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的减法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5以内的减法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以内的减法【第一篇】

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如果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2、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二)、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设定:

据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5、教学难点:

(一)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生灵活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班上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问题探索,通过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利用情境引出问题,调动学生大脑中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寻。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引导订正,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叙述自己的思路,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

(一)引入新课:先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进行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里特别注意引导后进生的学习,因为一开始就认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出示课件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然后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初探,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及时肯定、引导拓展,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策略)同时,我帮助学生把一些有用的问题引导归纳板书。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同时也重点训练了学生口算方法和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放手让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时,我到学生当中,参加他们的讨论,指导后进的学生或小组,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订正。

(三)教学效果测评:每一节课合理的精心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当堂知识能力测评,有利于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反馈学生获取信息。因此,我设计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的1、2题和拓展性学习,同时对后进的学生进行辅导、鼓励。

(四)板书设计与练习:在板书中我重点示范加法竖式,这是一种常用的经典的笔算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问题可能比较多,引导学生解决一两个问题以后,其余的问题要求学生下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我的说课至此结束,不当之处请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的减法【第二篇】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法则上没有更多的新知识,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在新的知识点加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另外,针对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加强练习。整个安排体现了以下特色:一是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二是重视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三是重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四是重视计算的整体知识结构。五是重视发展学生估算的策略,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能熟练地笔算和在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比较熟练地笔算和在1000以内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有的学生由于学前教育充分,也有的学生迁移学习能力较强,已经能笔算1000以内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但对笔算的算理,尤其是连续退位的算理,大多数学生还不理解,更谈不上清楚准确地说出。所以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在笔算中能准确地依据算理进行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的算理。

五、说教学过程:

(1)从实际问题引入减法计算。

这里以“美丽的云南”为题材,标出云南三个旅游城市的位置,在各个城市旁附有著名风景点的照片。昆明附的是石林,大理附的是大理三塔,丽江附的是玉龙雪山,并给出了昆明到大理和昆明到丽江的公路里程。下面以师生乘车旅游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从昆明出发到达了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用线段图表示出三城市之间的里程。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讨论:这幅图反映了什么事情?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2)估算。教材仍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估算的问题,提示了估算的方法。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针对517-348,讨论分别应该把517和348看做多少来进行估算。因为在加法例1的估算中,都是把加数看做最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的,对348,可能有学生提出看做300,也可能会提出看做350,可以结合估算的结果进一步讨论看作哪个数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结果更接近?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练习中,教师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使学生逐步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3)笔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教材在竖式计算的处理上,给出了个位的结果,提出“接下来该怎么做?”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十位仍然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教材要求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先尝试再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围绕教材提出的“接下来该怎么做?”进行讨论。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计算法则,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的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计算较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4)例2。

例2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如果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示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关于这一计算原理,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竖式计算时仍然是应用“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的计算法则。

的减法【第三篇】

目地要求

1、学习10的减法计算。

2、提高运算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减法的了解。

3、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准备

1、10节的小火车图片。

2、保龄球10个,10根小棒

3、《操作册》第五册第39-40

内容与指导

蒙氏数学:10的减法

一、 走线游戏。

走线,线上游戏:问答游戏。

10可以分成几和几。

二、集体活动。

1、复习10的加法

出示10节小火车图片。

师:小白兔兄弟要坐小火车出去游玩,小火车有10节车厢,可是只坐了一只小白兔,请小朋友算一算,还能装下几只小白兔?

2、学习10的减法。

游戏:数小棒 给幼儿准备10根小棒,请幼儿拿出相应数字的小棒,列式并计算剩余的小棒,再点数验证。

游戏:打保龄球 4人一组,击球,根据击倒的数量,编一道减法运算题并计算出来。

三、幼儿操作

操作册 第5册第39页的活动。

中班数学领域公开课教案【第四篇】

中班数学公开课比多少教案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16 1517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