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1942》观后感(最新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一九四二》观后感【第一篇】

时空渐落,一曲落罢,一口长叹。茶香物语,都在蜜里长大。忘却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却了那些挣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干旱,灾荒,战争,一股脑地给了河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他们在逃荒,日本人还在打。花前月下,没有人会注意到月的诗意,花的物语。我们冷漠地看着这场苦情戏,看着每一个人因饿而背叛,笑着不语,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画刺痛了我,我还在花前月下吟唱,抚弄,沉醉,荒度时光。我们都在找,找人生的意义,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他们却为了生命而奋斗,没有等死,他们都在路上。日本军不停地放炸弹,他们不畏惧,他们想活下来。为什么要活下来呢?为什么?为了享受,金钱,权力,亦或许仅仅是一种本能,还是在逃避死前的那点痛?我们笑不出来了,静静地看着似我们人生的戏,静静地摸索着。

黑色的破布包裹着难民的全身,他们甚至接受日本军的军粮,为日本军卖命,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愤怒地骂完了又骂,骂那些难民。可我们的后背不禁一凉,湿了。如果是我,我会去做英雄吗?又笑了,似嘲笑,似悲伤。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说会,怕说的都是谎言,时间在不停地筛选,不停地抛弃,那些无用的人们,正如我。

没有一丁点的粮食,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拼了命吗?但就算拼了又怎样,那仅仅是一个结局------多一具中国难民的尸体。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借口,笔唰唰地写,却激起一阵悲伤。仇恨或许会在心中发芽,但你总会告诉自己匹夫之勇的结局以及忍辱负重的结果。我们都在开脱,开脱那些鲜红的错误,文绉绉的借口掩盖不了我们屈服的记忆。你可以直抒情怀在笔中清香地爱国,但你会在饿死前为国捐躯吗?你不确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谁一般。

渐渐地,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包袱,它是岁月的遗物。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划下一道道痕,渐渐地,成了华丽的伪装,我们端着酒杯,像视频中那些洋人一样,豪华的酒馆,漂亮的礼服,一切都那么刺眼。我们还在笑,还在闹,笔墨交织的世界都装上了它华丽的伪装。我们卸下来无知,换上了岁月的心机,映着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难。

在我们还在喝着咖啡赏着戏时,他们在逃荒,在我们寻找生的理由时,他们还在生死线上挣扎,挣扎着逃命。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亦不懂我们。串着字字的清香,衬着他们的苦难。衬着我们的无知。问题总会出现,愿你我安好。来了,就各自安好。

1942观后感【第二篇】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关于电影一九四二观影感600字<一>【第三篇】

悲凉,无止境的悲凉。这是我看完整部《一九四二》后唯一的感受。

悲凉之后是空白,一种灵魂被震撼得无以复加的感觉,整个人都沉甸甸的。

不愧为一部巨作,无与伦比的真实。

影片讲述了在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了旱灾,并且非常严重,灾民们开始被迫逃荒,苦不堪言。主角老范之前是一个财主,灾难发生了带领家人和长工也开始了逃荒的路程。经过一场日军的空袭,老东家失去了财产。之后,他身边的人悉数死去。后来到了陕西,却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他开始往家的方向走,只为死得离家近一点……

那个萧条的年代,内忧外患。旱灾、蝗灾遍地,庄稼颗粒无收,又正值日寇侵略我国,国民政府却软弱无能……这个时候人民的生活当然不堪想象。

印象最深的是在河南人民逃荒过程中一个片段:

灾民们在路上遭到日军空袭,到处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徒小安看见一个小女孩被活生生地炸死,却无能为力。他把《圣经》放在女孩致命的伤口上。鲜血染红了书页,飘飞、零落。

忘不了那沾血的《圣经》。在苦难面前,上帝终究退缩了。正如小安在后面所说的那样:“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既然他战胜不了魔鬼,那我信他有什么用?”或许信仰并没有错,可是信仰有时真的无能为力。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拯救不了自己。或许只能怪那个时候的世界,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日本残忍无人性。人性是什么?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灾民苦不堪言,政府官员却在醉生梦死,装作糊涂?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日本看见那么多灾民,却冷笑着轮番轰炸?

观看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1000字【第四篇】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范文字【第五篇】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一九四二》观后感【第六篇】

河南人刘震云编写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体场,作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冯导他们没有毁俺们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纠结,原本我是带着纸巾去的,但结果一张也没有用,不是我没有伤心感受,因为泪水是往心里流的,到最后流的都是血。冯导这部电影《一九四二》,剧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诠释了这个灾难历史,我们观影2个半小时,我到现在还回味故事的纠结,还在梳理其中故事情节和多个人物的特点。

当影片一开始的对白用纯河南话娓娓道来,我就很自然的走进了屏幕,和剧中人物一起,在静静等待这场灾难降临,当老东家的高墙大院被灾民围住,为首的灾民头领还曾经受过老东家救命的帮助,但过去的恩情已经被饥饿掩埋,人与人之间的丑陋瞬间被一个馒头,一块肉而摧毁,人们相互厮杀,分不清好坏,分不清你我,少东家被当场捅死的那刻,人们反而更加猖狂,一场真正的灾难也拉开了序幕。

老东家眼睁睁的看着院子被烧毁,不得不带着妻儿老小和儿子的遗孀,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富裕家园,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唤,他们的牵手相伴在了一起,开始更加残酷逃难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官场,战场,商场,斗争也是尤为激烈,灾民该祈盼谁的救助,该相信谁,谁是可以保全他们性命的衣食父母?!当日本人假发慈悲的时候,官员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温饱和淫欲,一个刚直不阿的主席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给予灾民更多的帮助,眼看灾情越来越厉害却无能为力。

难道只能信仰万能的主保佑吗?结果是否定的,人们受到了更多的灾难,人性泯灭,弱肉强食,最后都一无所有,这就是天灾人祸,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命运。

最后老东家回忆一路逃难的经历,家人和老乡一个个离他而去,饿死的,被打死的,被开水煮的,被卖掉的,他终于想通了,离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开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带着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着,走着,直到消失在远方,我们朴实的河南人民,最后希望死也要死在离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乡亲们啊,我们的根在那里----河南。

《1942》观后感【第七篇】

刚看完了1942.,颇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三百万人。内忧外患的国家,腐败黑暗的官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全方位了构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对的不仅有饥荒,更有日军的不断轰炸、各地政府的不断推脱。而面对严重的灾情,蒋政府在无法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只能调粮食赈灾。而赈灾粮食则经过一层层官吏的克扣贪污,没有真正落到灾民的手中。最终,饥饿的灾民被日军所收买,在河南战役中给国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民族大义与生存冲突时,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作为一颗与大局无关紧要的弃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常言道“温饱而后知荣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谈民族大义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说是置民众于水火的国民政府呢?

而传教士在影片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最后的教堂则象征着救赎。从天灾到最终的人祸,又是谁造就了这一切呢?可以说,把这些灾民一步步逼上绝路的人,正是这些貌似救灾,道貌岸然的人。在他们眼中,收受贿赂是救国,保养童养媳也是救国。似乎平常那些恶劣的行为只要竖难时期立刻就能高尚起来。更还有那些大发国难财的商人。也正是这些人,才终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942》观后感【第八篇】

1942年,河南大灾,饿殍遍地。 电影由此展开。如同生化危机里的病毒,饥饿也能把人变成行尸走肉,且具有攻击性。但不同于丧尸,饥民间还有满是无奈、客气、幽默的对白。影片之初,一群饥民打算打入一个小村。饥民头子和东家对话了,他话里透着有借有还的客气;东家也笑里藏刀的说吃饱吃好云云。一来一往,暗涌着嗜血。

终于爆发,杀戮让一切化为灰烬:饥民逃荒,东家避难。如蚂蚁一样走在河南风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卖,自堕落成汉奸,一幕幕上演着,落幕着,重复着。底层逃荒者在人间地狱里煎熬,上层统治者有吃有喝,中间官员饱食但无奈,军人和污吏依旧忘不了发财梦。饥荒的年代,天灾和人祸下,死了有时是好事,活着的人面对无限苦难。但是心中闪现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动力。人是多么需要互相依靠。

饭都吃不饱,“富家女”还喂养宠物猫。起初爱猫如命,饿到极端时杀猫果腹,用书本当柴火,煮着自己的宠物,心却干燥的很,最后自荐去当妓女,换得三升小米,为了活下来也就这样了。不过在看惯太多的生和死之后,人可以卑贱的求生,也可以为承诺去死。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永远可以不食嗟来之食,因为他们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灾难面前总有无数人死去,也终究有人会活着走出来,可以选择抛弃人情,也可以选择把人情攒的更紧。人饿麻木了也就不饿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体。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报告几个人的结局一样。有的饥民活了下来,这是一件小事,一笔带过。蒋介石失去了大陆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样报告了,一句话交代了。整个电影就像呜咽的二胡,又轻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调。

71 2574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