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谁?出示课件懒羊羊图片。大家看懒羊羊怎么了?大哭。他为什么哭?馋哭了。原来慢羊羊村长做了一个大蛋糕,但是想吃到蛋糕人呢必须要做出慢羊羊村长出的这道题。看懒羊羊哭得那么可怜,我们还是帮帮他吧!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蛋糕上面放着一张纸条谜语如下:用三个数5、7、9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明确问题,交流思路师:自己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独立完成此题。师:同学们,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列表等方法找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做到不重不漏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解题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亲历探索感受新知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帮懒羊羊解决了困难,可是调皮的沸羊羊把懒羊羊的蛋糕藏了起来,非要懒羊羊帮他做作业,不然沸羊羊就吃掉蛋糕,懒羊羊又哭了起来,我们怎么办?好人做到底吧!

1.明确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有三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2)全班展示交流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3)对比分析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6个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四、拓展思维深化体验

1.师:今天,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使秩序乱了起来。

师:哎呀!老师刚才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我记不清了。还是你们来表演一下吧!

3.设置情景表演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学生汇报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师: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却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

回到家,你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拍(咔嚓),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

1.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坚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1.复习热身

89-62,59-5,43-23,49-45

2.学生练习展示,改错并说明理由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2.

(l)出示例 2。让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多少票吧。教师出示北京的图片,板书“56 票”;出示巴黎的图片,板书“18 票”。

怎样求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6-18= 。你们会计算“56-18”吗? 学生先独立试做。想一想:这里个位上 6 减 8 不够减,我们该怎么办呢?

(2)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 56 根小棒中

减去 18 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56 根小棒中有 6 根单根的,减去 8 不够减,可以把 5 捆小棒

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 10 根中拿出 8 根,把剩下的 2 根与原有的 6

根放在一起,共剩下 8 根单根,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 1 捆,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 56 减 18 等于 38.

②打开一个整捆的,成为 10 根单根的,把原有的 6 根和 10 根合

在一起,从中拿出 8 根,再拿出 1 个整捆的,还剩下 3 捆零 8 根,所以,56 减 18 等于 38.

(3)竖式的写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想一想,56-18 该怎样列竖式呢?

这部分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列竖式,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竖式,改错,纠正,最后老师展示正确的竖式排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 1 捆小棒变成了 10 根,就是把 1 个十变成了 10 个

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 1 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 10 个一,

借过来的 10 个一要和个位上原有的数加在一起算,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 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4)变式 50-18

主要以学生的自主练

(5)比较 58-22 和 56-18 的异同。

这部分是对上节课和这节课所学知识的起一个连接与递进的作用。并得出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 19 页“做一做”。学生练习展示,集体纠错。

想一想:十位上退 1 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 1 后,个位要算 17 减 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3.改错。教科书第 21 页的第 6 题。

(1)学生逐题进行判断改错。

(2)集体订正。

4.后面藏着几

通过星星后面的数的计算来巩固退位减法的算法,让学生们自由举手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5.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10 再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六篇】

教材简析试商方法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 16÷5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说情境图。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7)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2、体会试商过程

3、第4题改错练习。

4、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独立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篇】

教学内容: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要用一次性筷子

教学重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教具:

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1

1、学生操作填表。用小棒模拟筷子,一双一双地摆,摆出9双。边摆边数,一双2根。然后填6页的表。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2双筷子有多少根吗?怎样求3双筷子有多少根?4双呢?......9双呢?

板书:2+2=4

2+2+2=6

......

2+2+2+2+2+2+2+2+2=18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接上面板书

如:2+2=22=4

......

2+2+2+2+2+2+2+2+2=29=18

4、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板书2的乘法口诀

5、学习编口诀。

①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22等于几?

教师:2乘2等于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乘2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

②小组活动。说说232425......29乘法算式的结果,再说说232425......29的口诀。

③反馈,板书口诀。教师:从25开始,得数是两位数,为了口诀顺口,将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把后面几句编一编。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的关系)记一记口诀。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学习例2

1、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共有几个人在滑冰?算式怎样列?24用哪句口诀?42呢?

3、教师小结:24和42都用口诀二二得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活动

1、教材7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8页第2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 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16 3277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