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例【精彩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例【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一篇】

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之我见。

(河北省元氏县范家庄小学)。

儿童的勤奋乐学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中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儿童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善教”促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微笑”面对学生,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微笑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亲切与关爱,易形成课堂愉悦的情绪氛围。因此,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以身立教,以德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感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二、打破封建格局,强调开放意识,激励学生建立学习的“场效应”

俗语说得好:“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要我学教学手段,建立新型的“你引我学,你导我创”的我要学教学效应。让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平时让优生辅导后进生,课堂练习时优生快速做完后马上辅导后进生,(可以走动、讨论)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优生当小老师,使优生有优越感,克服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用鼓励、赞赏、提议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适当时候树立榜样表扬。同时,对中等生所做的练习,教师在巡堂时带红笔及时批改,给予校正,使得课堂的教与学得到和谐的统一,让班级课堂的场充分发挥效应。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1.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细微的一点点,都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学生写的字进步了,多举手了,或解题方法新颖,都要及时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有的学生对学习厌倦,但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教师就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将事半功倍。

总之,“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有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才会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地去接受,就是成功的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二篇】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1]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1][2][3][4]。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三篇】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历了许多教学观验的更新,传授的知识和传知的方法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唯有一点教学方法――写“随笔”仍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独占一席之地,时间越长,越觉得它的意义深远。

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容纳着许多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心酸和眼泪。翻开1篇篇“随笔”走进他们的心灵,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道风景比得上它的美丽,海洋上没有一场风暴比得上它的强烈,地球上没有一遍废墟比得上它的荒凉……它是撒播精神种子的沃土。面对如此巨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老师应该怎样来耕耘这片沃土呢?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写“随笔”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些同学写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当一名探险家,登上地球之巅;做一名飞行员,穿越于祖国的蓝天之上;练成一名呼风唤雨的使者,让绿色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做一名铁臂英雄平息世界上所有的战火……我为他们喝彩,我为他们加油。有些同学写下了自己家庭的幸福:周末和父母一起爬山、野炊;逛商场,购惊喜;进馆子,品佳肴;去漂流,找勇敢。他们更多利用暑假长途旅行,观光祖国大好河山,欣赏祖国文明古迹,增强爱国情感。我为他们高兴,我为他们祝福。青春固然是美好的,有激动、欢乐、兴奋、幸福,但也有苦闷、孤独、忧郁与伤感,学生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苦闷与伤感,老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要像朋友那样来倾听,用那满蘸着真情的笔墨与他们交流,去抚慰,去疏导,使其最快地摆脱困境。有个别同学写下了自己难以自拔的网上之恋,父母的苦心,亲朋的`劝导始终不能使自己摆脱出来的痛苦,我为他痛心,我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做他们的好朋友,同进网吧,实践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说法,经过我的努力,他们对网吧的兴趣逐渐减弱,生活也充实了很多。班上有几位同学家庭情况相似:父母离异,各寻幸福,无心照管子女;或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为了挣钱将子女抛到一边,他们缺少父母之爱的阳光,每到放归宿假,眼看着别人有父母开来的小车,有父母电话亲切的问候,也有父母在校门外等候的身影……而他们拥有的只有孤独与伤感。我没有为他们流泪,我向他们呼唤:“孤独与伤感对于那些臆造的虚假幸福来说,如同一个坚贞不屈的少女,圣洁无比,孤独是一种尊严,是最崇高、最圣洁、最动人的美。古往今来,凡是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遭遇和感受过孤独,体验和认识过孤独,把握和拥抱过孤独,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在孤独中升华。美国着名作家梭罗说‘我爱孤独’,陈景润在孤独中创造了伟大的智慧。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用我们的平常心来拥抱这份孤独,享受这份孤独。让我们以此共勉!”这几位同学领会了其中的含义,高兴起来了,他们跑来对我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记住了你的话”。另有一位同学思维不算敏捷,可父母对他要求很高,希望很大,这几次考试有些不随,因此父母唠叨,施加压力,这位同学真有大厦将倾的感觉,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我为他写下了孟子的这几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起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是你生命中出现的一场暴风雨,令你刺骨冰寒,但雨后有更多鲜花开放,它们还会结出果子,你被逆境的大雨浸洗后,谁会知道你酝酿出什么呢?培根说过‘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让我们坚强起来勇敢面对一切。”没想到,自信与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我舒了一口气,又去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后来这位同学的成绩逐渐提高。

“随笔”是同学们心灵的栖息地,是我们发现问题的地方,同学们开心时我们一起分享,他们伤心时我们一起共度,老师在领悟真爱的同时充当良师益友,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做人。“随笔”不仅是我走进学生内心的途径,也是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每周一,我已欣赏过的“随笔”本发到同学们手中,于是我利用周一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评议,当场将所有同学的作文的编号随机抽出几个,然后大家对这几篇习作评议,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中心、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所选择地点评,强调同学习作中的优缺点,以发现、鼓励为主。凡是每次评议优胜者贴入班上“优秀作文选刊栏”,供大家学习。然后充分发挥同学们绘画、书法、电脑等特长,将这些习作经过一番加工,变得新颖,别致,搜入班级“优秀习作集”中。每次评议,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习作不足地方他们不断补充,修改,趋于完美,这样以来,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种方式既是对学生写作训练的加强,又是对平时教师命题作文讲评的补充,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积极的心里状态下逐步提高读写能力。在评议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同学们写的内容就更多了,有时来自对生活的观察、领悟,有的受课文启示,有的还会受同学习作的启发,题目、选材丰富多彩,活泼新颖,又不失童趣。习作更像是他们描绘生活的画册,而不在是单纯的作文,同学们都觉得写作有意思,就是有几个过去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同学,现在也不怕了。《幸福就在身边》出自我班“眼镜”之手,文章一出,就得到“真是生活有心人”的评价;《二十年后的我》读后让人笑破肚皮;《妈妈的白发》是小作者仿写《背影》一文所作,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欢乐的周末》是一位同学仿写习作《难忘的减负日子》而作,模仿是最深的爱慕,是写作的“助跑器”。

有了读课文而触发的灵感和同学习作的启发,同学们不断创造出好的习作,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他们也会变换着不同的内容,不断有新鲜的感觉,不会厌倦,不会没话说。在评议过程中,同学们从表扬中得到成就感,从不足中深感不完美的遗憾。成就感成了他们习作的信心,遗憾却促使他们产生新的习作愿望,每次的一点成功,他们都会视如珍宝,让它成为自己今后习作中的闪光点。

当然,关于“随笔”的评议活动我还尝试着放在每堂语文课之前,每次1篇,原文采用投影仪展示,评议时间不超过六分钟。因为同学们喜欢口头表达,兴趣大,这样也能为这堂语文课拉开一个漂亮的序幕,同学们期盼某个同学的“亮相”,等待着又一个精彩的“表演”,大家会为某同学的一个别具匠心的命题得意、拍手,也会为某同学独具慧眼的选材惊叹、叫绝。当时也有为自己考虑不周而遗憾,于是老师借此东风引入课文,不管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总能“水到渠成”。但学生在评议时,老师决不先入为主,也不放任自流,在学生评议时,老师除了认真听外,还应充分利用态势语表示注意,赞许,提示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最后老师只言片语的小结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能刺激学生的成就心里,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完成本课时学习的关键。

教学观验的更新,应在教学具体操作中得以体现,坚持“随笔”习作不但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树立学习信心,形成学习活力,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也能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祝福,为他们解忧,让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平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让做人的信念在做人的历程中继续锤炼。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四篇】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五篇】

青州经济开发区东李小学山东潍坊26250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有了较大进展。然而,目前小学作文的现状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小学生对作文兴趣不浓,写作水平低,写作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等,写出来的作文抄袭、仿写现象严重,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枯燥无味,甚至还有部分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这些情况叫人担忧。我认为要转变小学作文的这种局面,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呢?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让小学生广泛阅读,注重作文素材的日常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地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就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引导小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勤于动笔习作。

小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3丰富小学生日常生活,增强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学论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室外观察、社会实践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4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多用激励性的评语。

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的褒贬对能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尤为重要。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语很多:“感情不够真挚”“话题扣得不紧”“用词不准确”等。这样的评语很容易就把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抹杀掉。

如果老师能不受定势思维和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多培养、多鼓励的话,学生的个性特征会很好地培养出来,而不是被扼杀掉。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总有它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该肯定它在这次作文中发挥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也应该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势。发掘学生的个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六篇】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观察能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探索和体会: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正如贝弗里奇指出的那样,“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重要”。

1、兴趣是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任务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的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因此,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由于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最后还要培养好重复和长期观察的习惯。因为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由于观察速度跟不上,还没观察清楚,现象就消失了。所以重复观察才能使结果更为可靠。另外,由于观察时,出现的次要现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窥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只好再进行重复观察。为了增强观察的持久性,还必须培养长期观察的习惯,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等,必须长期地坚持观察。观察时要有观察记录,记录要做到准确、具体。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观察时要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但是单单有细心还不够,观察事物时更要有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进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当好学生科学观察的引领者。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

1、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别人哺育式地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悟”出来的。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说、胡干,但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2、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科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推论训练,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象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象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七篇】

首先,要勤学苦练,在实践中培养写作兴趣,这是广大日记爱好者在阅读与写作的共同体会。的确,兴趣来自实践。要努力增加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机会,以培养自己的兴趣。事实证明:兴趣不是靠说教,必须到实践活动中去,使青少年在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中产生兴趣。例如浙江绍兴一位同学就写了1篇《我尝到了写作的乐趣》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结合自己的日记阅读与日记写作实践,畅谈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她认为,在坚持天天练写日记的实践中,她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要坚持练写。

观察日记。

坚持不懈地练写观察日记,不仅能使我们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活跃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我们深厚的写作兴趣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写文笔越活,越记写作水平越高,敏感性、观察力也会与日俱增,就会感到每天都有值得记载的东西,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

另外,有些同学为了培养自己的日记写作兴趣,自动地组织起日记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大家在一起进行日记写作,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名人日记,自己动手办日记刊物,在阅读与写作中培养兴趣。例如安徽省望江县一位语文老师成立了“日记兴趣小组”,许多同学通过自己参加日记兴趣小组的前后变化感到收获很大。

总之,要使自己的兴趣持久而稳定,第一,应该明确写日记的意义,认识学写日记的重要性。第二,掌握学习方法,探索学写日记的规律。第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第四,在学习中要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就更能激发起写日记的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八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者邮箱:zxx361083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九篇】

内容提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影响他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自觉的学习,也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来说,有趣是一种必然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作用有限,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身,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在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从小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教学中废除千篇1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满堂灌,提倡因材、因人施教,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才是高水准的教学。我们可以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来充分说明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有位小学美术教师在上《用线条生动地描绘物象》一课时,教室的外面正下着大雪,学生们都心不在焉地看着窗外,老师那优美的范画一点儿也吸引不住学生们的双眼。连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时不时地探探头看看外面的白雪世界。当这位教师数次召唤大家无效后,他突然大声地对全班同学说,“走!现在我们去操场!”我们全被吓了一大跳,学生也是一愣,但接着他们便欢呼着涌了出去。操场上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他把学生们召唤到了篮球场上围成了一个大圈,又顺手从地上拣了一根粗壮的树枝作笔,在雪地上画了起来。随着树枝的移动,线条上下翻飞、圆圈内布满了宽阔粗犷的线条。“这画的是什么?”同学们歪着头、踮着脚猜测着。这位教师一下子仍开树枝,大声说,“走!我们上楼去看!”带着悬念,我们都登上了楼顶。俯视篮球场,学生们一起欢呼,“是龙!是龙!”孩子们叫着闹着,也想一试身手。这时老师才把前面在教室里就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我们要用大胆、果断、流畅地去画、去表现物象。我们要注重平常的观察,通过分析比较基本形的特征,把握对物象的感受,用鲜明、整体的线条来概括物象,表现他们------来!让我们到楼下去,用线条到雪地上描绘我们身边的事物吧!”

[1][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技巧范文【第十篇】

[内容]。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1]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直接写话期。将口语直接转为文字,形成书面的口语。初二学生作文多半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

(三)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学生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这时的模仿脱离了形式上的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相对的,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语病也较多,特别是逻辑语法毛病尤甚。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生因其年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写作心理及写作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写作能力,这里从“命题”、“指导”、“批改”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导”。

(一)命题。

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好的文题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利用和激发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1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初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儿童心理。写《参观历史博物馆》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如《镜子》、《荷花与藕》、《孔雀》等等。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班主任笑了》、《在惭愧之余》、《雷锋在我们中间》、《没有党籍的一个共产党员》等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物、记叙事件的方法。

总之,作文命题应有层次分类型地研究心理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作文指导。

前边谈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作文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一是无从下笔不善构思,二是材料不充实,无话可谈。对此教者可指导其先作准备谈话然后动笔。拿记叙文的写作来说,初一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空洞,无内容,产生脱漏、含糊,甚至错误。相互口头谈论,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感知印象更明确完善,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加上教者相机点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以前丰富正确得多。有一次作文,动笔前只讲了简单的要求,结果80%的学生作文不是材料堆砌,没有重点,就是内容空洞,简单叙述。后来,教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抄了谈话题令其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然后再一次动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充实,重点突出,描写也较生动了。通过谈论,学生对事物获得了较完整的印象,提高了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动笔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就能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文章有理解了。

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谈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如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使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给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另外,在打开思路时,不可忽视范文的作用,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造心理。

(三)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的原则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至于作文批改的方法,目前还是个探讨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看,语句欠妥,尚可评议,思路不清,实属大病,务必指出。而构思的毛病是简短的评语可使写生领悟的,所以单纯地精批、细改则将事倍功半。况且,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获得并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那么也就标志着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这个目的依靠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初一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具体,作文结构单一,构思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太多、太复杂,教师可书面批改,然后由学生写出阅后小结。文字语言方面的毛病可用符号标出,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心学习成果,培养学习责任心,逐步克服学生轻率对待自己作文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自修能力。

初三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概括,学生思维活跃,构思错误多样,教者可先行归类,按类找出典型作文,课堂共批,集思广益,找出症结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对本次作文通病有了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作文,有哪些相同的不足之处,自己写出修改意见,然后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继续练习,巩固已有成绩。

69 2386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