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归去来兮辞教案【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课堂探究阶段:

探究艺术特色: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巧用动词抒怀。(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1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的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巧用动词抒怀。

抒情手法写景状物抒情。

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有的放矢,突出预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设计大胆把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掌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

(2)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主动权。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3)以道驭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静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从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能力、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本教学设计通过“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这一探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行为和道德,通过探究,让他们找到人物形象中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八、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底气,以鲜明的执教风格为灵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圣洁、隐逸,融儒、道思想为一体的隐士悠游图。精心的设计,独到的触觉,飘逸的教风和“立人”的思想,使这篇教学设计卓尔不凡。

1、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设计”透彻理解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塞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共同确定探究课题。这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放”而不“任”,应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原则。

2、追本溯源,全方位解读文本。作者把诗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经纬度上,全方位解读诗人及其作品。于诗人,既塑造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阿形象,又公正评议其超然物外的归隐之心;于作品,既有对其艺术特色的鉴赏与探究,又有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的探求与思索。

3、以文立人。作者的浓郁的抒情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飘逸的田园世界里。在这样一个“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童话世界里,作者任由学生像蜜蜂一样雀跃尽情地吮吸艺术的奇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的精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领略了田园风光之美,又让学生在陶冶中体会了诗人似拙实朴,似朴实洁,似洁实逸的隐士风情。作者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丰碑。

但本设计也似有一点遗憾:在探究和评价诗人归隐选择的问题上,教师也应给出一个答案,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突出教师的“导”。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二篇】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未静。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古义: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4.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参考答案。

一、“衡”通“横”。

二、1.战乱;2.拐杖;3.知心话;4.行人;5.深远曲折的样子。

三、1.端起/开弓、拉弓/举起;2.将要/且,又/扶、持/拿,用/将领;3.断绝/横渡/全然、绝对;4.古代的一种文体/辞谢/告别/借口。

四、1.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2.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4.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5.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8.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羡慕。

五、1.宾语前置句既然世俗与我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2.宾语前置句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3.宾语前置句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4.状语后置句农人们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5.被动句既然自认为内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呢?

6.“门”前省略介词“于”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们守候在家门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三篇】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1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1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四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五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六篇】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七篇】

一、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二、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这堂课,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1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层:“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

心理:自责、后悔。语气稍重,语调稍高,节奏稍快。

第二层:“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心理:自恕、欣慰。语气稍轻,语调稍低,节奏稍慢。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节奏如何把握?按辞的特点,这儿押的韵有“ui”(归、追)“ei”(悲、非),非常和谐。每句读三拍,多字照样,四字句声音拖的长一点。节与节之间停顿稍长一点。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师生齐读。

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学生揣摩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要求:一、放下包袱,大胆朗读。

二、按辞的特点,四句一节归纳内容,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读出语气,注意语调。

三、以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比赛。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朗读,进行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读出感情。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总之,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

而愉快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师生齐读,争取背诵。

布置课外作业。

一、就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二、翻译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的理解。

备用资料。名句默写。

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八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69 1866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