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小学生作文优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小学生作文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一篇】
请原谅我借用了汤因比这一充满深情的书名,并在大地给我们制造了如此深重灾难的时候仍旧承认她是人类的母亲。
就在本期刊的编辑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汶川发生了里氏级的大地震,数以万计的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而且,可以预见,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未来几年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不只是国难,而是整个人类的灾难。
地震是少数我们无法推给环境破坏的灾难之一,它提醒我们,除了自作孽之外,自然的灾难本身就是人类的宿命,这是人类和大地母亲的盟约,从最开始就是如此。人类能做的只有守望相助,并保持作为人的尊严。
但我们做得并没有那么好。美国的媒体极力赞扬了中国政府的信息透明度,但这种不合时宜的褒奖却令人齿冷;中文媒体每天都在放送救灾的进展和无数感人的故事,却鬼使神差地反复使用诸如“同胞”、“国人”这样充满民族主义的词汇,仿佛这首先是国家的灾难;当无数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却又有数不清的人暗自衡量,谁的捐款多,谁的捐款少;而来自国际上的援助,不用说,都清晰地表明了哪个国家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好,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未来将和大陆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以及哪些人将受难的人认作同胞。
这些考量不是不对,而是用错了地方。人类在国家中生活得太久了,几乎忘了大地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已经不再知道该怎样面对共同的灾难了。民族主义或许在这次救灾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最好不要忘记它曾经带给我们同样巨大的灾难,比如二十世纪连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最近的事件。
大地瞬间吞噬了那么多美好的生命,但她仍旧是我们的母亲。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明都是在接连不断的灾难中孕育而成的,比如黄河的洪水,这些灾难并不会因为文明的发展而减少,更何况,人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文明,而文明本身也并非无可指摘。而民族主义当然知道,救灾是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同时它也在将其他人制造成潜在的敌人。自然灾难制造了文明,人类却用它去制造更多人为的灾难。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二篇】
>> 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论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图片的人文关怀缺失浅议 自然性灾难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摄影图片的人文关怀 新闻摄影记者的人文关怀理念研究 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人文关怀:灾难信息传播中的人性 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浅谈灾难性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浅议民生新闻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从灾难报道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人文关怀 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论校园新闻中的人文理性关怀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大战中失落的人文关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议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浅议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作者: 王萌")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灾难事件;新闻;摄影;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108-02
灾难新闻即给人类带来不幸的社会原生态的新闻[1]。灾难事件既包括了台风、旱涝、地震、海啸、瘟疫等自然灾害,同时也包含了战争、暴力、恐怖、传染病、车祸、矿难等人祸范畴[2]。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过程,是人类在突发事件中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新闻摄影人在危难的瞬间扮演着人类信息传递的使者,瞬间的永恒在危难中升华新生的力量。由此可见灾难新闻摄影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具有50多年历史的新闻摄影比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即“荷赛”),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奖有41次都被灾难新闻摘取,其他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比赛有,“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简称)、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等,在这些比赛中灾难新闻摄影获得殊荣的比例往往都占据了很高份额。在传统的灾难新闻摄影图片中,多数新闻图片内容凸显死亡、饥饿等的内容,画面有着浓烈的悲剧感,色调多以为主充斥着悲伤痛苦。但近年来,作品在表现这一悲壮事件的图片中不乏出现了笑脸、童真、炊烟等构图,为这一凝重的主题注入了清新的元素。受世界新闻摄影主流意识的影响,我国灾难新闻摄影也开始变革,如何表现凝重主题的人文关怀、如何在镜头定格瞬间彰显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怀,灾难新闻摄影的表达方式突出以歌颂生命,表现出中国摄影在报道理念上的思考,促使报道手段的发展,引导摄影者的思考与成熟。现就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简要分析如下。
一、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
(一)灾难事件的特点
灾难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图片在新闻界各种摄影比赛及新闻媒体中之所以占据重要地位,是源于灾难事件的特点,及前提性因素决定的。它的特点有:
1.瞬间突然性。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摄影记者甚至来不及思考,只是下意识的瞬间抓拍,所以这一点对摄影者的要求极高,摄影者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抓拍能力,还要有极强的应变及自身的保护意识,在危险处境中应对各种变数,完整的保留瞬间纪实抓拍。这一瞬间的突然性成就了一副作品的永恒,这一秒的记录体现了摄影人的职业素养。
2.危险性。面对灾难事件,尤其是在战争冲突中,战地记者的及时报道真实真切,战争题材摄影图片优劣,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远近,现实中战地记者每一张鲜活图片的诞生,都冒着可能威胁到生命的危险。在现场抓拍的瞬间,一手触动着快门,一手触及着死神的边缘。
3.选择个体性。面对灾难的瞬间爆发,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个体,他首先是作为个体面对着血腥、伤害等。在他的镜头前是生命的逝去,是场景的悲壮。在这一刻面对悲剧中的死者或家属心存悲悯,另一方面又需要一个清醒的声音唤回职业新闻者的姿态,在新闻现场完成本职工作。正是因为灾难新闻摄影的独有特点,决定了这一题材的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也极具现实价值,也是摄影界持久的厚重题材。
(二)核心价值
灾难新闻图片的关注度极高,是因为有着前提性因素:新闻价值高;图片视觉优势;拍摄技术难度颇高。新闻价值重大体现在灾难新闻图片多数反映的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重大题材。这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与人文价值观的最直观的交锋。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摄影纪实、图文结合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而在纪实图片提示中,图片呈现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烈的。拍摄的技术难度体现在灾难事件对摄影者的生命,甚至精神、情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充满了危害。灾难新闻摄影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新闻报道。除了忠实于新闻事实之外,还应该有弘扬人类正能量的倾向,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弘扬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展现对人类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感等丰富内涵。
二、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
摄影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媒体的传播介质,首要责任是担当人类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摄影就是用图片彰显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特别是在灾难事件面前,通过图片纪实手法凸显人道主义精神、人文关怀深厚。在多元社会中,关注人性的光鲜,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吴印咸作品《白求恩大夫》,这是对战争年代最为著名的记录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大夫不顾自身生命安危,行医者天职的形象近乎完美地永久定格。照片题材是灾难性的残酷战争,而图片首先是对白求恩大夫个人人格的真实写照与诠释,凝视照片会发现它不仅仅是此时一人一事的感动,而是对惨烈战争的强烈抗击,仁爱是全人类的力量,人文关怀不分国界及远近。无论何处,无处不在。
2010年9月第94届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作品《得梅因纪事报》女记者Marry Chincl拍摄的营救现场,画面利用双向对角线的构图形成营救中强烈的紧张感,意外事故的紧张时刻被凝结住,美国得梅因一处河道发生落水事件,此时一名建筑工人用起重机紧急地上营救着落水者,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刻,营救者那一道长长的挂臂正是希望之手,落水者命悬一线的时刻,努力伸向上空的渴望生命之手被定格在那惊心动魄的瞬间。这瞬间让人性闪耀出灿烂的光芒,这种爱的力量迅速传递着人类的大爱。它将新闻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恰到好处的结合、凝固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每一瞬间记录着人们对生死一瞬间的无限关注,记录着对生命的敬畏,升腾着对生活的希望。在一幅优秀灾难新闻摄影作品中,人们看不到悲哀、痛苦,看到的是博爱、蓬勃的生命。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文关怀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新闻摄影以镜头对准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目光聚焦世界。作为摄影题材的重大课题,灾难事件报道,新闻图片更能够表现事件的瞬间性、突发性,突出事件的危急与重大。对世界热点是高度集中,也使得人们对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都是由当时备受关注的照片留下的,从而由此引导社会关注的共鸣。新闻报道伤害其感情的采访拍摄有损于新闻工作者形象本身。伤到最痛处的表达是要将希望扩大再扩大,让受伤的心灵备受呵护,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摄影人社会责任的体现。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就在2009年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中,《深圳晚报》记者的作品《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这幅表现汶川地震废墟上升起袅袅炊烟的图片受到“荷赛”评委的亲睐,并非偶然[3]。图片刊登于2008年5月22日《深圳晚报》,画面照片拍摄于北川擂鼓镇胜利村。反映的是傍晚时分,一对中年男女在做饭,所谓厨房是残垣断壁的灶台。图片的背后是深刻的人性体现,拍摄者从小小的聚焦中展现出人类永恒的瞬间,彰显着厚重的人文关怀。这种生机的力量迅速蔓延开来,对灾难中的人们是一种振奋,对痛苦的生命逝去是一种坚毅活下去的勇敢,此刻的一张张图片流露出的信息,已超出了摄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此刻摄影人肩负着社会意识的责任,承担着人类生生不息的主题,一幅“炊烟”图给废墟中的汶川注入了勃勃生机,面对黑镜头的乐观内容,情感流露至情至理。灾难新闻摄影,在视觉表现艺术上,除了要遵守艺术审美原则,生动再现拍摄主体的动态、情感、心理特征、肢体语言等。还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拍摄者-拍摄主体-受众三者之间情感交流与共鸣[3]。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摄影充分尊重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4]。
四、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摄影争议不断,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正逐渐走向成熟,从单一“灰暗低沉”的片面理解走向多元化。关注灾难、歌颂生命、表现积极向上的乐观另类表达方式。
(一)避免审美“疲惫”
摄影者对灾难新闻的理解深度层面不同,如西方灾难报道太过“悲情”和“血腥”。我国则多数报道救灾过程的“领导关心”“灾民信心”等方面,面对灾难本身的发生原因、现场、责任追究报道不够。注意积极作用的呈现,逐步呈现摄影图片的客观公正化,以报道灾难内容为主,适当的表达积极正能量精神,这也能避免受众的审美“疲惫”感。
(二)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展示希望
摄影师有责任将这个世界的喜悦和悲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过无数次的战争洗礼、瘟疫、地震、火山等付出了生命。摄影者无疑是更为震撼的个体。拍摄者作为职业新闻人在履行职业守则时,为了坚守岗位,拍摄不朽之作,往往置自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遭受难以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并为之付出生命。美国摄影师凯文・卡特就是无法承受社会压力,致使他在获奖后3个月举枪自杀,这种实例让人痛心。因此,对灾难摄影题材理念的研究,业界逐渐向着良性空间发展。悲壮的题材中孕育着新生的勃发,给人以尊重、关怀的人文情怀,于是,从严肃主题下,走出了微笑的小学生、坚强的男孩、震后废墟上的炊烟等等。这些都是给受众心理上的减压,优秀灾难新闻图片用自己的成绩表现了对灾难新闻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样的场景也许比任何获奖都更有价值。随着新闻价值观的不断充实,摄影理念的发展日趋成熟,灾难新闻摄影作为重大题材背后凸显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摄影者的风向标。在以大爱、无私为内容,以图片为传播形式的过程中,全球新闻界人士追求的永恒主题是如何更加积极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让人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行,让人类力求达到和谐平衡发展,将是全社会各方人士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三篇】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自然灾害就与人类相伴,贪婪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无情地毁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世纪是人类发展的辉煌时期,人口从16 亿增长到60亿左右;人类仅用了90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的1000年。但千灾万难时刻困扰着人类,在20世纪,战争死亡的人数为一亿多,而死于天灾的人数却是死于战乱人数的7-8倍。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中有相当部分毁于天灾人祸。
《2004年世界灾害报告》中说,2003年共有76806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丧生,比2002年增长了3倍,受灾总人数达亿人,财产损失为560亿美元。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它还使人类文明的一批宝贵文化遗产遭到了巨大破坏,称得上是一场文明的劫难。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一)自然灾害使文化遗产遭到洗劫――古城庞贝的失落
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在意大利罗马的东南方的坎佩尼亚地方有个叫做庞贝的城市。该城市建于史前时代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流上。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两万多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奥斯肯人、希腊人、艾楚里亚人、塞尼阿姆人等多种民族居住于此。公元前89年,庞贝被划入罗马统治之下,因此其制度、建筑等都沿袭罗马风格。此地风光明媚,许多罗马上流人士将别墅建于此地,作为休闲场所。肥沃土地盛产葡萄和橄榄,市场中商店林立,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公元63年2月的大地震给它带来严重灾害。虽然不久后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期间的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历史久远的庞贝城埋没于火山灰之下。
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结果,是在庞贝城堆积了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砾,而毒性很强的火山气体弥漫城内,结果,火山灰和火山砾堆积了3~4公尺,掩埋了整座庞贝城。
埋没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直到16世纪末才又重见天日。1592年,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8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块,上面刻有“庞贝”的字样。1861年,费奥列尔里奉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二世之命,正式开始大规模的挖掘工作。经过二百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这座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城,已经有五分之四重见天日。现在,人们可以像当年进入庞贝城一样,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
挖出的庞贝城由每边大约2公里的石砌城墙围绕,设有7个城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四周,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办公厅等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广场的东南方,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方则是商场。从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当时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所有的街道均经铺设,马路和人行道分开,每个十字路口设有公用沟渠的取水场,该市沟渠可能普及到每个家庭,现在可以发现沟渠用的铅管。另外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一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
(二)黑死病让三分之一的欧洲人丧生
1347年10月,数艘意大利商船经地中海缓缓驶进西西里的码头,商船装载了中国丝绸瓷器,也带回了鼠疫。当商船靠岸时,船上的许多水手已奄奄一息。在短短几天内,城市和附近的乡村迅速受到波及。一名码头工人罗纳度说:“当人们发现商船带来了可怕的致命疾病时,立刻将船员们赶走,不过疾病已传开,才不过几天,很多人已死去。一些父亲遗弃病倒的孩子;律师也拒绝上门为垂死的病人立遗嘱;照顾病人的修士和修女很快也受到感染。死者的遗体被遗弃在人去楼空的屋子里,没人为他们办葬礼。”一名作家说:“那时,受感染的人中午时还和朋友一起吃午餐,可是到了晚餐时间,人就上了天堂去见祖先了。”到了第二年8月,连英国也受到鼠疫侵袭。人们把这可怕的传染病称为“黑死病”,因为患者身上出现黑斑。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鼠疫祸首:鼠蚤。鼠疫是通过鼠蚤传播的。14世纪在欧洲大规模传播之后,鼠疫在1664至1665年又在伦敦大流行,伦敦46万人口中死了7万人。1894年广州和香港爆发鼠疫,约10万人死亡,20年内蔓延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三)印尼的海啸灾难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浩劫,从其涉及的地理范围来看是前所未有的,至少10个国家受灾,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这凸现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远高于恐怖主义,有关方面借此呼吁各国共同制定更好的灾难应对计划。
(四)自然灾害在我国的情况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鼠草等灾害的袭击,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为(播种面积)400万至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三百万间左右。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是地震灾害。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占死于各种自然灾害总人数的58%。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陆地上的7级以上地震,30%左右发生在中国。中国除贵州、浙江省外,各省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有19个。全国7级以上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全国45%的大中城市位于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
中国和世界震灾死亡人数对比(1700年-1980年)
(五)“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人类技术进步并加大对于自然界作用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演化,并表现出新的反作用于人类的方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力量。以人类与一些传染病的斗争为例,自从发现了细菌和疫苗,人类发动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曾经控制了以前被认为是绝症的天花、肺结核、鼠疫等疾病。1969年,一位美国外科大夫William Stewart在国会发言时指出:“应该合上关于传染病的书本,对抗瘟疫的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如今这类疾病又在复发,并且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和生存能力,同时,新的传染病也在蠢蠢欲动。两年前的一个由结构最为简单的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又在肆虐中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和社会损失。
(六)飓风过后的思考:美国的教训
日前,一场名为“卡特里娜”的飓风横扫美国南部。在受灾最严重的南部三个州,飓风过后,残垣断壁,一片汪洋。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灾难造成了空前惨重的人员损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官员2005年10月3日透露,卜特里娜飓风搜救工作已结束,死亡人数接近一千二百人。
此次飓风灾难,美国也应反思其在环保国际合作问题上的态度。灾难发生后,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此次飓风的发生。当然,飓风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位部长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但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地球造成灾难性后果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布什政府却拒绝签署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暧的罪魁祸首,而美国正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看到此次飓风灾难,很难不想起亨廷顿教授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后来,亨氏又把“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扩展到美国国内,认为美国的“国家信条”正遭遇多元文化的严重挑战。从现实看,美国的国内外政策受到“文明冲突论”的巨大影响,很多政策甚至是“文明冲突论”的直接翻版。
还有,“文明冲突论”也塑造了美国政府“文明的自私”之作风,这使美国在世界变暖问题上一直拒绝与世界合作,拒绝通过立法来减少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事不关己的态度看待国内外的减排呼吁――而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这次飓风的重大灾害。在自然的惩罚面前,没有幸免者!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地球任一角落的灾难都是人类整体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诚挚地同情受难的美国人民――但我们希望,面对飓风“卡特里娜”,深深沉浸于“文明冲突”幻想中的亨廷顿教授也应该清醒了。
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进一步破坏了环境,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防止或减缓这一恶性循环的发生和延续,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社会的调控机能,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和谐的关系,改善环境,减轻灾害,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
(七)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减灾呼唤合作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又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拯救人类生存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已不是一国一地的事,而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人们呼唤合作,是因为合作能增强全社会、全民的防灾意识,不断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的能力,抵御和战胜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自然灾害。
减灾呼唤科技
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一方面它帮助人类战胜了许多灾害,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害。例如,20世纪人类在利用核能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核泄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们呼唤科学技术,是因为减灾需要科学技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防灾、减灾中“预、报、防、治、救”的宝贵经验,但由于自然灾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科学理论来揭示自然灾害的形成和活动的规律;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去防灾、抗灾、减灾和救灾。
减灾呼唤管理
自然灾害的管理,是指在非常状态下的特殊管理。任何自然灾害总有一个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终止等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尚未发生的前兆阶段,并不是所有的灾害都可以被人们所警觉、控制和把握的,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自然灾害的爆发阶段,是灾害管理最紧急关头,可以在短促的时间内,把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殆尽,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自救互救,随机应变;自然灾害的灾后持续阶段,灾后必将留下一系列不可磨灭的后果,除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外,还备受心理恐惧、社会动乱等创伤的折磨,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家园;消除衍生灾难,如瘟疫、虫灾等。人们呼唤管理,是因为有效的管理,可以使我们“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使我们临危不惧,井然有序;可以使我们振足精神,重建家园。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四篇】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上课,我就沉重地对学生说:20世纪爆发了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的以及规模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
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再爆发世界性的战争,然而战争的危险依旧存在。战后全球性冷战的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等区域性的战争不断爆发,恐怖事件的此起彼伏,核武器的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战争的危险性,极大的威胁着地球上的文明和人类本身。这些都使我们对战争必须保持着应有的警惕性和预防性。战争留给我们的悲痛和遗憾已经很多了,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却应不断敲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亲自探究它爆发的原因以及它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
于是我用课件展示了有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的情绪受到震撼,激发学生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历史责任感。接着课件展示:英法美德等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材料。让学生分析。
曹芬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像图表中呈现的德国经济是后来居上,迅速赶上英、法等老牌强国。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他迫切要求从英国手里抢夺殖民地,英国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为了抢夺殖民地,具有相同利益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这就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我用课件展示了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及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接着我说:“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剑拔弩张,竞相扩充军备,战争一触即发。那么谁知道战争最先从哪里爆发的呢?”
李强说:“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欧、亚、非三洲交汇处,战略地位显赫,欧洲列强都想控制这个地区,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俄国和奥匈帝国。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列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我说:“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就像一个充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引起整个欧洲的大爆炸。”接着就问:“那么是什么事件点燃了这个火药桶呢?”
吴明珠说:“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我提出: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
胡合江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掠夺的本性决定的。即使没有斐迪南遇刺这样的突发事件,帝国主义国家也会寻找其他发动战争的借口,或迟或晚,战争都会发生。”
二加强合作,演绎灾难
接着我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情境,演绎战争的灾难。
刘星说:“在战争中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特别是利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技术制造出了许多杀伤力、破坏力很强的武器。如毒气弹、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
赵戊说:“由于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战场上的伤亡达2000多万人,由战争而造成的平民伤亡也在1000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这次战争堪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钱娜说:“1916年,德国为了尽快迫使法国投降,结束西线战争,决定进攻法国的凡尔登,当时德军调集1400门大炮,猛攻法军阵地,头4天就倾泻了400万发炮弹,而且为达到目的,还出动了飞艇、飞机,并使用了毒气弹,法军拼死抵抗。这是一场真正的消耗战,战争从2月一直延续到7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共伤亡80万人,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接着,由侯定定,何丹丹等八名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
第一个场景,大家欢送八位同学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
第二个场景,战争在持续,何丹丹朗读远方的同学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
第三个场景,战争结束,八位同学回来四位,两位受伤,另四位阵亡,戴着奖章的士兵一脸木然的表情。
三畅所欲言,反思战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一会儿,胡合江首先发言:“都是企图通过战争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奴役各国人民。因此,从作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掠夺的战争。”
侯定定说:“不对,塞尔维亚反抗奥匈帝国侵略,是为保卫自己和民族解放,我觉得这是正义战争。”很多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李强说:“尽管塞尔维亚的战争,是正义性战争,但从整个战争来看,它只有从属地位,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总的非正义的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己利益,不顾本国和其他民族人民死活,发动战争简直是太可恨了!”刘星说。
我说:“帝国主义战争给世界带来这么深重灾难,所以我们应坚定地反对不义战争,我觉得这也是这场战争给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吧。现代战争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伤害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将远远超过以往的常规战争,所以我们应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是我们国家的武器装备落后,科技不发达,怎么维护世界和平呢?”。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水平。”钱娜说。
赵戊说:“我们还要学好文化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准备。”
“针对现代局部战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应随时做好战争准备,谁敢侵略我们国家,我们就坚决消灭它。”
“对于个别局部战争,应本着平等、对话原则,寻找积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下课铃声响了,师生共同走出了教室。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五篇】
一、森林的破坏
古老农业的发展,是从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开始的。在近代,森林破坏依然在进行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课中,在农业发展方面,也是以“清除大片森林,疏于沼泽”来增加耕地面积的。这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会破坏生态平衡。如大片森林的砍伐,导致江河断流(如黄河)、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如华北沙尘暴天气)、洪水灾害(中国1998年洪水灾害,影响29个省市,经济损失多达1666亿元)等。在诸多灾害面前,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保护森林已刻不容缓。
二、技术革命的影响
技术好比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另一刃却对着人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使人们在分享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品尝着环境公害的苦果。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警告,已不断得到事实的验证。人类创造了大量辉煌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
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还在于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这使得接近崩溃边缘的淡水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并非危言耸听,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缺水。水资源甚至影响到地区局势,如巴以冲突中的水资源问题。
除森林的破坏、技术革命的影响外,战争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使用了生物、化学,甚至核武器,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使中国20多个省遭到攻击,300多万军民死亡,且细菌危害具有持续性、蔓延性,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部分历史给予我们的切肤之痛,任何人都不应忘记。
教材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加快结束对日作战,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我们提到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投下贫铀弹等,这一些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遗患千年。现代武器,特别是核武器、贫铀弹的使用,使土壤、水源严重污染。贫铀弹的放射性弹片、碎屑、粉尘和氧化物的放射性长期存在,造成的污染将持续4000~5000年。海湾战争lO年来,伊拉克国土由于受到贫铀污染,出现了许多奇怪疾病,如大量怪胎、先天缺损、白血病、儿童癌症等。战争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人们渴望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总形势虽趋向缓和,可是战争的幽灵时常在一些地区游荡,一些大国的介入,更使地区冲突严重化、扩大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合作,反对世界霸权,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才能保住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才能为民族经济的振兴赢得一个和平的环境。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困扰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已先迈开了一大步。在国际市场上,很多产品均带上了环保的绿色标志,这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些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我们提到两个国家:一个是印度,虽然经济有所发展,可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因素,严重阻碍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得印度仍然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另一个国家新加坡,在获得独立后,除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外,非常重视道德、法制、环保教育,最终由一个资源缺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国家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国家,成为富裕的礼仪之邦。
上一篇:小学生的作文(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