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教育 感悟公民意识教育【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公民意识教育 感悟公民意识教育【通用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政治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第一篇】

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在整个国民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充分重视高中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权责、爱国和公德等意识的合格公民将发挥重要作用。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及他人关系时,如何认识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对待权利和义务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思想、观念、意识。笔者认为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结合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实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是调节人类活动的基础性规范,是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接受的社会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基本职能: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维持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确保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社会公德突出的社会作用是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障公民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相互交往的正常进行。同时,社会公德还有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此外,社会公德也是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基础。高中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广泛存在于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3《文化生活》两个模块中。例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爱护、节约资源的优良美德,反对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相悖的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显富摆阔的奢侈浪费,杜绝浪费。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工具”,在谈及银行信用卡时,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再如,《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是公民对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在法治社会,法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并且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言必循法律、行必遵法律。高中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强,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必须切实增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高中生增强法律观念,不参与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活动,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三、民主意识教育

公民民主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公民对国家民主政治、民利、民主法制制度在观念上的反映,以及出于对自己所处地位和民主作用的看法,而对国家与社会事务参与的愿望和程度。对高中生进行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公民民主意识具体来说是指我国公民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民主主体意识、民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等方面。

公民民主意识集中体现在必修2《政治生活》模块中。如“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这一票投给谁”,培养学生的民主主体意识,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通过对“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利,既能提高中学生维护民利的积极意识,还能增强高中生自觉履行义务的社会责任感。再如,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时,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查所在社区的问题,制订监督方案,从而培养高中生未来的有序政治参与能力。

四、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态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能够改善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失的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巩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意识集中体现在《经济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中。如《经济生活》模块中的“消费及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必须转变生产、生活的观念和行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如在“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一课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时,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学生明白: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当然,公民的意识教育不仅限于这四个方面,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和探究。总之,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中学)

公民意识教育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大学;高等教育

公民意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过渡到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约在2000万左右,毛入学率也达到了15%,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一、国内外研究

(一)国内研究

国内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主要起始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这一阶段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旧的社会规范体系及评价标准被打破,但是新的体系还未形成,因此,这一阶段大学生意识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注重应用性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最初的应用性研究发展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均衡发展,表现在对大学生内涵认识更广泛了,从意义研究转入价值研究,从方法研究转向为对策研究。

1、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涵研究方面:张健在《公民意识内涵:公民现象的反思与公民特质的认同》一文中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公民意识是关于公民现象的反思和对公民特质的认同。在具体意义上,公民意识包含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四个方面,。[1]纪从文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一文中从哲学角度概括了公民意识的内涵和共同属性,认为公民意识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逻辑上相一致的公民思想和观点,是体现爱国主义与公民自身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理论体系,[2]冯军等人在《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一文中从宪法学的视角对公民意识的构成做了探求,认为公民意识包括四个层面:由于隶属特定国家而对国家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基于宪法规定而确立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公民人格独立、正确行使权利并主张权利)和义务意识(公民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履行的法定义务的认知、判断及价值取向)。[3]郑杭生在《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文 [4]杨涛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探究》一文中认为,现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以及主体意识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5]而李尚旗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法制意识教育、道德意识教育等的四个方面说。[6]曹润花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刍议》一文

2、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缺陷探因研究方面:周静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一文 [7]殷永贵、赵志国等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一文中,认为造成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阻碍了公民意识的生长,二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对公民意识的消解,三是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错位。[8]曾熙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教育原因探析》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圣人”教育的观念制约,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德育失衡,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偏差以及社会教育的正面角色缺位等四个方面。[9]

3、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研究方面:陈继红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淡薄、公德意识缺失以及民主法制意识薄弱等三个方面。[10]李尚旗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二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三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主体性和自觉性。[11]周静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一文中,认为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偏传统观念,轻现代意识,二是教育形式重理论灌输,缺公民实践,三是教育评价重考试成绩,轻现实表现。[12]

4、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方面:肖永忠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微》一文中认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路径,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二是与实践体悟相结合,三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网络,四是运用隐性教育方法。[13]周静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一文中认为,改革的路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指丰富教育的内涵,更多的加入自律意识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以及廉洁意识教育;二是从授课形式上,要增强公民行为实践;三是从评价机制上,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公民意识考评指标体系。曹润花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刍议》一文 [14]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同时也指导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展,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学者主要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公民意识缺陷的探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各各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今国内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大都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而较少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

(二)国外研究

公民意识教育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并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发展较快。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与提高和显示良好的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1991年颁布了《公民教育大纲》,1994年制定了《公民学与政府》,其公民教育包括:政府及其职能、政治体制的基础、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参与意识。澳大利亚教育部于1997年颁布了“发现民主”计划,开发公民意识教育的资源,并将公民教育渗透在社会科学课程中。日本战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以培养民主的和平的国家及社会建设者为目的,内容涉及国家、政府及其运行、国家意识、个人权利义务等。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公民教育以儒家的“八德”作为治国纲领,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开设《儒家伦理课》,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5]

就纯粹的公民教育研究来说,西方国家这方面研究远比关于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研究要早。近代就有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著名的《论公民》一书,其中就谈到了公民的教育与培养问题。在当代,公民教育理论形成四种代表性观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

1、关于公民教育内容的研究方面:凯兴斯泰认为公民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入职业社会承担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进行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在由近及远的多种层次的集体组织中进行,近如身边的小集体远如国家大集体。(2)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3)进行权威感教育。(4)进行民族感教育(5)劳作教育。杜威认为公民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公民民主素质,以更好的发展,民主。贺拉斯·曼改进了教学制度。根据公民教育的观点,公立学校开设了阅读、书写、算术、英语文法、历史、地理、人体生理学、公民道德、宗教常识等学生将来必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生活的实用课程。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美国的公民教育》指出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公民知识的组成一般是围绕着五个中心问题而构建的,既政府及其职能、政治体制的基础、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美国与世界事务的关系、公民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公民技能包括知识和智力技能,此外公民教育还必须注意参与技能的培养。

2、关于高校公民教育现状研究

李萍在日本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浅议中,认为现今日本公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结构的脱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16]

陈清芳在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研究中指出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缺乏,课程枯燥,强调个人主义导致的校园失控以及以美国为本位造成的霸权。[17]

3、关于高校公民教育策略研究

博耶以“形成联系”作为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各种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美国大学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大学培养目标定位原则。并提出通过开设增进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增进公民责任感和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提倡教师的言传身教等途径来培养“受过教育的公民”。

2003年,美国公民学习与参与信息研究中心与卡耐基,了《学校公民教育使命》,其中包括提高公民教育质量的策略包括①教授政府、历史、法律与民主制度知识,学校应避免简单枯燥的知识背诵②把当前发生的有关本地、本国以及国际上的问题与事件,特别是对青少年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带到课堂上讨论③计划并实施与正式课程相关的社区服务,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公民知识④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为青少年融入学校或社区创造条件⑤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⑥鼓励学生参加模拟民主体制过程与步骤的情境。[18]

公民教育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被完整的嵌入在高校的显性课程以及隐性课程之中,涉及到了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等文件来贯彻实施公民教育,政府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实施公民教育的策略中,参与式的公民教育是美国独创的一种课堂加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方式、亲自体验到公民教育的内容以达到深刻了解其内涵的目的。这种实践方式正是目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所缺乏的。

二、总结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其确立与培育是公民个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程度、公民素养的高低无疑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还相当滞后,大学生公民意识欠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找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健。公民意识内涵:公民现象的反思与公民特质的认同[J].人文杂志,2009(1):41-46

[2]纪从文。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J].东岳论坛,2009(3):151-155

[3]冯军。 从宪法视角看公民意识的内涵 [N].人民日报, 2008-03-26(07)

[4]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19-22

[5]杨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33

[6][11]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36-38

[7]周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应然与实然[J].江苏高教,2009(6):100-101

[8]殷永贵,赵志刚,程家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171-173

[9]曾熙。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教育原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95-196

[10]陈继红。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3(1):94-96

[12]周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紧迫性与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42-145

[13]肖永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126-128

[14]曹润花。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8):88-90

[15]鲁延安。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6(10):94-97

[16]李萍。 日本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浅议[J].道德与文明,2003(1)::58-61

公民意识教育【第三篇】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78-03

一、公民意识内涵及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历程

民主政治,本质上讲也就是公民的政治。没有公民的政治,也就不存在民主政治,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民主政治质量如何,根本上取决于公民的素质。有高素质的公民,便有高素质的民主政治。反之,公民素质不高,要建设高素质的民主政治也只能是空想。

(一)公民意识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的体认,对国家主体地位的确认,是现代社会的成员� 其中,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同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公民意识内容极为丰富,作为政治法律范畴,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五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即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主人身份的认同。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理念是在民,它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权力合法性在于公意。二是权利义务意识,指公民对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认同。三是公平正义意识,包含所有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分配公平。四是规则意识,即公民对法律和各种公认准则的遵从。五是民主参与意识,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但这里的“人民”还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实体,人民当家作主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一个个人民个体身上。个体是否具有公民意识,能否扮演好公民角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历程

感悟公民意识教育(最新11篇)

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感悟公民意识教育(最新11篇)

(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与公民社会等一起构成治理体系。公民社会所对应的政治,应当是一种公共政治,一种公民们的政治。缺少公民意识,公民社会不过是私人利益的卑微集合体,国家不过是依赖私人利益结成的空洞的法人团体。所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公民精神是建立自由、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也是一种持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还比较缺乏一种独立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风貌。从长远来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塑造良风美俗,提升我们国家的民族素质和软实力;从当下的需求看,有利于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

(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公民意识,是打开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钥匙。”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公民意识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塑造现代公民,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培育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我国自近代启蒙以来就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1898年中,由新式知识分子主导的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从理论上重新界说“君权”与“民权”的关系,提出君权尊则国威损。有的知识分子还进一步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有一种更深厚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比如,梁启超石破天惊地提出要造就“新民”。他认为,奴性、愚昧、虚伪、为我、怯懦等千百年来的“臣民”观念造成了中国人的人格缺欠,启蒙的任务就是要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在法制健全和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应该有现代化的公民意识。这样的人,不仅具有爱国、忠诚及服从国家的品质,而且有能力对国家的事务评头论足,并愿意参与对其的改进和完善,因为“正是在公民这一层次上,而非精英层次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也就是说,公民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现代化的水平。

(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开放的基本要求

20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从自我封闭走向对外开放,国门打开,从政要到民众立即感受到了反差。这种反差既形成了一种动力,让我们感到了差距,让我们奋起直追; 又催生了一个思维定势,了解外部世界,才能与外部世界牵手。对外部世界了解的越多,我们才会越了解自己。更为重要的一个价值是,正是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公民意识得以成长,� 对外开放一个重要成绩就是,从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中,公众对权利的认知,对权利的维护意识得到了提升。如果说,财富涌流是一个国家硬实力增长,那么,公民意识的养成无疑是软实力的增进。进一步的开放,进一步的改革,将促进公民精神的提升,而这正是中国崛起所必需的。

三、如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政治发展的主体是全体国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全体公民。因此,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是实现我国政治发展目标的基本前提。十七大报告充分阐述了这一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主张,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国民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一)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强化宪法的神圣性

“国家意识”是一种体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统一意志,指导行动的新的社会意识。它派生于宪法和法律的原则、规范。在我国,它既有合理继承工人阶级意识,使之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人民当家作主、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向导和思想保障的一面,又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性一面;它要求“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它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自己是国家主人的高度自觉意识及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自主精神。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国家和社会角度而言,我们现在最迫切的也许并不是建立更多的法律,而重点应是挖掘现有宪法资源,实现现有宪法规定的内容。要树立任何道德的和政治的规范都必须服从于宪法的观念,无论是伸张正义还是惩处罪恶,无论是政�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实施的法律知识启蒙教育已使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还需进一步从全方位加快公民意识教育的步伐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

我们现在所处社会的所有领域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使所有社会生活都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整个社 每个公民一切民利的实现,都应该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公民既是权利的实施主体,也是义务的履行者,这是一个成熟公民应具有的特征。从国家角度来讲,需要构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这既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村民(居民)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同时也包括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下一步要突出重点保障人权。一是应当把宪法宣示的各项基本权利法律化,全面完善人权保障的各项法律规定和制度;二是抓紧修改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使之能够适应尊重保障人权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三是从制度保障上进一步加强对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等老大难问题,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总之,无公民则无法治之国。完善制度,培养良好公民权利义务与责任意识,也是我们建设民主法治国家之必需。

公民意识教育【第四篇】

关键词青少年 公民意识 教育 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也是文化建设的导向。因此,新时代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公民意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以及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在个人心里完成内化,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的过程。因此,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中小学生认同、接受社会规范,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进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角色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内涵,

2.是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2004年3月和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两个《意见》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关系国家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意见》自始至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

3.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是相符合的。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与公民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保障。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公民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基础,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基本规范的认知、信念、观点、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体验。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取向;其次表现为平等、开放、个性、参与的行为模式;最后表现为高度的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简言之,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现代民主法制中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觉认识。

养成和增强公民意识的关键在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强化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等,藉以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爱国意识、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以求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社会人”、“政治人”;从法学的意义上讲,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自觉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

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于国情不同,历史任务不同,各个国家实施的公民教育各有侧重点。鉴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当前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意识教育。权责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权利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同样的认识、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权利意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要知晓自己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这是公民实现自己权利的认知前提;二是公民在法定范围内主动追求、行使,并勇敢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是公民实现个人权利、自由的关键;三是公民尊重他人的一切合法权利、认同并履行自己依法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承担的各项义务。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作为主人而应该对国家、社会、他人所尽的基本义务的认可与担当,包括交纳赋税、服从法律法规等。责任意识要求公民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相互关系,要求公民个人走出一己之狭隘的局限,切实担负起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因此,现代社会公民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履行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中彰显其作为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权责意识教育时,首先要告诉他们自己拥有哪些权利,要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怎样履行责任等。

2.法律规则意识教育。一个社会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健康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制定一整套全体成员都遵守的游戏规则,它表现为法律、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公民迫于法律的威严而不得不遵守法律,而且还应从内心敬畏法律以及道德规范,认识到各种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无形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心的信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要特别强调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规则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

3.生态意识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态度,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在当今学校中,却只有初二上学期的《法律常识》中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章,这显然是不够的。

4.公德意识教育。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底线道德。社会公德虽然是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因此,要把公德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体系中,把是否遵守公德看成衡量一个合格公民的标准。

三、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保障。如果公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就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以及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构建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注重未成年人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学校都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引进了《文明公民概论》、《法制》等新学科,以培养学生各种必要的道德品性。

在我国,学校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公民意识培养多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尤其是德育工作中来进行。学校德育与公民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不能将学校德育等同于公民教育,更不能涵盖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学校教育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作为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应把公民教育摆在基础和独立地位,并处理好公民教育与学校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独立或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使公民意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而在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构建现代公民教育体系和进行学校公民教育的制度化和课程化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水平。实施者是公民意识教育成败的关键,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用人格塑造人格,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此外,还必须强化公民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教学业务培训,而且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队伍在人生价值观、公民意识素养、师德、师范等方面总体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真正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健康心理的任务。

3.改善和改进增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增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工作上更应体现主体精神,在教育观念上,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主体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选择和鉴别能力。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以知识掌握为导向,教学中强调单纯灌输,从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公民意识的养成。一些在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在生活中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社会公德。因此,在如今这个开放的、尊重多元化的现代公民社会里,公民意识教育必须拒斥灌输,注重开放性。

第二,增强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人的认识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我们要组织和引导中小学生在实践中促进道德认知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亲身经历体验,鼓励引导中小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学校可以组织有意义的合作活动。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亲身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奉献的快乐。学校还可以利用重要节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4.创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是提高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公民知识的获得、公民意识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学校领导要积极倡导和支持,教师要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管理育人。

第一,建设良好的校风。校风表现为教风、学风和良好的民主作风。教风是基础,是中心。一个学校的教风与其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教风对学生的学习风气的形成起促进和推动作用。优良的学风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学校良好的民主作风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第二,健全、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表现为学校的校纪和校规,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约束、规范和导向等作用。中小学生良好的纪律意识和学校照章办事的风气是中小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寓教育于管理中,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奖惩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纪律观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立、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1997,(7).

[2]龚燕泉。关于加强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3,(2).

[3]刘和福。试论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殷兴杰,宋西军,张文杰。公民意识的培养要从未成年人开始[J].精神文明导刊,2005,(1).

[5]章舜钦。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岭南学刊,2008,(4).

[6]丁莉,曾令辉,吕丹。略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J].高教论坛,2008,8(4).

[7]梁文化。公民意识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J].百色学报,2007,(8).

公民意识教育【第五篇】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公民素质高低是决定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塑造成熟现代公民的道路上必须加强国民的公民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在头脑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①公民意识涵盖了公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丰富内容,主要包括主体意识、自由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群体,其公民意识教育可以说举足轻重。

一、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基,关系到社会民主秩序、社会活力和社会风尚。塑造成熟公民是国家实现民主法治的一项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发展,良好的公民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作为民主政治主体的战略性要求,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其公民意识教育的强弱不但直接关系到他们进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甚至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成功培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敬业、集体主义、自由平等、权利义务、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将他们塑�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还是以积极向上为思想主流,绝大部分学生高度关注国家政治时事,对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和活动以及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有较强的敏感性。但是,这批新生代大多向往个性自由发展,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大部分缺少社会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加上种种观念误导,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高校时很难有自己的定位。因此,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缺失的,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公民意识教育在当前很多高校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挑战,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认识水平不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理念支持,也缺乏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专项教育规划。学生们对公民意识的认识较为淡薄,教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往往大而空。此外,认识水平不高还体现在普遍缺乏互动和主动思考。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普遍缺乏师生互动,还是停留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缺失敢于质疑和自主探索精神。

2.内容传统老套,没有与时俱进。当前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面对当前时代进步和社会形势的转变没有做出相应的内容调整。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往往都在强调幼儿园和小学时代需要注重的礼貌、卫生、纪律等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国家、政党、国体、政体、民主、参与等有关公民意识教育常识方面的教育篇幅不多,分量不重。

3.形式枯燥单一,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公民意识教育往往抽象单薄,被灌输后印象不深,大多为了考试而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很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单一的形式,容易形成大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期望值很高,社会实践能力却极其缺乏,谈不上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很多大学生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不爱遵守学校校规,逃课、旷课等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大学生尽管具有较强的公共道德意识却没有相应的行为,遇到乱丢垃圾、公共噪音等大多冷眼旁观,无实际的价值判断和也容易人云亦云、跟风行动。

三、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而塑造合格成熟的一代现代公民,才能为社会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最优秀人才。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些严重不足,我们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任务迫在眉睫。

1.提高师生关注度并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师生对公民意识教育认识的欠缺和误区,应该加大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重视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把公民意识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②以公民意识�

2.内容充实形象并与注重时俱进。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主动性,力求内容充实形象。在基础教育资源中,以大学生的心理� 对如今比较欠缺的国家和主体意识、法治意识、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应加重教育力度。首先是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性质,党和国家政策有更实质的认识,对党和国家有较深的感情,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治意识,只有法律法规观念强烈才能对违法乱纪的事情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再次,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并付诸于行动。面临当前网� ” ③ 除了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外,能够力求做到自己发展与社会贡献的统一,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不忘公民义务。

3.借助实践载体并力求形式多样。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课堂教育的重要性无可厚非,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借助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效果显著。相比当前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育和被动式学习,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有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营造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情绪,培养民主平等、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等。在活动中,更真切有力地促使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由“学校人”成功成长为良好的“社会人”,成功塑造合格公民角色,在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和谐社会构建贡献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星炜。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J].理论与改革,1994(4):29.

70 3160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