,力争年内全部转化升级;指导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扶贫项目分配等村里重大问题严格实行民主决策。二是绘制驻村脱贫"路线图"。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由第一书记牵头,定期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核查,逐户上门核对,真正摸清贫困底数,做到应扶尽扶、扶到急需。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村的扶贫计划和扶贫台账,经过村初评、乡复评、县相关部门审定,层层把关论证,形成精准扶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细化每家每户脱贫"施工图"。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逐户分析致贫原因,一村一品、一户一法帮助确定脱贫措施,把精准扶贫的"路线图"细化为每家每户的"施工图"。新乡市综合第一书记提出的扶贫方案,确定通过转移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的具体户数,分类排队、挂图作业、按图销号。目前,我省第一书记不但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排头兵,而且各行业部门脱贫攻坚措施也主要靠他们去落实,社会扶贫力量主动跟他们对接。在第一书记的辛勤努力下,1万多个派驻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大有改观,村容村貌明显变化,脱贫产业全面起步,贫困户找到了可行的脱贫门路,自我脱贫的信心满、干劲足。
20xx年我省已有120万人实现脱贫,20xx年兰考县、滑县有望脱贫,其他贫困县将在3年内全部脱贫。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尖兵"作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动员方方面面力量,采取过硬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机制联动强根基农村党建添活力
安徽省宁国市积极顺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新要求,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以建立健全农村党建"四化"机制为统揽,筑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切实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一、坚持全程用力,增强村干部队伍活力
多年来,宁国市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贯穿村干部队伍建设选、育、管、用全程的工作机制。一是制度开渠引活水。针对农村优秀青年成为村级后备干部难、得到村民群众普遍认可难和村班子结构改善难的情况,自2000年起,连续15年开展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全市19个乡镇(街道)的102个村通过公开选拔方式产生78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500多人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二是行为约束保清渠。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强化村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打造作风优良的村干部队伍。先后出台村党组织书记"十带头十不准"行为准则和严格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把村党组织书记执行"十带头十不准"、村干部坐班值班和为民服务情况作为双向述职评议和约谈、诫勉谈话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不断强化村干部带头争先和为民服务意识。三是政策激励添动力。坚持资金向基层集中、政策向基层倾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完善规范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市村干部年平均报酬超过万元,村"两委"正职年平均报酬超过万元。市、乡两级财政每年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发放村干部报酬和离任村干部补助,并为在职村干部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建立离任村干部困难救助制度,连续5年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对身患重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离任村干部一次性给予500元至3000元救助,先后救助困难离任村干部300多人次。
二、坚持常态管理,强化党员群众教育引导
坚持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注重群众教育引导作为发挥党员作用、凝聚改革发展稳定正能量的重要抓手,常抓不懈。一是依托"互联网+智慧党建",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互动性和信息化。适应信息化需求,探索打造"互联网+智慧党建"平台。依托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党组织和党员大数据库,实现党员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社会信息的无缝对接。设置智慧地图、党员服务、互动交流、网上学苑等板块,开通"智慧党建"手机客户端,对党组织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情况实时记录。二是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多层次开展农村党员群众教育培训。定期评选表彰"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大力弘扬时代正能量;每年组织百名村党组织书记到市级党校系统培训,提升其为民服务能力;组织千名党员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农村党员"双技"培训20期左右,培训3000余人次;依托乡镇党校开展万名党员学党章、学法规、学政策、学科技活动,提高农村党员素质能力。同时,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先后分6批安排316名村在职及后备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三是创新"七层联学"方式,深化群众教育引导工作。立足让群众既物质富裕又精神富有,探索集中授课系统学、座谈交流引导学、外出观摩比对学、技术咨询专题学、志愿服务示范学、远程教育网上学、文艺汇演形象学的"七层联学"方式,开展群众教育引导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宣讲、职业技能培训,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风尚,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三、坚持立体服务,优化农村党组织功能
创新服务载体,延伸服务触角,形成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各类为民服务载体为补充的立体化为民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实施活动阵地提升工程。先后投入5000万元新扩建农村活动场所,在全市102个村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配套设立警务室、图书阅览室、留守儿童室、老年活动室、计生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室以及党务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等服务设施,村级活动场所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推行党员远程教育"一站双点"方式,将远程教育由"楼上向楼下""室内向室外"进行转移,在村级为民服务大厅或村级广场增设电教远教播放点。二是建好用好"一平台两中心"。将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功能和网络向乡村延伸,投入400余万元,推进以乡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政务代办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将农村计生、民政、公安、人社、财政、党建等部门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建成"城乡一体,部门联动"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社管中心派单办理、网格员上户办理和热线电话受理等形式,提升农村党组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建立102个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网络化办公点,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52个办理事项直接下移至村,实行网上办理、"一站式"服务,推动为民服务由"全程代理"向"全程办理"转变。三是推动电子商务进村。与阿里巴巴合作,在各村党组织为民服务中心开通27个农村淘宝站点,打通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同时,不断扩展村级服务功能,在村级开办网点,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坚持系统帮建,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
围绕"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科学发展共赢、困难群众共帮、党建资源共享",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开展系统化创建,努力实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一是织密"连心网"。调整优化结对共建组织体系,将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党组织全部纳入结对共建范畴,组织98个党政机关、12个学校、23个国有企业、15个事业单位与102个村、18个社区建立联合党组织263个,实现结对共建全覆盖。适应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动员和鼓励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到结对共建中来,组织14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和85个村采取村企共建或股份合作等方式投资兴建村基础设施、公益项目等,推动非公企业与村级发展互促共赢,先后为美好乡村建设捐助资金4000余万元。二是构筑"互动链"。注重规范城乡联合党组织运行方式,建立"六个一"日常结对制度,即城、乡党组织每年共同推广1个致富项目,共同上1次党课,共同召开1次联合组织生活会,共同进行1次民情民意访谈,每季度共同为群众办1至2件实事,每名干部长期帮扶至少1户困难党员群众,更好地促进基层发展。积极整合城乡党建资源,推动和引导资金、技术、项目向农村倾斜。三是搭建"大舞台"。转变结对共建以城带乡的传统观念,注重在干部人才共育上下气力,让干部在复杂环境和艰苦条件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强本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机关及直属单位广泛组织开展"党群连心、结对走亲""进百村、入千户、访万人"活动,推广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微志愿服务等有效做法,让党员干部面对面服务群众,记好民情日记,引导他们努力把改作风改到群众的心坎上。近年来,先后选派6批12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1800余名干部成为美好乡村建设指导员,大大提升了干部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
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组合拳"
河南省中牟县有基层党组织805个,其中农村党组织274个。近年来,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中牟县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围绕"五个一",统筹各方力量,打好管党治党"组合拳",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突出主线,抓好基层党建责任制落实
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党建就要抓好党建责任制落实。近年来,中牟县建立"三个清单"制度,力图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一是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围绕党建年度重点工作、党建薄弱环节、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等,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党组织书记从"抓履职示范、抓干部队伍、抓党员管理、抓组织建设、抓保障落实"5个方面,农村、社区等党组织书记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发展、优服务、严管理、守底线"6个方面,分别细化制定党建任务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和考核标准,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做到清单内容能落地、可操作、好检验。二是建立任期内承诺事项清单。要求基层党组织围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实事等方面,列出任期内承诺事项清单,分远期承诺、近期承诺和年度承诺三部分,并在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接受党员干部群众监督。三是建立问题清单。县委建立一支由"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老党员代表等群体组成的200名民情收集员、社会监督员队伍,每季度听取一次社情民意征集情况专题汇报。同时,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行政村围绕年度述职领导点评的问题、上级部门督导反馈的问题、自查梳理出的问题和党员干部群众评议提出的问题等,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制定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作为年内重点工作任务。
二、夯实支撑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教育培训
树立"抓党建首先要抓风气,抓风气关键是抓教育"的工作理念。近年来,我们把党员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支撑点,打造"三堂三基地",建立了全覆盖、立体式、不间断的培训体系。一是办好双休日大讲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和先进典型来县讲课,对乡镇领导班子、农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二是开设"牟野"讲堂。与山东省尼山圣源书院合作开办,邀请乡村儒学专家和本地招聘的义工讲师,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辅之以专家义诊、文艺表演,深入各村服务群众。三是创建"互联网+"课堂。创办"红色微家园"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直播课堂,建立"红色网络教育家园",为党员群众免费提供网络学习服务;每天发送1期《中牟手机报》,让党员干部了解中牟大事小情;对60岁以上的老党员每人免费发放一部红色党教一体机。四是用好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分别在延安干部教育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以及"先进群体现象"诞生地新乡市等,建立中牟县农村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做到每年一次党性教育全覆盖。五是用足大学教育基地。在河南农业大学分期分批对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后备干部以及优秀党员进行素能提升教育。六是建立"两新"组织及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基地。以中牟县冷藏协会为基地,发挥其覆盖区域大、产业链条长、涉及党员多、教育载体丰富的优势,定期对"两新"组织党员进行培育。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收到了党教带民教、党风带民风的良好效果。
三、激励带头人,抓好农村党组织书记管理
为激励农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群体,我们按照政策和标准认真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待遇。对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职级化激励,在各乡镇(街道)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县委各部门、县政府各职能部门联考联评,将符合考核标准并经过考核认定的村党组织书记单列,梯次提升政治、经济和离职待遇。一是规定职级等次。对经过考核认定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三级管理。第一级享受相当于股级干部工资待遇的报酬,同时按照每年3000元的标准,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第二级享受相当于副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报酬,同时按照每年3500元的标准,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第三级享受相当于正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报酬,同时按照每年4000元的标准,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二是明确升降条件。规定每次评选均达到条件者,晋升一个级别,直至第三级。但是,如果达到一定级别后,两年内没有1次达到相应条件者,第三年下降一个级别。对履行党建责任不到位,出现违纪违法行为受到党政纪处分、法律处罚的,完不成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都要视其情况降级,直至退出激励管理序列。三是实行连带激励。规定凡村党组织书记被破格纳入激励管理的行政村,其村委会主任和其他"两委"干部的工作报酬在原基础上增长20%,并可享受该待遇两年。村党组织书记被破格纳入激励管理后每上升一级,该村村委会主任和其他"两委"干部的工作报酬再递增20%,每次增长也可享受两年。
四、完善制度,抓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
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基层四项制度建设要求的同时,结合基层实际,创新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一是建立"阳光村务网",加强党风政风监督检查。率先在全省建立村级政务网络平台--"阳光村务网",实行党务、村务等在网上公示,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建立"社会法庭",做好矛盾调解化解。每个村从监委会成员中推选1名社会法官,组成乡镇社会法庭,在县法院的业务指导下,注意发挥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联户代表、"五老"人员这5支队伍在群众当中有人缘、有威信、易于以情服人的优势,做好矛盾预防、排查、调解化解工作。三是前移服务窗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设置村级便民服务站,推行首问负责、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结果评议制度,让群众足不出户办好事情。同时,与深圳怡亚通、阿里巴巴等进行洽谈,尝试用"互联网+"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四是细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操作流程,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发挥家庭联户代表在决策中的把关作用,建立村级决策事项事前请示报告制度、包村干部全程参与制度、民主决策痕迹化管理制度,推进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落实。
五、积极探索,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
当前,农村涌现出一大批涉农专业合作社且在群众中影响日益增强,必须顺应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设置党组织,引导合作社健康发展,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我们围绕"一破一立",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架构设置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破",打破原来乡、村、组、户单一的点线式农村治理结构,重新增删整合。二是"立",以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老田家香椿专业合作社等为试点,建立片区联合党委,辐射周边5个乡镇22个村,形成了"乡党组织+片区联合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村党组织+党小组+社员户"的组织架构。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由合作社党支部全面统筹,农村治理由村党支部全面负责,通过片区联合党委,把生产服务、基层治理两大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了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贵州省六盘水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辖4个县区均为扶贫开发重点县,1017个行政村中有615个贫困村,334万人口中有39万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和力量,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推动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20xx年底,全市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最高的村收入1031万元,最低的村收入5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户户有门路的增收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资源,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一、围绕脱贫攻坚,搞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统筹谋划
20xx年,我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高达%,集体收入的匮乏,使得基层党组织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脱贫攻坚受到严重制约。20xx年以来,我们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抢抓脱贫攻坚新机遇,用足脱贫攻坚好政策。
一是高起点谋划工作目标。我们在深入调研、解剖麻雀的基础上,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壮大集体经济、推动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20xx年,市委出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一年全部消除"空壳村"、两年全面巩固提升、三年所有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三步走"目标,并制定了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基层基础等9条刚性措施。二是部门联动聚集合力。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机构;财政部门每年预算2500万元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供资金保障;发改部门制定专题发展规划;国土、林业等部门抓好村级集体资源资产确权颁证;农业、扶贫等部门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强大合力。三是强化考核压实责任。市委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的落实机制。20xx年以来,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约谈20人、通报45人次、调整62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明显的乡镇干部,优先提拔重用102人,树立了鲜明导向。
二、夯实基层基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通过下移重心、抓乡促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补齐村级集体经济"短板"。
一是坚持扩权"松绑",提升乡镇党委统筹力。针对乡镇权责失衡、活力不足的实际,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采取直接下放、委托下放、间接下放等方式,把建设用地、建筑工程规划许可、个体工商户登记等129项行政许可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并减少4项对乡镇的"一票否决",扫除阻碍发展的权力制约和政策机制障碍,调动乡镇抓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同时,创新"211"工作模式,即每个乡镇由2家国有企业党组织联系帮扶,筹集资金1亿元帮助发展主导产业,尽快消除1个"空壳村",实现整村推进、整乡提升。二是创新组织设置,提升资源要素配置力。调整优化组织设置方式,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149个村组建48个联村党委,在产业链上建立880个党支部,推动资源整合、要素重组、抱团发展,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三是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党员干部服务力。从20xx年开始,连续7年共选派21万名机关干部、4635名第一书记驻村,帮助农村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联系、基层党组织具体帮扶、党员致富能手结对带动贫困群众。实行乡镇干部每月集中工作22天、错时休假8天工作制度,建好用好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推行延时、错时、预约、上门、订单"五项"服务,探索村干部管理新办法,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服务群众。今年3月,省里委托第三方开展乡村干部作风及服务群众满意度抽样调查,我市6个调查项目全部位列全省第一。
三、聚焦贫困群众,推动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贫困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盘活资源实现共享。由党组织牵头进行清产核资、确权登记、量化评估,把村集体土地、荒山、水面、房屋和贫困群众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折价入股经营主体,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产权制度,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通过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20xx年以来,全市1017个村共整合万亩集体土地、万亩"四荒地"、万平方米水域、万平方米房屋入股经营主体,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万贫困户、万人成为股东,人均年增加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1500元。二是聚合资金实现共享。我们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把投入农村的财政资金、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群众持有的股金,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通过股权收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0xx年以来,共整合财政资金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亿元、农民分散资金亿元、社会资金亿元,集中投入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缺乏资源优势、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村、贫困户,我们积极探索以村集体为单位,异地购置和兴建商铺、停车场、农贸市场等36处,通过物业租赁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帮助64个村、3700户贫困群众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带动实现共享。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猕猴桃、刺梨、人参果等经果林320万亩,建立614个产业平台,打造了175个"农旅产"一体化的旅游村寨,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依托各类产业平台,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许多群众高兴地说:"种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股份,每天在产业地头务工还有收入,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心满意足了!"全市共有万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每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xx年的6015元增长到20xx年的7522元,带动万贫困群众脱贫。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我们全面加强村务监督体系建设,通过设立村民理财小组,选聘民生监督员,完善"四议两公开""村财乡代管"等制度,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确保村集体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广泛惠及农民群众。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关系党的生机活力,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近年来,广东省翁源县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健全责任机制,强化主业意识
全面落实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考核,在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健全乡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机制。每年年终,县委采取集中述职评议的方式对乡镇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述职评议,并将结果纳入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严重的给予诫勉谈话,有效增强了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业意识。二是狠抓村级书记项目。每年年初,村党支部书记重点围绕年度任务目标、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群众等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事项,县镇两级实行项目化管理,把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挂钩,奖优罚劣,大大提升了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努力提高村干部素质。每年组织村支部书记到市委党校进行脱产培训,重点强化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主业意识,提升其管党治党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同时,为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县委联合有关高等院校举办了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班,并实行奖励性政策,县、镇、个人按照6?誜3?誜1的比例承担学费,以解决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实行示范带动
根据各村发展现状,按照"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原则,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全面开展整顿提升和示范带动活动。一是抓好整顿升级工程。结合实际,连续4年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倒排,确定一批农村党组织为整顿对象,并实行"三包":包督促制定整顿方案、包解决突出问题、包按期完成整顿任务。近年来,全县各级共筹集投入资金、物资2700多万元,着力解决村"两委"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办公条件和民生等突出问题,完成7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转化升级,实现了"班子团结、队伍坚强、硬件达标、制度健全、群众满意"的整治目标。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实践特色,大胆探索创新,建立健全由县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钩指导、县直挂钩单位帮扶、镇(场)党委具体负责、示范点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四级共建、上下联动、高标准建设的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了3个乡镇党委、30个村级党组织、18个"两新"组织党组织示范点,使基层党建工作学有先进、赶有目标。
三、延伸服务触角,联系群众常态化
坚持"更直接、全覆盖、常态性、制度化"原则,积极搭建服务群众的平台,实现联系群众常态化。一是全面推行乡镇领导干部驻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站、党代表工作站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扎实抓好乡镇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工作,在全县156个村成立了以镇干部为主的驻点团队和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辅助团队,要求驻点镇干部至少与5户以上农民群众"交朋友、结亲戚",并将每周三定为驻点日,努力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事务代办、纠纷调解、扶贫帮困等服务,及时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开展"公仆在线"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创新党建工作,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公仆在线"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服务工作模式,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服务群众、解决问题更加快捷高效。三是实行县领导"下村住夜"制度。要求县四套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每季度至少一次下村住夜,并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村"两委"干部和村小组长座谈会、开展一次"五个必访"、开展一个专题调研、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下村住夜"使领导干部的工作重心向基层下沉,不但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也帮助群众解决了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制度实施一年来,共解决基层群众困难和问题362个。
四、打牢经济基础,实现致富带富
以开展精准扶贫为契机,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群众致富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物质保障。一是拓宽增收渠道。依托精准扶贫,每村成立由县、镇、村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头人组成的驻村工作组,结合兰花、三华李、九仙桃等"国字号"特色产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带动作用,拓宽群众增产增收的渠道,挖掘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群众致富。利用财政筹集、社会捐助、村委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采用入股电站,创办实业等方式帮助村级拓宽增收渠道,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强化合作社党建。在糖蔗、蚕桑、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业支柱产业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有带动力的党员加入合作社组织,建立党支部,扩大了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平台,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40家,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52个。三是助推党员创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青年)创业示范工程,针对农村党员创业缺资金技术、致富能力弱等问题,县财政联合县农村商业银行为有发展生产能力、有良好诚信、有带头示范作用的农村党员(青年)1100多人共发放5600多万元的免息贷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致富带富能手,并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5000多户,拉动社会资金近2亿元,党员群众创业激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帮一户、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的目标。
五、抓好经费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努力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村干部队伍,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保障村级办公经费。由县里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水电站分红收益,统筹解决好全县各村的办公经费,20xx年达到每村5万元以上,保证了村级运行工作经费。二是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村干部工资逐年增加机制和村干部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为村干部发放通讯补贴,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20xx年村"两委"干部补贴每月达2000元以上,有效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根据任职年限为所有离任村"两委"干部发放离任补贴,对所有在职村"两委"干部,由县财政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着力破解农村党建工作难题
贵州省赫章县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双强"(强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强化党员素质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双带"(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党员创业带头致富)为手段,以"四规范"(决策规范、监督规范、制度规范、管理规范)为目标,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破解基层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壳"、民主管理不好、群众办事不便4个方面的问题,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破解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
一是抓好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调整充实村干部,按照政治思想素质好、做群众工作能力强、带领发展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选优配强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共选派287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对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农牧、林业、扶贫、计生、交通、水利方面,聘请部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农民讲师",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对村干部进行现场培训。实行奖惩激励制度,将村干部的工作绩效与报酬待遇挂钩。对获得省级以上表彰、连续2年获得市级表彰或连续3年获得县级表彰的,经考察合格给予享受相当于副科级的经济待遇,目前已有2名村支书享受此待遇。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对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村干部,任职期间由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代为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金。二是抓好驻村干部作用发挥。县委组织部建立明察暗访制度,把驻村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进行督查,每周至少督查2个乡镇10个村,督查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并严格问责。制定考核评价实施细则,每月举行一次"互评推优"述职评议会,由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脱稿述职,其他参会人员对其进行评分,根据得分情况评出20名优秀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奖惩并举,县委每年在优秀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中提拔重用一批正副科级领导干部,对到岗到位不好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和预警。三是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利用"三会一课"、远程教育、每年一度的党员干部培训班、"赫章组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抓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培训及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村党组织书记、优秀大学生村官和远教工作者480名,党员2万余人次。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对一些理想信念缺失、宗旨观念淡薄、工作消极懈怠、道德行为不端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四是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划分党员服务区,负责向服务对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党组织反映服务对象的思想状况、生产生活情况和诉求,帮助服务对象发展生产、代办民生实事,共有3256名党员创业,带动5863户农户致富。五是开展好党建帮扶工作。全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直部门党员干部全面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20xx年共结对4560对,为帮扶对象办实事8200余件。县直部门为所联系村争取、协调至少1个帮扶项目。组织评选表彰,对29个新一轮"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进行授牌命名,评选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员等,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掀起学先进、比先进、促发展的热潮。
二、着力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培育,破解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
一是摸清发展需求。出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通过召开群众会,了解群众发展意愿,摸清发展需求,争取群众支持,解决好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二是盘点好资产资源。重点盘好集体所有的荒山土坡、山塘水库、森林苗木等自然资源和本村发展能手、致富带头人、在外工作人员等人才资源。三是组建好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组织。通过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组织,把群众吸纳进来,流转土地扩大种养殖规模,把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做大做强。四是用好用活涉农项目资金。对各级各部门划拨的项目资金,在不违背用途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投入到村产业发展中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探索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带动+农户反包倒租+利益分成""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推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有100余个。
三、着力抓好决策规范和监督规范,破解民主管理不好的问题
一是坚持"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凡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低保评定、社会救助等民生项目,均需通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同时将决议情况、实施结果公开,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基层民主深入人心。二是推动村组干部和驻村干部大力开展走访贫困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工作,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三是落实好党务村务公开工作。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明确村务公开的地点、内容、时间、程序等,建立群众"点题"公开制度,对群众要求公开的事项,村干部要做好记录,并及时进行公开。四是账务开支实行阳光审批。村财务开支由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决定,开支单据由班子成员共同签字,村监督委员会审核,实行月审月结月公示。五是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由乡镇对村级财务实行年终审计,必要时由县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离任审计。六是加大对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力度。对发现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村干部,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定期通报村干部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促使村干部干净干事、清白做人。
四、着力抓好制度规范和管理规范,破解群众办事不便的问题
一是规范值班服务制度。每天明确一名村干部或驻村干部在村便民服务站值班,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同时也杜绝村干部"吃拿卡要"等不廉洁行为。二是规范制度标牌。对各村活动场所悬挂制度、标牌进行清理,各村除了便民服务的制度和确有需要上墙的制度外,其余制度形成《制度汇编》遵照执行。三是规范村级组织设置。在村设置"两站两会"(群众工作站、便民服务站和民生工作监督委员会、自治组织协会),在村民小组设置"一组一室"(民生工作监督组和网格服务工作室),完善村级组织功能。四是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坚持"16个1"(一面国旗、一个村级食堂、一套办公桌椅、一台办公电脑、一台打印机复印机、一台照相机、一部电话机、一台饮水机、一个取暖炉、一套工作制度、一张便民服务卡、一个岗位公示牌、一个温馨提示、一个远程教育培训站点、一本便民利民服务工作台账、一个党务村务公开栏)的标准,积极整合组织、民政、卫计等部门资金,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修缮或改扩建,着力改善村级办公条件。五是创新基层组织设置。
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黑龙江省穆棱市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部署,主动强化党建"主业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基工程,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强化主业意识,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一是树立主业导向。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和导向,积极主动抓"主业"。实施3年基层党建工作强基工程,分别为集中攻坚年、深化拓展年、巩固提升年。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按层次、分领域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抓党建主体责任。将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权重提高到20%,逐级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二是落实"一岗双责"。出台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党建"一岗双责",市委常委包乡镇、市直各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包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制度,从责任要求、工作重点、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层面明确了"一岗双责"的具体内容,强化纪律性,增强主动性。三是从严从实考核。建立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问责、评议制度,从严从实考核;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专门设立督查组,重点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治、活动场所使用、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等工作进行明察暗访,每年年末,对照清单进行专项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突出问题导向,狠抓薄弱环节整治。一是抓软弱涣散常态整治。近几年,我们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以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突破口,每年按农村不低于15%、社区不低于8%的比例倒排确定整顿对象。实行处级领导干部、市直部门下派的"第一书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三级"包保整治,整体促进提升。20xx年度的1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现全部转化。二是抓重点领域工作覆盖。坚持以园区党建为突破,大力实施"两新"党组织"扩面"工程,通过下派党建指导员、成立企业服务站、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等方式,推进园区实现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双覆盖。承办了牡丹江市园区党建工作现场会,建设了全省第一家集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培训、活动、宣传、展示、交流等"七位一体"的开放式区域性综合平台--穆棱市非公企业党建中心。三是抓党建基础保障投入。重点抓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议事等问题,建立以市财政投入为主体、基层党建经费和党费为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按照农村1万元、社区2万元标准,将基层党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在职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村文书人均补贴由原来的3850元提高到17800元;将社区党组织书记补贴全部纳入市财政统发,月平均补贴达到2600元;实施"非公党建带头人星级评定",每年分别给予1000元至3000元不等补贴,激发了基层党务干部的创造力。
强化政治功能,严格基层组织生活。一是严格基层党组织生活。将除乡镇党委之外的市直部门机关党组织的"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城市驻区结对共建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四项重点工作,统一纳入市直机关党工委督查考核,实行每季度督查通报,年末述职测评。二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为解决党员干部思想"总开关"问题,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以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党员活动日课堂、周一早会课堂、流动课堂、书记课堂和党员述职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三是强化基层民主管理。为解决议事不民主、党务政务不公开、个别干部假公济私等问题,以"四议两公开"为重点,规范村和社区"两委"议事决策规则和民主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代理和村财、村章、合同管理,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广社区事务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和党群议事会等做法,全面推进党务、居务公开。
严格选拔标准,选优建强带头人队伍。一是完善培养选拔机制,着力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为解决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老化、结构老化的问题,采取群众推荐、公开竞聘、上级选派、跟踪培养等方式,重点把有产业经验、有专业特长、有较高学历、有服务热忱的人选拔到书记岗位上。对真正干得好、贡献大的,公开招考选聘到乡镇公务员队伍中。20xx年以来,有9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经考录成为公务员。二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采取优选储备一批、上挂培养一批、考核淘汰一批等方式,每个村至少培养2名以上后备干部,选派优秀农村后备干部上挂乡镇站办所锻炼,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带、定期交流研讨、跟踪管理等措施,提高后备干部综合素质,用2至3年时间轮挂一遍,储备"后备村官"。目前,8个乡镇已上挂45名村干部。三是突出抓好教育培训,着力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开展了"百千万党员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域内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现场互动、交流研讨、流动党校、送学上门、邮寄资料等方式,把培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企业车间、办到产业链上;域外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省廉政基地等学习培训。目前,已培训254名基层党组织书记、1200名基层党务干部和11700名党员。
创新活动载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一是实现领导干部服务基层常态化。为解决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基层意识淡薄、下基层"蜻蜓点水"等问题,采取科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党建联系点联系户、兼任村(社区)"第一书记"、联系党代表、接待群众信访等措施,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解难题,实现了领导干部行为接地气、决策接地气、落实接地气。二是实现机关服务基层规范化。为解决机关党组织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开展了选派"第一书记"、驻区单位结对共建等活动。重点在127个行政村设立群众服务站、68户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服务站,全程为群众(企业)代理办事。在社区实行驻区单位"轮值主席"制,协助解决党建融合、民生建设、扶贫济弱等难题。三是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主动化。通过建立"党员活动日""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党员访谈日""党员结对帮扶"等制度,突出政治关怀、思想关怀、人文关怀,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四是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化。针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效果不好、水平不高等问题,创新开展农村党员"十星"承诺、党员先锋岗、社区便民服务联盟、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活动,明确承诺岗位、服务内容、评比办法和激励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常态化。
建立"三个清单"
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
去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安徽省各级党委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从严从实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以实际行动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建"三问"。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党委精心组织,通过实事求是"述",动真碰硬"评",客观公正"考",抓住了基层党建"牛鼻子"。述职评议考核结束后,省委持续拧紧螺丝,推动各级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个清单",以此为抓手,突出农村党建这个重点,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建立问题清单,不怕揭短亮丑
找准问题才能击中要害。省委强调,落实基层党建责任,首先要向问题"叫板",瞄准"靶子"、精准发力。述职评议考核中,省委组织部派出13个指导组全程参与、严督实导,各级书记自己查摆问题9212个,上级领导点评问题3182个,群众代表提出问题5817个,年度考核发现问题1623个。在此基础上,要求各级结合"五级书记大走访",沉到一线深挖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再梳理、再聚焦,逐一列出问题清单,有针对性地抓整改。
各级梳理问题中涉及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问题2251个,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覆盖有"死角"。全省76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建立党组织,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没有理顺。村级组织"人难选"问题比较普遍。有的村选不出带头人,或"矮子里面拔将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堪忧。有的村多年没有发展党员,一年开不了一次党员大会,外出流动党员常年无人问无人管。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村党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刚整顿又反弹。一些乡村干部作风不实,有的市40%以上乡镇干部"走读",村党组织书记"空岗化"、村级活动场所"空置化"。投入保障"欠账"多。全省2205个村活动场所不达标,一半以上的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有的市41%的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不到位,抓村级组织建设力量不足,等等。
对这些问题,省委高度重视,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列出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8个专题,由省领导牵头研究解决。市县党委分别召开常委会,对存在的问题一项一项"过筛子",举一反三、剖析原因,领导班子成员对号入座、主动认领,区分轻重缓急,拿出解决办法。比如,亳州市3县1区召开12次常委会,集体"会诊",分类研究整改措施。再比如,铜陵市委书记7次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理清思路、研究对策。通过深入查找问题、聚焦问题、剖析问题,在全省上下吹响了向农村基层党建问题进军的"集结号"。
二、建立整改清单,确保兑现承诺
省委强调,要把落实责任的成效体现在解决问题上,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真刀真枪抓整改,不改到位不收兵,把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末梢神经"。
一是立说立行兑现承诺。对于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作出承诺,即知即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干部吃喝风、红包风、赌博风、走读风"小四风"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案例674件、872人。针对农村带头人队伍后继乏人、能力不足问题,在连续5批选派万名干部基础上,今年又选派3000名机关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选拔278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选调2000名村书记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安排3432名村书记到先进村挂职学习,集中轮训村书记万名,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166个,村"两委"换届进一步规范、风气明显好转。针对联系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深化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活动,成立城乡联合党组织万个,万名机关党员联系7万多名农村党员,携手服务群众。
二是上下联动集中攻坚。对于基层自身无力解决、依靠部门不易推进的难事,整合资源、合力解决。省委常委会把解决投入保障不足的问题列入20xx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推动省市县把基层党建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xx年新增投入亿元,比上年翻一番;统一为村"两委"干部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31万名建国以来正常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亿元,为万名在职村干部每人每年增加报酬4000元,大大激发了村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省财政和省管党费投入2500万元,撬动市、县财政投入5亿多元,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674个。
三是着眼长远健全制度。制度是最可靠、最有效、最长久的治党方式,对于基层党建工作共性问题,从制度机制上寻求破解之策。省委出台《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困难地区的意见》等"1+3"文件,健全调研走访、结对共建、投入保障、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制度,在全省叫响"感情向人民群众贴近、工作向困难地区聚焦、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机关向基层一线深入"。例如,蚌埠市制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安市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县委组织部直接管理,合肥、宿州、黄山、阜阳等地专门出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意见,推动整改长效化。
四是强化督查一抓到底。省委派出8个检查组到16个市、42个县(市、区)随机抽查,督促各级真改实改彻底改。池州市等地"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调度",芜湖市等地将市县乡党委书记整改清单全部公示,淮南市根据整改进展每两个月发放一次提示单,督促整改、跟踪问效。全省细化落实5100多项整改措施,已整改问题3900多个。
三、建立责任清单,促进抓好主业
省委组织部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各级书记要算好政治账、强化基层党建责任的要求,探索建立责任清单,推行目标管理,使基层党建责任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做到谁的责任谁来担、谁出问题就找谁。
一是全面系统明责。省委制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构建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做到人人有责、人人担责。宣城、安庆等地细化分解责任,层层签订《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是认真履职尽责。各级书记普遍行动起来,把述职评议考核"一天的事",变成落实主体责任"一年的事"。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5次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省委主要领导深入16个市调研基层组织建设。淮北市、马鞍山市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滁州市委书记主动担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计划3年内消灭"空壳村"600个。
三是严格考核追责。省委在20xx年度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项考核"中,把党建工作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权重提高到35%,由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坐镇、一线督查,把大抓基层的"指挥棒"高高举起、重重落下。20xx年以来,省里对党建考核末位、群众评价差的5名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进行了约谈提醒,对6名抓基层党建实绩突出的县区委书记提拔使用,同时市县两级公开通报、单独约谈、组织调整567人,推动最大政绩观入脑入心、基层党建责任落地见效。
不断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25年前中央召开的"莱西会议",把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开启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篇章。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归根结底要靠千千万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随着农村社会深刻变革,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有淡化弱化村党组织的倾向。对此,省委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基本要素建设,着力保障党的领导,始终把功夫下在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这五大要素上,有力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从健全制度机制上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村党组织作为村级领导核心,必须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农村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中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虽然成立了党组织但隶属关系不清,成了党组织领导的"盲区";还有的村"两委"互相扯皮、互争高低,成了党组织领导的"雷区"。省委感到,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要着手理顺体制机制。一是理顺领导体制。去年村"两委"换届,全省%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的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一村一个一把手,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探索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由村党组织成员或党员担任,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二是理顺工作机制。根据有关法规,全省统一制定《村级组织工作规范》,明确规定村级各类组织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并向村党组织定期报告日常工作,随时报告重大事项;明确规定村域范围内建立的党组织实行属地领导管理,跨区域、跨行业的党组织,其党员组织关系、组织生活、换届选举也要以行政村为主。三是理顺决策机制。全面推行"五议五公开",重大事项由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做到提议事项公开、审议程序公开、决议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办理结果公开,从而依靠组织行为更好地推进了基层民主,又依靠基层民主更好地实现了组织意图。
二、从建好带头人队伍上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省委明确提出,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上农村基层党建重要位置,作为考核市县乡党委书记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严从实选好管好保障好。一是从严从实选优配强。近3年来,各地从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教师中,选拔了万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大换血",76%的村党组织书记为新面孔,农村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同时,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以县为主,每年全员轮训村党组织书记,提高能力素质,其中省级就建有8个村干部专门培训基地。二是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在日常管理上讲求实,要求县委对村党组织书记统一建档、规范管理,全面推行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在监督问责上讲求严,针对少数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出"重拳",用"猛药",狠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全省各级坚持从小事抓起,小中见大,树立起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近3年全省共调整、处理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1593人。三是从严从实激励保障。为促进村党组织书记更好地履职尽责,从今年起,省市县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比照副乡镇长工资水平确定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年人均4万元左右。全省连续5年从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考录乡镇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2700多人,让干得好的带头人有奔头,让村干部岗位更有吸引力。
三、从创新方式方法上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村党组织只有发挥了实际功能,其核心地位才能得以显现,其核心作用才能被人民群众认可。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一些村党组织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突出,一讲到政治就乱了阵脚,一讲到"文治"就露了"马脚",一讲到法治就慌了手脚。因此,我们大抓改进方式方法,把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具体地、生动地体现在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坚持把发挥政治功能与发挥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从严肃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严格党员管理入手,抓"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最基本的制度执行,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巩固,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10多年来,我们结合实际,坚持开展"五好"村党组织和"十星"党员争创活动,通过发挥政治功能促进了服务功能。同时,全面建立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行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五务合一",将7大类60多项服务整合进中心,通过落实服务功能强化了政治功能。二是坚持把给钱给物与思想引导结合起来。团结凝聚群众,不仅要靠物质力量,还要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精神力量。针对一些地方重物质激励、轻思想引导的问题,我们注重强化了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从20xx年开始,3年来全省万个村全面实现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剧场、文化广场、村级"小喇叭"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文化下乡、精神文明创建、开设道德讲堂、举办"村民说事"、村民谈心、入户走访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三是坚持把依法办事与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始终把村党组织依法履职作为贯穿乡村治理的一条红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实现管理向治理转变。从20xx年开始,全省统一推行"法律诊所"进村部,完善村规民约,提升了村干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水平;全省统一规范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群众议事恳谈会制度,既激发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村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四、从落实基础保障上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近年来,省委针对一些村级组织缺人缺钱缺资源的问题,下大力气帮助解决困难,为村党组织撑腰打气。一是工作力量充实基层。全省连续5年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每年有近11万名干部驻村,每个村都有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子,乡镇干部实行"岗位在村、服务到户",每年全省还向所有行政村选派3万多名"第一书记"和"发展顾问"。二是真金白银投向基层。5年来,全省仅投入用于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资金就达160多亿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有力,各地普遍达到每年每村5万元标准。武汉、鄂州等5个市每年还专门安排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个村5万元至10万元。群众评价说:"上级支持'一把米',赢得百姓'一颗心'。"三是政策资源倾斜基层。省直相关部门出台财政资金牵引、税收返还、万村千乡建设等10个政策性文件,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90%以上的村集体年经营收入超过5万元。全省还把支持农村基层的各项政策"捆绑打包"到村,以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好事"让村党组织做,"好人"让村干部当,村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威信进一步树立,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彰显。
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整体提升全面过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始终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特别是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
一、坚持久久为功,始终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中
省委一以贯之、持续接力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一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递基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党建工作,部署开展以"抓五强、创五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先锋工程",在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基础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几届省委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不断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焕发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刘云山同志3次来浙江考察,为我们抓好农村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二是一年接着一年抓。对一些重点任务和认准的事情,出实招用实劲,钉钉子抓落实。如每年为民办10件实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都坚持了10多年。三是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推进。省委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农村党建工作。20xx年是加强村务监督和发展村集体经济,20xx年是乡镇干部队伍建设,20xx年是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今年,我们将召开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深入研究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工作。
二、坚守每一块基层阵地,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领导核心
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真正成为领导核心,关键靠人、靠制度、靠阵地。省委重点抓了3个方面:一是打造"千名好支书"群体。省委致力于培养、选拔一支庞大的带头人队伍,明确"五有"标准,集中推选宣传1000名杭兰英式百姓喜爱的好支书,在基层干部中牢固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观念。在村级换届中,推行村干部竞职、创业、辞职"三项承诺",明确"五不能、六不宜"资格条件,界定贿选9种情形,严把政治关。推进村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班子成员交叉兼职,增强了党组织对其他各类组织的控制力。二是健全党组织实施领导的工作机制。制定《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书记主持的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村委会向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里的大事经过"五议两公开"(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民主决策,在党组织领导下实施。统一印制村规民约参考文本,把党的农村政策和省委有关要求等纳入其中,并指导各地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三是坚决守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紧紧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牢牢顶住境内外各种势力的诋毁攻击,坚决打击危害党组织领导的非法势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克难"主题教育,全省178万名农村党员作出不信教、不信谣、不传谣承诺。坚决整改党员信教问题,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00多个,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紧扣人心向背,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省委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做到联系群众在"密切"上下功夫、服务群众在"具体"上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通过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等工作中,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通过落实"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等重点工作,让群众的生活环境美起来。开展"治水护水、扮美家园"先锋行动,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坚组,带头护水节水、清理河道、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三是通过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的民生问题,让群众更加信赖党组织。开展"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活动,农村党员组团服务,做到"四必到、四必访",即群众有不满情绪、有突发事件、有矛盾纠纷、有喜事丧事必到,村里的困难家庭、危重病人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和信访户必访。推行村干部坐班值班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全省近2/3的农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党员志愿者随叫随到,便捷服务、上门服务成为常态。
四、找准穴位、精准发力,促进农村党建均衡发展
省委注重系统谋划、系统推进,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逐条逐项加以改进,不断提升农村党建整体水平。一是力求党组织覆盖不留"空白点"。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重点领域建党组织631个,在农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重点区域建党组织539个,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中建党组织万个,基本做到应建尽建。二是力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一个都不掉队。2004年以来,省市县乡四级选派万名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村村都有1名以上干部联系,帮助建强党组织。每年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星级管理,按照不少于5%倒排软弱涣散党组织,采取市县领导挂点、乡镇干部包村、机关部门结对、工作组和第一书记帮扶等方式,"一村一策"整顿提高。今年,全省排查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700个,目前已落实整顿措施。三是力求农村党员每个都不拖后腿。实行党员"先锋指数"管理,把创业致富、遵纪守法、参加活动、服务群众等量化为具体指标,一事一计分、一月一评分、一季一亮分,引导督促党员当先锋作表率。严格党员管理,严肃规范党组织生活,把"三会一课"在每一个农村支部抓实抓到位,每月固定党员活动日、每季度评议党员、每年评定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20xx年,全省农村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4016人。同时,市县乡村四级普遍建立党员关爱基金5亿多元。四是力求农村阵地个个都达标。省委明确,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财政兜底5万元,1500人以上的村10万元。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倍标准,落实万名村主职干部报酬。采取财政和党费投入等办法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同时省财政每年拿出8000万元,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
五、树立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突破
省委把改革创新贯穿农村党建全部实践,特别是抓住在全省具有牵引性、代表性、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一是创新村务监督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农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自2004年起,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全方位规范和监督村级权力运行,规定凡村务决策、村务公开、"三资"管理、工程项目等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全面公开、依规监督,并建立村级组织权力清单,规范了36项村级权力,方便对照监督。二是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破解乡镇责大权小、工作有心无力难题。按照责权利统一、人财事配套的原则,依法赋予乡镇履行职责必要的事权。同时明确,市县部门派驻乡镇机构干部,纳入乡镇日常管理考核,机构负责人未经乡镇同意不得任免,乡镇党委的刚性调控和执行力明显增强。三是探索区域党建承接统管党员模式,破解流动党员排查难、无人管难题。坚持把管好流动党员作为农村党建紧迫任务,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明确党员聚居村、社区、企业党组织为主兜底管理的职责,建立公安源头排查、组织部门分类建库、乡镇联络登记、支部教育管理的常态工作机制,使流动党员始终置于党组织视线之内。
六、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层层有担当、人人有责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合力
省委坚持从我做起、以上率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扭住责任制"牛鼻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抓好抓实农村党建。一是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倡导"三个走遍",要求在任期内省委书记走遍所有县市区,市委书记走遍乡镇街道,县委书记走遍行政村。省委一直坚持落实这项制度,同时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在任期内走遍自然村和困难户,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从20xx年起,连续4年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建立了基层党建责任清单,把基础性、关键性的党建项目量化为具体指标,纳入述职评议考核,强化过程管理。二是突出抓好县委书记这个至关重要环节。注重强化县委统筹抓党建的功能,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的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选拔政治强、敢抓敢管、熟悉党务的干部担任县委书记。每季度召开一次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每年宣传表彰20个左右抓基层工作成效明显的先进县(市、区),大力提拔党建抓得好、工作实绩突出的县(市、区)委书记。三是把乡镇党委"龙头"挺起来。省委专门出台3个文件加强乡镇建设。落实乡镇抓党建专门力量,每个乡镇基本配齐组织委员、组织员和组织干事,至少有3人主抓。实行"两个20%"政策,即乡镇干部待遇普遍高于县级机关同职级干部待遇20%以上,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提高到20%。注重提拔使用乡镇干部,全省县级领导班子中具有乡镇任职经历的干部达53%。实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和住夜值班制度,乡镇干部每周在乡镇机关住夜1至3天,每年走遍所有农户。四是实打实为基层减负减压。将涉及乡镇的各类考核归并精简,"一票否决"事项严格限定为廉政、环保、计生等5项。整治村级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台账多的顽疾。建立村级事务准入制度,让农村党员干部腾出更多精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强"主业"意识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作为县市委书记,必须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始终坚持"以党建带发展,以发展促党建",抓大事、抓方向,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抓责任、强合力,形成党建工作齐抓共管新局面。始终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吴川市积极开展镇(街)书记和市直单位一把手述职述廉活动,着力探索以述职、考核、督导、追责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建立每月到驻点村现场办公,每月到党代表工作室接访群众、每季度到基层调研党建工作、每半年召开党建专题会议等工作制度,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全体参与,经常听取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对遇到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坚持以上率下,带头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党建工作制度,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形成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抓基层、强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按照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抓好换届选举工作。注重依法操作、群众公认,抓好村级换届,选好、用好、管好基层组织带头人,圆满完成20xx年村级换届选举,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都超过90%,均高于广东省"两个80%"的目标要求。二是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全市先后成功整顿后进村、问题突出村11个,调整不胜任党组织书记5名,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20个。坚持不断加大基层党建经费投入,市财政每年增加1300多万元用以提高村级干部的工资补贴和生活补贴,切实解决村级组织运作的突出问题和村(社区)"两委"干部离任后的补助问题。三是继续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清理整顿与建章立制相结合、抓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推动吴川后发崛起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凝聚。
抓载体、强落实,探索服务群众新形式。坚持把强化政治功能、落实服务功能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党建工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干部层级网格化管理、外出党员内部和外部管理模式等三大服务载体,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村(居)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党代表工作室194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代办中心45个、外出党员联络处13个,不断丰富联系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市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法检"两长"和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到挂点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全市194个村(社区)、1569个自然村(组)网格服务全覆盖,并实行定点、定人、定责,服务成效与政绩考核、干部奖惩、提拔使用挂钩。
抓队伍、强监督,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创新人事干部制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一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凭实绩用干部,重视一线选拔,重视年轻干部成长,让想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3年来,共提拔科级领导干部213人,其中在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工作和农村基层一线提拔干部136人,占总数的%。二是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按照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认真细致把好干部提名推荐、干部考察识别、干部酝酿决定、干部公示试用等"四大关口",坚持"考察预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四个必经程序。三是强化干部队伍监督管理。加强源头监管,完善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不断强化权力运行的常态化监督,先后对213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207名新任村(社区)书记、主任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对16名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建立完善民意监督、检查督导、责任审计、投诉核查四项机制,制定7项关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方案。
抓人才、强集聚,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有效办法。实施项目带动工程,推行"吴川市羽绒产业人才工程""吴川塑料鞋产业人才工程",成功申报20xx年、20xx年广东省"扬帆计划"。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湛江市委组织部在吴川建立的6个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76期,培训8774人次。做好全市拔尖人才选拔考核工作,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创新制度机制
推动乡镇集聚培养优秀干部人才
贵州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紧盯解决基层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干部来源不足、队伍不稳、能力素质不适应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强化基层、保障基层的导向,增强基层工作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锻造力,大力打造人才往基层汇集、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干部培养链,为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保证。
科学谋划统筹,确保中央政策要求落细落实。省委切实把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抓牢抓实,组织力量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实施意见,健全完善推进乡镇干部建设的良性机制。一是抓好政策体系的配套完善。印发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管理监督、完善激励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16条措施。此后,又出台《贵州省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关于做好全省乡镇机关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职数审批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选调生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二是注重机制措施的务实管用。在不折不扣传递中央声音的同时,积极推出切合实践需要、体现贵州特色的刚性举措。比如,实施意见明确,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含选调生)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在乡镇工作2年内,一律不得调动;已满2年但不满5年的,可在乡镇之间调动;因特殊原因需要调离乡镇的,须报经市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三是突出责任落实的精准到位。建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市、县两级党委每年向上一级党委报告相关工作情况。县级党委认真落实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编制、人社、财政、住建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建立起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
抓好开源引流,确保人才"进得来"。拓宽视野选拔人才,采用多种方式吸引、集聚优秀人才充实基层。一是实施"两个80%"公务员乡镇培养计划。每年招录公务员的80%,安排到乡镇和基层派出机构工作;每年县以上机关补充人员计划的80%,面向具有一定乡镇、村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遴选或选调。二是定向考录基层优秀人才。开展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工作,20xx年通过专项调研提出了101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名单,经综合比选确定11名副乡镇长建议人选。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中,划出专门职位定向从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兵等人员中招考。近年来,公务员招录定向职位普遍在15%左右,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定向职位在20%以上。三是拓展大学毕业生择优选调。实施"985"高校选调计划,面向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高校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安排在乡镇工作,为乡镇充实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人才。20xx年招录选调生730人,另招录"985"高校选调生28人。20xx年计划招录选调生1000人,另招录"985"高校选调生200人。四是实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补充计划。整合"特岗教师""乡镇特岗医生计划"等项目,解决基层事业单位进人难、缺员多和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20xx年和20xx年共招聘乡镇事业单位人员26852人。五是创新乡镇公务员考录机制。通过降低学历条件、开考比例、面试平均分数,面向本地户籍、少数民族考生招录等倾斜性措施,降低艰苦边远乡镇和少数民族地区考录"门槛"。启动公务员考试报名比例预警机制,公务员招录报名期间,网上每日定时公布报考比例达不到开考条件的职位,及时提醒考生注意调整报考意向。20xx年乡镇机关和派出机构被取消招录计划数仅4人,比上年减少299人。
坚持"保渠蓄水",确保基层一线人才"留得住"。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认真解决乡镇干部频繁借调、"人心思走"等问题。一是选好配强乡镇领导干部。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使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逐步达到50%左右。乡镇领导班子中,累计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不少于2/3,未达到要求的,领导班子出缺时优先考虑配备。乡镇公务员晋升非领导职务,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进行,人选从乡镇在编在职在岗、且连续在乡镇工作满5年以上干部中产生。二是着力稳定乡镇干部队伍。严格乡镇党政正职任期管理,严格落实新录用乡镇公务员服务年限,严格规范从乡镇借用工作人员。开展违规借调乡镇干部专项清理,全省共清理退回乡镇干部1652人。三是切实减轻乡镇负担。除了按国家法律规定和中央、省委省政府明文要求实行垂直管理的机构,其他乡镇机构一般不实行垂直管理,确需垂直管理的,由市级统筹设置。在中央和省级规定的"一票否决"事项之外,市、县不得增设其他"一票否决"事项。修订市、县经济发展测评办法,实施分类考核,对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紫云、关岭、赫章等10个县,取消GDP考核。四是工资待遇、津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向乡镇倾斜。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和提高乡镇干部待遇的措施。适当提高年度考核评优比例,乡镇一般干部和科级干部年度考核评为优秀等次的比例,可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提高5%(评优比例不超过20%)。
突出锤炼磨砺,确保乡镇干部队伍"干得好"。基层工作,为干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广阔平台,要用好这个平台促进乡镇干部健康成长,重要的是靠组织上有计划、务实效的培养引导。贵州注重多措并举,引导帮助乡镇干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干事创业能力水平。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将乡镇干部队伍培训纳入贵州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行分级分类培训,确保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累计不少于12天。采取送教下基层、远程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动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乡镇延伸倾斜。省委组织部抓好示范培训,做到对全省乡镇党政正职、组织委员培训的全覆盖。二是强化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行乡镇干部包村、进组、联户制度,"夜学、夜会、夜访"制度,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基层夜话、一线评议等活动,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展基层"走读风、赌博风、衙门风、庸懒风、滥办酒席风、优亲厚友风"专项整治。三是推动实践锻炼。新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乡镇、村工作经历的,有计划地安排驻村锻炼。20xx年选派万名干部组成11590个驻村工作组,其中乡镇干部22913名,省财政安排驻村资金亿元。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门前院坝,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协调项目万个、资金亿元。四是选树典型作好示范。深入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活动,发掘宣传以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为代表的乡镇干部先进典型,省委评选表彰了20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切实激励广大乡镇干部创先争优、艰苦奋斗,安心、安身、安业。
抓基层党建要突出问题导向
突出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问题导向也是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基层党建工作面广、量大、线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基层党建发生了新变化,面临着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基层党组织地位和服务群众能力弱化等。基层党建工作应适应新形势,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明确突破方向,强化工作措施。
着眼防止虚化倾向,探索项目化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利益关系和联结方式呈现出深刻变化,基层党建工作易于虚化、淡化、弱化。探索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将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实事项目中,能够有效破解部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创新力不足、执行力不够的难题,是党建工作变虚为实的重要手段。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是一门新的科学,其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应把重点工作、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作为"立项"的切入点,突出抓好项目的生成、实施、监控三个环节,加强组织、人才、资金、技术、机制等保障力度,推动实现项目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着眼解决涣散问题,严格标准化建设。标准化说到底就是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旨在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程序不规范、作风不严谨、制度不健全等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使零散性变为系统性,阶段性变为持续性,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严格标准化建设应由"点"成"面",抓先进点,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抓后进点,做好后进的转化工作,鞭策后进不断前进。应由"零"变"整",制定组织建设、班子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廉政建设、效能监察等工作规范和流程图,对每项工作和活动落实情况建立台账,并对各流程落实情况实施跟踪,有效避免漏项和工作不规范等问题。考核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在实践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防止党建考核以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把定性的指标转化成定量指标;在结果运用上,直接与干部升迁、绩效奖金等挂钩,突出考核的"杠杆"作用。
着眼缩小城乡差距,构建一体化格局。一些地方城乡党的建设推进力度不均衡不全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太明显。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格局,应按照"抓根本、管长远"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工作责任一体化、党员管理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等有效机制,加快形成推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尤其是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城市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范围,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互帮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着眼激发工作活力,实行社会化运作。社会化运作是党组织在不依靠行政权力依托的情况下,采用非强制性的说服、协商以及合作等手段开展工作,实现党的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转型时期党执政的认同度和公信力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运用社会化运作方式开展工作,是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以"党建+商会""党建+企业帮扶""党建+精准扶贫""党建+志愿服务"等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党建工作。这既是新形势、新常态把党建工作融入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全过程的新要求,也是工作中密切党群关系、携手攻坚克难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应开辟基层党建工作社会监督新途径,健全信访举报、舆论监督等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活动,推动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着眼强化宗旨意识,坚持惠民化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基层党建应以惠民化为目标,将服务群众作为主要任务,使工作成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应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开展以访民生、解难题、促和谐等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服务,与群众关系"亲"起来。收入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应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增收渠道,推进精准扶贫,使群众口袋"鼓"起来。此外,还应健全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创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让群众生活"美"起来。
上一篇:2024年基层党建文稿2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