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美术初中(通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说课稿美术初中(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说课稿美术初中【第一篇】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仅有一个,但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经过自我加工修饰注入情感的太阳形象,或完美、或温暖、慈祥……在幼儿头脑中太阳形象更加丰富、奇特,这节美术课经过启发幼儿想象,让幼儿充分融入主观情感从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我心中的太阳”形象,而不拘泥于简单模式化的太阳形象,正如纲要所说:“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既要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所以,到达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在支持、鼓励幼儿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本次活动准备既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积累与参与,同时也注重艺术的感染力,对粘贴用的彩色卡纸做成半成品供幼儿选择利用。利用flash动画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在幼儿欣赏作品的同时,并运用了歌曲《七色光》的背景和音乐为整节课起到了示范引导、启发幼儿想象的作用。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活动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动物王国召开《我心中的太阳》辩论会——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太阳形象——引导幼儿说自我心中的太阳——创作自我心中的太阳——活动评价(参加画展,幼儿相互欣赏评价作品,送给客人。)——参加动物舞会(自然地结束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
1、导入:以动物国王举行辩论会flash课件导入课题,创设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富有情感主角的小鸟、小兔、小鹿、小猴、熊猫的辩论,易于引发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使幼儿欣赏不一样形象,不一样色彩的太阳,这样避免了说教,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到达了启发幼儿想象的作用。
2、让幼儿互相说说自我心中的太阳的样貌,然后引导幼儿选择自我喜欢的方式(绘画或粘贴)创作自我心中的太阳,这正体现了《纲要》艺术活动的目标“能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要求。
3、幼儿进行作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要注意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对本事弱的幼儿要加强指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4、活动评价:参加画展送给客人。纲要中明确规定:为幼儿创设展示自我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以让幼儿参加画展的形式,使幼儿之间能相互评价欣赏自我的作品,以送给客人画的形式进行,既合乎主题情节,又利用了可借用的教学资源,让众多的听课教师参与活动评价,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同时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本事和交往本事的发展,做到各领域资料相互渗透。
整个教学过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趣味性强,进一步促使幼儿在简便、愉快、自由的情境中,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说课稿美术初中【第二篇】
高中的美术教育需要在巩固兴趣、发现特长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节课"古代陶器与瓷器"的欣赏,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为工艺美术的审美与认识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本课的教学以图片欣赏、图片对比与分析为主线,不断渗透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艺术魅力。
2、讲解作品的同时,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中陶器作品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的传统艺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问题层层递进。
第一:古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二:古代素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三: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2、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和优秀的不同种类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领略陶器艺术的特征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陶器艺术的美感,塑造学生较健全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学法分析
美术是一门培养人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只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中学生面对应试教学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图片引导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
以图片引导的方式来推进知识的学习。针对本课陶器的分类、不同陶器的艺术特点、陶器的制作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以环环相扣的任务来推进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认识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古今不同的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明确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作品欣赏、感受、体验、讨论、评述等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3)展示丰富的陶瓷相关图片资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今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美术,热爱本族优秀的美术形式,并逐步提高传承本民族艺术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陶瓷艺术的特点
难点: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简单的制作工艺。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美术图片资料、实物陶器和课本等。
学生准备:收集陶器艺术图片资料、相关课外书籍、新疆土陶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出还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师活动:(1)板书: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艺术
(2)回顾知识点并引入本课话题:前面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有着灿烂文明的民间艺术形式,除了玉器,刚才大家所说到的"陶瓷"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贡献,其地位从中国的英文名称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广泛深入人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个非常灿烂的陶器艺术发展史,这节课,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2、讲授新知识,欣赏并分析作品
教师活动:(1)提问:根据课前的预习及大家对陶器艺术的认识,请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2)板书:一、 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1)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历史学科知识)(2)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岩,距今都在万年以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陶器的出现年代相近。()
教师活动:(引导并梳理补充知识):陶器的出现与火的发明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的器物,然后晒干,烧烤后就形成了陶器。相传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将泥土涂抹在树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们就经过不断的改造,终于制作出各种原始陶器,当时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对陶器进行装饰,从而使陶器逐渐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2)板书:二、陶器的分类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陶器从型制色彩上主要分为彩陶和素陶两大类。
教师活动:
(1)板书:陶器 彩陶:
素陶:
(3)布置思考题:在分析完作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a、《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敦厚,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当时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b、《鹳鸟石斧彩陶瓮》(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出土于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瓮外壁绘鹳鸟食鱼,其旁绘一石斧。平涂着色勾线,为彩陶中仅见的一种画法。
c、《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青海大通县,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内壁口沿画三组舞蹈人,各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向一边侧着,两腿稍微叉开,头有发辫,身有尾饰。从发辫和尾饰运动的方向,明显看出这些人正在有节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后就像一个小小的池塘,人们在岸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趣,无论从题材、装饰、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教师活动:(提问)原始人为什么把图案装饰在盆的内侧?
学生活动:(回答)当时的人类都是席地而坐,无论拿在手上还上放在地上,多数是俯视,看到的是盆的内壁。
d、《漩涡纹尖底瓶》
学生活动:(引导分析)实用功能:装水的容器。瓶口小,携带时,水不容易溢出来,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两侧穿绳的耳,注满水可以用绳子提出水面;审美功能:采用漩涡纹图案,以漩涡为中心,用点、线、面结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涡纹瓮》
现藏国家博物馆,出土于甘肃永靖县,是储存种子的器具,造型圆浑,饱满,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纹为间隔,组成三条装饰带,在主要部位绘旋涡纹,上下分绘水波纹、旋纹、主次分明,构图严谨,为彩陶艺术的杰作。该瓮上方的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 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图片)
教师活动:(提问)看完刚才的图片,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些单独的彩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点,那么现在每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布置的思考题: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按小组回答,并且让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引导并总结,用课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识点)
彩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东西发展,彩陶可以分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半坡:以动物纹为主,鱼纹最多;
庙底沟:以植物纹为主,图案渐多;
b.马家窑文化:以半山类型为顶峰,出现轮制技艺。
旋涡纹或波浪纹,图案化增强
半山:
马厂:
教师活动:(1) (总结)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国彩陶进入兴盛时期,并向西北地区推衍,出现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经历马家窑-半山-马厂前后相承的三种文化类型,大约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衍变,而进入尾声。
(2)播放《白陶鬶》及《黑陶蛋壳杯》作品图片,转入话题。
(3)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这是什么作品?
学生活动:(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师活动:(1)板书:素陶 白陶
黑陶
学生活动:(回答)素陶主要分为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把陶器艺术推向最后一个高峰。(精致化、贵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轮制造陶器, 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鬶等贵重器物。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壳而且厚薄均匀,器型规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毫米。黑陶的制造是在烧制过程中应用了烟熏法和渗碳技术,使之变得乌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黑陶艺术追求材质、造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的极致,使陶器制作精致化、贵族化。并在性质上脱出原来的实用意义而衍化为贵族所独占的礼器。
教师活动:(总结)我们刚才一起学习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欣赏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们所拥有的艺术特点,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脉络:
(1)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内容由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2)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形式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3)陶器的功能是从适用向具有装饰意义的礼器发展;
(4)陶器艺术的制作工艺从粗糙向精致化发展。
作业:
中国古代陶器艺术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要是想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也可以去博物馆大饱眼福。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为现在的艺术家及学者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大家现在就开始寻找寻找你们的创作灵感,参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艺术资料,画一幅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陶器图案作品,并预习下一节课"瓷器"的有关内容。
说课稿美术初中【第三篇】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 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 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出示图片)
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 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说课稿美术初中【第四篇】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色彩的魅力》。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色彩的魅力》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程,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教材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学情分析如下:
本课是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是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注重启发学生对色彩的美的感受。对本节课的作业做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做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的学习本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色彩,并适当的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考虑到初中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一些大自然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借用几张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魅力,引发学生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与激情。
2、讲授新课:
活动一
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下所要学习的课程大致内容,用几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联想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色调和对比色。
然后请学生参加活动,,请学生欣赏凡高的《白色的果园》,让他们思考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然,赏析美术之美和主观情感的。用简单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到三原色的基本概念。提问一些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来告诉他们色彩的冷暖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亮度,还有色彩中的对比色、类似色。教会学生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的冷暖,分别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
通过两张简单的色块对比图片,使学生们感受到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从而使学生了解膨胀色和收缩色,色彩的味觉感、色彩的音乐感、色彩的搭配和春夏秋冬不同的色彩感受。
活动二
用四张色彩图片,让学生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互为类似色的两幅图;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分别用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和谐、对比。
3、布置作业。
针对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
选几张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从中更加深入认识到色彩的魅力,巩固今天所学的课本知识。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说课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通过这节课,既提升了学生们对美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们的鉴赏能力。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载体,适当的结合黑板板书,从而起到引导提纲的作用。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上一篇:欢度中秋作文5篇
下一篇: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