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局外人》读后感(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局外人》有感【第一篇】

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尔索”,他因杀人被法庭指控,却由于“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等一系列异于常人的冷漠行为,被评审团认定是蓄意杀人的魔鬼,整件事情特别荒诞。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会被社会的大多数排斥,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现在都说要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更好的生活。可当你因为要融入环境中时,诚然会改变很多自己的个性,是不是这样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实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择取决于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会在默尔索身上看到自己面临过的绝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们证明:即使格格不入,我们也要更真实地活着。这样的人,其实会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实性,往往有的时候会让人无法理解。但真实的活着对于有一些人来说,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从主人公母亲的葬礼开篇的,说实话,对于我来说,很难理解主人公在母亲葬礼上那样的漠然,竟然连最后看一眼母亲的遗体都好像懒得看,这要是怎么一个冷漠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啊。也许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细节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现,把世间的漠然、粗糙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直面这些荒诞的事情,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类的真实。

对于常人来说(就比如我自己),这样的荒诞是很难可以接受的,可这样的小人物其实时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就算发现了,也许你也会选择视而不见。通过《局外人》让人感受到了这小人物的真实,所见非所得,只有用心去体会那份真实感。

《局外人》读后感【第二篇】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读《局外人》有感【第三篇】

今天读的是一本短篇小说《局外人》,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

看完小说,我去搜索了一下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玮是这样为其定义:

“所以在回答人生意义、自我、情感这些问题的时候,传统哲学也都会给出一些抽象的回答。但是存在主义想要推翻传统的哲学体系,彻底转换哲学的视角,去关注每个鲜活的个体真实的生存处境和具体的生存体验。

存在主义就会格外强调人非理性、情感的一面,还要把传统哲学不屑一顾的很多负面情绪当作哲学分析的核心,比如我们面对世界的荒谬感、面对人生的虚无感、面对死亡的焦虑感。“

读完这些相关信息,我对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有了更深的了解,《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名公司的普通职员,开篇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默尔索参加妈妈葬礼的场景,他的冷漠和周围人的情感反应并没有直白的写在文章中,而是埋伏于各种细节之中。接着写了葬礼过后的平常日子,他不经意间做了很多周围人为之震撼的事情,比如葬礼第二天就和喜欢的女孩子上了床,看了一场喜剧电影。

女孩问他结不结婚,他说随便吧。

原文这样写道:“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她要是想结,我们就结”

老板问他要不要去新环境改变一下生活,他说随便吧。

原文这样写道:“我说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生活都差不多,我在这里也挺好的”。

他也不在乎结交的朋友是否是流氓,最后这个流氓朋友邀请他去海边度假,就这样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杀死了流氓朋友的对头。

他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审判的六个月里,他甚至习惯了监狱生活,在哪里过不是过呢。

最终主人公这种格格不入的处事态度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在等待死亡的那些日子里,他才发出了内心的呐喊:“他被控杀人,然后被砍了脑袋,就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又有什么关系?”

故事结尾也非常精彩:“为了让自己感觉不再那么孤单,我只希望在我被处决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普通人,平淡的人生,只是多了一个沉重的结局。让我不禁会想,我们认为的正义就是正义吗,这样一个普通人,各种巧合杀了人,就可以被世人定义成十恶不赦吗?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局外人”的一面,我们与世俗定义格格不入,为了让自己感觉不再那么孤单,我们很好的隐藏了起来。

读《局外人》有感【第四篇】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

说实在的,这部小说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没看懂,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小说开篇从主人公莫尔索的母亲去世讲起,不明白为何只因棺材已钉上,他就不愿看母亲最后一眼,在追悼会时也没有流一滴眼泪。正是这些原因,反而被进行了一场审判。也是作者要表达的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世界对于人来说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

这本书买回来打来塑封,才发现既没有前言和后记,也没有作者简介,通过手机搜索才知道,加缪是存在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还有《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他结识了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方面的爱好使他们成为了亲密的好友。1951年因为哲学论文《反抗者》与萨特等人进行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71 475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