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草原》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一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

(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

(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涌现。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涌现,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草原》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2、聆听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3、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活动,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培养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能力和感受能力。

2、创编表演歌曲。

设计理念: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内蒙古,对蒙古族不是很了解,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就更不熟悉了。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感受、理解和体验蒙古族歌舞和蒙古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课堂上我以“到辽阔的草原”为主线,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表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演唱实践活动中通过集体舞等手段,逐步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学生做律动进教室。(学生根据乐曲情绪做扬鞭催马动作)

2、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

1、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乐曲太好听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是哪儿呢?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蒙古族人民歌舞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想法。(生自由发挥想象回答)

3、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蒙古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在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他们都非常热爱绿色的大草原和可爱的家乡。今天咱们就来学唱一首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展示大歌谱)

三、学唱新歌

1、播放歌曲。

2、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3、学唱简谱,注意音准。(小组合作学唱简谱)

4、教师用电子琴演奏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学生跟着琴声用“啊”来哼唱)

5、让学生自己填加歌词来演唱。

6、请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一遍,教师指出不足的地方,并给予鼓励。(演唱时要注意身体放松,咬字清晰,用活泼、愉快的心情来演唱)

7、师;同学们唱的好极了,老师为你们鼓掌,想再唱一遍吗?(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把歌曲唱的更动听)教师可以用碰铃给歌曲伴奏,活跃学生的演唱情绪。

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表演你们想试试吗?

四、编创活动

1、给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歌曲伴奏)

2、创编歌舞。(学生分小组进行创编舞蹈,发挥自己的才能)

3、评比。评出最优美的动作,大家进行模仿学跳。

五、合作表演

1、师;同学们刚才发挥想象给歌曲进行了伴奏和伴舞,表现非常出色。下面就请出我们班的“小歌星”来演唱歌曲,我们进行合作表演。

2、教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

六、音乐游戏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比比谁的耳朵最好,模仿的最像。

2、多媒体播放汽车、轮船、动物、交通工具等发出的声音。(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来辨别,并说出是由什么物体或动物发出来的?模仿一下,看谁模仿的最像)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今天很荣幸跟你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上游玩,我看到了你们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你们给蒙古族儿童带去了欢乐、带去了幸福,有了你们,广阔的大草原将会更加美丽、欢腾、富有生机。

八、下课

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草原教学设计【第四篇】

之六

禹城铁校 张小泉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16 567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