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鳟鱼》【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六年级《鳟鱼》【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六年级《鳟鱼》【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鳟鱼》,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认识并热爱世界音乐。

2.通过聆听、赏析及对比探究选段作品感受音乐情绪,并了解声音形态与情感表现的对应关系。

3.学生能够了解《鳟鱼》不同乐段的音乐情绪,体验浪漫主义音乐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鳟鱼》不同乐段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

难点

体验浪漫主义音乐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教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设问:今天老师将跟同学们一起开启一次浪漫的欧洲音乐之旅。观赏视频聆听歌曲《小夜曲》,并设问曲作者是谁?是一种什么体裁的歌曲?它把我们带入怎样的意境中?

学生们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曲目《小夜曲》,舒伯特作曲,体裁是艺术歌曲。在美丽的夜色下,年轻人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是一首甜蜜而温馨的爱情歌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来领悟舒伯特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教师提问:说到《鳟鱼》,同学们有没有人了解?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歌曲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鳟鱼》是由德国诗人舒伯特所作的一首诗。舒伯特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狱生活中对自由的渴望,而作了鳟鱼这首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浪漫主义时期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保留了诗人原作的意思,又加入了音乐家对诗歌内容的想象以及来自内心世界的理解而进行的二度创作。很多歌曲内容上并不涉及到社会内容,但是它确实又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看法,浪漫主义时期的很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内容。是舒伯特一生唯一的一首钢琴五重奏乐曲。歌曲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三)探究学习

教师提问:说一说你听到的这些选段中音乐表达的情绪是一样的吗?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对比一下,每一个选段都在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呢?

小组讨论探究回答问题,随后,各小组派出代表依次发言。

教师总结:

第一段的曲调活泼、欢快、跳跃。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既很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活跃气氛,又生动地描写出波光闪烁、鱼跃水中的生动情景。(这些情景的描写刻画出人民在充满祥和自由的环境中愉快生活的浪漫景象)

第二段的曲调给我们震惊的感受,延续了第一段的伴奏,渔夫这个新角色的出现使剧情有了新的发展。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能方便鱼儿逃脱,以免小鱼遭殃。

第三段用接近朗诵的音调,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表现作者对鳟鱼同情的心情,对丑恶的欺骗行为的愤慨。

当唱到冷酷的渔夫把河水搅浑时,钢琴伴奏音型突然变得短促、紧凑,不协和的音响既很好地烘托出紧张的气氛,又使人联想到小河里浊浪翻滚的情景。特别是唱到渔夫举起钓钩,鱼儿在钩上挣扎时,钢琴伴奏连续出现了快速、紧凑的和弦,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歌曲很快又回到开头时的流畅、活跃的旋律中去,并在力度渐弱的钢琴尾奏中结束全曲。仿佛表现了作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只得强压下心头的愤慨;也仿佛是描写被渔夫搅浑了的水面,又逐渐恢复了平静。

教师继续发问:歌曲当中用了什么节拍?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旋律外节奏采用了2/4拍的节奏,摇摆跳跃的感觉。

我们了解了内容之后,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伴奏哼唱这首作品。

(四)拓展延伸

以前后4个人为小组,组内分享舒伯特的其他作品,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巡视查看。时间到了之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分享本堂课的收获,了解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的情感表达,并能够演唱本首作品的主题旋律。

2.作业:课后搜集更多关于艺术歌曲的作品,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六年级《鳟鱼》【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唱《鳟鱼》熟悉其主题旋律,从而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结合欣赏音乐作品――《鳟鱼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材分析

《鳟鱼五重奏》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恨,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了钢琴五重奏及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内容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教学重点

欣赏《鳟鱼五重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鳟鱼》的曲谱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反常,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归纳、欣赏、观看、演唱、律动、创作等,充分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表现、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程序

一、学生听任贤齐《我是一只鱼》进教师,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一首歌曲是什么?

生: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向往自由自在。

师:不管是鱼也好、人也好都是向往自由,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讲述了一条不幸的小鱼。

(幻灯片)展出《鳟鱼》曲谱,用录音机欣赏。

三、新课

1、唱唱《鳟鱼》

2、生指出主题旋律,用“la”唱主题旋律:

3、作者简介: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从小随父亲学音乐,很早便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事,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18部歌剧、9部交响乐、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4、运用多媒体播放《鳟鱼五重奏》

师设疑:运用了哪些乐器?生聆听,回答: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

师:看书本上图片,大家看到的就是由这些乐器的不同组合演奏出的这首曲子。

这种搭配法,叫钢琴五重奏。(让学生不要误解,钢琴五重奏不是五架钢琴。)

5、分片段聆听,并把各段的情绪填入表中。(如:明快轻柔、清澈透明、活泼愉快、令人震惊、压抑哀痛、悲伤凄凉、充满希望……)

主题

第一、二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五变奏

结束段

①分小组讨论,并编故事,由小组负责人来讲故事。

②大家一起交流

③分小组思考:各个片段的音乐有什么异同?

④交流,统一意见:后面的几个片段的音乐基本上是从主题上变化而来的。

⑤导出变奏、变奏曲式。

⑥聆听音乐,分小组设计编排音乐短剧。

四、创作变奏

1、师出示节奏:| ——|

2、师打一遍节奏、生跟打,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来个变奏节奏。

(师生互动),把不同的节奏展示,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

例:| ——|

|——| ……

3、师出示旋律:

1=C 4/4 134 5 5 |5 3 1 ——|

师唱,生喝

师唱:134 56 5 |5 32 1 ——|

生变唱……

4、生设计两小变奏:

(P26 ――四)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鳟鱼》【第三篇】

教学目的:

1、能积极的参与聆听活动,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重奏乐、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学重点:

1、赏析音乐作品《鳟鱼五重奏》

2、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进行创作

教具备置:

多媒体、钢琴

教学方法:

赏听、示范、启发式教学

教材分析:

1、作品分析:《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2、作者介绍: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活贫困又不愿依附于权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舒伯特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重奏乐、奏鸣曲等,其中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被誉为“歌曲之王”。

3、作品结构图(略)

4、重奏乐:又称之为室内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近代室内乐指每一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等,也可按演奏的乐器分为“铜管重奏”、“木管重奏”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分别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5、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依次称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结构图式为A+A+A+A……

6、常见变奏手法:改变演奏、演唱方式:加入各种装饰音;改变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调号等。

教学环节及过程:引入以讲述故事方式引入新课《鳟鱼五重奏》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对作品《鳟鱼五重奏》赏听的兴趣

感受体验

1、教唱作品的主题旋律。

2、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设想故事的结局。

3、揭示作品的背景、介绍作者。

六年级《鳟鱼》【第四篇】

[教学内容]

一、 欣赏歌曲

二、 体会大小调在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三、 了解舒伯特生平及音乐作品。

[数学目标]

一、 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数学重点]

一、 通过学习歌曲,分析音乐的调式,掌握歌曲的内容,体会音乐的情绪。

二、 能够利用音乐的表现手段,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

[数学用具]

录音机 录象机 钢琴

[数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学生伴随着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步入教师。大屏幕上播放着鱼在水

里遨游的画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二、 知识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钓鱼吗?钓鱼时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被钓上来的那条鱼,你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舒伯特笔下的那条鱼的名运如何?(看着歌词,第一遍聆听)

教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1:小鱼太可怜了,同情那条小鱼的命运。

学生2:渔夫太可恨了,阴险、狡诈。

教师:同学们说得好,这是舒伯特在1817年仅有20岁时写的一首抒情歌曲。同学们也收集了舒伯特的相相关资料,让我们把资料展示出来,一起来了解舒伯特及其作品。

舒伯特,奥地利人。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浪漫乐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创作的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他创作的歌曲共六百多首,有“歌曲之王”的美称。

著名的音乐的作品有、《摇篮曲》、《小夜曲》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三、 深入歌曲的内容

再次欣赏音乐的层次。(第二遍聆听)

学生1:音乐划分为两部分:第一次分明明亮,第二次声音较前者有所变化,声音边得低沉了。

学生2:音乐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了鱼儿的自由、快乐。第二段描写了渔夫的阴险。第三段描写了渔夫把小鱼钓上钩。

教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对。这首歌曲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取材一首浪漫诗,作者用渔夫比做当时的统治者,用小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我们先来体会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带有在水里遨游画面的音乐),请大家看画面、听音乐、谈感受。

教师:音乐听完了,请问大家对哪一乐句印象最深,能给大家哼唱出来吗?

学生:哼唱

教师:这正是音乐的主题,它的旋律明快、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在潺潺流水中遨游的情景。

(反复与学生一起哼唱音乐主题并分析第一部分及两段歌词:轻松自由的音乐主题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小在水里快乐的嬉戏。伴奏音型活泼轻快,节奏平稳,中速,力速平和。)

教师:现在我们来听音乐的第二部分,请大家注意乐曲与第一部分的区别。(在经过一个短短的低沉急促的间奏后,进入到音乐的第二部分,这段音乐表现了渔夫的冷漠与残酷。由于情绪变得暗淡、压抑,因此调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大调式转入小调式,旋律和伴奏音型紧张起来,钢琴奏出的细碎的不稳定的音符,表现了不平静的水面和作者忧心忡忡的心情。

16 1583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