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名》的观后感(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电影《无名》的观后感(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电影《无名》观后感【第一篇】

大年初一,三年疫情之后春节档终于丰富起来。在仔细权衡票价之后,决定春节电影第一刷——《无名》。(盲猜宣发对自己的后劲很有信心,没有直面《流浪地球》和《满江红》)

对春节档的影片并没有做前期的功课,因此仅凭便宜的票价选了《无名》之后,电影初期是由这样的担忧的——万一先看的是春节档的地雷,好像有点丢脸。

但随着电影的推进,这种顾虑淡去,跟着情节开始在脑海中反复调用有限的历史知识,拼凑故事里面的时间线,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不禁感慨了一句“这电影未必一般人能看懂,喜欢。”尽管如此,情节依旧推进很快,满眼都是细节,不让你有推却的思考,就到了最后。最后,其实都看懂了。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大家相视一笑,这电影好啊,“很久没见这么好看的电影了。”

好看在哪?纯粹的感受是,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你都看懂了,而且还忍不住反复思考,有表象的时间线的反思,互相讨论,也有对那个大时代背景的思考。不像最近几年的贺岁档,总有一种,导演想说的太多,感觉总有些乏力。

喜欢这种电影,表达出来的小于带给你思考的,观众是一种满足感,延续感。而不是想要表达的远大于真实呈现的,把观众掉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

满足感何来?

片尾的字幕是绝对的大字报,顶天立地的白纸黑字风格,演员、职位一一出来,最耀目的是“编剧、导演、剪辑——程耳”,三者兼于一身,成就了浓烈的程耳导演的风格。

编剧——群像的多条时间线

在观后讨论的时候,尝试梳理时间线,发现也只有一些情节可以梳理清楚,还有很多是多条时间线的交叠。多条人物的时间线不陌生,很多大制作的电影都有在用。但不同的是,大型商业电影的多条时间线也会交叠在一起,成就故事的高潮。但是《无名》没有,主时间线就是抗战,一个1937年,一个1945年,相信这样的时间节点对于远离中学课本的人已经是个挑战。电影就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不同人的'职业、选择,拼凑交叠在一起,有时候是大画面,有时候是小人物的日常,再辅以跳跃的剪辑,带着你跟着画面走,总要想这个是什么时候,也最终拼凑起一个时代,交待了故事,立起了人物。而人物,正如片名所写《无名》,并没有突出哪个人,甚至一下子记不起角色的名字。电影结束,感慨的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大多无名。

导演——演技、运镜、语言、细节,都是风格

演技,几乎是顶配,相信大多数人开始都感慨王一博的资源好,可以有顶级配置搭档,会不会被大师吊打。实施证明,努力的人,经得起考验。整部电影,看老戏骨对戏,舒服。年轻一代,也顶住了同样的水准。

全剧在宣发主打梁朝伟、王一博、周迅的搭配,梁朝伟在听说是“陈小姐的枪”的时候有2秒钟的表情,很细节。结尾和“变态版失败的战俘”王一博飙戏,远眺的时候微表情,情不自禁的感慨,“戏咋这么多”,镜头一闪,果不其然,还有戏。

王一博在和未婚妻吵架之后的纠结、“我不开心”、战俘的变态笑,都值得剪辑出来细品。

全剧的女性角色,都是正面角色,相对层次不用很丰富,但是周迅抖动的眼皮,江疏影无神的眼神,都让整部戏非常完整。

运镜,每一帧都可以做大片的定格,尤其是三个男士在长桌两侧等电话的摆位和造型、王一博溅了一脸血的画面张力。还有很多时候用到的跟随的长镜头、对炸后广州的渲染,日本兵屠戮百姓之后,森林里绿意盎然的小羊。故事,被打碎重组,镜头成了另外一名角色,表达的比故事还清楚。

语言,粤语、上海话、普通话、日本话,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彼此都不需要翻译。开始,觉得是导演考虑观众观感。但是当梁朝伟跟森博之,说普通话,王一博对森博之说日本话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剧情用意——我用你更习惯的语言,只是我还愿意在你面前伪装。一个细节,在叶先生(王一博饰演的角色)当被“兄弟”问及“怎么了”的时候,第一次他放下伪装,用的是普通话“我不开心”,但紧跟着,收起情绪,用上海话聊天,直到听到“感情问题”,情绪再度濒临崩溃,但一直坚持用上海话对话。

服道化,都很棒,满满的`细节,男士的考究西服,其中不服不行,张叔平只给梁朝伟做造型(手动捂嘴笑)。女生都很漂亮,还各有各的特色。喜欢江疏影细细的眉毛,带着角色的犹豫和怨念。喜欢张靖仪的圆润,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

剪辑,每一个循环都将剧情向后推进一点点

整部电影的最初,是稍有不适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剧情,全靠猜的。剧情会在某一时刻回到一个原点,所以,前三分之一很难分清剧情顺序。不过,这种观感被9岁的儿子用一句话挑明了——“它就是每次循环,每次循环的时候都把剧情向后延展一点”。嗯,有道理。不知道是不是常看短视频的缘故,让小朋友看电影,这么没这么多试图解释的压力。

当片尾打出“编剧、导演、剪辑”合体程耳作品的时候一下子理解了。如此浓烈的个人风格,大致是导演在构思剧情的时候就预设的,编剧时就有剪辑的构思,导演的时候也有剪辑的思路。

思考

离开电影院,电影依然有后劲。中间有很多隐喻。

比如,关于殖民。“百姓和帝国之间,总需要一个中间人”,被殖民的国家,大抵都是被这套理论套路。但是,不把人当人,一定不可取。

最终,电影定格在“无名”“HIDDEN BLADE”上,电影还原了那个满目疮痍的祖国,讲了一群人的故事,我们甚至没有记住是张先生还是叶先生,但是记住了那个时代有很多无名英雄,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

以上就是《无名》的观后感,很满足,导演的想法,我们都接收到了,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思考,想二刷,刷故事的节奏,刷演技,刷细节。

这个春节档,值得去看。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第二篇】

年初一去看了《无名》这部电影,冲着电影的“悬疑”两字的标签去的。再者王一博作为运动行业的头部品牌安踏的代言人,了解其业务水平,也算是观察行业的其中一环。我本人对于所谓的“流量明星”既不喜欢也不排斥。只想谈谈自己观看完电影后的观影感受,可能会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首先是电影存在的几个大的无法回避的缺陷:剧情发展太好猜;作为以在豆瓣上被标签悬疑的电影(虽然我也不知道是谁打的),以及看得出电影整体的氛围都在往悬疑谍战上去营造。但可以被作为观众的我猜到剧情走向,我觉得还是挺失败的,当然可能也和观看者的阅片量有一定关系。到底是希望观众容易更容易看懂获得更好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还是需要观众需要反复观看反复的推敲。导演或许是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吧。还有另一个原因的就是王一博长着一张帅气的正派脸出演坏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好的悬疑电影一般都会在电影的前段出现一些暗示,这样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才会觉得合理,能够很好地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剧情铺垫不够的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只会觉得强硬或莫名其妙。《无名》给人的感觉就好是导演说王一博是好人他就是好人,剧情的翻转更像是强行塞到观众嘴里的白米饭,或许前面导演有进行暗示,我没有留意到,因为我的精力已经被导演机智的运用打乱叙事节奏来分散了。

悬疑电影不同与喜剧,角色行为和事情发展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才能说服得了观众,角色一些突然动作没有拍出剧情就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没有连锁反应的事情发生,就会给观众觉得“就这”?说白了还是缺乏信服力,个别幕戏你甚至不知道导演设置的用意,或是为了表达什么?改拍的没有拍出来,拍出来的又觉得多余。全篇没有一幕戏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正反派甚至看不出有正面的冲突。能称得上高潮的部分只是两场打戏(一场是王一博以一敌多日本士兵,一场是结尾的与梁朝伟的互殴),作为悬疑电影显然是不行的。

最后电影整体的`演员的表演方式,与程耳之前导演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可以是一脉相乘。角色全程都处于“端着”的状态。而且这种“端着”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非常刻意是装出来的。

不知道是不是学习的表演的方法不同的`原因,梁朝伟似乎无法很好的融入这种表演风格,对比他自己以眼神封帝的陈永仁一角,虽然台词也很少,但在里面的表现更真实,你能感受到是角色不太喜欢说话,但是一说话就会在话中掺杂很多的语气助词。或许是出于对话过程的不自然,在角色说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手部动作,但是呈现的效果也很僵硬,设计感也很重。

整场戏看下没有能让我更好看到王一博的发挥,有几个镜头中通过眼神的变化以及一场哭戏,只能说努力是有了,但未成大器还需要再打磨打磨。当然必不能全怪演员本人,也要归咎于导演对于角色“端着”的设计。

虽然大家都说这几年黄磊参加的综艺节目有些多,看到他容易跳戏,但至少在我看来在整部戏中他是最符合导演这角色设计的,或许也和他出身学院派的表演方式有关吧。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第三篇】

你开心么?你难过么?你压力大么?你生活的幸福么?车贷房贷孩子学习成绩恋人感情问题工作不顺等等等等,生活中大大小小乱七八糟的事时时刻刻牵动着你敏感脆弱的神经。

要我说,不妨在等一等,人生一路,除了生死无大事。在我们为一些事情困惑苦恼纠结烦闷的时候,可还记得距离我们不到百年的那个动荡不安、水深火热的年代。

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年抗日至此展开。那时候的人们啊,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你觉得他们会想除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事情么?会的,因为他们还有信仰!总有那么一批敢为人先的奋斗者么,在为未来而战,为人民而战,为信仰而战。举起枪扛起炮端起一切可以反抗的武器,势要把所有侵略我们的人赶出中国的国土。

可是敌人太强大,太无耻,太多,杀不完啊,怎么办?情报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间谍特务搞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派系互相试探互相派遣间谍安插在对方的阵营当中,谁也不知道哪个人是可信的自己人,哪个人是可恶的对方派来的间谍。你以为的汉奸也许他是一个顶级间谍,是一个宁愿被所有人误会也要为组织取得重要情报的无名英雄。他没有马革裹尸,也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的每一次试探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他的每一回传递都做好了暴露的准备,他的'名字你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他是我们的无名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

潜伏在敌方阵营的英雄们,每天看着敌人折磨诛杀自己人,心在滴血,脸上却只能微笑,有时候甚至还要跟他们一起杀,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今天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还是感情中的爱与不爱的问题呢?

除了生死无大事,活着就好,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逆风翻盘,当年日本人占领我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我们最后照样把他们打出去了,这才是逆风翻盘。

如今一点点小事就影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生活影响你的节奏,想什么呢,好好想想先辈们的苦日子吧,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英雄们吃树根,啃树皮,还要面对数倍敌人的追杀,他们尚且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们凭什么不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无与伦比的决心与坚定不移的信仰换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安稳幸福的新时代,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我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承载先辈留给我们的英雄之血和英雄之歌,积极向上努力生活,不辜负这个好时代,不辜负自己的。好青春!不要让英雄的血白流,不要让时代的风白吹,现在的我们照样一腔热血,如有需要,必将为国奉献,20年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五个十几二十岁的卫国戍边英雄们,他们告诉所有人,现在的年轻人照样可以勇冠三军。所以我们留着英雄的血,我们本身就是最棒的,不要因为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就怀疑自己,我们都是最棒的,不要因为任何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开心最重要,笑对每一天。

电影《无名》观后感【第四篇】

春节档的电影《无名》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打乱一切时间线,结果慢慢浮出水面。

说实话,谍战片电影是我第一次看,在印象中本应该紧凑且十分烧脑的,而这部无名却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文艺气息。有人在乱世中辗转寻求活路,有人在宴会场纸醉金迷。无数片段的无时间线剪切让一切越发模糊,前一个多小时我甚至肯定了这部乱到看不出来是什么电影很烂。但看完才恍然大悟。我对这部电影是十分肯定的,仅仅是一个眼神,传递的却是溢出屏幕的愤怒;一个微笑,带给观众的却是十足的恐惧;安静的餐桌,无声的硝烟却始终漂浮在上方。配上始终根据剧情变化而变化的。背景音乐,被爱人误解的无奈及愤怒,为了任务成功为了取得敌人的信任而选择隐忍的一切似乎都感同身受

这讲了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上海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系统,策反敌人,获取情报,诛杀汉奸,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直至抗战胜利的前夜的故事。直至结尾的那句:

“你为什么要杀她”

“因为她是共产党”

“我也是”

伴随着男主的枪响,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知道原来那个让我痛恨了一整部电影的反派助手是间谍,始终忠诚于中国共产党,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当时的上海处于一个“艰难时刻”,无数地下工作者前仆后继,用默默无名的奉献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游离在明暗交锋处,难辨敌友。在这部电影中,同时也展现了语言特色,其中不仅有普通话更是将粤语,日语融入其中。

并且,至于电影为什么叫“无名”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整个电影中从未出现过真实姓名吧,有的仅仅是“叶先生”“唐小姐”这样的称号。

就算打乱时间线一切终究会回到出发的地点。一切错误的非正义的革命战争也终会失败。

71 972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