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1

最近又读了一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因为它从某种理念上启发着我。举个例子,在选煤厂中双系统很多,但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两个配置完全相同的系统,其中一个系统正常,另外一个系统有问题,思来想去都找不到问题所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被“卡”住了。

这本哲学书很好的剖析这种情况,并提出了“良质”的概念。拥有良质,就不容易被卡住。

平常有人问我一些选煤的问题,希望我给出第一怎么做,第二怎么做,第三怎么做。简单问题一句话就说清楚了,然而很多情况下我是回答不了的。其一,我对大多数选煤问题一窍不通。其二,我的经验十分有限。其三,提问者对问题的描述十分有限,有可能提问的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想简单谈谈《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对我的启发。我是如何转变工作态度的,从而避免被”卡“住的情况。蓝色内容出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

在这里要提到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熄火了,然后又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熄火了,之后,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熄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合理的推断。发动机熄火是由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控制的,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要解决一般思维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要通过你的观察和手册当中提供的结构,不断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此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这种交织混杂的正确顺序,如果正统化,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

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你先拿出一个笔记本,把所有的状况都写下来。因为复杂问题面前,很容易出现混淆的状况,很难单纯通过思考得到答案。这就好比你做一道几何题,坐着不动很难得出答案,但你在纸上划划算算,你就能得出答案。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往往就在你写下来的时候,解决的方法就浮现出来了。这也是我写作的核心原因,即帮助思考。

以上是我从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出现开头提到的“卡住”的现象。这也是逻辑的弊端所在,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它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要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

所以,我认为“卡住了”的毛病中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传统的理性坚持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它将实事分为主客观两种,为了要得到真正的科学研究结果,就必须这样划分:“你是技术人员,它是摩托车。你和它永远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使用这个技巧,使用那种技巧,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结果”。

用这种二分法来修理摩托车,听起来似乎错不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它了。但是,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这是将人为的解释附加在事实上面,而永远不是事实的本相,一旦人们完全接受这种二分法,那么原先技术人员和摩托车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技术人员对工作的感情,就被摧毁了。传统的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把良质摒除在外,一旦卡住了的时候,任何主客观的事物均无法像良质一样,告诉你该往哪里去。

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内心会真正安宁。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和自己的工作疏离。优秀的技术人员就不会如此。如果他对手中的工作很感兴趣,他就会沉浸在工作之中,而不会产生主客观之间的对立。然而在科学界,因为传统的二元化观点,人们就很难产生这种心态。

因此,在我们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也就是达到了“良质”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很难会被卡住,做到物我两忘,好比古代剑客的最高境界“人剑合一”。

当我门真正关心工作时,看到的内容就不一样。比如检修原煤入选皮带时,有可能因为几个毫米的误差,导致设备磨损的加剧,进而增加了原煤入选皮带故障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整个洗选的停止。当真正关心工作时,你眼中的一颗螺丝钉就不简单是螺丝钉了,它与其它部件一起完成一组功能,而此功能关乎最终的生产系统。

逻辑是将主客观分开,它摧毁了主观参与者的感情。而良质则是主客观的统一,它强调的是工作与自己不疏离,在主观和客观之间达到“物我两忘”,在工作的时候让创意、发明、直觉、想象变得流畅。因此,不论是修摩托车、还是修离心机、还是画图做设计,达到物我两忘、感受到心流,感觉到良质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另一种境界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2

原创: 中原小伙

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禅怎么与摩托车维修放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本哲学书,禅代表的是感性,唯心,摩托车维修代表的是理性,唯物。千百年来,唯心和唯物都是对立的二元存在,而本书的作者,却尝试将二者连接起来。作者通过一次摩托旅行来逐步展开论述,并以摩托车维修的大量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完之后收获很大。

1、   摩旅

看了此书之后,对摩旅会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作者和孩子一起长途摩旅的经历对我有较大的影响,我在看了此书之后,带着女儿们开始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这本书写于四十多年前,现在的摩托车和旅行用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摩旅的意义,仍然相同。

2、   教育

作者就是在当老师的时候发现了难题:修辞学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些公式化的具体规则去衡量判断,按照总结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写不出来伟大的著作的。既然如此,教授这些修辞技巧的意义何在?方法是否合适?为此,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创新(不给评分),并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诸多思考和评论。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都是在通过理性来分析我们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既然世界不是完全理性的,那我们只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认知就有问题。

因为作者是教授修辞学的哲学家,书中有很多优美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比如:

如果你对事情完全有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任何想要以及为荣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他,而想去做别的事。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不见了。(我在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感觉)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魂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

比如说,物理定律、逻辑学……。数的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了,所以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真的。

地心引力定理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魂!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地心引力的确是存在的`呢?

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较正统的说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

(我第一看到对鬼的这种论述,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理性教会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

真理的陷阱和二元论有关。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根据传统的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

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妆过的定义。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更先进的。……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它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方便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高等复杂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上,我们发明了许多事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音乐、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称这些为模拟实体。而他们的确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说服孩子相信它们是真实的。然后把不接受这套理论的人丢进疯人院里。

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如果下一个世纪科学研究的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很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那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本来我想在读后感中把这些句子都摘抄出来,但太多了,还是看书吧。

3、   良质

作者认为,感性和理性这二元之间是通过良质相连的。什么是良质呢,作者认为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下面是对良质的一些描述:

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

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较少接受正规的训练,没有让文化渗透他们的心灵。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在良质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人们对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良质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

根据我有限的理解,我觉得作者所说的良质,非常像我们通常所谈的直觉。

1篇好文章、一副好画,我们看了会觉得真好,虽然我们可能说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这就是良质,这就是直觉。

4、   卓越

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卓越”这个词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当我想表达这样的一种优秀时:这种优秀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努力,来自于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我用的词就是卓越。而书中,也用了这个词。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

卓越,就是良质。

看来我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与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获,比如维修摩托车的方法,工具,我是看了此书才知道冲击螺丝刀这种工具的,还有露营的一些知识,摩旅的一些知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古典和浪漫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等等,因为我的哲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我而言甘之如饴。尤其是书中对鬼的论述,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论述,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把沙子的比喻,都让我耳目一新。

不论你是否喜欢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3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1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4

1、

想起《和夏末的500天》这部电影。

初看时,自己还未恋爱过,觉得逻辑混乱,是垃圾。几年后,尝过恋爱的滋味,再看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字的评价:神作。

从那之后,凡是我看过的好书、好电影、好电视剧,会给朋友大力推荐。感觉不好的,都告诉自己:阅历不够没看懂。

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是这种感觉,没有看懂。

2、

没看懂的原因,在于本书的核心是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什么是良质?

良质这个词,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猜想译者可能也思考很久,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对应,所以自创了一个词吧。

我想起许多不开心的阅读体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认识的词太多。或许,许多专业的书籍本就不是给门外汉看的。

关于良质的探讨贯穿全书,并且通过一个叫斐德洛的人的遭遇来展现。

作者对斐德洛的遭遇描述的十分详细,包括所有的对话,甚至心理活动。让我很是奇怪。

最终作者明白过来,斐德洛是他自己。所有的遭遇,也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曾经崩溃过。

我也很崩溃,因为一个陌生的词,我一直在寻求一个完美的解释,想弄懂它的含义,可到最后也没有得到答案。

3、

辉哥说,这本书最精华的地方在250页到295页(大致)。

我现在明白原因了,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最有感触。这部分讲了进取心的陷阱及应对方法,有点像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清单。

然而,我并不想讨论具体的内容,我想谈谈读书的方法和心态。

辉哥倡导速读,还专门写过10倍速读法,他能利用周末半天读完2-3本书。

我读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大约用了8个小时,方法是最笨拙的从头读到尾。

两种方法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但是,硬要比较的话,我们会更倾向于速读。为什么?

因为效率更高。

没错,不知什么时候,效率成了我们永恒的追求。

4、

读书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

如果为了数量,那么效率高是合适的。如果只是收集知识,那么适当的速读也很不错。如果喜欢读书的状态,那么速度则是一个无关变量。如果因为知识焦虑,那么任何方法都无效,解决的办法只有改变心态。

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芒格也说过,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聪明一点就够了。

读书,读就对了。和写作一样,不需要想太多,写就对了。

这两者的结合——写读后感,也不需要什么范式和标准,像我这样,就对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5

岑孟棒,猪一样的男人,写着猪一样的散文,以为文学是绝色美女,所以一心想爱,虽然懒散却写了不少的文字。最近拜读于他的哲理性小说《禅与摩托车修理》,据说这个猪一样男人的智商竟然能把测试智商的机器震破,原因是机器超负荷运作,思维的跳跃让我忽然的觉得我无法按常理思索;或许是我智商太低??但是我的想象力足够的丰富,以至于某人一直关切地说:不要多想,慢慢来哈!

但是这个猪一样的男人写的文章我还真不知道怎么的悟出他的前因后果,他能把疯狗群殴和克林顿在白宫演说归为一类,说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用嘴巴干活的,我滴个神啊,狂冒大汗……但也有区别克林顿现在下岗了,没机会再去白宫耍嘴皮子了,而疯狗想什么时候群殴就什么群殴,这是职业与业余的关于,不能马虎。

再来说说这个禅与修摩托车,话说一代禅宗达摩,出家后云游四海时骑的就是本田125,汗哒哒地,这哪跟哪啊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云游就是腾云驾雾,这一味的证明我的智商忒低,缺乏想象力罢了。接下来设想一下:某一天一个小后生骑着雅马哈狂飙,突然交了狗屎运,发动机熄火了。小后生跳下摩托车破口大骂:王八蛋这轮子怎么不动了呢!这时一边的一个秃头(许多年以后才知道他叫达摩)说:非轮不动,实乃施主心不动也。其不知小后生正在气头上,冲上去一记右勾拳,乃不知达摩施展凌波微步不及,当场口吐鲜血,几颗大牙摇摇兮欲坠,达摩修养再好也难招架这个突如其来的一拳:小朋友你怎么乱打人呢?你打人什么地方不好打怎么偏打脸呢?你看这牙……这时小后生说了一句决定达摩一生政治方向甚至影响到后代子孙的话:老头,不是你的牙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达摩非但没生气,反而一跃而起握住小后生的手说:孩子,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啊!忽见达摩蹲下身,摆弄起他的雅马哈来。在这里其实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就是所谓的禅与修摩托车的关联:1、修理更接近思考。

2、骑只是一种现象,一种对物质的使用;而修,更触及物质深处,即有精神探索之意味了。

3、这就是所谓的禅悟。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我们平时脑子思索的事情,达摩把雅马哈给修好了,这个不需要跳跃性的思维,但是在这之后达摩却情绪不稳定了,看看他的诗;

引擎熄火,心中有魔。

认识蹉跎,后话莫说。

走下摩托,立地成佛。

牙齿脱落,总成正果。

看到此诗就知道达摩是会作诗的,不过后来好像没看到他的诗集,或许这就是诗与禅是无缘的。

再看下达摩的感情诗:梦里寻你千百度,

疑是嫦娥伴玉兔。

徘徊墙边几百步,

一生最恨铁窗户。

此诗的标题竟然是“爱情与国民生产总值”我不知道我是怎样地笑着打出这些文字的,达摩一味的回避着爱情,不是爱情有毒,而是……在达摩家附近有一座豪宅,达摩感兴趣的不是豪宅,而是豪宅旁边的一间小屋,达摩是单纯的,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小屋中住的是一位千金小姐,因不屑豪宅内的珠光宝气庸脂俗粉,便另辟一间作为香闺书房。达摩甚至能够想象在书香漫漫的房内,小姐一个人挑灯夜读。于是达摩害了相思,整日整夜的在小屋旁溜达,只恨小屋的铁窗户太高又太牢靠,情愫在心头缭绕,飘出来就成了上面的这首诗。

后面事情的发展和转变是我们这些思维不跳跃的人士所鄙夷所思的,因为它太有偶然性与喜剧性,有一天达摩无意间听别人说起那个豪宅旁的小屋,其实是一个精致的猪圈。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致命的,对我们这些按忽平常思维的人来说只是个笑话而已,因为我的智商忒低了,狂笑一下悟之:达摩看破的不是红尘,只是那扇窗户而已。

禅说:对红尘,首先要看破,看不破的话,就忽视它,再不行,就藐视它,还不行,那只能无视它的存在了。这就是最高境界了。

71 1856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