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作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大学语文作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语文【第一篇】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重心在小学和中学,从小一旦没有受到好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大学阶段再开设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其实,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大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一直难以定论。工具性、人文性比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一直无法取舍。在本科院校中,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是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教育比例过大;高职院校则是恰好相反,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教育。现在很多大学普遍要求语文课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很短时间内很少课时下大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用,当然也不宜太脱离现实,不笼统讲人文性,如果脱离了生活,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大学语文定位目标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创新发展和继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是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旧的教材中,文章虽然老化,体现的思想虽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标性很明确,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它的优点——清楚。现在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还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选择有点乱,教学目标过杂,不明确清楚。当然,在教学改革中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相信经过磨合大学语文教材能使教学目标变得清晰。
三、总结
大学语文作文【第二篇】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探索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到了大二,开设了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应用写作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上岗位与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想摆脱教学困境,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文写作人才,是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新课题。高校英语教师只有按市场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
二、目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现状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是放在素质拓展课程来学习的,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等也影响着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1.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不够被重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还是更重视四、六级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课是作为公共课和公选课,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或者4学时,总共30或32学时,2学分。30学时对于内容丰富的应用文体来说是杯水车薪,理论讲授、作文训练以及讲评等难以兼顾。
2.学生写作习惯不好
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原动力,对写作课的兴趣不大,有的人甚至一提起写作课就头疼不已。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选择到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结果是,高校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不断下降,一些学生甚至连常用的请假条、自荐书都写不好。
3.教师应用文实战级力不强
攀西这种西部地区,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师,大多数是英语教育学专业毕业,未受过系统应用文英语写作培训,又缺乏实践经验,同时还缺乏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只能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结合者少,课堂教学机械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一到批改作业时间,一看到那错别字、病句就想发火。
4.教学方法和模式简单、陈旧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实用性的本质属性,缺少实践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训练极少。由于学生很少社会实践,课堂中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
5.教材编写滞后
目前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材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材编写模式基本都是从应用文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到文种的写作结构、内容、写作要求等,没有新意。第二,目前写作教材仍以纸质教材居多,多媒体教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三,大部分教材案例与现实极不稳合,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措施
1. 创新教学理念
打破传统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精讲多练、互动教学、理论结合实际等方式组织教学。
对专业课老师应该从专业水平、职称等级、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相对稳定的专业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教师队伍,提高了大学英语应用写作的专业能力。
2.整合教学内容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及水平差异,以实用为目的,有重点、有目标地确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未来工作所需应用文知识的能力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以适应未来工作需要为前提,确定各专业所应掌握的应用文文种。将实用性作为出发点,学生就会认真去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教学目标自然轻松实现。
3.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教材来模拟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教材内容蕴涵了丰富的情境,因而并不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定位。
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如采用PPT课件形式,增加英语语言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形象性,更好地展现知识面和知识侧重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情境。
接触生活,体会情境。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自身成长的需求,借助现实生活的情境与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成长的需求凭借客观现实生活情境来教学。有了情境做前提,学生大学英语知识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4.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培养长效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是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英语写作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用性的问题。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手段也要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评价应该创造自由、公平、民主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以教师为主,专家、学生共同参与,使英语写作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学生交流的场所。
四、结论
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无论从主旨的确立、材料的积累、选择、使用到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表达,还是从信息的选择、利用、传播,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经过完整的系统训练,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具体的讲授内容,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和社会、单位岗位的需要,设计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陆雷娜。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王宁。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英语,2008(9).
[4]李肖飞。高校写作课教学策略谈[J].教育探索,2007,(10):56-57.
[5]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
[6]王玉杰。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端困难报,2008,(9):105-107.
大学语文教材【第三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美文化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
一、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方针的确立,大学英语改革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如今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旨在培养英语学习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一套集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若读者细细翻阅该书,就会发现本系列教材书不仅秉承一贯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学习技能,而且弥补了作为非英语专业用书中可能会遗漏的英美文化知识的介绍,如英美文化、历史、地理、人物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知识的链接。这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使他们在日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使用英语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日后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英美通俗文化的展现
《新视野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视野》)充分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其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产物展现在文章之中,引发其共鸣,使之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目的。
如《新视野》(第一册)第二单元“Deep Concern”,描述的就是当前热议社会话题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中15岁的女孩Sandy扎耳洞、化浓妆、听摇滚乐、穿奇装异服、不听父母管教,简直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这样一个人物让学生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原来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家庭关系也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家庭类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甚至爆发了激烈的辩论,整个课堂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话题对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作用。通过最后总结,学生发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不仅是我国父母、孩子关注的话题,整个世界的父母、孩子双方都需为之努力奋斗。
再如《新视野》(第一册)第七单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文章中竟然还提到了中国孩子喜欢吃的美国快餐肯德基炸鸡块。学生们都知道肯德基这种食品,但是一旦问及它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史,大家就知之甚少了。所以这个时候适时地将美国餐饮文化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并且主动参与的热情也会高涨。而课后有一项Online Resources把相关的网页也列举出来,方便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可谓非常体贴周到。
三、英美社会文化的体现
“The Trashman”来自新视野(第一册)第六单元,讲述的是一位垃圾工的故事。文章中一段话让中国学生感触到中西方职业地位的差异:
“...‘Listen,lady,I’ve got an IQ of 137,and I graduated near the top of my high school do this for the money,not because it’s the only work I can do’...”(第九段第三行)
让学生感到诧异的是,为什么做垃圾工可以make money(赚钱)呢?原来,在西方做体力劳动的人较少,因此像管道工、垃圾工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多劳动的前提下是可以赚不少钱的。
美国人留给学生的感觉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开朗、乐观但散漫、时间观念差等。而“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一课的学习(出自《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为美国人正名。原来除了以辛劳、认真、视时间为生命而闻名世界的日本人和德国人之外,美国人也有紧迫的时间危机感。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以往供英语学习的教材僵化死板,只就语言点的讲授而学习,这样的教材只讲皮毛,不能深入考察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语言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将语言应用自如,在文化交流中不犯错误。
四、英美历史文化的展现
《新视野》(第二册)第五单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中提到了一种名为Prince Albert(阿尔伯特亲王)品牌的香烟。而Prince Albert正是Queen 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学生们虽然对于英国历史并不太了解,但是大概都知道英国历史中有一位杰出的女王――维多利亚。利用现有知识做基础,再加上教师之后的补充,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英国十九世纪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个知识点扩大,再延伸,学生的知识就由点及面了,日后还会形成立体知识,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材的设置应充分关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要把课本和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将文化元素加以扩大,使其全面完整,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这应该是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语文教材【第四篇】
[关键词] 英语教材编写;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人文性;《大学英文选》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54?04
近年来,英语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不断繁荣,各类教材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新思路,也丰富了教材使用的选择。但是,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充分彰显专业人文性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已成为国内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教材是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核心材料,而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各种目标要求编写教材,其选材取向直接关系到《大纲》规定的各种语言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等目标能否实现,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文秋芳提出了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三大原则[1]。庄智象则指出现有英语专业教材中对人文科学和文化重视不够的倾向[2]。这些论述,阐明了当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包孕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对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具有较普遍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分析《大纲》教学要求的不平衡性以及教材编写过程中盲目的需求分析给编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一本民国时期编写的英语教材为例阐述英语教育人文性内涵如何体现在教材编写选材中。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及相关问题
(一)教学大纲
《大纲》开篇指出,《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是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依据。这要求《大纲》确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必须在教材编写中予以体现。《大纲》确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3](1)。客观而言,这样的目标描述是比较全面的。
就具体的教学要求来说,《大纲》对各类专业技能如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又按级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在文化素养方面,《大纲》仅要求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3](1)。比较《大纲》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可以发现它们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前者条目清晰,层级分明;后者则笼统含糊。《大纲》仅指出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概况,学习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较强的创新意识,至于“文化传统”“人文知识”等究竟要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大纲》则语焉不详。从开设课程来看,专业技能课课程类型丰富,学时较长,体现人文素养的课程除了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少数课程外多数被列入选修课,而通观此类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多介绍说明,少思辨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诚然,关乎语言本体的知识和技能,在教材编写中须充分关注,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多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对人文科学和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要求上的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纲》较高层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不容忽视。此外,从教材编写者角度来说,依照《大纲》描述的语言本体结构特点进行选材编写,方便按部就班,易于操作。相反,要将文化素养这些高层次目标内容全面落实在编写中,则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编者自身视野开阔,人文素养深厚,语言功底扎实,这样在选材时方可博采人文精华,集成学习精品。
毫无疑问,包括教材编写者在内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在这一问题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编写者在选材编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兼顾基本功、知识面、能力及素质各个方面,做好各阶段各方面统筹考虑,在选材上要既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又认真挖掘较系统的人文科学素材,力争每篇选材“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帮助实现技能训练融入文化教学,实现《大纲》规定的各级培养目标。相反,若编者畏难怕苦而避重就轻,或缘于自身学养所限缺乏甄别眼光,则无法汲取真正的人文精髓,仅会炮制一些新的大众读物,其结果也必然是昙花一现,不能成为教材精品。
(二)学生需求
大学语文【第五篇】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达成普遍共识,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关于这一困境,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学者认为,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三、人文教学是“育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机性、整体性,同时也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的有机性、整体性。文化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存于一个紧密的整体之中,远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无论是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义。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而言,可以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明智地确立发展的目标,审慎地选择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地谋求和掌控发展的结果……对社会而言,大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会,社会将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价值和追求,将得到更好的尊崇、维护和实现。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无疑仍是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的内容,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以中国历史上先贤的名篇为主,科目涉及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历史、法学等。
四、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因为大学语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实现途径。“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当然也运用形象思维,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则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更多地应用直觉感悟的方法,并获得上佳的效果。因为,“思维并不都是逻辑的,还有直觉的、感悟的,直觉感悟是靠近心灵的一种思维。”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五、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陈寅恪批评说。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换而言之,中国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是曾经确立了人文教学的。现在,已到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恢复和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王宇,王文玉译。森?A?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江晓原。人之上升(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霍尔?S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泰勒?E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奇思的妙想作文(4篇)
下一篇:红月亮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