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专业【热选17篇】
通过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物体的形状和特征,培养空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实践与互动,激发学习兴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专业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系统学习时间知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认识钟表》。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掌握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
重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准备: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了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
(4)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说出谜语让大家猜,然后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了三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钟表店开张,让我们去参观。
第二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主动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组小朋友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通过课件演示指针的转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步是认识整时。
虽然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师生一起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出结论。再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然后,用课件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书写。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拨一拨。
活动二:找朋友――连一连。
活动三:小明的快乐周末。
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一说,再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第四环节:小结。
引导学生说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教师提出希望。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2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xxx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xxx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画一画钟面,做一做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同时选两个画得有代表性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3
一、我会填。
1、在钟面上,时针从7走到8的时间是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圈,是()分。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指在4上,分针指在12上,表示()时。分针从12走到12,是()分,是()小时。
3、7时30分到10时30分,经过()小时。时针从7到11,经过了()小时。分针从2走到6,共走了()分钟。
4、学校下午2时上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第一节下课是()时()分,课间休息10分,第二节是()时()分上课,()时()分下课。
5、1小时=()分,120分=()时。
6、()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3、学校秋游,8:00出发,9:10到达,路上用了()时()分。
4、上午8:00开始下雨,下了4个小时,()时雨才停止。
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3.看一场电影要2()。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6.李勇从家走到学校要15()。
7、我们放学的时间是11()30()。
三、判断。
1、分针走一圈是1分。()2、晚上7时新闻联播开始。()。
3、小明下午2:00到校,4:30分放学,下午在校的时间是2小时30分。()。
4、钟面上最短的针是分针。()5、电子表上显示6:45就是6时45分。()。
6、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7、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平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牧童和牛。
――认识图形。
第16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题:连一连。
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连线。
第2题:认识图形。
1、指导学生再次回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有什么特征。
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教材上的国旗是什么图形?硬币是什么图形?
第3题:说说怎样接着摆。
1、找出教材上图形摆放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下去。
3、进行涂色,完成拓展练习。
我学会了吗。
1、观察本题,弄清题意。
2、完成统计表,学生独立做。
3、给小葵花和小房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体会“面在体上”:
在长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正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圆柱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师在黑板上师范。
限时作业:。
课堂: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关于图形的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38页到39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立体图形)。
问题: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
(简要的介绍下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问题情境:我们的新朋友都在这位可爱的机器人身上,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
(2)让学生尝试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3)根据学生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名字。
(4)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儿去找他们呢?
问题二: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长方形吗?
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
问题四:摸一摸,说说摸的时候又什么感觉?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1)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问题二: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出这些新朋友。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活动四:找朋友。
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图形)。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加深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2.猜一猜(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3.涂一涂(通过动手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4.数一数。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你打算怎样把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有什么困难吗?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问题:同学们想自己动手拼一个图案吗?小组合作,用小组内的图形拼一拼,比一比,看哪组拼出来的图案最漂亮!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合理选用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五.说学习评价。
(在本课中采用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6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位于本书的34页至38页,《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也为后面《分类与整理》和《认识图形》(二)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中认识的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简单的立体图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几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让学生自己触摸图形、搭建图形等形式来感受图形的特征,以达到让学生初步养成归纳、自主探索的意识。通过对同种图形的分组实践,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在此次之前,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和认识本节课所要讲的四种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通过触摸实物了解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辨识四种立体图形。达到熟练辨识生活中的四种立体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辨识四种图形,能对同种图形进行分类,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自的特点。
(3)情感目标:初步感受简单立体图形的魅力,养成独立思考、共同探索的意识,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讨学习的过程,期间要求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以及学会简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了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特征;(3)辨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难点: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特征中对学生的引导,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辨识,对圆柱和球的辨识。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根据本课时教授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不会有具体的想法,我就会准备丰富的教学教具来具体化我的讲课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触摸体会、共同探讨摸索的过程来学习本节内容。
四、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是起引导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在教师的带领下发现特点,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在知识发现和探讨上会有困难,所以会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让他们在我的带领下学习。课堂的生动也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为了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我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开始本堂课。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对一次问题就得一个奖章,累积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励。一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需要用这种制度来调动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回顾复习,创设情境:
为了使教学的过程顺利有序地进行,也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学习,我会先与学生通过做小游戏“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来回顾学生关于“位置”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这个知识的复习,奠定他们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知识上的基础。
3.新课讲解:
(1)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喜洋洋,拿出本堂课所要用的教具。
(2)先让学生感受教具,然后引导学生对教具进行分类,目的是了解他们自己对四种立体图形的认识,方便对接下来的教学。
(3)通过观察分好类的每一组,通过提“同学们看到这每一类的东西大致样子都一样,如果将他们的花外衣(包装图案)脱掉,大家还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名字,这样就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
(4)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标准教具图案,引导学生朗读,指认,加深对图形名字的印象。
(5)让学生选择自己手中最喜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字,再次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名称。
(6)通过学生分组触摸手中的教具来感知图形的样子,特点,再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出来,已达到让学生学会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目的,特别将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与圆进行比较,达到让学生能轻易区分这四种图形的目的。
(7)再次与学生一起做游戏,通过学生描述摸到的袋子里的实物的样子,让下面的学生说出实物的名称,加深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特征的认识。4、巩固练习:
通过“数一数”、“连一连”、“搭一搭”三个活动的练习,对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很大帮助。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达到让学生熟练应用的目的。
5.课时小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邀请同学与我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向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四个好朋友啊?”“这四个好朋友我们都怎么去介绍它们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大声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6.评一评:
对于课前的分组,要给他们评出回答次数最多的小组,激励他们以后也要积极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直接展示本节课知识重点的工具,又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不能把板书安排地过于拥挤,所以我就将板书分为三个版块。
认识图形(一)。
基础知识:贴图副版。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看整时。
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3:00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8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
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9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说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还采用了动手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
2、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设疑导入。
1、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捂空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钟表,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设疑:,那么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了呢?面对课件上的钟面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6)学生把结果填在81页刻度图。
(7)交流记忆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1格1格数,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认识,新发现,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点名学生读出时间,指导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时间。(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0
《认识物体》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5、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活动教学法。
通过学生自己搭建自己喜欢的形状,大胆发挥想象。同时渗透独立、探索、合作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激励、表扬的话语,肯定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语言训练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每一环节我都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你说我放你说我猜搭一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3、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用你手中的橡皮泥捏一个你喜欢的物体,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1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一系列活动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住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新朋友都在这幅图中,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多媒体展示分类结果)问题一: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绿队,蓝队,黄队,橙队。提出问题二: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小结: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叫做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去找它们呢?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也有可能从三棱柱中找到长方形,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先辅后方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从模型中找出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请把你刚才找到的几个面摸给同桌看看,并说说摸得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平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在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但是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提出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中请出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奖励评价好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窗的形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并提问,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表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实现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第1题:连一连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猜一猜我想通过这道题目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第3题:涂一涂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4题:数一数。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我对《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2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会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商场。购物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知道1元、1元2角可以怎样付,知道圆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鉴于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购物,付钱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认识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看钱、认钱,分类、付钱、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各个动手,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导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活动利用生活经验简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圆角分,知道人民币的分类可以按材质分成硬笔和纸币。知道也可以按单位分成圆角分。
2、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小红买1元的练习本,带了全是1角的钱,来探究元与角的进率。再明确1元=10角,10角=1元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人民币付一付1元。随后在认识角与分的进率。在这部分完成的时候,紧接着一道圆角分进率()转换的练习来巩固对圆角分进率的认识。再这个练习结束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今天学习的新知做一个回顾总结,为下面的练习进行梳理准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鉴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我都已超市购物活动把练习串联起来,吸引学生,并巩固所学内容。
(1)一共几元几角。
出示例图,说一说上面是人民币,再说一说合起来是多少,第二副图是要求学生掌握只有相同单位的才能合起来。
(2)小明去超市买贴纸,付1元2角,让学生付一付,让学生知道买东西付钱是有不同的付法,只要付的钱合起来是1元2角,都是可以的,最后再让学生观察不同的付法,比较那种更为方便。
(3)组织超市购物游戏,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到老师这边买东西,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体会人民币与生活的联系。
(四)欣赏人民币。
通过欣赏环节,简单了解我们人民币的发展史,知道人民币是国家的象征,要爱护人民币。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3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4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6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画一画钟面,做一做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同时选两个画得有代表性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说课稿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摆、拨珠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
2、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磁性教具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的教室可热闹了,来了许多的老师,她们都是来看看我们一(4)班的小朋友上课纪律好不好,谁的表现最棒,让我们都拿出最好的表现出来,好不好?那我们上课时小眼睛要――看清楚,小耳朵要――听仔细,回答问题要――先举手,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以前在数字王国里认识了一些数字宝宝,这些数字宝宝是谁?
师:看,数字宝宝也来看小朋友们了(出示课件:0、1、2、3、4、5)。
咱们快跟他们打打招呼吧!师:你们可真是一群有礼貌的孩子!那你们想和更多的数字宝宝交朋友吗?昨天,数字国王悄悄的告诉我,有两个数字宝宝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和他们交朋友的小朋友要遵守纪律、讲卫生、爱劳动。
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是个讲卫生,爱劳动的人。因为昨天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主动和老师进行大扫除,咱们来看一看昨天大扫除的情景。
出示课件:(主题图)师: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5个人又来了1个人是6个人,5添上1变成6。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现在老师也参与进来了,现在一共有几个人?
师:6个小朋友和1个老师是7个人,6添上1变成7。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想和同学们交朋友的两个数字宝宝就是6和7,咱们今天就来认识6和7并和它们俩交朋友。(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知。
1、教学数数。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再找一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6或7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真棒!个个都是火眼金精,找到了6和7这两个朋友。
2、教学认数。
(1)画一画。
师:认为自己都画正确的小朋友请举手。老师发现,小朋友们个个都很棒,咱们来表扬自己。
(2)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不但能找出6和7,而且会画出能用6和7表示的图形,那咱们现在一起来摆一摆。现在从文具盒里拿出小棒。从中取出6根小棒或7根小棒,同桌一起来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现在老师请2位小朋友上讲台来摆一摆。
(学生摆并进行评价)。
师:小棒小棒要回家。
生:我们把它送回家(生边说边把小棒放回文具盒里)。
3、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师:5和6相比,谁大谁小?这中间填什么符号?
师:5为什么小于6,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那反过来,6和比5呢?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遍:5小于6,6大于5。
师:6和7比,谁大谁小?为什么?
师:你还能说出谁小于谁?谁大于谁?
4、教学数序。
(1)拨珠子。
师:6是怎么来的?
师:那小朋友看看,6去掉1是几?
师:小朋友,这里有几颗珠子?如果老师再添上1颗,那是几?
师:7是怎么来的?
师:那7去掉1又是几?
(2)直尺图。
师:(课件出示直尺图)数字国王还送给了老师一样礼物(出示直尺的实物)这是什么?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也有一把直尺。我们一起把尺子上的数字宝宝读出来。
师:直尺上的起点用哪个数表示?5的后一个数填几?6的后一个数填几?
师:在这把直尺上的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3)游戏。
数一数。
师:小朋友可真棒!咱们一边拍手一边把这些数字宝宝从小到大数一遍,预备起。
师:小朋友们能从大到小数一遍吗?咱们一起来数数。
拍一拍。
现在数字国王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出示课件)。
师:拿出小手,躲在数字国王后面的数字宝宝是几,咱们就拍几下。
(第一个数字国王),要拍几下?
(第二个数字国王),小朋友用手来拍拍它是几?
(第三个数字国王),拍拍它是几?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数字国王非常喜欢金鱼。星期天,他买了一些金鱼回家。因为临时有事不能及时把金鱼放到鱼缸里,大家愿意帮帮忙,把金鱼放到指定的鱼缸里去吗?(教师在黑板上贴7张鱼缸的图片)。
数字国王看见同学们给他把金鱼放回鱼缸里,非常高兴。(课件出示)数字国王:谢谢小朋友们,我来把金鱼缸摆整齐。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明白了第6和6个,第7和7个。
2、写一写。
师:我们怎样来书写这两个数字宝宝?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了,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
师:小朋友们,抬起手书空,跟着老师一起书空。从右上往下,一笔写成666;头顶天脚立地,一笔写成777。
师:同学们能写一写这两个数字吗?比一比谁写得漂亮。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宝宝的身影。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数。(课件出示)。
今天放学后,同学们回家注意观察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数字宝宝的身影,请同学们搜集数量是6或7的事物各3个。可以画,可以剪贴,也可以用实物表示。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那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你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你们可真棒!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学生评语通用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