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参考片段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春节期间,北京街头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家家户户团圆,传统美食飘香,喜庆氛围浓厚,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出浓厚的节日文化。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北京的春节》参考片段精编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的春节》精彩片段 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完整,给人一种近乎于拉家常一样的平易近人之感。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在本课中我积极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在课件中达到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了新年的祥和与热闹。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   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1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北京的春节》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 “灯”字,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等环节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得比较多,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又很喜欢,因此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想不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就连班里成绩一直落后的同学也兴趣盎然,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里锣鼓喧天,人们若想请艺人表演耍龙灯、走高跷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欢迎。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从他们一张张通红的脸上我读懂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次小练笔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的春节》精彩片段 2

课前放“新年歌”渲染课堂气氛。黑板已经写好课题:北京的春节。学生准备好语文书和作文本等待上课。

上课铃声响起!

师(面带笑容,充满激qing):上课!同学们好!

生(全体起立):老师好!

师(点击课件,关掉音乐,出示对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

生a:热闹

生b:喜庆

生c:温馨

生d:团圆

生e:隆重

生f:祥和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

生a:因为它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

师(边说边点击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谁会填?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b:按时间顺序

师: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

生b: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

生c: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师: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

生c: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答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d: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e:有详有略。

师(板书:表达特点   以时为序   有详有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谁知道?

生f: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露出笑容,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回答得真好!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

生g:我喜欢“正月初一”这天。

生h:我喜欢“除夕”这天。

生j:我喜欢“元宵节”这天。

生k:我喜欢“腊八节”这天。

师(点击课件出示研读要求):现在就请你好好研读喜欢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并且还要划出其中�

师: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

生a: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哦,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呀!那知道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吗?

生a:因为“腊八”这天很冷,吃“腊八粥”可以驱寒!

师:你懂得可真多。不过,熬“腊八粥”主要是为了祭拜神佛。你是从课文中哪个句子知道“腊八”这天很冷的?

生a:我是从“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句子知道的。

师: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b:这是个俗语。

师(板书:俗语):在文章中引用俗语有什么好处呢?

生c: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你真聪明!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板书:语言特色      通俗易懂)腊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d: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

师: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老舍先生还是怎么介绍腊八粥的呢?

生e: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看到这个句子。�

师:哦~~~那么你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

生f:我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我还体会到农民获得了大丰收。

师:嗯,你体会得真好!那么农民获得大丰收时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f: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也是骄傲和自豪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农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种的农作物获得大丰收。那么你们作为学生,最大的骄傲和自豪是什么呢?

生(齐答):考试获得一百分。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g(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似乎还不够自豪。谁能够比他读得自豪一些?

生h(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嗯,有一点点自豪感了。谁还能够比他读得更自豪些?

生j(充满自豪感):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嗯,这回老师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大丰收时那强烈的自豪感。读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j同学。

(生齐鼓掌)

师:你还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

生k:我还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他怎么幽默风趣了?

生k:他不直接说熬腊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腊八粥说成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让人感觉很有意思。

师:你们说这到底是不是粥?

生(齐答):是粥。

师: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幽默风趣)

师: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腊八粥。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腊八蒜的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

生l: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l:我从“色如翡翠”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腊八蒜颜色很好看,味道怎么样呢?

生l:味道也很美。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l:我从“色味双美”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齐答):多吃几个饺子。

师: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z: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师:你想不想吃?

生z:想!

师:作者把腊八蒜描写得这样形象生动好吃,让人浮想联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平实通俗的叙述中加入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平中见奇。(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平中见奇。)

师: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那么他们的“除夕”又是怎么过的呢?喜欢“除夕”的同学来说说?

生a:除夕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师: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生a:非常热闹!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

生c:作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师:你真聪明!(在“表达特点”后面板书:先总后分)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

生(齐答):中心句!

师: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点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生d: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

师(点击课件出示:香甜红火):嗯,不错!你们看,老师用“香甜红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

生(齐答):行!

师(引读这个句子):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

(生齐读第一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

生e:这是一种鞭炮不断的热闹。

师(课件出示“通宵达旦”一词):不错!老师用“通宵达旦”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

生(齐答):行!

师(引读第二个句子):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

(男生齐读第二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

生r: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师(点击课件出示“团团圆圆”这个词):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

(女生齐读第三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如何理解?

生a:守岁就是指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

师: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生a:老年人守岁是为了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老年人延寿!

师:由此可见,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

(全班齐读第四个句子)

师: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又会怎么样呢?谁喜欢初一的?来说说!

生b:初一这天与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

师:怎么不同了?生b:除夕非常热闹和忙碌,可是初一这天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悠闲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

生b:初一这天,男人们都出去走亲访友进行拜年,女人们都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去逛庙会。

师: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

生c:元宵这天,北京人要观花灯,吃元宵。

师: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

生c:侧重写了“观花灯”。

师:这再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表达特点?

生c:在详有略的表达特点。

师:你说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点击课件出示描写“灯”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灯的这部分内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生d:作者是从灯的数量和灯的种类这两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师: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生d:“处处、几百盏”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师:你回答得真好!灯都有哪些种类呢?请同学们齐读相关句子。

(生齐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e:是为了突出元宵节十分隆重。

师:嗯,那找出这个句子来。

生e: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又”是什么意思?

生e:再一次的意思。

师:“又”字说明了什么?

生e: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

师:你真聪明。看似普通的一个“又”字,却包含着这样丰富的意义。这正体现了老舍先生“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点击出示课件“我来说”)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现在,老师想来了解一下你们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你能够仿照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吗?

(学生一片沉默)

师:有没有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a:老师,我来说说吧!

师: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错,有胆量!

生a:我的家乡在河源,家乡过春节除夕最热闹。早上九点整时,我们就要准备祭品来拜灶王爷,祈求灶王爷保佑我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拜完灶王爷之后,就开始贴对联。邻居们贴对联时,我们也会帮忙。十点时,家家的烟囱都冒出香气了,方圆十里都能闻到酒肉的香味儿。

师:嗯,说得真好!刚才你提到了拜灶王爷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但时间和你家乡的不太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在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拜灶王爷的,而你家乡是在除夕这天。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还有谁想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生b:我的家乡在梅州,过除夕是最有意思的。除夕晚上,家家贴上新对联,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屋内贴着各色的年画,桌上摆上了苹果、柑橘和糖果以示大吉大利之意。更好玩的的还在后面,吃饭时,大家一般把葱、芹韭、蒜合着其它菜一起煮,香气扑鼻。寓意聪明(葱),勤劳(芹),能长久(韭),会划算(蒜)。洗澡要用生姜或柚子皮泡水洗,听说能洗掉霉运。这天,鞭炮声要日夜不绝。我们客家人过除夕真热闹!

师:这些习俗多有意思啊!这些传统习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因为它包蕴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想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你们想不想听听?

生(齐答):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描写老师家乡过春节习俗的内容。):我的家乡在湖南,我家乡的春节正月初一最有意思。新年的第一顿饭有意思,天还没有亮就得吃好。吃饭前还要燃放鞭炮向街坊邻居报告。初一放的鞭炮是很有讲究的,鞭炮要越响越好,并且不能间断,“噼噼啪啪”一次就要燃放完,预示迎来了一个崭新美好的年头。米饭要伴有除夕团圆饭吃剩的,菜里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等到天亮了,大家就忙碌着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远亲不如近邻”这天街坊邻居通常也会互相拜年。在路上相遇,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都会笑容满面地打招呼,互相恭贺新年发大财。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了,小孩不管玩到哪家门前,主人都高兴地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小孩子们便会说些“祝您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以表感谢!

师:大家看到这段开头的句子“我的家乡在湖南,我家乡的春节正月初一最有意思。”这个句子在全段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生d:总起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

师 :那么老师这段话的表达特点是什么?

生d:先总后分。

师:嗯,答对了!你们认为“报告”这个词用得好不好?

生c:用得好!

师:好在哪?

生c:好在给人的感觉很风趣,吃饭还要向邻剧们报告,显得有趣。

师:嗯,你体会得真好!同学们,现在你们也模仿这种表达特点和语言特点来写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吧!要求只写一个小片断就写了。

(生写节俗片断,师巡视……约莫三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

师:已经下课了,同学们还没有写完,下节课咱们接着写完。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并且学以致用,你们感觉收获怎么样?

生(齐答):收获很大!

师:嗯,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您辛苦了!

(夏荷心语:这个教学实录点点滴滴断断续续地写了几天,终于落笔!好累哦!“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请各位同仁各位志士看了后,多提宝贵建议!先谢谢了! ^_^  )

附《北京的春节》课文:

北京的春节

老 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附最后定稿的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对联渲染气氛师

师念对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年”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相关词语: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就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详略得当)

2、我们再来看这道填空题,做完后随机板书(以时间为序 详略得当)

二、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1、这四个详细描述的日子你喜欢哪一个?(做个小调查)

2、灯片出示研读要求。(这四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你就好好研读你喜欢日子的相关内容,要求了解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的风俗习惯,并划出�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熬腊八粥的材料都有些什么?老舍是怎么说的,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是啊,导读课件上的相关内容(谁愿意带着老舍的幽默风趣来读一读)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人觉得幽默风趣呢,快速找找。品“彩排”

(3)品读写腊八蒜的句子(灯片出示句子)

这句话用哪两个词突出夸赞了腊八蒜?

“色美、味美”好吃啊,老舍是怎么说的。(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要一两个学生谈一谈)

师引导小结:看似平常的一个比喻,让人读后浮想联翩,垂涎三尺,回味无穷啊!这样的语句真是(   )啊!讲到这里你能总结出老舍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平中见奇)

(4)在描写腊八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个句子感觉不错?抓俗语,体会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进行板书:通俗易懂)

2、品读除夕部分

(1)说说除夕这天的风俗习惯。

(2)体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能告诉我写除夕的部分用了什么样的构段方式吗?(板书:总----分)

我们来看看怎么个总分,先总写 (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3)朗读句子体会“除夕真热闹”: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让我们好好来体会体会。让学生用“这真是一种(     )的热闹!”句式来描述一下,然后师进行概括,再进行感情朗读!

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全班读)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闹:(指名读)(抓“不许”,再次体会老舍的诙谐幽默)

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男生读)

知道什么是守岁吗,大家守岁的目的是什么?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热闹呢?

这是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女生读)

3、略微品读初一部分

(1)说说初一的风俗习惯。

初一大家都在干什么呢?男人  女人  小孩  知道为什么写这三种人吗?作为代表,也说明:“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抓“截然不同”问:初一跟除夕相比有哪些不同?

(初一:宁静 悠闲   除夕:热闹 忙碌)

4、品读元宵节部分

(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观花灯  吃元宵)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花灯的?

作者从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对花灯作了详细的介绍。

(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灯片出示这句话:句中的哪个字告诉了我们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一个?元宵节是第几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匠心独运。可见作者的语言是(  平中见奇     )

(4)写元宵节这个部分详写了观花灯,还略写了什么?(吃元宵,为什么这样安排?再次体现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特点。)

(5)这一部分的结构方式是什么?板书:( 总—分----总)

(二)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了,北京的小孩过春节时都有哪些快乐事,谁来说说。(根据时间而定是否教学这部分内容!)

(三)小结:北京的春节从十二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度过了一个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春节!

三、说说自己家乡的春节

1、我们班的同学们来自祖国各地,你的家乡在哪里呢,我很想知道你的家乡过春节时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能不能来说一说?说一个片段就行,看你能不能学以致用哦!(师指板书)

2、看同学们说得绘声绘色,我也很想来说说我家乡的春节,想不想听啊。师出示范文解读,边读边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

3、写片段

4、进行展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还学习了老舍爷爷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并且学习致用,收获真大!老师真佩服你们!下课!

《北京的春节》精彩片段 3

一位教师教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精彩片段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5.小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你的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7.请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热闹、喜庆、团圆的春节氛围表现出来。

推荐理由:

以上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北京的春节到底有着怎样的年味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北京的春节有了更深的感悟。

《北京的春节》精彩片段 4

老舍先生的作品堪称中国阿拉文库的典范,再难懂的道理,再难叙述的事件,到了语言大师老舍的手中,都会变得那么直白,通俗易懂,由此可见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底之深。我在教学本文时,是卯足要认真了劲,下透了功夫,光花在查资料上的时间,足有一周之多。你想,老北京风俗习惯多了去了,尤其是春节这个隆重的庆典。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我在教学中重点做了以下几点:

一、下大力气抓好阅读教学 读过老舍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老先生的语言风格与众不同,大多作者都是尽量的把文章写的深奥,多使用术语,而老舍的作品语言风格是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没有做作,语言少了雕饰,朴实自然。小学生初读老舍的作品,往往产生误区。初读课文,就有学生提出:老师,这篇文章太浅显了,全文连一个成语都没有,好学。我忽然发现,如果不下功夫指导朗读,就不能理解好作品 的思想内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把重点转向阅读,重点部分、重点句子老师及时范读,稍难理解的句子在讲解的基础上在重点读。读着读着学生的情绪上来了,渐渐读出来老舍的语言风格,对文章的整体有了较好的把握 。

二、要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学毕业了连1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我们这儿过春节有什么习俗,你从中又收获了什么?我让学生到社会上去采访,去搜集材料,以《我家的春节》为题写1篇文章,事实证明,学生还真的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大部分同学的文章挺有感染力。对此我还是满意的。

16 3584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