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第一篇】

到了绍兴你如果没去鲁迅故居你千万不要跟别人你来过绍兴。那好,我们就跟着课本游绍兴。走进着故居老街,一阵阵臭豆腐和茴香豆的气味扑鼻而来,异常的繁华。不用说了,再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听说书本里有1篇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决定倒着走一遍,再写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走进三味书屋,一片片老旧的房子,我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哎,那边有间房,从门缝里看像是教室,从窗户缝里看也像是教室,哦原来真的是教室啊。。。原来以前的教室使这个样子的,跟现在的截然不同诶,看那桌子没抽屉,椅子是全木头做得,连墙都没有粉刷,不一样啊……在三味书屋里转了一圈,最值得看得还是鲁迅小时学习的教室,这里有鲁迅坐得位子,看到桌上那“早”字,这个“早”**要早起,不能迟到。我不禁心潮澎湃,哎,看来看一次是无害的啊……我看完后活力四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引导我前进。

走出三味书屋,感觉只是又多了很多。来到百草园,一片翠绿色,我东看看,西瞅瞅,咦那有一排篱笆,什么,不是篱笆是矮墙。哦原来是这样。听说鲁迅写了那矮墙,看来写得也差不多,还有墙边的那棵高大的皂荚树。边游边拿课本真是有好处啊。游百草园,那边有有一片菜园和树园,跟百草园好像根本不沾边。着百草园空气清新,真让我留念。鸟儿在唱歌,虫儿在跳舞,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百草园。

鲁迅是人们心中的榜样,而在看完鲁迅故居后,我觉得鲁迅确实值得佩服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第二篇】

不必说清澈的池水,狭窄的小路,翠绿的青草,沟壑纵横的假山;也不必说游鱼在水中嬉戏,轻盈的蝴蝶在花丛中蹁跹,体态臃肿的鸟儿扑扇着翅膀飞过小花园上空,投下一阵清脆的鸟鸣。单是小石桥周围,就有数不尽的乐趣。蛐蛐儿在草里唱歌,蛉虫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歌喉。拨开一旁的草来,有时会遇见**;还有蚱蜢,很受班中“捣蛋鬼”的欢迎,往往扔一个到教室里,吓得几名女生四处尖叫。我却不知为什么,大概是没有掌握方法吧,手刚刚放在蚱蜢两侧,便让蚱蜢逃得无影无踪了——但是心中还是美滋滋的。长廊顶上,爬山虎和紫藤相依为命,紫藤有粗壮的茎,如虬龙般卧在石柱上;爬山虎的绿叶密密麻麻。趁人不注意,还能摘到花儿,偷偷地端详着,感觉就像一个红灯笼,手中也顿时温暖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

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园,只有整日内紧锁校门、“奋勇争先”的校园;他们听不到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只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和老师的叮咛声;他们看不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和高大的皂荚树,只看见堆砌如山的学习资料和做不完的试卷;他们吃不到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当然更不知桑椹和覆盆子的色味哪一个更好,他们只知道喝脑白金和三勒浆;他们没有翻开断砖遇见蜈蚣和斑蝥、弄坏泥墙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以及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的机会,他们只有翻开砖块似的词典、寻找读音词意和夜深人静时不断拍着脑袋的机会;他们感受不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的自然美景,他们只有伏在课桌上的疲惫、名次曲线上窜下跳的焦虑;他们的身边没有长妈妈,因此野草丛中也不会藏着让人又喜欢又害怕的故事,他们身边总是立着一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亲妈妈,因此耳际不断回响着一个又一个奋斗的目标;他们的身边没有闰土的父亲,没有人给他们传授张设机关捕捉麻雀和张飞鸟的方法,他们的身边没有成年玩伴,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紧随其后;鲁迅能在“三味书屋”中发出长叹:“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们的一些孩子连这样的长叹都发不出来,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

我又想,如果鲁迅没有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是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他还会不会用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谱写出如此优美的乐章?如果鲁迅没有那种妙趣横生、欢蹦乱跳的自由童年,绝对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流传甚广的经典名作。可以说,没有鲁迅的童年就没有后来的文豪鲁迅,鲁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孩子,往往过早地被驱赶进了“三味书屋”。我和许多校长、教师们交流,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经常是这样的:“今年高考方案有变化吗?”“今年高考怎么考?”“做这些事情,对高考有用吗?”教育的视野中已经没有学生,只有高考。人们总是在担心基础教育水平的下降,岂不知孩子们玩耍能力的下降更让人担忧!生命起源于自然,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原本从自然、生活之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于是教育之树方能枝繁叶茂。但不知何时,教育割断了自身与自然、与生活的“脐带”,结果血脉联系被斩断,生命之花也就绚烂不再!学习与修炼的过程需要心灵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而持久的凝视,需要对生活美妙的体验。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早就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为基础,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并且认为教育发展存在三大阶段:“第一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都极力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的特质之一就是开放性,开放性首先应该是将自然、生活的“活水”引流进入教育干渴龟裂的田野,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置身“百草园”,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让我们铭记项贤明教授发人深省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背井离乡地漂泊,教育不能践踏毁坏故乡的家园,万万不可刨掉生命的根系。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看图识字》)孩子们的面前应该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要有一颗好奇心,渴望去探索和发现他们未知的世界。可我们对孩子的童年容易缺少尊重,也不珍惜童年的宝贵,更不会敬畏童年的神圣,而是按照成人设计的“图纸”随意摆弄、肆意加工,童年的自由、孩子的欢乐由此被无情地剥夺。童年只有今天,童年没有明天,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明天意味着童年不在、意味着童年永不再来。敬畏童年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种成长规律和教育法则,这也是一个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常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口口声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却经常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因此,我说敬畏童年,一则是敬畏童年的权利,二则是敬畏规律的神圣,否则我们是要自食苦果的,否则我们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告诫人们:“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这样透彻而明了的告诫应该让我们幡然醒悟。如果一不管儿童心理,二不管成长环境,砸烂了孩子们的“百草园”,然后将孩子们关闭在“书屋”中,按照成年人的“理想”办“教育”,这样的“教育”能称之为教育么?

教育,你能否为孩子而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研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第四篇】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71 524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