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1

【篇1:公民意识的例子】

(台媒:20万人身穿白衫席地坐于总统府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上,声援洪家向政府要真相)退伍小兵猝死,马英九上门道歉慰问,赠勋章,赔钱一亿。但台湾民众依然不答应,他们认为今天别的孩子受欺负,明天自己的孩子也会受欺负。——有这样的意识才算是公民。

当然20万人做总统府会影响总统工作,但中国公民连网上舆论针砭时弊都不敢,任凭政府腐败官员为非作歹,中国人真是奴隶,一点民族精神和主人翁意识都没有,怪不得总遭到别国欺负呢

()

【篇2:公民意识的例子】

社会公德无处不在。记得初三时我校预备班学生文文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老师及时在年级总结会上充分肯定了文文的行为:做秀也好,给人看也罢,校园就是需要这样的典型。

这一次,文文不仅得到了同学们真挚的掌声,还得到了同学们敬佩的目光。文文开心的笑了。

文文让我深深感动。一个预备班的学生就有这样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这样可贵的品质。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公德意识,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3:公民意识的例子】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

作者:贾梦雨

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

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唯恐切得不公平了。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 圣人 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 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 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

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 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长期 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 校很快设立了 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 。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 三字经 : 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 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 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 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 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

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核心 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 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

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 圣人 标准来 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 端。

孔融让梨 的故事,早已成为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47岁的外科医生张平女士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很是感慨。她在家里是姐姐,还有一 个比她小3岁的妹妹。做小学教师的妈妈常用 孔融让梨 的故事教育她,要她 时时处处让着妹妹 ,好吃的、好玩的留给妹妹,各种家务活儿留给自己。她一开 始总是想不通, 感觉不公平,同样是妈妈的孩子,自己为什么就要处处忍让呢? 但每当想到这些,孔融的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眼前,让她羞愧难当。于是慢慢就习 惯了。而妹妹更把这一切看做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好吃懒做,刁蛮任性。现在的张平似乎有所感悟。

我在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2

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  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长期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校很快设立了“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经:“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  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47岁的外科医生张平女士,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很是感慨。她在家里是姐姐,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妹妹。做小学教师的妈妈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她“时时处处让着妹妹”,好吃的、好玩的留给妹妹,各种家务活儿留给自己。她一开始总是想不通,“感觉不公平,同样是妈妈的孩子,自己为什么就要处处忍让呢?”但每当想到这些,孔融的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眼前,让她羞愧难当,慢慢就习惯了。而妹妹更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好吃懒做,刁蛮任性。现在的张平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单位工作20多年了,长期以来习惯性地用‘圣人’道德来要求自己,稍有懈怠就产生自责,与此同时,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却很茫然,对身边一些显然的不公正往往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激情和勇气去改变!”其实,张平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圣人教育”对我们很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长期的教育,就是用“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味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圣人毕竟是极少数,对平常人来说,往往欲速而不达,甚至于成为“道德枷锁”,阻碍了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培养。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些从小接受“高标准、严要求”道德教育的人,他们长大后,却连一些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比如说,一些从小接受了严格道德教育乃至“圣人教育”的大学生,却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一些大学教师感慨,“现在一些大学生守则其实在教大学生一些幼儿园小朋友应该做到的东西。而在他们小时候,接受的可都是‘孔融让梨’式的教育啊,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也是一种悲哀!”大学生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被盲目拔高的道德教育,代替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忽视乃至压抑了规则与法制教育,这严重阻碍了国人真正走向现代公民的步伐。  一方面是让人无法企及的“圣人教育”,另一方面,却忽略了最起码的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平、诚信等公民价值观,这种反差几乎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家庭中,缺乏平等意识,交流方式简单粗暴,不善于沟通;在工作单位,无视规章制度,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随大流,混日子;公共场合,你争我夺,不守规则,唯恐落后吃亏;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是通过文明理性方式解决,而是肢体暴力、威胁恐吓;出国旅游时,在一些景点横冲直撞,破坏公物,无视他人感受……再推而广之,从随地乱扔垃圾到脏毒食品的生产、从生意场上的欺诈到高考招生的黑幕、从学术抄袭成风到官僚滥用权力……不少人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信条。在这种信条的影响下,各种正常的规则被践踏、被破坏,甚至被颠覆,出现了大量“潜规则”乃至“无规则”的现象,导致违约欺诈、恶意竞争、变相传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学者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就不懂得履行公民义务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比如说,“杭州飙车”案,公众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受害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按照法律程序,一步一步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把案件的审理推向公平;“躲猫猫”事件,公众从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一步步追问,一步步求索,层层剥茧,不但推动了把事件调查得水落石出,更由此追问社会公平与正义;汶川地震中,大批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中,他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施予者”观念,尽的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意识空前觉醒;南京两市民见义勇为,街头勇斗劫匪,一死一伤,众多市民围追堵截猖狂的劫匪,体现了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公民意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公民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道德意识滑坡。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的“无道德”现象,出现在不少人身上。二是法律意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1篇文章中谈到,一所中学校园内语录牌上写着“不要问祖国能为我做什么,只要问我能为祖国做什么”。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这类大而无当、空泛模糊、富有煽情意味的文学性语言实施的“教育”,到头来很可能是使得孩子们长大后,既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义务,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呢?三是信仰意识缺失,很多人不知道究竟应该敬畏什么,缺乏精神意义上的追求。从这些角度解读社会热点:正在进行的社区选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很盲目,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分发选举宣传材料,很快被居民们当垃圾一般扔掉了,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公民的参与,说到底是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甲型H1N1流感肆虐,一方面有留学生发出倡议,回国后积极配合防控措施,自我隔离,但个别归国人员在出现了流感症状后仍然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朋友聚会。他们作为现代人,享受了很多权利和自由,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南京“6•30”交通事故,当事人张明宝醉酒驾车,造成五死四伤的惨剧。酒后驾车为何屡禁不绝?说到底,还是人们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而这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崔武律师在行知小学讲课的最后,赠送大家一个苹果——“正义之果”。每个班级只能有一个,大家拿回去分给两到四个同学吃,要保证吃不到的同学口服心服。大家要共同制定分苹果的规则,每个人都要参与,人人都要主张苹果有自己一份的理由,并要推荐班上其他三个最应分配到苹果的同学。通过分苹果,学会平等,学会参与,学会诉求,学会协商,学会妥协,学会文明理性地解决分歧,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与别人分享果实。崔武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现代社会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是追求人人成功的公民社会。我们想通过分苹果让同学们看到公平、正义。”也许,这个普通的“正义之果”,不但是这些小学生要解决的考题,更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3

论公民意识

英语1403       朱庭孟      2014312200713

在我没有上网查阅有关公民意识的定义前,我所理解的公民意识是: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于一定社会体制下的公民应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遵从的行为准则。简而言之,一个人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思想意识的觉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从网上查的“公民意识”的书面定义: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从以上的文字解释中可以清楚地明白何谓公民意识,但公民意识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首先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形式,毫无疑问公民意识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公民意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意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意识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同一社会体制引导下,公民形成的公民意识虽因个体差异而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统一于一国的意识形态统治下的。

其次,所谓的公民意识是由作为独立个体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意识随着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这就涉及公民意识形成的第二个条件——外在环境。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长久的,其对公民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这类有形的小环境由于不同个体在其中的活动,为公民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情境氛围。如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教育他们要尊老爱幼,尊卑有序,礼让他人,宽厚大方。在学校老师教导学生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爱护环境卫生,节约资源,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在工作单位里,领导告诫员工要服从上级管理和工作安排,工作应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和同事相处要诚恳友善。这些小环境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形成了作为公民意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作为大环境的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的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责任义务。从而推动公民树立了作为国家主人应具备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这一大环境强制有力的引导公民树立了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决定公民意识的性质,而社会环境推动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完善。

社会意识形态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形成,公民意识相应的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有个体影响也有社会影响。只有分清公民意识的精华和糟粕,去粗求精,趋利避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才会协调一致。公民意识对公民个人的积极影响:正确的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人格的发展完善,在求学,工作中脱颖而出,充分享受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一个具有正确公民意识的人,在生活中是非善恶分明,对事物有清晰明确判断,遇事镇静沉稳。正确的公民意识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学习工作中的助推器,人生路上的跳板,帮助我们跃过崎岖道路,从而走向成功的巅峰。正确的公民意识更是一个国家在瞬息变化的国际上屹立不倒的法宝。国家的意识形态决定的公民意识必然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服务的。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意识体现在一国的治国方略,法律规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其作用虽潜移默化但却无可替代。正确的公民意识可以凝聚民族向心力,集中全国各族人民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在面临大灾大难时,众志成城抢险救灾,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公民呼声一片,为争取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抗争。公民意识在当代社会的鲜明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形成发展起来公民意识将经久不衰,与时俱进地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4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群力实验小学   张卓玲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是21世纪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如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就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存在的意识问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需求,从而提炼教学内容,构建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体系,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有具有时代感和认同感,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班级公民”身份。我们利用召开召开主题会的机会,出台了《班级公约》。“公约”让学生让学生明确班级需要的“角色”,通过公开竞聘产生了“班级小能人”,组建了“班级代表大会”,体现了《班级宪公约》中“人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精神。然后将班级的常规事务分工落实到具体人员上。比如将班级事物分成40份,人人都有担当,都是班级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浇花、黑板等保洁实行轮值制。这样可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

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强化学生的“ 班级公民”意识。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强化学生的“班级公民”意识。我们还结合日常的学习生活对孩子们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比如在《班会课》 上,包含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些基本内容,是品德 、纪律、法治教育的好教材。在课堂上总是让他们联系“班级公民”的角色谈谈遇事应该如何想 、怎么做才能为班集体增光。当然仅仅依靠这门学科是远 远不够的。我们把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 比如在语文学科的习作训练中,要求孩子们讲真话 、说实话 , 不说假话 、 空话 ,客观公正地反映班级的人与事。 在体育竞赛中,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以及冬季趣味运动会,都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好的契机,我们号召孩子们齐心协力为班集体的荣誉而战,做一个心系集体的班级公民。利用班会课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现代公民意识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为保证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不少学生还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应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道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垂范,以行动引领学生践行“班 级公 民”。孩子最可接受的是身边的榜样。因此,所有科任老师均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立教。比如,老师在见到废纸、杂物时总能低头弯腰主动捡拾;为使学生养成有规律进餐的习惯,老师建议孩子们课间吃水果而不是零食 ; 为使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关爱弱小,老师们从 最后一名学困生教起⋯ ⋯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在老师们的感召下 ,班级的孩子虽然入学不到两年,但在行为举止方面变得彬彬有礼、关爱集体 、乐学向上。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人人都是班级主人 ,个个都是集体形象”。

家庭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摇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将好的教育文章推荐给家长,借此传授家庭教育理念与技巧,提出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以下工作。

强化孩子的家庭成员意识和家庭责任感。为了使孩子强烈地感知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呼吁家长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日常管理,参加家庭会议,共商家庭大计。如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从小会不会做家务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年。成年后的家庭是你自己的,要靠自己去创建。    在很多欧美国家,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几乎是共识。在德国,甚至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并且没有哪个孩子对这条法律持有异议的。因为,从家长方面来讲,大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家长的首要责任就是让自己孩子通过做家务,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从孩子方面来讲,做家务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动手能力。一位德国爸爸表示:“我每个月给孩子零花钱,这些零花钱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劳动,比如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翻土以及帮助父母洗餐具等等,与其让孩子将来做寄生虫,不如现在就教给他们劳动技能!”

4、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

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整合。我们希望同时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步伐会更加稳健,行事会更加合乎规范。我们还将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前行.继续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而不懈努力,而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激励性语言最大的功能是建立以尊重和爱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它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谅解,这比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骂都更有效。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会引发出来。谅解性激励语的优势在于:用满面春风的神态、浓郁亲情的话语和饱含激情的语调鼓舞学生勇往直前。教师采用谅解式激励语言来组织各项工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心态 。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小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5

一、研究缘起

1.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加强青少年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学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增强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但同时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而利益意识的强化和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表现。

2.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欠缺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在街上看到一些好的或不好的行为,不会激动,也不会愤怒,而是麻木、漠视;孩子脾气越来越固执,讲多少道理就是听不进去;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碰不得,说不得;孩子的交往能力太差了,和谁都玩不起来……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孩子的确发展不够全面,对于他们的教育,做为学校,作为老师也很矛盾和困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小学阶段正是公民意识雏形形成的关键期。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公民意识,仅仅依靠学校里的课程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创设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爱心驿站”正是一个以滴水未来班发起的,以公益实践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实践平台。这样能将理论教育紧密地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践活动有效成为公民意识萌发的源头活水,同样良好的公民意识也能在实践活动得到提高和巩固。

3.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亟需良好的载体

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下,笔者在思考:如何采用小学生喜爱的形式,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益实践活动,才能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小学生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探索一条具有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道路,寻找一条适合时代特点的有效的公民教育新途径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现代公民意识及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若干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的认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与交际能力等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公民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即享有权利,有履行义务。在全球化思潮下的理想公民,同时应该积极扮演“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以及“生态公民”的角色。因此,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等,其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小学生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按照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全体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学生潜能得到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本课题着重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的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展开了研究。

2.爱心驿站

爱心驿站的创建指导思想是通过爱心驿站传播“大爱小我”的人文精神,以公益活动培养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载体,具有活动性、体验性,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发现问题,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它是培育学生爱心与责任的平台,在爱心驿站的平台上,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植学生的爱心,搭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爱的驿站;同时,它还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队员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及时发现校园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集体交流讨论,形成解决方案。爱心驿站活动可以是帮扶类、环保类、宣传类等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社会现象等实践活动。以它为平台开展活动的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的老师和部分骨干队员,自课题实施以来,爱心驿站成为了笔者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个新阵地。

三、研究设计

1.查找资料

通过文献资料查找了解到,现代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十分强调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处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在国际上甚至提出了“世界公民教育”,可见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焦点。

2.问卷调查分析

编制《小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抽取了每个年级1个班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1学生具有较好的爱国意识,但是对政治信仰相对淡化,一些非主流的观念容易通过各类媒介在学生中形成非理性的共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挑战。

2现在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他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他们更主张“自我”,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爱国意识教育的确是个挑战。

3学生能较清晰地意识到要遵循社会公德,只是对很多自身的行为规范还不成熟。

综上所述,调查发现小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更多来自社会和家庭,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力度和影响力不够。同时反映出学校在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和缺失。鉴于此,本课题决定先采取有效的行动着重培养这三个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

3.研究目标的确定

课题培养目标是在“引领每个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阳光学子”的理念指导下确定的,突出强调以人为本。 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活动为载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细化为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努力培养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对家庭负责—— 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以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将自己的成才、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4.研究内容的制定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指导;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小学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化、阶段化特点,分年级进一步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构建小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体系。

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包括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公益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健全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确保实践活动有序规范的开展,逐步实现小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

5.研究方法的选择

1文献研究法:通过比较与研究其他国家对于公民教育的现状,从比较中分析中得出适合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2问卷调查法:对于当代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发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完善小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

3行动研究法: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及时总结科学、有效的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建立和健全学生实践活动制度。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主题活动汇报等形式及时展示学生在“爱心驿站”实践活动中的成长,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

四、实践探索

(一)爱心驿站的空间设计

让“爱心驿站”真正成为一个“站”,源自于去年3月份的一次学雷锋行动。当时,为了让无人认领的红领巾不再闲置下去,他们清洗了红领巾并把它们送给早上忘戴的同学,赠送地点就设在了离校门口最近的科艺楼一楼楼道口,它是不足5平米,如今,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点,一块牌子,更是一个培育学生爱心与责任的平台,搭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爱的驿站,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载体。

(二)爱心驿站的活动设计

1.培养社会公德创意活动设计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标志,也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对他们的良好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公益实践活动能帮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

◆ 设计之一:角色体验式

体验教育强调实践第一,重在体验的“过程”,“用心感悟”,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角色体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通过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生活,是一种仿真性的教育活动。我们帮助队员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案例】

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让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能够与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什么是规则?似乎人人都懂。可以说,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在一些人眼里,规则有时就像一块抹布,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弃置一边。比如为了缓解校门口拥堵的交通,学校规定家长到指定的接送点接送孩子,但每天置身校门口,不少家长直接在校门口停车接送孩子,造成拥堵不堪,交通近乎瘫痪。“爱心驿站”的小义工们看到了问题,在德育处的组织下,开展了“争做小小劝导员活动”:

“亲爱的家长您好!为保证您的孩子生命安全,为保证学校大门不再拥堵,请您自觉遵守学校的接送制度”,小义工们在校门口当起小小劝导员,他们向接送孩子到校门口的家长进行劝导。

◆ 设计之二:自我反省式

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不能被救,你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这句话用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当中也同样适合。自我反省,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并在再认识的基础上自律、调整。

【案例】

在爱心驿站的发动下,全校开展了“告别陋习,牵手文明”系列活动。包括全校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对照规范,开展自查互查行动,寻找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记录下来,利用班会课交流,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想出整改措施。活动中,各班同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大家围绕校园生活,对身边的“十大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深度调查,并以形象生动的表演方式展示了部分同学身上的不文明现象,以告诫同学: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许多学生还写下了心得体会,找出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们以这些“反面教材”给学生上了生动的行为习惯教育课。

◆ 设计之三:换位思考式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它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和培育平等、仁爱、慈悲、宽容等高尚的社会公德意识。孟子说“人皆有侧隐之心”,亚当•斯密也说“人皆有同情即感受他人的痛苦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爱心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富有爱心的公德意识很多时候产生于换位思考,因而,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一个捷径。

【案例】

前两年的冬天,同学们在得知贵州省贫困山区的孩子还穿着破旧不堪单薄的衣服,甚至没有袜子时,他们很难过,想着自己丰衣足食,还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爱心驿站马上和富阳市慈善总会联合为贫困山区孩子开展了“这个冬衣不再冷”捐赠冬衣活动。他们希望这些冬衣能早点送到他们手上,帮助他们抵抗寒冷。后来从《富阳日报》上得知一直牵挂的冬衣已经到达那里,并发给了这些同龄人时,他们的内心无比快乐。通过活动,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助人是快乐之本,助人的快乐是无价的。

2.培养责任感“四点四会”设计

人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靠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如今独生子女的优越生活条件使其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盛衰,但由于没有用更现实可能的目标与体会来鼓舞、激励他们,这些长远的目标就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意义。因此,通过爱心驿站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队员从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入利他的广阔世界中去是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设计了以爱心驿站为平台进行“四点四会”责任意识培养: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

◆ 起始点:孝敬——对家庭负责

孝,是人伦之本,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学校把“以家庭为起始点,学会孝敬”做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第一个层次,赋予“孝敬”以新的内涵,拓宽“孝”的意义。在学生中倡导每天做一件家务活,每周主动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记住父母长辈的生日,届时自制贺卡,送上祝福的话等等。更有班级设计了比较受学生喜欢、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感恩体验活动。比如二年级开展的“护蛋”一周,感恩无限”活动。

【案例】

在去年三八节前夕,“爱心驿站”通过红领巾电视向全体队员提出了“感谢母爱”活动。活动得到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有自制贺卡,送上祝福的,有给妈妈洗一次脚的,还有帮妈妈做家务的,二1班就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小心翼翼来护蛋,情真切切学感恩”活动。孩子们在护蛋行动前,给“蛋宝宝”取名、“化妆”, 这个“蛋宝宝”要跟着主人长达一周时间。一周后,如果谁的蛋宝宝安然无恙,他将获得“护蛋小精灵”的称号。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懂得母爱的伟大。班主任陆老师介绍说,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两天后责任心取代了新鲜劲,逐步对“护蛋行动”有了更深体会,提出了以后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报答父母。

◆ 基本点:求知——对学习负责

“爱心驿站”的小义工有很多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队干部,他们在抽查学生的行为规范时,发现了同学们的内务整理情况很糟糕,课桌椅摆放不整齐,有的抽屉是杂乱无章的。从传达室老爷爷那里了解到,有一部分同学放学后还要回校拿作业,有些甚至都过了晚上8点。种种现象都表明同学们还没有学会整理。而学会整理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首要条件,因此,“爱心驿站”提出了“学会整理,对自己负责”的行动口号,并且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比如书本要分类,大书和小书要分开;小书放上面,大书放下面,书目一律朝外放;桌面要整齐,课间桌面物品摆放要统一,每节课下课先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统一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小书放上面,大书放下面,文具盒放在最上面……

“学会整理”活动情况记录表

班级:   检查时间:   本周得分:   监督岗:

内容 扣分 扣分说明

抽屉整洁10分 大书小书分开放,小书上面,大书下面,书目一律朝外放

书包摆放整洁10分 椅子有靠背的书包一律朝后挂在靠背上,椅子没靠背的书包放在桌子内侧左右两边

桌椅摆放整洁10分 课桌椅对整齐,人离座位时要求把椅子放到桌子下面

桌面整洁10分 物品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小书放上面,大书放下面,文具盒放在最上面

讲台整洁10分 讲台不堆放作业本,老师的书、粉笔盒、笔筒放整齐

卫生角整齐10分 卫生用品拖把、畚箕、垃圾筒按顺序摆放整齐

内务整理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爱心驿站试图以检查、反馈的评价方式转变学生的内务整理情况,从而打好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最最基本的条件。

◆ 凝聚点:关心——对集体负责

在“爱心驿站”发起的“告别陋习,牵手文明”活动中,调查显示“排队时大声讲话,路队不整齐影响学校形象”是“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之一。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对集体负责,因此,“爱心驿站”出台了《关于开展“文明路队”创建活动的通知》,决定从“走好路队”入手,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对集体负责的思想意识。

各班主任老师非常重视,把开展文明路队建设当作凝聚班级合力,建立良好班纪、班风的良好契机,委派“爱心驿站”小义工担任路队长。放学时,班主任、路队长准时组织路队,做到静、齐、快。每班排好队后,由路队长带到各班指定地点,并按回家路线分两路小队回家。学生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和老师亲切地再见告别。这样,班级同学在路队评比中增强了凝聚力,每位学生又在工作中学会了对集体负责。

◆ 制高点:报答——对社会负责

爱心驿站的小义工们经过了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后,他们发现不仅要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同时,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于是,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展了“我是小小观察员”的行动研究。

小观察员行动报告

滴水小义工不仅要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是我们滴水小义工的职责所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或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利用周末,或是独立或是和家长一起,去做一名小小观察员吧!

观察员姓名

我的行动口号

搜集到的现象

(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照片或绘画来描述)

我的解决策略

我的困难

活动开展一周后,这些“小观察员们”用行到报告的形式交了他们的作业,并且感触颇多:

方泓力:我了解到我们小区有很多空巢老人,听他们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很不快乐,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由此我想到了,周末和假期里要多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是陪他们吃顿饭,聊个天也好的。

冯哲宇:我看到鹿山脚下文教路边堆满了建筑垃圾,还有生活垃圾,夏天到了,经过那里时,臭气熏天。我建议有关部门进行一个调查,及时清理这些垃圾,还我们的城市一个整洁的面貌。我的困难是不知道找谁处理,他们会不会听我一个小学生的意见?

吴承璐:我观察到我们学校的垃圾桶外面总是有一些没有被扔进的垃圾,这与“绿色学校”的荣誉称号是不符的。还有,在楼梯转角的花盆里,经常看到有同学偷偷塞的鞋套、餐巾纸,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学校的形象。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行动起来,做一做“校园美容师”,每天午饭后,大家划分区域分头行动,处理一下校园中的不和谐垃圾,我相信不用5分钟,整个校园就会干干净净……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报告制成了美丽的卡片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其中有很多是以目前的能力无法解决的,这块色彩缤纷的展示台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一种动力。

3.培养爱国意识主题活动设计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一个人是否爱国,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当代小学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就必须把爱国热情化作爱国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做起,时时处处维护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有学者认为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爱国行为的养成都必须到红红火火的社会生活中去磨练、去实践。学生应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了解国情、民情,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爱心驿站”从校内和校外组织了有关爱国情感教育主题活动,试图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主题活动之一:家乡文化大搜索

暑假前夕,“爱心驿站”为队员们设计了“家乡文化大搜索”行动方案,动员并组织带领广大少先队员寻访名人大家、名胜古迹,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通过观察、寻访、调查、摄影等方式,了解富阳的风味特产,体会富阳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富阳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感悟现今的幸福生活,坚定热爱家乡的情怀,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主题活动之二:节日里的爱国教育

清明节前后,“爱心驿站”会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缅怀先烈活动,如组织部分义工代表邀请关工委老爷爷去鹳山祭扫烈士的衣冠墓,组织全体五年级同学去金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扫墓祭奠活动。同学们在纪念碑听英烈的英雄壮举,他们默哀、献花、宣誓,整个活动庄严有序,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让他们深刻懂得了当今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加深了他们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庆节当天,学校操场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升旗仪式。虽然没有音响、没有鼓乐队,但“爱心驿站”骨干成员的还是庄重其事地出旗、升旗、唱国歌。德育副校长还作了国旗下讲话,他说:“我们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强大自己。如今的‘钓鱼岛’事件更是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别人才不敢轻易欺负我们,而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样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前来参与家长的好评。

◆主题活动之三: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为引导全校同学“感受新变化”、“十八大暖人心”,亲身了解和感受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的新提高,“爱心驿站”于2012年寒假期间设计并开展了“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征文以拍摄于家乡反映生态文明之美的照片为题材,通过照片内容讲述故事,抒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征文内容既可反映家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举措,也可体现家乡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既可反映秀美宜居的生活人居环境,也可体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既可反映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科技创新,也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理念。

(三)爱心驿站的策略设计

1.内容安排上强调适合性

周济部长说:“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倾听学生的需求,在服务内容和安排遵循适合性原则,着眼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学校定期召开“爱心驿站”骨干队员会议,德育处主任、大队部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倾听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

2. 形式方法选择上强调多样性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恰当地选择载体、精心设计方法和形式,活动中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引导他们善于思考、产生积极的体验。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条分缕析进行细化,分为常规活动、特色活动和主题活动四类。

1 常规活动

春游、秋游、学农活动等都是集体行动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要有一定的责任心,用心观察、体验,才能有所收获,较好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大好时机,如何“收”“放”适度,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呢?这就需要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比如学农活动不是一次郊游活动,而是学生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公民人格的重要活动。在活动前要建立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让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充分地得到锻炼。同时要建立合适的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有更真切的体验和收获。

2特色活动

如果说对于常规实践学校在参与度上占主导,那么滴水未来班的假日实践活动都是以小组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更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

去年五月份,当爱心驿站的滴水未来班小义工得知东洲吴柳青一家三口都身患疾病,他爸爸患严重心脏病,妈妈得了肺癌,而他自己得了脑癌。这不幸一家的情况牵动了他们的心,他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开展了卖玫瑰花筹集义款的活动。这些活跃的小义工各显神通,为吴柳青一家筹得义款2000余元。

【案例】

去年4月,爱心驿站滴水小义工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洞桥敬老院慰问老人。他们为老人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各自带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如唱歌,舞蹈,小品,相声,书法等。没有演出的同学自动拿起扫把抹布等,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擦洗玻璃和地板,他们还把带去的慰问品分给每一位老人。老人们拉着孩子们的手,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朵好看的花。看到爷爷奶奶那么开心,小义工们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学生在重大活动中突出参与意识,将自己融入到活动中,配合宣传、文艺等活动展现当代学生的风采。例如我们富阳市在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期间,“爱心驿站”设计了“告别陋习,牵手文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设计了“寻找家乡美丽印记”的主题实践活动。

3. 资源挖掘上强调主动性

1场地资源——发掘功能 扩展阵地。比如我校毗邻北渠、镬子山、物美超市,这些都成为爱心驿站活动的多样化基地。如“爱心驿站”环保小队的“北渠水质测查”活动、气象小队的“镬子山上观气象”活动、一年级学生“小鬼当家,走进超市”活动等。

2人力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指导。“爱心驿站”充分利用节日教育,邀请学校退休教师、关工委成员来校给孩子们做《爱护红领巾》、《节俭教育》的讲座等,在清明扫墓活动中,邀请老前辈讲述《家乡英烈的故事》。另外,还从从校外请来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校外安全辅导员),还有检察院的法官等,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机构资源——运用资源,创造条件。比如气象站、环保局、“五老文艺团”、水稻研究所等等,充分运用机构资源,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机构的工作人员悉心指导学生的实践依托场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及思考

(一)研究成果

实施以“爱心驿站”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研究后,老师、学生和学校都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加强,班主任的自主意识、反思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笔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又任教于该校第一个滴水未来班,对于学生开展的活动情况和学生的收获成长是最了解的。“爱心驿站”所搞过的公益活动的多信息报道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其中,《请让我来帮助你》的活动报道发表在全国德育主流媒体《德育报》上;笔者组织的爱心驿站阶段性活动汇报课《小滴水 大爱心》班会课获得了富阳市中小学主题班会光盘实录评比二等奖,2012年浙江省中小学班会课优质课例评比三等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奏响环保教育N步曲》获得富阳市少先队论文二等奖。同时,学生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与成长,让家长们倍感欣慰。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可以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几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探索和建立了以下几种主要的长效机制:

1细节养成机制

公民意识教育要善于从细节开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着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仪式时保持立正姿势,行注目礼,不东张西望,不掉头接耳讲话;唱国歌时要声音响亮;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笼头,节约水电的习惯;做到文明“七不”等等。特别是结合2012年我市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的契机,让每一位同学自觉地以“文明的使者”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素质。

2学科渗透机制

现在所开设的课程都包含公民素养培育的内容,爱心驿站活动可以和语文、品德、人与社会等课程结合,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养教育。

3社会体验机制

学校充分利用“家、校、社”联合阵地,建设和完善“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及网络。建立家庭基地、社区基地和学校基地,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到小学公民基本素养培育的研究活动中来,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在小学生公民基本素养培育方面达到最大值。

(二)一些思考

通过开展以爱心驿站为平台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确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在公益活动中获取了参与社会的必备知识和能力、增长才干,提高了各项综合能力。可以说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那么如何那么如何把“爱心驿站”公益平台进行更广泛地辐射,并形成规范的制度?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去年3月份,邀请我们的结对学校——春建中小的部分同学来我们学校共同参与“手拉手共做好事”活动,但活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可操作的规范制度。这就需要引起有关教育部门、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和社会的关心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推进爱心驿站实践活动的制度化。

就目前而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活动与学生学业之间产生的矛盾。我校第一批滴水未来班,也就是第一批“爱心驿站”骨干队员是五年级,而他们进入了六年级后,在课余的时间开展活动就比较困难,其原因就在于所谓“保证学生学业有充足的时间”。学校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改进措施,比如发展了三、四年级两个班成为学校第二批“滴水未来班”,为“爱心驿站”补充了新鲜血液。然而,笔者猜想经过两三年后,正当这些队员最有想法,最能培养时,又将面临为了学习而放弃实践活动的问题。在德育与智育之间的时间分配上,天平是向后者倾斜的。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那只强大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这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出现的悖论,其实质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共同陷入功利主义的结果。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局面何时是终点?

69 9196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