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桂花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桂花雨》【第一篇】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初审通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0页
教学目标:1、掌握“箩”、“杭”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摇桂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4、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边学习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形。
教学用具:字典、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有桂花糕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图片,知道这些糕点是用什么做的吗?
生:……
师:对了,同学们,你们有见过桂花树,有摇过桂花吗?
生:……(展示有桂花树的课件)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作者家里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样摇桂花的,摇桂花可是作者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呢,就像我们童年的趣事一样,摇桂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课题:桂花雨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们想知道什么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那现在同学们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课文,不懂的词语就查字典,一定要读正确、通顺。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发现那些生字不会读和写的?同学们可以和同桌互读,纠正对方的发音,然后交换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然后思考一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雨的句子吗?谁最快找出来的,站起来告诉其他同学。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探究解疑,深入学习课文。
师:回答的很好。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齐读一下这个优美的句子。
(全班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课文录音,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顺便思考一下一下的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3、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摇桂花是件大事?4、画出作者描写摇花的句子。5、桂花有什么作用吗?
师:下面哪个同学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仔细看一下课文。
生:……
师:课文主要讲的就是作者回忆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师: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会喜欢桂花,我们能用课本的句子来解释吗?
生:我是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的,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师:找的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发现了其他描写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的句子呢?
生: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以上两位同学找的都很正确,第二自然段就写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还有桂花树的特点。桂花树有什么特点呢?
生:样子笨笨的,花形很小,味道很香。
师:回答的很正确,下面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一下这个几句子,我喜欢的是桂花,一二三读。
(学生朗读,老师板书:桂花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
师:桂花香飘十里,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作者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生:摇桂花。
师:那摇桂花是不是很容易的呢?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摇桂花是件大事呢?仔细读读课文,想象一下摇桂花的情形。
生:第四自然段写到,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所以作者觉得摇花是大事,不能马虎。
师:大家能想象到作者摇花的情形吗?观看一下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然后画出作者摇花的句子。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自己找到的句子呢?
生:第五自然段,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桂花落下来的时候会“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呢?
生:因为桂花很多,而且它香飘十里。
师:相信现在同学们对桂花已经有一定了解了吧?桂花还有很多作用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
生:……
师:很好,那现在齐读第六自然段,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桂花的作用。
生:桂花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并对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
四、品读词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师:请大家朗读第五自然段,看这句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总是”两个字可以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急着想摇桂花,体现摇桂花的乐趣。
师:那哪位同学可以像作者一样,用很着急的语气朗读一下这个句子呢?
(学生朗读,老师板书:总是:体现作者很心急去摇桂花。)
师:读得非常棒,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这个句子的呢?
生:作者很开心,因为摇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大事。能摇花了,肯定非常兴奋,而且那时候就快有台风了,需要提前摇花,所以使劲摇。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正确吗?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没有。读完的同学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生:像一幅很好看的画,桂花纷飞,香飘十里。
师:恩,回答得非常好,下面带着感情朗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五、拓宽思维,体会作者感情。
师:下面听老师朗诵第七、第八自然段,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生:老师,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作者的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母亲热爱自己的故乡。
师:回答得很好,其实作者的母亲这样说,就很好地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我想问的是既然作者的母亲那么怀念家乡,那作者呢?是不是和母亲的感情一样呢?
师:大家一起回答他,是还是不是啊?
生:……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六、课堂总结。
师:回答得很正确。那现在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了吗?
(学生作答)
师: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下面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作者童年摇桂花的乐趣,齐读课文。
师:大家想不想认识这篇文章的作者呢?
生:……
(展示作者个人简介的幻灯片)
七、课后作业。
1、查找一下作者更多的个人简介,写在本子上,回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2、找出你觉得写的好的最好的句子,画上横线,并朗读几遍。
3、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下节课说给大家听听。
八、板书设计。
桂花雨
生字:箩(luó)、杭(háng)
作者喜欢的是桂花
↓
桂花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
↓
作者喜欢摇花
桂花作用:泡茶、做糕饼
由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体现了作者浓浓思乡之情。
词语解释:总是:体现作者很心急去摇桂花,从而体现摇桂花的乐趣。
附课文
7、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桂花雨》课文【第二篇】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桂花雨》【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007年 月 日
教学要求:学会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小长到大这一段生活中,有没有一直让你难以忘怀的事啊?
2.谁愿意向大家说说。
3.是啊,童年是幸福、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欣赏那美丽的桂花雨。
二、让学生自学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
三、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文中的词语。
2.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沉浸”的意思。学生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究。
3.描一下课后田字格里的字。
4.朗读课文。
四、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分段。
1.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段,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五、交流分段情况。
1.第一段(1)节:我喜欢桂花。
第二段(2-5)节:小时侯,摇桂花。
第三段(6)节: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摇桂花的事。
2.引导学生学会分段和概括段意。
六、学习课文第一段。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这段话,主要在讲什么?
3.了解桂花的特点和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
4.照样子,说上四个这样的词。
笨笨拙拙:口口声声、兢兢业业、支支吾吾、吞吞吐吐……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2007年 月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上一课学的词语。
2.默写这些词语。
3.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溪水谈谈自己已经了解的内容。
(1)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 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3) 桂花有什么特点?
5.过度:桂花除了这些特点,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二、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2小节。
(1) 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小节。
(2) 读后,你读懂了什么?(桂花的香)
(3) 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引导学生品读词句)
最茂盛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 、浸
(4)当桂花成熟时,就要“摇”桂花?为什么呢?
(5)那么,他们是怎样摇桂花的呢?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 指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预设:我怎么摇桂花的;我摇桂花时的情景;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
(3)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到了感情。
(4) 谁能找出我心情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然后交流。
(5) 说说作者乐的原因。(1、2句)
出示句子:②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6)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美呀!实在是美!)那么,你能说出美在马上地方吗?
(7) a.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b.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酥酥的。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
(8)作者觉得怎么样?
a.出示句子: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b.母亲呢?乐着干什么?
c.父亲呢?出示诗句,读,理解。
(9) 齐读第三节。
3.学习课文第4小节。
(1)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结:桂花丰收了,大家都忙碌开了,这就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出示诗句)
(3) 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欢乐的场面来读出来。
(4)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a.出示母亲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b. 母亲快乐吗?让我们来读读原文,你有什么体会?
c. 小结:原来桂花被台风吹落后,母亲就没办法送给乡亲们了,所以要提前摇花,母亲在和乡亲们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
4.感悟思乡之情。
(1) 过渡:许多年后,作者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常常说——(出示句子)
(2) 读了母亲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呀?
(3) 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和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外地的人真好呢?
(4) 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坏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真好呢?
(5) 小结: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香不如家乡桂,难怪母亲常常会说——齐读。
(6) 引读: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
(7) 介绍:作者在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了童年的人和事,在她的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师读)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重感情,爱家乡)
四、总结全文。
1.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琦君的童年生活,伴着阵阵桂花香,品味着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们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她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让我们来个说童年趣事的活动,把你的这份美好的回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2.最后,我向大家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这两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完成《语文同步探究》上《桂花雨》一课的作业。
《桂花雨》教案【第四篇】
6、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找规律》教案通用4篇
下一篇:《牛和鹅》教学设计【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