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小学生作文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小学生作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一篇】

[关键词] 灾难;生态;现当代;环境

“灾难片”( disaster film)是叙述一群人如何同心协力逃避一场人为或自然灾难的通俗剧电影类型,大部分都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或者在灾难中生存的经验,体现出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等。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西方电影的重心逐渐从对抗转向了灾难片的制作上来。这一方面是政治的反映,另一层面,也是美国当代文学界对当前生态文明的一种忧思,是世界科技与文化思潮变革的必然结果。

一、美国灾难大片的发展历程

灾难片的制作成本一般都比较高,很多壮观的场面都需要电脑特技来支持,因此电视屏幕上很少见到灾难题材的片子。美国最早的灾难片主要依存于故事情节和纪实题材。如《战舰梅因号的爆炸》(1898年)、《和平号气球遇难记》(1902年)等。但这些影片在当时反响平平,并没有收到广泛关注。二战后,外星人入侵地球之类的影片开始大行其道,这种影片的盛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一种恐慌心理。

灾难片真正收到观众追捧的时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代表作有《海神号遇难记》《大地震》《大白鲨》等。尤其是1975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白鲨》一举夺得奥斯卡两个奖项,而且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一亿美元的影片。这部电影使得斯皮尔伯格一举成名。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同时也是美国电影史上首次对生态提出关注的影片。

进入90年代,灾难片的浪潮再次被掀起,1993年,斯皮尔伯格又一部大片《侏罗纪公园》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影片。这部影片采用高科技的特技效果复活了恐龙,满足了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对工业时代人们滥用科技手段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这部具有科幻性质的灾难片,让史蒂芬•阿伦•斯皮尔伯格囊括了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声效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三项大奖,而《侏罗纪公园》的票房纪录,使得这部影片至今仍处于全球票房榜前十名之内。

从《泰坦尼克号》之后,灾难片电影进入了大投资、大制作阶段。2000年之后相继出品的《地心末日》《后天》《新海神号历险记》《海啸之后》《2012》等影片动辄投资上亿美元,大制作大手笔呈现出了灾难来临时惊心动魄的画面。近些年涌现的这些灾难片,无一例外都对现代工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提出了质疑,用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同时也对灾难面前所流露的人性之光进行了讴歌。

二、灾难片的常见类型

出现在银幕上的灾难片无外乎三种类型,即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和科幻灾难。其中反映自然灾难的影片,尽管表现的是人为不可控制的天灾人祸,如洪水、火山等,但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影射。人为破坏的灾难,大多表现的是人类直接的破坏行为,比如对森林的砍伐,对河水的污染等。科幻方面,则主要围绕由人类滥用科技力量造成的生物的变种、动物的异化等行为。

(一)关于自然灾害的影片

从人类历史角度而言,自然灾害一直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灾难。如猛兽般的洪水和肆虐的狂风,似乎都是无法控制和无法避免的。这类灾难片不但可以使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画面,同时让银幕面前的观众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一切科技和手段都显得那么无力和苍白。90年代后,随着生态意识进入美国主流文化,越来越多的由人类破坏自然而受到自然报复的影片相继出品。这类影片往往利用高科技特效,或是火山、或是洪水、或是冰川……例如《后天》。

另外,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动物入侵人类的影片,也表现了一种不尊重生态平衡、滥用科技手段破坏生态系统而遭到动物对人类的反抗的寓意。

(二)战争引起的灾难片

除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和一些天灾人祸之外。人们蓄意而为引起的灾难也是好莱坞制片们所追逐的对象。这些影片揭露了人们内心世界的贪婪和丑陋,为了追逐利益造成了大大小小的战争,造成了对自然、对生命和生态的破坏。1976年出品的《卡桑德拉大桥》和2006年出品的《华氏911》都属于这种题材。《卡桑德拉大桥》讲述的是恐怖活动引起的鼠疫大规模散播,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华氏911》则根据“911”事件拍摄的类似于纪录片题材的影片。片中对美国政府以及当政者进行了批判和抨击,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了渲染。这些影片的诞生旨在提醒人们“人祸”大于“天灾”,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追求生态平衡已经迫在眉睫。

(三)科幻形式的灾难片

科技发展迅猛,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使得科学家们将触手伸到了很多人类所未知的领域。因此,具有警告性质的科幻灾难片越来越多。比如《生化危机》《天地大冲撞》等均可放入此类。病毒的变种、外星人的入侵,以及古国神秘的预警等,无不例外地提醒着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要时刻理智、清醒,不要对任何物种或者任何生命进行破坏。

三、灾难片的生态文学背景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中,影视的视听语言将受众文化背景差异、民族界限以及地域隔阂缩小到极限,以影像传播的方式传递当前的全球生态危机并传播生态伦理观念。生态类灾难电影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电影文本传达的生态意识,从而建构受众的现代生态观。“灾难电影表达了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并且还凭借其广大的受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观众实现着对现实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良”。灾难片用直观的影像或真切或夸张地呈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的生态危机,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关切,传达出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态价值理念。

文学传统中生态意识的涌现,在西方是从人文主义中引出的一条支流,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这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级跳”,也是西方文学中生态意识高涨的三次大潮,在这些波澜壮阔的思想、文艺大潮中,“返回自然”这一跃动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口号一贯地成为人们崇奉的信条。美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深刻影响、启迪作用的作品。他们的表现形式有的平和,有的激进,但大都表现为对生态被破坏的惋惜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森于1962 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不仅被奉为世界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被广泛地视为20 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态伦理学著作之一。它关注的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好莱坞众多的编剧、众多的美国作家,纷纷把视角从国家的对抗转移到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后的思考,转移到对人类未来的忧思上来。这个时期,以“灾难”“生态”为内容和主题的影片和书籍开始大规模问世。

四、灾难片挖掘受众心理生态意识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生态文学应运而生。在生态文学中,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主要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借助影视这个强大的媒介,生态文学的理念传播到了屏幕上,也传播到了大众人群之中。好莱坞灾难大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外乎几方面原因:

(一)视听盛宴真实呈现生态危机

飓风来袭、火山喷发、城市毁灭等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导致人类文明史的灾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难片都追求视觉冲击和情绪震撼,2009年灾难片的代表《2012》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喷涌的炙热火山,翻卷的滔天巨浪,天崩地裂。这部灾难片几乎将之前人们所能想到的灭顶之灾全部加在了一个时刻爆发出来,直接让受众在心理感受到一种无法忽视的情绪——“绝望”。其中一个远镜头是正在扭曲挣扎、最终沉落海底的美国加州,听不到人群的惊呼,也看不到惊惧的表情,却把回天无力的惨烈刀割斧砍般切入观者的想象。无声中的绝望,绝望时的无助,令人心阵阵揪痛。这种痛已不是为了某个个体,而是整个人类。也许每个人都会自问,若这一幕是真实的,人类是否从此就成了永恒的过去?

正是在这种站在整个人类角度的切肤之痛,让灾难片完成了视听上的完美谢幕。

(二)灾难片引起受众对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共鸣

灾难片之所以被受众接受,除了其表现出来的视听震撼,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其对于未来的预言——灾难或许未来的某天就会重现。电影《2012》就来自于古老的玛雅预言:人类文明将在2012年12月21日后终结,地球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元。来自美洲古老的玛雅人曾有过非常灿烂的文明。玛雅人的历法非常神奇,它称人类正经历一个历时五千多年的星系更新,时间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其中每20年又是一个小周期,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是本次太阳纪的最后一个周期,又被称做“地球更新期”。其间,一切都将面临净化和更新,此后,人类进入新纪元。

当灾难来临时再反思已经于事无补,灾难片一再把末日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无一不在引人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态安全吗?末日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避免或推迟末日的到来?

《后天》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曾经表示,比起其他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能够引起世界范围恐慌的天灾人祸来说,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是惟一一个大得能够迫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停止战争,联合起来一起拯救星球的问题。所以,在拍摄电影前,因为注意到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恐怖后果,艾默里奇决心让《后天》成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a级制作:“拍片时大量使用的灯光、发电机和燃料,都让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我们努力让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来弥补地球。电影《后天》和伦敦的“未来森林”组织(future forests)合作,由未来森林计算拍摄这部电影将会制造的二氧化碳总量,然后在加州跟不丹种植森林!不仅如此,导演还出资购买省电灯泡到牙买加以及协助美国低收入户家庭省电计划!——生态保护已经在电影开始之前就进行了。

[参考文献]

[1]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郭小平。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j].今传媒,2009(01).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二篇】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自然灾害就与人类相伴,贪婪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无情地毁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世纪是人类发展的辉煌时期,人口从16 亿增长到60亿左右;人类仅用了90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的1000年。但千灾万难时刻困扰着人类,在20世纪,战争死亡的人数为一亿多,而死于天灾的人数却是死于战乱人数的7-8倍。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中有相当部分毁于天灾人祸。

《2004年世界灾害报告》中说,2003年共有76806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丧生,比2002年增长了3倍,受灾总人数达亿人,财产损失为560亿美元。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它还使人类文明的一批宝贵文化遗产遭到了巨大破坏,称得上是一场文明的劫难。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一)自然灾害使文化遗产遭到洗劫――古城庞贝的失落

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在意大利罗马的东南方的坎佩尼亚地方有个叫做庞贝的城市。该城市建于史前时代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流上。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两万多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奥斯肯人、希腊人、艾楚里亚人、塞尼阿姆人等多种民族居住于此。公元前89年,庞贝被划入罗马统治之下,因此其制度、建筑等都沿袭罗马风格。此地风光明媚,许多罗马上流人士将别墅建于此地,作为休闲场所。肥沃土地盛产葡萄和橄榄,市场中商店林立,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公元63年2月的大地震给它带来严重灾害。虽然不久后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期间的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历史久远的庞贝城埋没于火山灰之下。

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结果,是在庞贝城堆积了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砾,而毒性很强的火山气体弥漫城内,结果,火山灰和火山砾堆积了3~4公尺,掩埋了整座庞贝城。

埋没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直到16世纪末才又重见天日。1592年,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8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块,上面刻有“庞贝”的字样。1861年,费奥列尔里奉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二世之命,正式开始大规模的挖掘工作。经过二百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这座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城,已经有五分之四重见天日。现在,人们可以像当年进入庞贝城一样,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

挖出的庞贝城由每边大约2公里的石砌城墙围绕,设有7个城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四周,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办公厅等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广场的东南方,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方则是商场。从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当时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所有的街道均经铺设,马路和人行道分开,每个十字路口设有公用沟渠的取水场,该市沟渠可能普及到每个家庭,现在可以发现沟渠用的铅管。另外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一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

(二)黑死病让三分之一的欧洲人丧生

1347年10月,数艘意大利商船经地中海缓缓驶进西西里的码头,商船装载了中国丝绸瓷器,也带回了鼠疫。当商船靠岸时,船上的许多水手已奄奄一息。在短短几天内,城市和附近的乡村迅速受到波及。一名码头工人罗纳度说:“当人们发现商船带来了可怕的致命疾病时,立刻将船员们赶走,不过疾病已传开,才不过几天,很多人已死去。一些父亲遗弃病倒的孩子;律师也拒绝上门为垂死的病人立遗嘱;照顾病人的修士和修女很快也受到感染。死者的遗体被遗弃在人去楼空的屋子里,没人为他们办葬礼。”一名作家说:“那时,受感染的人中午时还和朋友一起吃午餐,可是到了晚餐时间,人就上了天堂去见祖先了。”到了第二年8月,连英国也受到鼠疫侵袭。人们把这可怕的传染病称为“黑死病”,因为患者身上出现黑斑。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鼠疫祸首:鼠蚤。鼠疫是通过鼠蚤传播的。14世纪在欧洲大规模传播之后,鼠疫在1664至1665年又在伦敦大流行,伦敦46万人口中死了7万人。1894年广州和香港爆发鼠疫,约10万人死亡,20年内蔓延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三)印尼的海啸灾难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浩劫,从其涉及的地理范围来看是前所未有的,至少10个国家受灾,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这凸现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远高于恐怖主义,有关方面借此呼吁各国共同制定更好的灾难应对计划。

(四)自然灾害在我国的情况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鼠草等灾害的袭击,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农作物面积为(播种面积)400万至4700万公顷,倒塌房屋三百万间左右。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是地震灾害。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占死于各种自然灾害总人数的58%。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陆地上的7级以上地震,30%左右发生在中国。中国除贵州、浙江省外,各省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有19个。全国7级以上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全国45%的大中城市位于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

中国和世界震灾死亡人数对比(1700年-1980年)

(五)“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人类技术进步并加大对于自然界作用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演化,并表现出新的反作用于人类的方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力量。以人类与一些传染病的斗争为例,自从发现了细菌和疫苗,人类发动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曾经控制了以前被认为是绝症的天花、肺结核、鼠疫等疾病。1969年,一位美国外科大夫William Stewart在国会发言时指出:“应该合上关于传染病的书本,对抗瘟疫的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如今这类疾病又在复发,并且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和生存能力,同时,新的传染病也在蠢蠢欲动。两年前的一个由结构最为简单的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又在肆虐中国乃至全球,造成了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和社会损失。

(六)飓风过后的思考:美国的教训

日前,一场名为“卡特里娜”的飓风横扫美国南部。在受灾最严重的南部三个州,飓风过后,残垣断壁,一片汪洋。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灾难造成了空前惨重的人员损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官员2005年10月3日透露,卜特里娜飓风搜救工作已结束,死亡人数接近一千二百人。

此次飓风灾难,美国也应反思其在环保国际合作问题上的态度。灾难发生后,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此次飓风的发生。当然,飓风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位部长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但全球气候变暖会给地球造成灾难性后果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布什政府却拒绝签署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暧的罪魁祸首,而美国正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看到此次飓风灾难,很难不想起亨廷顿教授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后来,亨氏又把“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扩展到美国国内,认为美国的“国家信条”正遭遇多元文化的严重挑战。从现实看,美国的国内外政策受到“文明冲突论”的巨大影响,很多政策甚至是“文明冲突论”的直接翻版。

还有,“文明冲突论”也塑造了美国政府“文明的自私”之作风,这使美国在世界变暖问题上一直拒绝与世界合作,拒绝通过立法来减少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事不关己的态度看待国内外的减排呼吁――而德国环境部长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了这次飓风的重大灾害。在自然的惩罚面前,没有幸免者!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地球任一角落的灾难都是人类整体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诚挚地同情受难的美国人民――但我们希望,面对飓风“卡特里娜”,深深沉浸于“文明冲突”幻想中的亨廷顿教授也应该清醒了。

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进一步破坏了环境,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防止或减缓这一恶性循环的发生和延续,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社会的调控机能,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和谐的关系,改善环境,减轻灾害,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

(七)减灾――我们共同的使命

减灾呼唤合作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又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拯救人类生存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已不是一国一地的事,而是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人们呼唤合作,是因为合作能增强全社会、全民的防灾意识,不断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的能力,抵御和战胜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自然灾害。

减灾呼唤科技

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一方面它帮助人类战胜了许多灾害,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害。例如,20世纪人类在利用核能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核泄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们呼唤科学技术,是因为减灾需要科学技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防灾、减灾中“预、报、防、治、救”的宝贵经验,但由于自然灾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科学理论来揭示自然灾害的形成和活动的规律;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去防灾、抗灾、减灾和救灾。

减灾呼唤管理

自然灾害的管理,是指在非常状态下的特殊管理。任何自然灾害总有一个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终止等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尚未发生的前兆阶段,并不是所有的灾害都可以被人们所警觉、控制和把握的,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自然灾害的爆发阶段,是灾害管理最紧急关头,可以在短促的时间内,把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殆尽,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自救互救,随机应变;自然灾害的灾后持续阶段,灾后必将留下一系列不可磨灭的后果,除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外,还备受心理恐惧、社会动乱等创伤的折磨,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家园;消除衍生灾难,如瘟疫、虫灾等。人们呼唤管理,是因为有效的管理,可以使我们“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使我们临危不惧,井然有序;可以使我们振足精神,重建家园。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三篇】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上课,我就沉重地对学生说:20世纪爆发了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的以及规模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

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再爆发世界性的战争,然而战争的危险依旧存在。战后全球性冷战的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等区域性的战争不断爆发,恐怖事件的此起彼伏,核武器的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战争的危险性,极大的威胁着地球上的文明和人类本身。这些都使我们对战争必须保持着应有的警惕性和预防性。战争留给我们的悲痛和遗憾已经很多了,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却应不断敲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亲自探究它爆发的原因以及它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

于是我用课件展示了有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的情绪受到震撼,激发学生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历史责任感。接着课件展示:英法美德等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材料。让学生分析。

曹芬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像图表中呈现的德国经济是后来居上,迅速赶上英、法等老牌强国。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他迫切要求从英国手里抢夺殖民地,英国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为了抢夺殖民地,具有相同利益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这就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我用课件展示了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及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接着我说:“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剑拔弩张,竞相扩充军备,战争一触即发。那么谁知道战争最先从哪里爆发的呢?”

李强说:“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欧、亚、非三洲交汇处,战略地位显赫,欧洲列强都想控制这个地区,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俄国和奥匈帝国。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列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我说:“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就像一个充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引起整个欧洲的大爆炸。”接着就问:“那么是什么事件点燃了这个火药桶呢?”

吴明珠说:“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我提出: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

胡合江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掠夺的本性决定的。即使没有斐迪南遇刺这样的突发事件,帝国主义国家也会寻找其他发动战争的借口,或迟或晚,战争都会发生。”

二加强合作,演绎灾难

接着我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情境,演绎战争的灾难。

刘星说:“在战争中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特别是利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技术制造出了许多杀伤力、破坏力很强的武器。如毒气弹、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

赵戊说:“由于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战场上的伤亡达2000多万人,由战争而造成的平民伤亡也在1000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这次战争堪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钱娜说:“1916年,德国为了尽快迫使法国投降,结束西线战争,决定进攻法国的凡尔登,当时德军调集1400门大炮,猛攻法军阵地,头4天就倾泻了400万发炮弹,而且为达到目的,还出动了飞艇、飞机,并使用了毒气弹,法军拼死抵抗。这是一场真正的消耗战,战争从2月一直延续到7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共伤亡80万人,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接着,由侯定定,何丹丹等八名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

第一个场景,大家欢送八位同学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

第二个场景,战争在持续,何丹丹朗读远方的同学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

第三个场景,战争结束,八位同学回来四位,两位受伤,另四位阵亡,戴着奖章的士兵一脸木然的表情。

三畅所欲言,反思战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一会儿,胡合江首先发言:“都是企图通过战争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奴役各国人民。因此,从作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掠夺的战争。”

侯定定说:“不对,塞尔维亚反抗奥匈帝国侵略,是为保卫自己和民族解放,我觉得这是正义战争。”很多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李强说:“尽管塞尔维亚的战争,是正义性战争,但从整个战争来看,它只有从属地位,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总的非正义的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己利益,不顾本国和其他民族人民死活,发动战争简直是太可恨了!”刘星说。

我说:“帝国主义战争给世界带来这么深重灾难,所以我们应坚定地反对不义战争,我觉得这也是这场战争给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吧。现代战争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伤害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将远远超过以往的常规战争,所以我们应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是我们国家的武器装备落后,科技不发达,怎么维护世界和平呢?”。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水平。”钱娜说。

赵戊说:“我们还要学好文化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准备。”

“针对现代局部战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应随时做好战争准备,谁敢侵略我们国家,我们就坚决消灭它。”

“对于个别局部战争,应本着平等、对话原则,寻找积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下课铃声响了,师生共同走出了教室。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四篇】

面对青海玉树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玉树大地震紧紧揪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心系灾区是当前最大的爱国主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支援灾区,大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大家贡献所能,奉献所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人们时刻在心中默默为灾区群众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震救灾中彰显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灾难,从不低头、屈服,在灾害和困难面前他们表现出的是顽强拼搏、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要爱祖国,而且要爱人民,爱这块土地上的无数平凡生命。灾害发生后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他们不顾自己的亲人帮助救助别人,不顾个人安危志愿支援灾区救灾,感人事迹,不可胜数。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80名将军带领10万子弟兵冲锋在前,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拼着血肉之躯冒着危险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为了抢救受伤群众、安置灾民生活等工作,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在惊悉近十位亲人不幸罹难时,但仍然积极坚守在救灾第一线;为了尽快抢救出更多的生命,数不清的志愿者加入到救灾的滚滚洪流。在灾害面前,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是玉树人!”灾区人民的背后有13亿中国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只要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有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有普通农民群众,有人民教师,有医务人员等,为了救治受灾群众、减少灾区损失,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冲破重重困难和障碍,冒着余震带来的生命危险顽强战斗在灾区。他们如此理性、坚强,如此具有爱心、如此恪尽职守;他们为了祖国和灾区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救助一个个生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着人间奇迹。“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救灾救人催他们的坚定信念、充满力量;爱国主义是他们顽强战斗的动力,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二)以人为本精神

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救灾的最高目标是救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权是人的最根本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首要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权,这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救灾中抢救生命的一次次拼搏,处处闪耀着尊重、珍惜、善待生命的人性光芒。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这段日日夜夜标注成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总书记、总理亲临现场,不只一次掷地有声地强调:“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还有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在大灾面前所有人都放下了分歧,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与灾区同胞,与抗灾官兵、民众一道,共渡难关;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政府各部委、军队、武警,在第一时间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数十万人民、武警官兵、数不清的抢险救灾队伍赶往抗震救灾第一线,灾区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区干部和群众、其他地区干部和群众、企业和民间组织员工自觉行动起来,用一切力所能及的方式自救、互救、互助;举国上下、男女老少纷纷捐款、献血排成长龙……这些,是中国人心底蕴藏的以人为本的民族价值力量的迸发。

地震在让全国人民揪心、泪流的同时,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救灾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感人事迹。在救灾行动中,人的个体生命跃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一条幼小的生命或垂老的生命,如此不惜一切代价争分夺秒地去抢救。官兵、搜救队员、医生护士最大限度地救出一个个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为尽快开辟突入玉树的“生命通道”,**率领的200名官兵组成的先遣队历经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成为第一支到达玉树县城的救援部队;为了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人民和各救援单位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硬是从瓦砾中抢出一个个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为了挽救那些在灾害中受伤的生命,广大医务救援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援现场和手术台前;只要有一线生机,就竭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让学生“有学上”,病人“有治疗”。5月19日14时28分,距离玉树特大地震爆发整整七天的时刻,亿万中国人静立三分钟为上万名在青海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充分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同时也激发了亿万人民为了生者战胜灾害的信心。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表现出“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最高准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

(三)团结协作精神

天灾无情人有情,齐心协力救震灾。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实质是集体主义精神,它要求在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全国一盘棋,任何个人、任何集体要杜绝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部门主义、地方主义,从灾区人民切身利益出发,从抗震救灾全局出发,全面考虑国家未来和国家发展,通过个人、集体、部门、地方之间的合作,战胜面对地震灾害的严峻挑战。团结协作精神要求所有个人、团体、部门和地方共同协商和合作,一道工作、团结拼搏。所有的参与者都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顾灾区群众的利益。干部、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等要相互配合,要真心实意对灾区人民负责,做到心理装着灾区群众,凡事想着灾区群众,一切为了灾区群众;要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服务,情为灾民所系、利为灾民所谋,诚心诚意为灾区群众办好生产、吃住等实事,尽心竭力解决自救、重建家园等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上学、就医等生活常事;要多体察受灾群众的心理情绪,努力做好说服、引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尽力使每项工作都做到灾区人民需要的地方、做到灾区人民心坎上。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要求每个个人、每个群体和组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精神的价值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成功都是离不开团结协作的,特大地震灾害更需要具有团结合作精神。每个人和团体把承担社会责任等作为自主的选择,旨在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承担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经验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是人类在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大灾面前,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和带领群众以各种方式抗震救灾,真正成为抗震救灾的坚强指挥部。都江堰市向娥乡党委在12名乡干部被埋的生死抉择关头,先救学生、后救干部的行为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玉树县映秀镇党组织在通讯中断、道路阻断、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的危难时刻,迅速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危难之时,广大官兵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公而忘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令人折服,令人震撼。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还要求各级政府、广大干部、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抗震救灾中,总理要求“危难之际,每个干部党员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务必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这样群众才会放心。”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官兵自觉舍小家,顾大家;抛亲人,救别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斗争最前列。武警凉山州森林支队战士何健、于国亮、罗成磊、罗碧瑞,在参与都江堰市灾后搜救行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搜救被埋群众、抢救安置伤员,而他们中间有的8位亲人遇难,有的家里房屋全部倒塌。**市天池镇年近60岁的**,自愿加入民兵队伍前往平武灾区抗震救灾,冒死冲破13道险关将“救命粮”送到灾民手中。我们看到,担负对口支援任务的21个省区市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处处是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中表现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协作精神。玉树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各地区、部门的相互配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灾区人民温暖、令世界人民赞叹。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用勇气、用力量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四)无私奉献精神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想,一种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这种“和合”思想、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既是对本民族的,也是对全人类的。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当全人类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民族奉献精神更显得无比高尚、弥足珍贵。中华民族在自身的文明发展史中,坚持正义、爱好和平,无私奉献精神,努力自觉地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的充分肯定。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价值观。抗震救灾是中国人的爱心“井喷”,是中国人的奉献“爆发”。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死神,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用救助更多的人来告慰失去的10位亲人。11岁女孩康洁,从六楼跳下逃生后,又带伤转身跑进教学楼里,救出好几名教师;初三学生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4个小时刨出同学向孝廉;在灾情最紧张的时刻,15名空降兵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且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冒险从4999米高空伞降到重灾区茂县,创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迹;79岁的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每天奋战十六七个小时,为的是抢救更多的生命。像这样感人的人和事数也数不清,他们都是在用生命、用无私的奉献谱写人生的辉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魂。

(五)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来自强不息、愈挫弥坚。面对青海省玉树级大地震,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战士、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都以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精神,努力抢救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努力使灾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总书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更是鼓舞灾区人民群众战胜地震灾害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地震灾害。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抗震救灾的处处感人细节中释放出来。抗震救灾,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给灾区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地震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这就是任何灾害都吓不倒的民族自强精神。

总理说:“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青海特大地震灾区的人民正在从废墟上站起来,着手进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对灾区人民来说,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中最宝贵的是时间。地震灾害我们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很多受灾群众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在自己的农田里抢收抢种,以确保大灾之年增产增收;很多群众不等不靠、抗灾自救、恢复家园;德阳、绵阳等很多灾区大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由党员和青年组成志愿服务队,救人救灾,帮助困难户恢复生产。这是灾区人民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诠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的追求,对重建家园自信。

抗震救灾,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救人救灾中,民族团结得到检验,民族情谊充分彰显,民族力量强大凝聚,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得到更大提升。在这场大灾难面前,56个民族亲如兄弟,心与心相连,肩与肩相并,凝聚起了压不倒、摧不垮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展示了血脉相连的民族深情。

(六)不畏艰险精神

在玉树震救灾中,全国军民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困难的挑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积极有效应对,持之以恒攻坚,不达目标、决不退缩,体现了“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精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修路抢险,奋力抗灾,展现了顽强拼博的精神。自然界的大灾大难,是对一个民族意志和品格的锤炼。我们只有咬紧牙关、鼓足勇气,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共同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某红军师基层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坚硬的臂膀为受灾群众顶起一片天;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他们深入一线灾区,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让广大观众和众多的读者真实地了解了灾区实际情况,对指导我国抗震救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让世界了解了灾区真实情况;玉树县**,将失去4名亲人的巨大悲痛转化为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及时果断组织全村**名幸存者从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孤岛”安全转移,并冒死在**搭建渡河溜索,使近3000人脱离了险境;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的一位残疾女孩张春玲,不顾自己重度伤残之躯三次冒死返身救同学,等等。抗震救灾中,无数英雄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财富。

48 535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