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寻隐者不遇【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
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怎么理解?
什么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
“不遇”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
二、 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1、 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读古诗。指名读。
(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诗人会问些什么呢?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指名说,自己说说。
2、其实他们的对话是多么丰富,但诗人把三次问答都浓缩在全诗20个字中。贾岛的诗,有很鲜明的特点,老师不讲,你们再来读读诗,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语言浅易,用字凝练,意味深长)
3、 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心情也。是诗人心情、心声的表现,那么这首诗有没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高兴——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心情变化。
这首诗明明饱含着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诗中不着一字,这就是诗的魅力,更是贾岛写诗的特点:凝练。
4、 你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心情吗?
5、 含英咀华,品味诗韵
a) 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深山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怅。昨夜老师构思这篇教案时,偶得灵感,将诗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换,也写下一首小诗叫做《寻隐者有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出示:寻隐者有遇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b) 指名读。
c) 大家认为,两首诗,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个词,某一句诗来说说。
松:松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它有怎样的品质?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是啊!苍松树历经风雨,坚忍不拔,志向高洁的,象征着隐者的风骨。
山:你去爬过山吗?那里环境怎么样?有些什么?
是啊!深山才有苍劲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雾,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转的鸟鸣,给人幽静安宁,身心俱静的感觉,这才是适合隐者隐居的地方。
云: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是啊!白云山那样飘逸、轻盈而又品质高洁,也正象征了隐者那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一青一白,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四、吟诵诗句,书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意境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五、板书设计,简单凝练
3、寻隐者不遇
松
山
云
隐者高洁,诗人思慕
寻隐者不遇【第二篇】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 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 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 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1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纯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寻隐者不遇【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 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 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 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2、 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 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1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 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 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 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 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 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 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 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 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 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 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 药
松下 山中 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教案【第四篇】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细读了文本,破译了诗句中的语言密码,才能引领学生多元对话,深层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以“寻”为主线,与作者对话,理解事情,体会贾岛的内心
从题目和诗句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心情。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仍抱希望,会追问童子隐者到哪儿采药去了;当童子回到“只在此山中”时,贾岛顿生一线希望,肯定要求童子带他去找隐者;最后的“云深不知处”,打破了贾岛的希望,现在是彻底失望了。“寻”的过程中,蕴含着诗人内心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起伏过程,真实,富有情趣。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寻”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对话探究:一是理解诗句,让学生读出诗句中隐含的对话,并让学生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理清“寻”的过程,理解“寻”的事情。二是体会内心,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从题目中的“寻”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从诗句的对话中,你又能感受到贾岛怎样的情绪变化,并用波浪线板书出贾岛内心的起伏变化。体会诗人的内心,就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就是体会古诗的意境。三是朗读表现,在理解诗句、体会内心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现,每一句都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读出贾岛不同的内心,整体要读出贾岛情绪的起伏,这样的朗读会使课堂韵味十足、妙趣横生。
二、以“隐”为诗眼,与隐者对话,感悟意境,体会隐者的高洁
如果“寻”是贾岛的行为,那“隐”则是隐者的品行。全诗围绕着“隐”,每句诗中都有所呈现:第一句中的“松”,是高洁的象征,隐者爱松、如松,品行高洁,让人敬仰,可谓“隐于松”。第二句中的“药”,采药治病,正合古代读书人崇尚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济世救人的难解情结,可谓“隐于医”。第三句中的“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此“隐者”则名,可谓“隐于山”。第四句中的“云”,来去飘忽,踪影不定,隐者仙风道骨,可谓“隐于云”。这些意象手法的使用,无一不和“隐者”之“隐”相合。可见,贾岛寻访的可谓是一位品行高洁、医治百姓的亦仙亦人的世外高人。
因而,“隐”可以当作是全诗的“诗眼”。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传统经验,便于深入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诗眼“隐”,提出对话探究的话题: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隐者是“隐”于何处,“隐者”是怎样的人?对话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每句诗中分别抓住“松”、“药”、“山”、“云”字来探究体会。受知识面所限,学生可能认识不到,理解不准,那我们老师就得加以启发、点拨,如追问:诗人为什么写成“松下问童子”,而不是“树下或柳下问童子”呢?为什么是“言师采药去”,而不是“采花去”或“游玩去”呢?乃至于在对话过程中,老师可以顺便讲解“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这种看似无意识的拓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性储存积累。到此,再让学生来用感情朗读古诗,学生会有意突出这四个字,会读出童子回答时的自豪,会读出对隐者的赞美。
三、以“师”为主题,与编者对话,认识单元,体会编者的意图
这是教材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单元主题是“园丁之歌”,前两课《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都与主题相关,而这首古诗似乎与单元主题无关,教师、学生都会有这种疑惑。有了以上与隐者的深层对话,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编者的意图,这里是把隐者当成了老师,这是编者对古诗的一种创造性解读。
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这一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难道隐者也能算老师,也值得歌颂?有了以上与隐者的对话,学生能很快认识到隐者当然能算老师,他是童子之师,是贾岛拜访之师,是我们敬重的品行高尚之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训练语言,激发情感,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隐者。
下一篇:三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