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一篇】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恰当把握时机、体现学生主体,做到“善教”、“乐学”,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一、恰当把握时机进行师生互动。

1.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要服从于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师来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以及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个会意的微笑和一句温暖的话语,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突出师生合作。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强化学生主体。

1.倡导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质疑。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

2.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新知识(含能力)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进而形成自己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新能力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选择、选准互动的切入点。二是理清知识点,知识点是师生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三是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四是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五是确立学生“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使他们自主地参与教学,发挥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探究新知、追求进步与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应注意采取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二篇】

(重庆市第一0五中学校)。

摘要: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需求和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原动力。而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增强美术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习兴趣;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当前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师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且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针对此现状,我们必须提出优化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优化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和作用。

以往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师大多是进行抽象的美术概念教学,教学过程也显得较为死板和沉闷,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久而久之,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抵触心理。如今,新课改在我国推行多年,它要求美术教学遵循“生活的逻辑”,要求美术教学内容彰显“生活的气息”,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们应将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以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对美术学习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兴趣。

比如,在学习《清晨》这一课内容时,清晨学生都要离开家赶往学校,一路上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户外景色、人和物、天气,目睹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故事和各种物体形态。教学就是要把美术引入生活,让学生用心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人物和事情,以身边的'细小描绘生活的绚丽,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清晨,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太阳初升》《晨练老人》《早点摊位》《晨读》等贴近生活的题材。

二、引进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有效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着名心理学家赤瑞特通过做大量实验得出了这样一条理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来自于嗅觉,%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因此,我们就可将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引进美术课堂,它能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并且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笔墨千秋》这一单元内容时,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真正的中国画作品,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工具和作品直接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如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以及着名的中国画,如《出水芙蓉图》《千里江山图》《送子天王图》《山水图轴》《墨葡萄图》等等,并和学生一起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以使学生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造就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效果的。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使学生走进了中国画的世界中,有效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地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要想使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光是靠单一死板的课内教学是不行的,我们还应积极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如此既能使美术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还能激发学生的绘画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适时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

比如,在学习了《社区环境美化》这一单元内容后,我们就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学校附近的社区中对其环境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调查,如,社区的范围、地形、位置、建筑分布、街道走向、文化特色等,并对社区环境设计中的优劣进行研究与分析,然后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制作出更为合理美观的设计。这样,我们通过让学生参与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变得乐于参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以及收集周围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我们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身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要大力探索和搜集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使初中美术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如此,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才会变得愈发浓厚。

参考文献:

陈彦彦。开展初中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几点尝试[j]。才智,(09):28.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三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从根本上说,作文是一个学生思想、情感、精神集中反映的具体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是内心世界的一种需要。所以作文教学,要尽一切可能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真、善、美,并使课堂回归生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一、关注社会,感受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去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的发展变化,小到家庭琐事,同学们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所感受到的东西全部积累下来。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等。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地观察。所以,我们平时观察事物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还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这样,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积累,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一些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来。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学生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很难写出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好文章。所以教师要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读报刊,等等。特别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等课外书籍。正如培根在《论求知》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积累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等。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刊物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会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就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三、模仿名家名篇,为我所用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模仿名家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写作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要求同学们用他的构思、从人的不同感官角度的写法,去写《秋》、《冬》等。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地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四、作文形式多样,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一项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平时,在作文训练时创设多样作文形式,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立文意,自由表达。这样作文的形式就跳出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束缚,可以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日记、书信、寓言等多种文体,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和优势。

五、巧拨情思,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长期来,我们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离实际。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从。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从激发学生写作激情角度说,文题不仅要具有可写性,而且应具有新颖性、启发性。这样的命题,才能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产生写作激情。比如《我的家乡》是公认的传统题目,但学生并不喜欢。假如改成《请到我的家乡来》,题目就有了写作兴趣的诱惑力。又如写教师生活,命题《我的老师》、《老师太辛苦了》之类老生常谈,味同嚼蜡,望而生厌;而像《老师,你并不穷》、《老师兜中的“白条”》则叫人兴趣盎然。写夏秋景色,《夏天的晚上》、《秋天的景色》的命题远没有《遥望星空》、《停车坐爱枫林晚》撩拨情思。这样,把文题命得巧命得活,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写作欲望也由此被诱发。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四篇】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五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小学生在写作时,读书少,写作经验不足,所以写起作文来,一般都会遇到种种困难。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文教学体会。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小学生普遍感到写作困难,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厌恶写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作文教学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清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精彩的世界,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比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作文之前,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举行跳绳和拔河比赛等。写作时,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让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讲出来,以此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因此在实践性活动中应以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为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写作材料的过程。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越投入,占有的材料就越多,对客观事物才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才有可能写的具体。

写好一片文章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大量的词语。否则写作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源”与“本”,即丰富多彩的词语积累。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教师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如无论是语文课本还是课外读物,我都要求他们把学过或读过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汇成语句集锦,由他们自己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其意义和用法,逐步掌握并学以致用。对于学生词语积累这项工作我坚持天天检查,并在全班内进行评比交流。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素材的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通过写日记,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日记的写作格式、选择日记的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我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要求他们每天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写成日记,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开始时,我并不限制日记的内容和字数的多少,表达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抄几则格言;记一段妙语;写一件趣事;描写一处景物;可以洋洋千行,也可以寥寥几语,但是必须做到每天检查和批改。在交来的日记中,有不少佳句,但也有的像流水账,马虎应付,但不管怎样,只要学生动笔就给予鼓励,勤写就是一个进步。这样学生们就由老师统一要求写逐渐养成了自觉写的良好习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消除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六篇】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更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任何事情的成功,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做好。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唤起强烈的写作欲望,学生才能乐此不疲,喜爱作文,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训练学生对口语的`兴趣。

口语是一种最简单的交际语言,它伴随人的表情、手势等,使之相互了解沟通。学生的作文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两种,口头作文其基础是口语,书面作文实际是口语的一种记录符号,所以学生的作文应首先从口语开始,充分并长久地坚持口语练习,提高口语的表达兴趣。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带着情感去观察,观察时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增强观察效果,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其浓厚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随时随地观察,随时随地记录。比如可以写观察日记或观察作文,进而对同类事物的比较、鉴别,掌握事物的特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血有肉,活龙活现,使观察与写作融为一体。

三、展开丰富想象的兴趣。

想象应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切之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想象。1.直观想象:借助于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想象求异,如观察校园里的秋菊花时,可想象出菊瓣像利剑;看到荷花时,可想象荷叶像绿伞等。2.情景想象:情景想象就是根据所处的境界,而进行的想象。如学生登山时,可想象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可培养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学生在阴森恐怖的境地时,引导学生想象飘落在荒岛的鲁宾逊,是怎样面对困境坚持生存下来的,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战胜恐惧困难的胆小心理。

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最重要的途径,学生的兴趣只有培养起来,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挖掘出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其好奇心,对事物善思善想,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激发出学生的作文兴趣,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来,以达到提高创新的高境界、高水平。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七篇】

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之我见。

(河北省元氏县范家庄小学)。

儿童的勤奋乐学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中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儿童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善教”促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微笑”面对学生,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微笑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亲切与关爱,易形成课堂愉悦的情绪氛围。因此,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以身立教,以德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感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二、打破封建格局,强调开放意识,激励学生建立学习的“场效应”

俗语说得好:“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要我学教学手段,建立新型的“你引我学,你导我创”的我要学教学效应。让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平时让优生辅导后进生,课堂练习时优生快速做完后马上辅导后进生,(可以走动、讨论)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优生当小老师,使优生有优越感,克服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用鼓励、赞赏、提议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适当时候树立榜样表扬。同时,对中等生所做的练习,教师在巡堂时带红笔及时批改,给予校正,使得课堂的教与学得到和谐的统一,让班级课堂的场充分发挥效应。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1.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细微的一点点,都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学生写的字进步了,多举手了,或解题方法新颖,都要及时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有的学生对学习厌倦,但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教师就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将事半功倍。

总之,“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有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才会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地去接受,就是成功的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3个教学场景【第八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为了应对班级排名或学校排名以及升学率,教师挤时间,反复说教,强化训练,习题成堆,结果学生疲于应付,厌烦了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学习成了负担,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一、动手操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光靠老师讲解,即使讲得再详细,再精彩,学生就是记不牢,理解不透。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他们就明白了也就记住了。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这与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特点相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比如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学数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调动了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具体化了。学生单凭听觉,容易忘,可他们动手做了,就不一样了,不仅理解了,而且记住了,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

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感受。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趣味又很有用的学科。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时,老师往往倾向于算式的特点。但是这种做法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缺乏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学生对算理的领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像计算“135―98”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购物情境,妈妈带了135元为你买双运动鞋,每双运动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钱?以生活中的购物情形为切入口,同学们很感兴趣,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先付100元,再用35元加上找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135―100+2=37”的算式。

联系生活实际,以事理喻算理,寓教学于生活,这不仅仅能给学生获得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数学问题。

三、创设模拟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各类信息的综合体现。我们可以以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亲可近,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地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并由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应用单价、数量、总价、打折等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种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外练习。如学校组织师生参观博览会。学生720人,教职工26人,学生票每张4元,成人票每张8元,优惠规定学生团体票每张打8折,成人满30或以上每张打8折。如果从我们高年级同学中选派两人为学校购票,怎样购票最省钱?学生对这次活动兴趣十足,纷纷提出自己的购票想法。汇总后尽管只有部分同学对课题理解透彻,得数完全正确,但通过这次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模拟性实践活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了数学与生活的现实画面。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想象丰富,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了求知欲望。

48 1966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