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读后感左右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00字]读后感左右精编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王子读后感1800字1

读《小王子》最多的时候,还是回味小王子关于玫瑰与狐狸之间的疑惑与感悟。想着小王子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应该说他是在寻找来自心灵的快乐与自由,他知道眼睛是盲目的,必须用心来找到。

无论花季少女还是款款少年,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都在用心寻找自己心中的爱情,爱情是个使人激情使人发疯使人勇敢的东西,你追求她,你离幸福快乐近了,痛苦烦恼离你也不远了。

小王子有过爱,但是,爱消失了,他离开了原来的星球,寻找着心中的爱,但是越走越让美丽的心灵感到伤感,他有着没被玷污的纯美的天性,也有着对世界的一切的好奇,他对世界上的一切发生疑问,世界的复杂多变,污浊肮脏都使小王子无论走到哪里,见到什么杰出的人,小王子的心都倍感失望、孤单、忧愁,寻找途中,一个偌大的玫瑰园仍旧让他木然,落寞,他想起了他的玫瑰——

“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当然罗,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一朵普通的玫瑰在小王子的眼里,不再普通,那是万花丛中最绚丽的一朵;不再是玫瑰,变成了他心爱的人,最宠爱的公主。

但是,玫瑰已不在他身边。

小王子遇到了狐狸,一只求温暖的小动物。在人群中的寂寞促使它在等爱、在寻求温暖。当小王子遇到狐狸,她正在哭泣,小王子因为孤单而请狐狸陪他玩,狐狸拒绝了。“我不能跟你玩。”狐狸说,“我还没有被驯养。”

“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驯养,就是建立某种联系。.。.。.”“驯养”是圣埃克苏佩里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我想,此处的驯养不再是有什么主观意识的培养、建立,而是一种邂逅,一种情缘,一种磨合,一种默契,一种憧憬,一种征服……,是对方都成了彼此的唯一!

狐狸说,如果她被驯养了,她的生活就会焕然一新,她会从所有的脚步声中辨认出小王子的特殊脚步声,别人的脚步声会让他逃走,而小王子的脚步声会让她感到如音乐一样动听,对她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召唤,和小王子相见的日子会变得美妙无比,风儿花儿都会跟她一起舞蹈,阳光的味道也变得很好!

一个令人怜爱的“如果”暗示狐狸心中的渴望,抑或说,狐狸的心已经被小王子驯养了,因为她告诉小王子:“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只能用心去看。”狐狸用心体会着小王子的纯真、善良与挣脱束缚的那份洒脱,她深深地理解小王子心灵的透明与世界的浑浊相碰撞带来的烦恼,狐狸在小王子的眼里也变得独一无二的。但狐狸是理智的,是清醒的,面对小王子的善良与温情,她逃避了,她说服小王子离开她,狐狸知道小王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到哪里寻找他的爱,他的爱早已遗落在他自己本来的星球,那是一个火山可以用来做饭,每天挪挪椅子就可以看几十次日落的地方,最重要的那里有他的玫瑰,玫瑰已经把他的心留在了那里,他要对他的玫瑰负责任。

在这里,圣埃克苏佩里给我们提出的又一个关键词,当今,提到责任,会让人想到道德层面的东西,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嘴不对心的无奈,是生活负荷的沉重,责任成为某些人的华丽外衣用来掩饰或招摇,责任被当作压制对方自由的枷锁,责任成为某些人依赖别人生活的借口,或者是一个寄生虫活着的托词。而我理解,《小王子》里的责任,是彼此精神的吸引,是心灵的召唤,是纯净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淳朴真情的回归。当这种责任在你的身上兑现的时候,你也就找到了玫瑰,你也就收获了麦田。你心中的玫瑰无论盛开在哪一座星球上,夜晚你望着天空,你都会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的花对着你笑……;你的麦田无论生长在哪一片土地上,满眼的金色一定给你许多的遐思……

狐狸让小王子走了,分别的时候,狐狸流泪了,它知道他是一定要走的,而且也知道他要去哪里。但是小王子那一头金色的头发,同麦田一样金色的头发,会永远地辉映在狐狸的心中,风吹麦田的声音会变成悦耳的音乐,永远回响在狐狸的心灵深处,那翻滚的麦浪永远是狐狸心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拥有不拥有玫瑰并不重要,如果她栽种在你心中,你会时刻感受花的美丽,世界的美好;收获不收获麦田也无所谓,如果她藏在你心灵深处,你一定会感到世界的辽阔与博大,无论在哪里都能收获一片金色!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5篇《读后感2000字左右》,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读后感1700字左右2

“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他滑项羽的勇猛也同有项羽的智谋,可他却当上了皇帝。

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懂得善待他人。项羽纵有万夫莫挡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怎可为国家带来兴盛,怎可让百姓得到安宁,相反,这一切刘邦都能做到。

项羽曾在污水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如此凶残成性的人,怎会怜惜生命,怎会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大失民心。这也注定他渌上皇帝。

项羽性格急燥,心胸狭谥,不懂得知人善用。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没错,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或许就不会要在乌江自刎了。

当日,项羽受汉军追杀,直到乌江。乌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项羽为王,带领他们打天下。但是,项羽拒绝了,他一心认为是天想灭他,而不是他自己的过失。直到死项羽都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放弃了一个让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当时的项羽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和打拼多的兄弟,他等于一无所有了。奋斗了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悲伤与绝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一生的评价,他最终还是一个威猛的勇士。只因创汇具备帝王的气度。他的失败的注定的,并不在于他是否过没过江东,就算他过了江东,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刘邦有爱民之心,他当皇帝顺应民心,项羽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那样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或许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当一个新王进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要牺牲。但是,后来的唐朝在李世怕统治之下,越来越繁荣昌盛。他的功绩足以盖过他的过失。同样,项羽自刎奠定了汉朝的统治基础,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人看破一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项羽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悲剧英雄,他的事迹将给后人还来深刻的影响。

项羽自刎虽是一瞬之间,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的却不是这个。他在战争是一个强者,但在政治,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弱者。这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或许有人不认同,但是你是否想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正原因。凭他的能力杀死刘邦坐上皇帝。并不会太难。但是那时的百姓却不会达高兴。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项羽也不例处,当他亲眼目睹百姓受占乱的困苦的时候,他动摇了。他明白他做皇帝并不会人百姓带来幸福,反而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何沉,当时大局己定,他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起义。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骂,并不是百姓的拥戴。这与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过不过乌江都非项羽本意。自刎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乔治萧伯纳的名言曰: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我以为,二者项羽都俱备了。

一代英雄,竟也落到如此地步。

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清醒了。"胜者王,败者寇,大势已去,我们回不去了,无颜再见山东父老。"他越说越激昂,胸中仿佛有一股气,直冲脑门,"碍…"一声巨吼,在空旷山谷中,留下振荡人心的回声,他犹如一只负伤的雄狮。

"我绝不落入刘狗贼之手,我决不向忘恩负义者求饶,英雄要有英雄的死法。"他的手,坚定地握着那翅已经染满血的剑,身着自己的胸口,像对敌人般无情,没有丝毫犹豫地穿膛而过。

是的,他选择自杀,在乌江自杀,他是项羽,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死,是千古的绝唱,谱写出一首属于项羽的乐章;他的死,是千古的争辩,软弱与勇敢,完全相反的词,却出现在项羽身上;他的死是"刘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结局;他的死,让痛恨以奸诈者胜出的清高者所为怜悯。

只是,我们都忘了,我们并不是西楚霸王项羽,人的心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以以我们的感情去猜测他的心,怎么可以妄言他的悲与喜?

到底他的死是悲或喜,是解脱还是压抑,我们又从何得知?谁又可窥视一个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内心?

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壮烈的一举。

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感慨!

读后感1600字左右3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道德,引发后人对宗教、对哲学以及对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书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

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他在另一本小说《罪与罚》中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在重重宗教、伦理、道德德压束之下,而人类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乱伦的冲动却仍旧蠢蠢伺机而发。 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我不知道这是否也在预示着俄罗斯在当时的时代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站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至于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章中把他作为一个近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小说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恶的、冷漠的、势力的人物几乎都对阿廖沙怀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个反对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和羡慕。也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处在变革时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对俄国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俄国人未来的期望。从这本书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俄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俄国人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也许正是作者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阶层,才会有对这个社会如此深刻的表达。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变革中的俄国,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使得这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同样跌宕起伏,在他一生中,他自身也同样面临着美丑、善恶的争锋相对、拼死搏斗,他自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作为“残酷的拷问

官而出现”。因此,作家带着切肤之痛来揭示“卡拉马佐夫气质”,让他笔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都附着某个“不洁的魔鬼”,又都痛苦地努力克服这种气质。

作者通过小说既展现了圣贤的博爱与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恶黑暗的魔鬼,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共同构成小说的精神框架。人们内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战胜假恶丑,但是现实与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并不阻挡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将得到升华。

读后感2300字4

记得自我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后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后才渐渐发现矛盾资料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好处。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就应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是时时能够见到,处处能够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忙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能够从其各不一样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

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光、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应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xx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好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忙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群众。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状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给好的解决方法。

读后感5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71 120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