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实录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实录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修改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剧小表演。

四、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五、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自相矛盾》教案【第三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自相矛盾》教案【第四篇】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自相矛盾》教学谈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了困扰于每位语文教师心中一个很头疼很棘手的问题。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在洪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就将这则成语故事的教学目标拟定为: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智慧的生成,是学生智与知、智与情的多向整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课堂中的老师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增长过程。学生学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发现,在充分的读书体验、行为思辨、互相启发、积极思维中增长自己的智慧;而老师也充分经历着一场用心倾听、适时启发诱导的积极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型对于情感体验课型是一次丰富,更是一次挑战!

教什么既已确定,怎么教,即教学目标的一步步展开实施,这又是重点所在。学生的智慧不是教出来的,或是几句言语所能给予的,这只能是他们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一点点形成、一点点提高,在他们的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探究发现中逐渐生成,是一个从不会思索到逐渐学会思考发现,思维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能力是在思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而逐渐丰富深刻起来的。所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读书感悟,积极动用已有经验去思考分析人物的智慧,并进行想象练习,从而增长自己的智慧,这一过程便成了这节课学习活动的主旨。

这一目标的展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细细咀嚼,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与周围发话的人正好是两类不同的人,而学生都有想让自己聪明起来的自信心与好胜心理,于是激起学生争当“聪明人”的学习兴趣。

1、师激趣: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

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

2、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揭题齐读)

让我们一起经历一场思维大碰撞,看谁会思考会动脑,学完后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好吗?

这一导入,将学习目标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学争当聪明人的积极情绪中。

第二板块:评价卖矛盾之人的智慧。

1、学生打开课本,先找出描写这个卖矛盾之人的语句读一读,再评评他属于哪类人。

学生自由、指名、集体朗读,读中评议并表现其“夸口”的感觉。

这里,经历了一个对描绘卖矛盾之人的语句的充分朗读、感知、体验过程,只有充分读懂读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智慧评价。

2、师组织评价:你们觉得他属于哪类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最初都会在“夸口”上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领悟“卖东西是要夸口,可是矛与盾是两样相克之物,不能同时来夸,必有一句是假……满口夸赞两相克之物,傻!”充分谈过自己的见解发现后,再引导读悟第一句中“卖矛又卖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你去做买卖,会考虑到什么?交流中认识此人卖矛盾选择的时机、场所、对象都不合理。

摘录片段:

生1:我感觉这人是个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与盾是两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没有结果的!

生2:他这两句话等于没有说,两个都最好,究竟哪个更好?他的话语中明显有漏洞!

生3:同时夸两个相生相克的东西最好,明显在吹牛!

生4:他应该今天卖矛,过两天再乔装改变一番,再去卖盾!

生5:我感觉这人既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传;可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读读描写他言行的其它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他卖矛又卖盾,我感觉不太合理。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会注意些什么?

生2:卖东西要看看自己的东西适合卖给谁?我发现图上都是些文弱书生,我感觉卖给他们不合适。

生3:他应该去卖给军营或是衙门,这样生意才好做些。

生4:现在又不打仗,谁需要呢?他该在打仗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武器。

……

这个过程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辨析过程,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重在鼓励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学,以期调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进思维中来;点拨性语言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往深处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或在模糊处渐清晰明朗起来,思维也更为开放。

第三板块:评价围观人的智慧。

1、指读出示描写围观人表现的句段,评价他的智慧。

2、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导交流:此人很善于倾听辨析,思维很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说话时的漏洞与缺点……

摘录片段:

生1:他是个聪明人,能够听出他人说话中的破绽!

生2:他很会听,会动脑筋,别人还没反应,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个聪明人!

生3:我感觉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这人是在吹牛说假话,还让他当众出丑!

……

再次引导朗读其发问的话语,感受其含蓄的语言艺术:虽已听出他人漏洞却是没有当面戳穿,而是运用了发问的方式让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觉此人是善良的聪明人,他虽然已经听出了破绽,但他没有明说,而是让卖矛盾之人自己从问话中明白。

生2:这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就保护了那个傻瓜的自尊心!

……

3、学习回顾:同学们的感受发现真是丰富多采,想一想,你们是怎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学生就朗读、思考、倾听、思辩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是他们经历了一场智慧考验后自己明白的经验,更是可贵!

第四板块:想象描绘卖矛盾之人若变得聪明起来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过后再写下来。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1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

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

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16 3093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