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大学朋友们读后感范例【精彩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习近平与大学朋友们读后感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习近平与大学朋友们读后感【第一篇】
最近一直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既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的关爱,更是结合自己的青春经历去思考总书记的教诲。我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从18岁到38岁,20年的志愿生活中,参与志愿服务时长万余小时,参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100万人次,募集公益款项2000余万元,面向600多万人次开展文明宣讲。
20年来,经常有人说我是自找苦吃,因为做好本职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确实有很多的“苦”要去面对和克服。但我用我的经历告诉所有人,自找“苦”吃,不是真的“苦”,而是在“苦”中服务他人、磨砺自己,这种苦最终淬炼成了青春的甜。
苦在坚持不懈。2000年,18岁的我第一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我来到了南昌市福利院,帮扶一个叫福铁婵的残疾小女孩。送点小礼物、陪她聊聊天、写写作业,当两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结束我准备离开时,她突然抓住我的衣角问:哥哥,你下次还会不会再来啊?看着铁婵期待的眼神,我才知道,原来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活动,而是长久的坚持。就这样,我坚持结对帮扶福利院的残疾群体一直到现在。
苦在迎难而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江西省对口援建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7月,南昌市要招募两名志愿者先行奔赴灾区开展实地调研。我第一个报名,在灾区每天都有无数次的余震,还碰到了落石和塌方,还要和高原反应作斗争……但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必须迎难而上,为灾后重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0年江西发生洪水灾害,我又参加到了南昌市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中,在河堤一线参与险情巡查处置、慰问困难群众等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连续43天坚守在南昌市同乐社区的防疫卡点,参与防疫志愿服务。
苦在精益求精。2019年,我先后加入了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志愿服务青年讲师团等。为了达到宣讲效果,1篇宣讲稿,可能要改几十甚至上百遍。一次宣讲,也要彩排几次或者十几次。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感动和影响观众。
我为什么20年都在“自找苦吃”呢?因为这些苦其实并不是真的苦,而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走进群众的机会。青年人,应该在吃苦的过程中去历练自己,在“苦”中淬炼出自己青春的“甜”。
习近平与大学朋友们读后感【第二篇】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宏樑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 行循自然”八个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内蒙古大学留校学生时,再次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跨越34年的时间长河,“行循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中始终不变的核心“关键词”,是总书记送给不同时代青年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长箴言与人生信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循何自然?如何循自然?《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故事在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细节中给了我们答案。
“行循自然”,要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行循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告诉我们要“行”,要积极投身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大学生朋友们交流时一直倡导的: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另一层含义是提醒我们“循自然而行”,“行”固然重要,但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循“自然”,如何“循自然而行”?必须要对“自然”的含义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理解。“自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脉络。在传统思想中,“自然”一词源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代表了一种天然的,自由发展的状态。“行循自然”恰恰契合接续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表达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代表行事无所作为,而是应当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主政时所告诫大学生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办法迈。”迈步前进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了解现状,顺应自然后的“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行循自然”的生动体现。
“行循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自然”,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规律”相呼应,即物质运动中固定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行循自然”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只有对客观规律认识足够深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的感知自然,理解自然之道,才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系统学习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方能“行循自然”。
“行循自然”,要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
实践体验区别于知识习得,更为真实、可靠、深刻。“循自然”不能只学习来自书本的“自然”,更要亲身实践,在真实的个人体验中触碰“自然”。正如总书记所说:“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探机理、炼真知。无论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强调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参加实践和调研,深入基层。在仰朝黄土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活的无字书中思悟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明悟了关于群众、实际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3个月里跑遍各乡各村,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真正了解问题,然后再开会决策。“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重瓣玫瑰,其色赏心悦目,凋谢了却没有种子。”青年唯有置身在实践中“服水土”,方能全面真实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事物发展自然状态,而后方能探求机理、淬炼真知。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找苦吃、勇创新。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古语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最真实的体验,要从最基层的一线中来,要从思考与创新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讲:“志存高远的青年一代,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在基层摸爬滚打后,终会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大学生“要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用他“找苦吃”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往“实”里走、往“苦”里走,树立“掀开锅”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在“自找苦吃”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人在一线、志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实践中求真知、寻规律。
“行循自然”,要在实践中明志向、勇担当。“志存高远”是“行循自然”的先决条件与方向指引,“脚踏实地”是“行循自然”的表现内容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年轻一代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路,否则只能牢骚满腹、空悲叹。”新时代在赋予了当代青年全新的际遇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挑战,新青年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树立高远志向,担当时代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力”和“三精神”,锤炼坚韧的忍耐力、精准的直觉力、果断的行动力,在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养成中找准“循自然”的方向,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人民群众需要联系起来,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让青春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色彩。
“行循自然”,要在与逆境、困难的搏击中涵养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
“行循自然”,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淡然洒脱人生态度。阅读《习近平和大学生朋友们》,品味25篇访谈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始终从容不迫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看到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怀有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关怀,可以看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以“行循自然”生活态度找准人生定位的殷切希望。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行循自然”绝非不作为、懈怠、沉沦、随波逐流,它所强调的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的迷茫能够始终坚定内心,在孜孜不倦学习、静心钻研理论、积极掌握技能、竭力提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认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合乎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妥当解决问题,达到期望目标。总书记说:“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行循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选择、全力拼搏、竭力付出后的“争其必然、得之坦然”,是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辛勤中获得提升、在过程里寻觅青春无限可能、享受过程而无惧失败的“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行循自然”中的“自然”体现在生活的困境与逆境之中,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总书记提起自己下乡经历中的“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回忆起自己冬天起粪的经历:“起粪的时候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混在一起,又湿又臭,冷风一吹,全身冰凉。粪池里不仅脏,还散发许多恶臭的有害气体,令人窒息,越到后面越难受,既考验体力也考验毅力。”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总书记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不惧怕苦难,反而把苦难当作促进成长的宝贵财富,强调要“自找苦吃”“要有韧性、有耐力,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书中6次提到了总书记的“温和”,总书记的笑容与温和是历经沧桑风霜的处变不惊,是始终坚持的待人和善、遇事沉着、踏实稳重的人格魅力,如春风般涤荡人心。在总书记的教导下,福建闽清籍无双臂残疾学生黄道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米玛次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志扎根西藏,四次驻村吃“苦”。他们把困苦当作平常,乐观面对苦难,从容不迫生活,展现了无惧风雨的“自然”生活态度,树立了逆境中奋起搏击的青年奋斗者榜样。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青年手中。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总书记“行循自然”的嘱托,在“学知识、长才干、明真理”之“行”中“循自然”,在“循自然”的哲学感召中以青春之“行”、坚毅之“行”成长成才,直面人生曲折,笑对风雨坎坷,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彰显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让青春之光照亮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道路。
习近平与大学朋友们读后感【第三篇】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感悟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该书以采访的形式,讲述了1983年至2019年间,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
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期的习总书记,做事情秉承着实干、坚韧、科学的态度,从不摆官架子的他用自己的行动使许多青年人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在与徐南雄,任锦芳两人的交流中,习总书记曾提到要想干好基层工作,需要有兴趣、有热情,有韧性、有耐力,要有一点组织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干劲。看到此处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大学时期两年半的学生工作经历。在刚进入大学时,因为好奇我加入了学院团委工作,那时充满了一腔热血的我心中憋着一股劲,想在学生工作中有所成长。经过了一年的努力我升为负责人,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更强的组织能力,因此我更想在学生工作中大展拳脚。然而事情却并不如我想的那样顺利,在工作中一件件挑战,加上越来越繁重的学业让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变成了只会完成任务的机器人。回想这两年半的经历,
虽然现在的我有些迷茫,但我不会选择畏惧和放弃,而是沉下心来,抱着乐于吃苦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虽然学生工作很辛苦,但同样很充实,最后我想引用一句书中习总书记说的话时刻提醒自己,希望自己在做事情时可以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凤凰涅磐的决心”。
习近平与大学朋友们读后感【第四篇】
在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时,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倡青年要“自找苦吃”,作为一名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想这就是鼓励我们要敢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直面挑战、奋起直追。
当前,创新范式的演变正在经历第三个主要阶段,即:“科学、技术的创新-系统创新-使命驱动的创新”,这一演变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创新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转变,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有组织的兵团模式在创新过程中从注重速度到战略方向的转变。过去五年中,我所在的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面向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新需求中,始终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构建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学术生态链,聚焦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新模式,有组织地构建了兵团模式服务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不断延展学院作为创新主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属性。
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战略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忘科技创新初心,时刻牢记驱动发展使命,在实现祖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征程上奋笔书写自己的光荣答卷。
下一篇:关于入党申请书一千字(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