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学语文(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学语文【第一篇】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达成普遍共识,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关于这一困境,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学者认为,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三、人文教学是“育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机性、整体性,同时也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的有机性、整体性。文化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存于一个紧密的整体之中,远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无论是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义。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而言,可以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明智地确立发展的目标,审慎地选择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地谋求和掌控发展的结果……对社会而言,大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会,社会将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价值和追求,将得到更好的尊崇、维护和实现。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无疑仍是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的内容,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以中国历史上先贤的名篇为主,科目涉及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历史、法学等。

四、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因为大学语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实现途径。“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当然也运用形象思维,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则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更多地应用直觉感悟的方法,并获得上佳的效果。因为,“思维并不都是逻辑的,还有直觉的、感悟的,直觉感悟是靠近心灵的一种思维。”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五、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陈寅恪批评说。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换而言之,中国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是曾经确立了人文教学的。现在,已到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恢复和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王宇,王文玉译。森?A?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江晓原。人之上升(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霍尔?S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泰勒?E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语文范文【第二篇】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和内化论。中介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在低级生物(如听觉、嗅觉)的基础上产生,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人是运用符号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重组低级生物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大部分属于自动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射),这种控制使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是自觉而有意的,以间接地调节与他人、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符号工具包括数字、计算系统、音乐、艺术成果、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通过社会互动,语言符号才开始在行为中由外到内发挥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将自然的心理过程转化为高级认知功能。中介的一种形式是调节。调节分成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指个体直接受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调节指儿童的思维和行动依靠成人的语言;自我调节指儿童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行动。

在二语学习中,他人调节指学习者在老师、父母、同伴等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协作式交谈的学习;自我调节指学习者具备了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是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中介过程,依靠面对面的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内化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从社会关系或更具体说是社会相互作用逐渐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的过程,并使个人掌控自己的大脑。维果茨基指出,内化过程是从人际活动的心理间平台转化成个体的心理内平台的过程,内化是通过模仿机制形成的,内化的关键在于人具备模仿他人有意识活动的能力。但这种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受制于社会文化调节,只有当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交流或者在自我话语中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话语时,语言输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Thorne,2007:201)。社会文化理论还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较重要的是最近发展区和搭架子。

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发展区可以:(1)在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互动中,能力通过社会互动转移给新手;(2)在新手与新手的互动之间,能力相当的同伴通过合作、讨论得以构建(Donato,1994)。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所创建生成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由教学动态来决定,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向前发展就是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过程。继而他发现,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要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儿童或专家——新手的协作的行为。儿童或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可以通过谈话借助对方给予“搭架子”的帮助获得期望的结果。儿童或学习者通过专家或较成熟者进行协作式交谈,实现共同理解而最终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Wood等认为支架式帮助有以下六个特点:激化完成任务的兴趣;简化任务;维持任务目标的方向性;突出任务的关键特征,以及目前任务完成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控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两大学派: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二者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和哲学倾向都不同。一般来说,通过分析事物对立面,更能认识事物本身。这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这里谈谈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在语言观上,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社会文化派则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谈,无法分割,存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在学习观上,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学习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输出,逐步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社会文化派则认为学习是社会参与的结果,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料。在研究对象上,认知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第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习得,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习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点在于社会/互动因素及其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认知派认为学习的最终状态是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目的语水平或者出现僵化现象;社会文化派认为语言学习没有最终状态,学习者永远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在哲学倾向上,认知派主张现代派观点,坚持人和社会环境互为独立实体的二元论观点,认为无论社会环境因素发生多大改变,二语习得终究是心理过程,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不会引起习得方式大的变化;社会文化派主张后现代派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对二语习得起着根本性而不是辅的作用,人类心智机能的起源和发展都包含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之中。

社会文化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

充分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前述内化论认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完全依靠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批评认知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而强调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类心智机能的起源和发展都包含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之中。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充分学习中外优秀文化,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加深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这对内化学生学习能力有益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语句隐含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意图,掌握语篇结构,真正学会英语,有效提高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参加用英语做事的社会实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中的核心作用,把语言习得看作是将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Lantolf&Thorne,200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参加用英语做事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模仿地道的英语。只要我们指导学生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就会找到许多用英语做事的社会实践,比如到在本地召开的涉外商务洽谈会、博览会、体育比赛中做翻译助理、志愿者,到外国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兼职,主动找外国人交流,在网上和外国人聊天等等,方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前所述,维果茨基认为,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是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刚学到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及时运用。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过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哪些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制定及时循环,及时复习的计划。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一步一步稳固形成,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引导学生协作式学习前述搭架子是通过协作实现共同理解而最终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协作可以是成熟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也可以是学习者之间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与学生的协作,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困惑等等,也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教学安排,相互沟通,协作学习。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协作学习,互相请教,互相探讨,顺利地从他人调节过渡到自我调节。只有完成这一过渡,学生的英语学习才会更轻松,效果才更好。#p#分页标题#e#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第三篇】

关 键 词 作文;教学;读写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语文就是由语言和文字组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我们课程的基本要求,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的半壁江山。

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简单地说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其实,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经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联动,它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一、要做好读写结合,关键在于积累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积累一些词语、诗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要求能积累一些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则要求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背诵优秀诗文60篇,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积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及读写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1. 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优美的词句段一般来自美文。因此,不管是教学教材内安排的美文还是指导学生欣赏课外读物中的美文,我都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感悟遣词造句的美妙,在欣赏的同时加以积累。

2. 典型结构样式的积累。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离不开按时间、方位、事情发展顺序等方法来组织材料,构段方式也离不开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因果式等几种。这些典型的结构样式,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为习作做好铺垫。

3. 生活素材的积累。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走进生活的习作才是鲜活灵动的。课程标准中对每一学段的习作都提出了“留心周围事物”并“乐于表达”的要求。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来自周围的生活,包括人、事、景、物等等。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并长期注意细心地观察和积累,才能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

二、要做好读写结合,重点在于模仿练笔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1. 仿句式。主要是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 仿顺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 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科学施练,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绽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作文教学,抓住读写结合的最佳训练点,既顾此又不失彼,既注意向学生传递知识,把好语言吸收的过程,又顾及到吸收的终端目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明。 读写结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导学,2017(2).

大学语文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汉语言是我们文化教育的摇篮,大学汉语言外文学的教学更是担负着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重任。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言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也都开始关注汉语言以及汉语言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大学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所以,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教师队伍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而且教学水平也不在教育水平的前沿,这也就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的语文教师是由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充任,由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在教学中的要求的综合性不足。同时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低,以至于相对的地位也就比较低,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的师资团队不足。

2、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主要就是因为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师资力量的缺陷,在汉语言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整的教研组和相关的教研管理人员,教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对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的汉语言的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自己还是通过书本沟通,网络和多媒体更新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

3、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兴趣

语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所以,已经对语文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也就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还有就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像其他学科的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内容比较枯燥,而且书本上的知识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小说,或者是用睡觉来打发时间,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胡乱的抄写来应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是在所难免的。

1、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地位

要想有效的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对大学汉语言文学进行重新的定位,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大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还有就是大学汉语言文学担任着陶冶情操、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使命。所以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被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2、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得主要领导者,他们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大学老师也要经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考评以确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

3、加大新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出现,大学汉语言文学也应该走上一条更好地道路。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和电视媒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观察和了解的事物也比较广泛,以至于他们更倾向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和多媒体也就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片以及动画更方式来更好地演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但是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转变这种思维。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而汉语言文学也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讨论和辩论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种汉语言文学学环境的意识,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与老师互动,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比如说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来进行演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把握大学生心态有效实施教学目标

在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大学生经常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大学的课业重,而忽略了对汉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够在一夜之间,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得到大步的提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汉语言教学者就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态,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平衡这种心态,不断的开展有利于这种心态的教学活动。

三、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明精神已经越来越不被人所重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只是注重对时尚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而忽略了传统的民族精神。而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良好的向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大学语文教材【第五篇】

关键词:语言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大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基础知识”的编写,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上。那么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就要兼顾到文、理科各专业的学生,教材编写的内容要具有“普及性”,要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觉得“有用”,真正体现其“实用性”。下面我主要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基本的语法知识

现在的高中教材几乎都已经取消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内容,有的教材即使设计到语法知识,也是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出现,高中课堂上一般也不再讲授语法课了,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甚至连基本的句子主、谓、宾都不知道,词类的划分更是不清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知道一些汉语语法知识,那对于我们理解英语语法也是很有帮助的。有了这样的“实用性”,学生也会更乐于去接受相关的语言学知识。

(二)应用文写作

目前,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注意到了这一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用文的写作。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在编写这一块内容时,应该涉及到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规范、要求等各方面,每类应用文,最好都配以经典范围,以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三)普通话训练的基本规律

《大学语文》课一般都在大一新生时开课,而大一新生刚入校,都要面临普通话训练的问题。大学生最后毕业,文科至少要达到二甲,理科至少要达到二乙。然而大一新生刚刚入校,刚刚离开家乡的高中,方音还很重。各自交流的时候,可能还是用方言进行交流。方言不好懂的,甚至会影响到彼此间的沟通,也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些大学,在新生刚入校后,会安排一些学生专门“抓”那些讲方言的,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讲普通话。学生自己也想讲好普通话,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普通话的过级考试。但刚入大学,普通话该怎么学,学生还是很茫然。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普通话训练的规律性知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普通话的方向,这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大学语文》。

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诗律、词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学生会问我“古诗怎么作?词怎么作?”很多学生想要学生学着作诗、作词,但苦于不了解相关的诗律、词律,所以不敢动笔。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古诗词更是韵味十足,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如果新时代的学生也学着去作诗、作词,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传承我们的古典文化。

(二)汉字的构造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有楔形文字、玛雅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和玛雅文字已经不在使用,但是我们的汉字一直流传至今,其生命力之旺盛是别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古文化基本知识,有很多就蕴藏在我们的汉字里。例如“好”,有子有女谓之“好”。又如“奸佞、嫉妒、婢、奴”等这些词,几乎都有一个“女”部件,体现了汉字的性别歧视。也体现了古时候女子地位的低下。

三、结语

65 2808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