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听课有感【第一篇】

上周,聆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说实话,这是1篇比较难处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查资料,学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文中表现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小学生是极少有体验的,因此让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就成了教学这篇课文成功的关键。张老师的这堂课,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引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方面,设计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执教这类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知人论世,营造氛围

当今小学生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关事迹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不小难度。因此,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并做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张老师课前让学生动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资料。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呈现资料,而是把资料展示与课前精彩两分钟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请展示的同学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老师把与课文相关的重要信息板书到黑板上。特别板书“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实就是“保家卫国”,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又为课堂营造了氛围,为学生解读文本做了知识铺垫。

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张老师巧妙而自然地补充了毛岸英成长经历、牺牲经过等内容;最后总结深化时,又补充了此前为了革命,毛主席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由于时机把握恰当,过渡自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反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造成的伤害是多么巨大,毛主席最后做出的抉择是多么伟大,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

二、抓住关键,解读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精心、深入的解读。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者只有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敢勇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才能想出办法来巧妙处理文本,创意设计出受到学生喜爱而又具实效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刻而透彻的。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关键了如指掌,在加上对学情的研究准确到位,整堂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她让学生抓住文中三封电报内容作为线索,使原来的“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一下子变得清晰简单。根据这一线索,学生很快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突破文章重难点做了良好的铺垫。把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张老师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牢牢抓住对关键词句的解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句,加上批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正因为张老师在就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第二篇】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毛主席的坚强品格感到敬佩。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主席心里十分悲痛,如果换作其他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但毛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作出选取。

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但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毛泽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但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乐!

毛泽东、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取了勇于应对。毛泽东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第三篇】

我学了1篇课文,颇有感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时不幸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朱总司令希望把毛岸英的遗体送回国内,而朝鲜人民则表示岸英是为朝鲜而牺牲,也是朝鲜的儿子,希望在朝鲜安葬。毛主席再三犹豫后,决定在朝鲜安葬,并留下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我读到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时,我体会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不舍和想见儿子,哪怕是儿子的遗骨,我不禁流下了泪水。我又读到“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我不仅感到毛主席是一个普通平凡的父亲,还是为人民考虑,顾全大局的伟大主席。还有一个果断决定不让岸英的遗体回国,这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父亲,他为了不搞特殊,宁愿不见儿子的遗骨,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我读到一则资料,毛主席去世了,在替他收拾遗物时,找到了毛主席亲手珍藏的岸英的一些衣服,从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将悲痛和寂寞记在了这些衣服上,一个老父亲对离去的孩子的思念,默默的压在衣柜底下,将近半个世纪!

这些信件和衣物何其不幸,它们承载着绵绵亲情,再也没有机会被它们的主人细细品读;这些信件和衣物有何其有幸,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一代伟人撕心裂肺的挚爱,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做出一个最最温柔的触觉!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第四篇】

前几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主要讲的就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而死亡,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的事。但是,毛主席不像别的父亲嚎啕大哭,而是一直一直的吸着烟,一天没说话。

过了几分钟,彭德怀来电,他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人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那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

毛主席想:以前我工作繁忙,不能和儿子见面,谁知道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现在就让我看看尸体吧!可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撤销了。毛主席咬了咬牙。毛主席竟然忍住悲伤,顺从朝鲜人说的做。

假如你是一位父亲,当你的儿子在战争上死亡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但我往往没有想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英勇的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埋在祖国的土地上,而是将他埋在朝鲜战场上。既然他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就是为朝鲜的人民而牺牲的,就让他葬在朝鲜的土地上。毛主席这犹豫不决的决定,令我很惊讶,也同时令我很感动。

要是你仔细看一看《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话,你一定觉得毛主席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人!

71 262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