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选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2021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篇】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篇】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有多少人哪?三(2)班有48人,46和48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中的圆珠笔价格为元,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和比大小吗?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和小数都能比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我从分数王国请了一个小伙伴,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我写一个你读一个。

这么多的分数,请你帮忙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好吗?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生1; 分为一组。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

师:还能找到有这种特点的分组吗?其他的数字怎么分组?

。.....

师:你们很会观察,我喜欢你们这种简洁的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分母相同,第二类是分子相同。

板书:1/4和3/4 2/5和4/5 分母相同

1/2和1/4 1/6和1/9 分子相同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先来试试这一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吧。猜猜看,1/4和3/4的大小关系如何?你猜对没有呢,请拿出课桌上的两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4,另一张涂出它的1/4,再比一比,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4○1/4 3/4○1/4 3/4 ○1/4

(由生充分说理,清楚自己的填涂方法和大小比较结果。)

师:经过大家的动脑思考,我们得出3/4大于1/4,请大家都拿着这两张纸,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强调:两张同样大小的纸,都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一样,所以取3份比取1份大,所以3/4大于1/4。

师:我把长方形纸片换成圆形纸片,你能快速说出分数并比大吗?(投影展示课本试一试第一图,生说理)

师:我发现了,只要有图,你们都会比,如果没有图,你会比吗?来看这一组:2/5和4/5的大小关系是?这一组呢(随机写一两组)?我不写了,听清楚后直接完整地回答(随机说几组及时练习)。

师:这么快速又正确的回答,是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分母相同时,比分子,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总结得很精彩,那分子相同的分数该怎么比大小?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比较(1/2和1/4),自己猜一猜,然后用你桌上的另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2,再结合开始的一张涂出了1/4的纸片自己验证,再和同桌一起讨论你们的想法。

(猜一猜,再验证,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师:现在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我们一起来比一比: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表示出它的1/2,一张表示出它的1/4,对比发现,涂色部分更大的是?请举起来。

追问:为什么?

生:平均分成两份的这张,一份要大些,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一份要小些。所以1/2大于1/4。

师:你们的精彩汇报让我很高兴。现在,你肯定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投影展示),请先说分数再比大小。(试一试第二图)

生: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另一张被平均分成6份,分成份数多的这张,每一份就越少,所以1/8小于1/6.

师:有道理,就比如我这里有两包同样多的糖果,其中一包平均分给第一大组,另一包平均分给第二、三、四、五大组,你愿意坐在哪个组?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师:通过这几组分数的大小比较,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分子为1,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师:如果分子相同,但不是1呢,这样的分数你会比大小吗?比如:2/7和2/9 ......(随机举例)

师:能重新总结下规律吗?

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师:请翻开课本第58页,独立填好本页的`所有题目。全班评价试一试第二大题,再一起来齐读大家比较出的结果。

3.反馈评价。

(1)“开火车”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学习了什么?

运用这些方法,我们来解决一些问题。小火车快开动了,准备,请快速比较大小。(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 小黑板上写出十组分数大小比较题目,类型全面,选择代表性的两组,学生比较后说理 )

(2)练一练第二题:1/4怎么分。

师:咱们的小火车很快开到了下一个关口,你有信心挑战吗?

这是一个(长方形),请你涂出它的1/4,动手试试。(生独立解决,展示学生作品后,投影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分涂方法)

师:这么多种表示方法都画出的这个长方形的1/4,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它的1/4不论形状是否相同,大小都相同。

(3)练一练第三题:小熊分苹果。

师:两只小熊遇上麻烦了,来看看它们遇到什么事情了。“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生充分说理,说理中,师诱导分析:每只熊分到大苹果的1/2,也分到了小苹果的1/2。追问:分到大苹果的1/2和分到小苹果的1/2,都是1/2,一样大吗?这里什么不同(整体不同),所以它的1/2不相同。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1) (2) (3)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1)X2=14(厘米)

周长(5+2)X2=14(厘米)

周长(4+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平方米

(1)猜

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学习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  物体表面

重叠法  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  封闭图形

测量法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六篇】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 )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篇】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课堂总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应适当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八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6 3547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