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篇】

上课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科  目

语文

所属年级

(  四)年级 (下  )册

备课者

须靓玄

一。教学目标:

我的修改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3、会用“崇敬”、“稠密”、“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 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出示宋庆龄图片)她曾经担任新中国的名誉主席。她就是孙中山的夫人,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龄”。

2、 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出示故居图片)这座白色小楼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海的故居。(板书:故居)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3、 当年,周恩来同志觉得这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这句话,引读)(板书:舍不得) 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交流)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齐课题)谁来把课题读好?指名一至两位。一起来读读。

二、 初读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打开课本,读通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樟树?

1、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樟树  繁衍  劝说  搬家  稠密  蓬蓬勃勃  石榴  崇敬  瞻仰  抗拒  仍然  枝枯叶落(着重指导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                  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4、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精读1-3自然段,感受喜爱

1、出示樟树的图片: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请你想想,宋庆龄会在这两棵树下干什么?(指导交流)

2、指导朗读。

3、一到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4、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崇敬  瞻仰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3、仔细读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写人们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心情。第二组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过渡: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4、5自然段。)、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语圈圈画画,想一想,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它的生长特点。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2、 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体会枝干“粗壮”

出示图片:如果此时这两棵树就在你眼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两把绿绒大伞,远看像两朵绿色的云朵。)

从它树冠的大体会到了蓬蓬勃勃。你能把这种“大”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2)体会树叶“密 ” 、 “绿”

指名学生说,体会树的稠密,密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绿得发亮”问: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叶子绿油油的,好像有油要冒出来,樟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你喜欢这绿油油的樟树叶吗?谁愿意来读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写叶子的话。

(3)是呀,这可是两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樟树啊,它至今依然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一起来读1-2句,真是蓬蓬勃勃。这种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第三句话)

(4)出示句子,从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谁来读好它?指名读第3句。

(5)小结:是啊,樟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手句话吗?

(6)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

4、读着文章,我们知道了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她搬家时,她不肯,说——引读“我舍不得…….”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还有什么让宋庆龄舍不得呢?(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

2、樟树的高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再读第五小节,圈圈画画学。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香气能拒虫,(板书香气拒虫)追问:你从哪里读到的?

学习:“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过渡:香气还有什么特点呢?(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你从哪里读到的?学习“而且樟树本身却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3、引读,是啊!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散发着香气,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依然……当它被砍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还是……

这就是樟树的的特质,这就是它的高贵之处。你家里也能发现樟树的踪迹吗?(樟木箱、樟脑)樟木箱里放些什么?(贵重的丝织品、羊毛衫等)哦,是利用樟木的香气来拒虫。

4、是的,在医生做手术的缝线里,在编织渔网的丝线里,在各种胶卷胶片中,都有樟树的身影、味道。不管它以哪种形式存在,虫类都怕它,只要这木质——,虫类就——。引读这句话。

5、这节是写樟树的香气能拒虫,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招虫呢?(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樟树的特点)

6、小结:是呀,这一节通过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

7、再次小结:文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难怪劝宋庆龄搬家时,出示“她不肯,说——”

(三)加深理解:

1、那么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她吗?学生交流资料,根据学生了解相机引导:

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她也是一个革命的先行者!)

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她是抗日的先锋!)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立场坚定。)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你从这段资料中感受到了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死亡的威胁,宋庆龄总是那么立场坚定,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在文革期间,反动势力四人帮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闻讯立刻驱车前往,四人帮听说后只得悄悄地溜走了,这件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新神话”。你从这段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反动派很惧怕宋庆龄)是呀,正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吓退了嚣张的反动势力!板书“一身正气”

2、(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宋庆龄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4、今天,她虽然已经不在了,人们总是——出示第六小节,引读学到这里,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她的——指读板书: 顽强不屈,看到了她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她——奋斗的一生。

5、总结写法:作者借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从樟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那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去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6、指导背诵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舍不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顽强不屈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香气拒虫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3、学习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八、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华罗庚实验学校    蒋一梅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3、 读懂1-3自然段,初步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课前准备:

4、 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5、 教师把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人,(出示课件——宋庆龄)。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看老师把她的名字写出来,板书:宋庆龄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她为国母,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 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  稠密

繁衍  瞻仰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 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4、生字读准了,那课文就能读得更好。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 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 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些,宋奶奶要在这房子里做什么?确实小了一点,所以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奶奶对此怎么看?这两棵树在宋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你又想知道什么?

3、 一起读第3段,读到这儿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是两棵樟树。让我们再把这三段连起来读一读,这下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写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了吧?

4、 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三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呢?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说一句话。轻声读第5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指名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3)而课文是怎样描写别的树木的?理解“招虫”,这段话说明什么?这一自然段重点写樟树,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石榴树呢?师:越是写石榴树上的害虫之多,危害时间之长,就越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所以我们在习作时如果要写出一个事物的特点,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写。(4)男女同学分别读第一、二层课文。(5)“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组织阅读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读完后交流: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6)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感情。3.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朗读。(2)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以看出?(3)“崇敬”和“瞻仰”是什么意思?(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所以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5)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彰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阅读《一课一练》的第五部分——“智慧林”和《新补充读本》第201页的1篇文章——《做好功课才快活》,读后请你以“宋庆龄奶奶,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反思:今天执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堂课下来感觉颇好。课前我充分解读了文本,把握住了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抓住樟树的“蓬蓬勃勃”,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在学生理解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后让学生把宋庆龄与樟树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宋庆龄的高贵的品质。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举手回答的人数增多了。有几个学生如范浩、张艺耀、刘芳慧的回答非常棒,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欣喜。这其中除了学生充分的预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领导来听课,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吧。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来看,绝没有今天的表现。有的学生一节课都不举手一次,精神也不太集中,而一到下课却生龙活虎,这种情况让我很头疼。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改变教学方法,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第四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1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第五篇】

学科 语文 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  丁秀琴 教学时间07-5-12          教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⑤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③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    教学设计“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⑤指导朗读。⑥指导背诵。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三、作业 评 课情况  这一课的设计上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几乎都被调动,这都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评课人:  赵月华  周乐  孙燕  丁晶  王锁欢  赵小华许文燕  马俊林  谢仁萍  邱萍  陈钟 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但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总的说来,教学是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调控能力。所谓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而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

16 495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