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质8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包括数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和图形的识别,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教学反思: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位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3、差生培养: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大量的丰富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参入到学习中来,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进度
按学校教学进度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2时40分=( )分 1分30秒=( )秒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手势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1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数学日记
我的一天
我每天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餐。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我会花15秒把早餐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
我家就在学校的对面,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我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教室。
上午的体育课上,我跑50米只用了12分,全班第一名。
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我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
放学后,我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20秒钟就能做完。
晚上,我经常会陪妈妈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爸爸开心。
我看到有的同学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怎么,这篇日记有问题吗? 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师少量补充说明。
最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是千。
2、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教具: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这是上节课学习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师出示答案校对)
2、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针对练习: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205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练习运用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出示结果校对。
A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针对练习:书3(2)(3)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三维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3. 出示例题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5.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4=14(朵)
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6.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6. 想想做做 第1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 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 想想做做 第3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4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5+7=32(个)
5.想想做做 第5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 ,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复习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综合复习。
1、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9题。
(1)出示第8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第10题。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B、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第12题。
出示第12题,根据图意,学生小组间自由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得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