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学习材料(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材料1

[关键词]学习材料 选择 学习效果 生长点 投靠点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27

学习材料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利用,相同学习材料的不同处理和使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材料往往能使教学事半功倍,那么教师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生长点

教学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生长点,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应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有个透彻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来选择学习材料。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教师先出示43+20的算式让学生计算,再巧妙将43+20中的0变化成5,从而顺理成章地将计算43+20的方法迁移到了计算43+25中。然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算法。最后教师出示22+7、36+30、4+53这三题,并巧妙地将这三道转化成22+17、36+32、41+53,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算理。如果教师仍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教学起点定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上,然后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述教学,教师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提供合适的素材,适当铺垫,巧妙迁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探索算法。这里,教师把重点放在算理的交流和内化上,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并学得积极主动。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投靠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所以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时,他们会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投靠点,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东南西北”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问学生太阳每天从哪个方向升起并指一指。因为是上午第一节课,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指出来了。教师接着问:“你们知道的方向还有哪些?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边指边说,然后教师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方向。在学生对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向西转,学小猫向着西方叫两声;然后向南转,学企鹅向着南方走两步;再向东转,学小狗向着东方叫两声……太阳东升西落、操场四周的景物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在指、说的过程中获得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体验。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应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切入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选择学习材料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用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和富有积极意义的操作,激活、引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尝试、交流、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认识面积”的同课异构教学,在学生充分理解面积的含义后,甲教师出示两个宽度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接着,教师出示两个面积接近的图形和一些工具,让学生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想出了重叠法和将方格纸放在两个图形上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问:“白色长条纸有没有派上用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出了量一量的方法。这节课看起来学生的探究活动丰富多彩,但由于学习材料的选择,导致学生只要将提供的工具一个个用上就能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乙教师教学时先出示四张卡片,让学生任选两张卡片比较面积的大小。这四张卡片中的两张红色卡片一样大,白色卡片比红色卡片大但宽相同;蓝色卡片和白色卡片的长与宽都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对于比较白色卡片和红色卡片面积的大小,学生可通过直接看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对于比较白色卡片和蓝色卡片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靠眼睛观察不能比较,但又不能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自发产生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或者重叠后比较余下部分等方法。因为将几类图形混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有选择地进行比较,而且提供的工具不是非常充分,促使学生另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收获也更多。

总之,学习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仅拘泥于上述几种方法,还有更多的选择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选择适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才能切实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学习材料2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两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历经11年再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教师节前正式公布。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为帮助大家了解有关情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师范司负责同志。

为何重新修订《规范》?

《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三、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四、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五、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规范》:

《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的具体化。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师行业性的纪律,是倡导性的要求,但同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如新《规范》中写入“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未成年人群体,教师应当负有保护的必要责任。

《规范》中的“禁行规定”是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提出的,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但“禁行规定”也并非包括了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个阶段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要求,能够使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要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促进师德水平。

贯彻落实《规范》需要强调什么问题?

一、与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相结合。在把师德摆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同时,需要从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彰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多方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师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贯彻落实《规范》也需要多方整体参与,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社会有效监督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在“实”字上下功夫。要制定实实在在的实施办法,形成制度、完善机制。

学习材料3

在这次市直政法系统科级干部轮训班里,我按照党校的安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淄博”作为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当前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讨。在学习中,对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素养、依法行政的能力及进行了剖析。

一、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对当前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工作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开创性地工作。

二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为人民服务思想体会得不深不透,有些工作小成即满,还没有自觉地把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三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要求。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进一步增强。

四是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总想着赶快把工作做好,导致产生了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工作,有时态度生硬,语气不够温和。

五是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日常工作中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钻不进去,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在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用心,理论素养还比较浅薄,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六是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还不善于创新,不能够很好地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强当先。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1、对理论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从自己是党的先锋队一员,肩负着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责任的高度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没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并从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中去认识学习的紧迫性,因而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学习,认为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满足于完成本职工作,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被动地去学习和工作,而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理解性地学习。

2、党性修养尚需加强。

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事业的现实工作在信念上的结合,多是从朴素感情出发的,还没有完全建立在理性的党性修养基础上,所以导致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群众意识较淡薄,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树立得不牢,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与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模范境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世界观的改造没有跟上。

总觉得从小接受的就是革命传统教育,对党、对社会主义有很深的感情,工作上也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不贪不占,也不会跑官、要官,自己觉得还是能经得起组织和群众检验的,因而自我满足,忽视了自身世界观改造,标准降低,要求放松。

三、下步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拓宽知识面,充分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战略,努力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提高标准,严以律己。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克服自满思想,扎实工作,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牢固树立一盘旗的思想,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勇于进取。

3、牢记宗旨,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4、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习材料4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懈奋斗中取得和巩固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人们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

我们党是在中华民族危难深重的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地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使命。88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并且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

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为党取得执政地位创造了根本前提。1921年我们党成立的时候,只有50多名党员。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把国家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解救出来,把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建立了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群众从历史实践的比较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其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就,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党加强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展开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国家和社会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社会地位的根本变化,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也加强了党的执政地位。

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为党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提供了坚强保障。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深刻,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遭受了重大损失。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新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从国家面貌和自己生活的巨大变化中深切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进一步巩固了执政地位。

69 1257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