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第一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雀尔山路二小  黄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生点头应答。(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师:噢,大家都认为樟树有特别之处,那我就送大家“特别”这个词,(板书:特别)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樟树特别在哪呢?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师:师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庆龄看到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如此顽强,她会想-----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师:当她看到樟树身上的香气不会因为自身的改变而消失,保持永恒,她又在想-----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第二篇】

今天有幸聆听了四年级两位老师的同体异构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两位老师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渲染的课堂,而是那一系列的巧妙的课堂设计,既让学生开拓了视野又让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一、看图想意

为了让学生对樟树有个了解,在课件上特地下载了一幅樟树图,樟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让学生来谈谈对樟树的最初的了解,有些学生说“叶子绿得发亮”、有些学生说“密得不透风”等等,有学生感性的认识,也有学生理性的想法,我相信这幅图一出来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识,这就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由以往的灌输式学习变成了主动、自觉的去思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所描写的樟树。打破了以往死记硬背,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二、关联词训练

在课中他们很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如用“无论……都……”造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哪怕是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他都写出了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樟树都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个句子很朴实非常生活化,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问题思考问题,加之老师课堂激励语的运用得当,更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三、说话训练

课要结束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说一段话“宋庆龄和樟树一样的……”,学生在对全文进行了分析与了解,已基本上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够把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基本都写出来了。这个设计环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教师也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在这节课中不是单纯地写教案,除了写以外,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去,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最终使教师达到了“以学论教”的目的,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放松。

一节好课是要学生学得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面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形成差异的策略也可理解为,一方面要尽可能缩小过于悬殊的差距,使后进生得以发展和提高,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扩大这种差异,使优秀生更加优异,出类拔萃,真正达成“和而不同”的教育目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第三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宝应县叶挺桥小学  王洪霞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6两个自然段,现在回顾一下。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画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读后交流)

生:我画的是“蓬蓬勃勃”。

师:“蓬蓬勃勃”什么意思呢?

生:“蓬蓬勃勃”说明生命力非常强。

生:“蓬蓬勃勃”指长得很茂盛。

生:“蓬蓬勃勃”就是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蓬蓬勃勃

生:蓬蓬勃勃

生:齐读

师: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

(读后组织交流)

生:我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让我想起了“枝繁叶茂”。

生: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我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请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好。还有谁想读?

生:(有感情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美,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生:我还从“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

生:我从“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师引读:是呀,无论是__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生接读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让我们在脑中留下它蓬蓬勃勃的气势,齐读

“蓬蓬勃勃”。

生再次美读该词。

师: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那样招人喜欢。除了外

形美,樟树还可贵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5自然段,边读边

画出有关句子。

(读后交流)

生: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

师:“本身”什么意思?

生:天生的

生:与生俱来的

师: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其它树木呢?把它读出来。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师:与其它树木相比,樟树是多么可贵呀!

生:樟树还可贵在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永久保持”,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说明樟树已没有了生命力,但是它的香气仍然存在。

生:樟树制作成家具,哪怕是一张小凳子,它的香气永远不变。

师引读: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

生接读

生:我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也看出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从这句中的哪个词?

生:“只要……就……”

师:请你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生:(动情朗读)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是呀,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让我们一起记住它。

生齐读该句。

师:(映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此时,留在你脑中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机勃勃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茂密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看到它,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它的主人——宋庆龄奶奶。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有哪些?

生:宋庆龄曾同何香凝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进步人士。

师:是一个爱国人士。

生: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生:陈炯明叛变时,宋庆龄勇敢地留在总统府,掩护孙中山脱离险境。

师:多么勇敢的女性呀!

生:宋庆龄曾接替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宋庆龄真不愧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女性。老

师也带来了宋庆龄奶奶生前的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欣赏。

(映示宋庆龄的一组图片,并配简短录音介绍)

师:如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

生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能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吗?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使人喜爱。

生:这两棵樟树的生命力顽强,人们愿意向它学习。

生:这两棵樟树很可贵,就像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

生:在人们的心目中,宋奶奶的品质就像这两棵樟树。

生:人们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宋奶奶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师:是的,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宋奶奶的化身,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生完成课堂作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第四篇】

教师要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思,下面是关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16 532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