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范例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范例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
2.给课文分段,大致明白分段的标准,能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会读,正确书写,并借助一定的方法记住字形。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生字的拼读情况。(特别是拼音有困难的少数学生)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同桌互读,教师留意个别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注意纠正文中个别容易错的字。
二。给文章分段
1.找出文章写时间的语句 ,然后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起讫段落,并默读写出段意。
第一段(1)写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漱(shu)口,与咳嗽比较。“凹”的笔顺,“撼”和“感”,“诠释“说明解释,“诠”是形声字。
2.描红。
四、课后作业
1.写习字册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块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1.读词,说说词语的意思。
2.用这些词说几句连贯的话,要求简洁清楚。(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1.快速浏览第一段,说说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用朗读表现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并在相关的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1)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时刻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几个感叹号看出谭老师的着急,省略号看出还有很多的叮咛,学生补充出其他的叮咛。并通过朗读把这句话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
(2)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我读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谭老师,他对人生的理解那么深刻,更重要的是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里我读到了一个有坚定责任,有无私大爱的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用张开的双臂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找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用果断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坚定,读出义无反顾)
总结写作方法:像这样正面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方法,我们称为正面描写。
2、这段文字描写除了正面描写谭老师之外,还有环境描写(场景描写),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找出场景用直线画出场景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场景描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1)“天空阴沉沉的。”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一场天灾即将降临。这既是当时的天气真是情况,更是一种暗示,悲剧即将发生。
(2)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生死攸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谭老师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朗读,读出几个感叹号表示的紧急。这个场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紧急了,谭老师没有离开,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保护学生。这个环境描写突显了谭老师的崇高品格。
(4)“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老师遇难了。他“张开的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人生的价值。多么好的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多么令人心痛。个别感情朗读,尊重学生的处理,只要能说出理由。
总结:这些场景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突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u 是死保护学生的谭老师(从救援人员嘴里听说的)
u 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谭老师(从其他老师嘴里知道的)
u 一个讲课生动的谭老师,一个充满活力的谭老师。(从学生眼里知道的)
补充:谭老师是一位共产党员,特级教师,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多好的一位老师,他永远活在学生的心中,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总结:这段不直接写谭老师的言行,而是从别人的嘴里、眼里来写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起到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说话练习:“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你就是谭老师身下的那个学生,你说什么?
你是一位教师你说什么?
你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你说什么?
3.总结:让我们记住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设计
为……为……为……
……!……!…… 正面描写
拉 撑 护
人们 学生 教师 侧面描写
天空阴沉沉的…… 环境描写
最后的姿势2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第十一册p30——p33
教学过程
一、朗读中复习旧知
1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
2 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轻快地朗读第一段)
二、 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
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学生开始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那些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一) 读出我们的感悟
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
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读,并说说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依次 出示学生的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
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其他学生有同感,忍不住说对 对------)
师:换句话说,预示着地震的来临,是吗?(对,学生表示赞同)那,你们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简短的话呢?
生:慢点
生:“阴沉沉”读得重些
师:很好,请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描写就叫环境描写,哪位同学还有这方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呢?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观察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引导学生体会连用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情况危急,很危险。
师:那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才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呢?(学生重新朗读,大家评一评再读一读)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压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谭老师遇难了。
师:遇难了,我们该怎样读出感受?(教师相机用低沉的声音指导朗读)
评析:四处环境描写从正面烘托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理解中朗读,感受地震带来的可怕灾难,感悟谭千秋老师的伟大。
2 、动作、语言的描写感悟人物品格
师:从刚才同学们朗读的环境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更凸显谭千秋老师的伟大,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
(1)“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请同学们也来念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读,说感受。)
生:老师很着急。
生:为学生着想。
生:热爱学生。
------ ------
师: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为此而感动,请大家在它的旁边写下感受。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生:谭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
师:请把热爱之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评一评)
生:谭老师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老师,我很钦佩他。
师:读出你的钦佩之情吧!
------ ------
(教师相机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拉、撑、 护指导学生朗读)
3、深情朗读
师: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身救学生的场景。谭老师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姿势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吧!
(师引读:天空阴沉沉的------)
评析:这段不仅用四处环境描写烘托谭老师的高贵品质,还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得看到谭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动中感悟谭老师的“人生的价值”
过渡:谭老师他走了,他那最后的姿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挖开废墟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段。
三、 他们的话语,再次感动我们——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课文,这段分别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它们多读几遍,能读出怎样的谭老师?
2、角色体验,朗读感悟
师:你想读哪个角色的话?(指名朗读,适时指导。抓住角色身份特点,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崇敬之情。)
3、对比不同描写方法,表达相同作用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在第二段和救援人员的语言中都有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描写,你能看出不同吗?(鼓励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第二段直接写出来的英勇行为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别人来说,叫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在文中起到烘托人物品格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大家可以学着应用。
四、深情赞颂——学习第四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深情朗读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想用那些词语来赞颂谭老师,才足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呢!(说的好的,板书)
2、师:人们又是如何赞颂谭老师的呢?(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包含着感动,包含着对谭老师无限钦佩之情,激昂的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真是太棒了,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理解吗?(自由回答)
4、结束语,师:谭千秋,永恒的名字,无私大爱的双手,记住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作业 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下节课交流。
板书
舍己为人
名垂千古
永世不忘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感动 敬佩)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3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学 程 导 航” 课 时 教 学 计划
设计者:包慧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方法。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主阅读,感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程设计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的作用。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
2.理解话语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到最后。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4.整理课堂上对文本的批注,优生在此基础上整理好1篇读后感。
5.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争取获得阅读红苹果的奖励。
四川地震资料馆:/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教案3篇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