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1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是哪呢?对了,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草原的位置)昨天我们通过图片去游览了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大家喜欢吗?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草原的真实写照。那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草原美在哪里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谁来告诉老师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在哪呢?(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是什么?(广阔、美丽、欢腾)哪些段落写草原的美丽广阔?哪些段落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3.汇报:(1) 草: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句话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师:你还从哪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2)湖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三、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现在阅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草原》优秀教师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草原》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草原》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音乐)第二册第五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对比教材的学习延申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教材的延伸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同时通过歌曲的演唱、舞蹈、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其对音乐的兴趣。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技能目标: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良好的乐感。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模枋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 (本节课设计:以音 开发形体姿态中的教育因素,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唱”和“跳”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琴,舞板

学法指导

以学生学

课堂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二)认识草原

(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并结合介绍过程渗透进节奏练习,引出蒙古舞)

1、复习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引出美丽的大草原。(1、通过聆听说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2、对学生演唱作一定的指导。)

2、师生讨论蒙古族、草原等情况,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1)提问:大草原上住着什么人?结合图片

讨论小结: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他们住在蒙古包里,爱喝牛奶和奶茶,爱吃牛肉,烤羊肉等。(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初步认识)

(2)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爱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师)我们一起来射箭(生)嗖O嗖O

(分部练习>边做边念引出蒙古舞蹈)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三)草原的舞蹈

(通过欣赏并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并自然的引出歌曲。)

2、学习蒙古舞蹈分解动作。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试范蒙古歌舞。请同学来学学蒙古舞的一些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兴趣)

3、教师舞蹈表演。(通过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生共同舞蹈体验。(把歌曲音乐和舞蹈结合,进一步把学生引入蒙古音乐舞蹈之中,让学生愉快的在音乐和肢体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舞蹈引入歌曲,教师范唱歌曲。(引出歌曲)

(四)唱草原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琴伴奏范唱。(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从而达到师生的音乐共鸣,即教师在范唱,学生跟唱。)

(2)师生一起听琴分句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反复练习达到背唱。

(五)创编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集体创编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演。(一年级学生音乐表演技能,经验积累较少,能力有限,因而这一开源环节教师首先为他们的创编作适当的指导。)

(2)集体创编。(因一年级学生缺少创编表演经验,还不能一短时间内创编整个节目的能力,因此在这里采用了集体创编的的方法。)

(3)学生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六)课堂小结。

本课优势

1、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歌曲舞蹈都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喜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愉快的参与学习。同时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学

3、以音

4、教学环节连接自然。

《草原》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 勒、 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 勒、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C. 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 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C.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学着用这样的方法

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

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

(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

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16 3222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