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样例【参考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样例【参考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系统学习时间知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认识钟表》。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掌握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

重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准备: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了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

(4)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说出谜语让大家猜,然后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了三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钟表店开张,让我们去参观。

第二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主动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组小朋友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通过课件演示指针的转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步是认识整时。

虽然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师生一起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出结论。再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然后,用课件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书写。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拨一拨。

活动二:找朋友――连一连。

活动三:小明的快乐周末。

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一说,再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第四环节:小结。

引导学生说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教师提出希望。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二篇】

今天听了梁老师讲授的《认识钟表》,授课中,梁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特点为抓手,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良好。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在开始就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时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梁老师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集体鼓励奖励星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饱满的兴趣学习,学习效果良好。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三篇】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在教学新课前,根据教材上的主题图,营造出一个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景,这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场面,由于它就来自于学生周围,因此学生热情高涨,感到十分亲切、熟悉,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随后,我引导学生说图,数人,数物,不仅渗透了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建立了6、7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说一说,和同桌交流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体现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认识6与7的大小关系时,我采取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在指导书写6、7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

1、高估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在设计自学提示时,我没有把问题提得很细,只是让孩子看图说出数学信息,孩子语言组织能力不行,语言表达不出来,说不出重点。

2、这节课我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倒是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我有点收不住,有部分学生没能把学具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3、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处处体现了学生动手,自主学习,但是我还是讲的有点多,没能体现出精讲多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去摸索,去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四篇】

(1)请小朋友从桌子中间拿出一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呆会老师请你们把它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2)〈8人一组〉生各自拿出后,进行介绍。

(3)学生出示人民币,同时课件演示,生集体认识。

提示:你是怎么知道它是1元钱?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一分的呢?和他拿得一样的,把它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人民币,发现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它们都有几分、几角或是几元的。

1分、2分、5分的单位是“分”(板书)1角、2角、5角的单位是“角”(板书)1元的单位是“元”(板书)所以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人民币是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它,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也不能乱折或损坏。同时小朋友还应该注意节约用钱。

2.练习。

(1)连一连。

大家一起来看图,说说分别画了什么?

生连书p75第1题,后与屏幕上校对。

(2)填一填。

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一共是多少钱?

出示人民币图:

2角5分1分。

1元2角1角。

2角4角6角8角5角1元。

提问:a买一块橡皮要多少钱?请4人一组,到小小银行里取出,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拿的?

b买一把小刀怎么拿钱?在小小银行里拿一下。(切换实物投影仪)〈提示:看谁能和其他小朋友的拿法不一样。〉c现在还想请小朋友买一个8角钱的卷笔刀,怎么拿呀?〈切换回〉d买一本书要怎样拿钱?〈同桌交流:看看哪组里拿法最多。〉(指名回答:~~10个1角等)。

〈电脑动画演示:教学1元=10角〉(板书)。

e你知道吗?

1角=()分〈生答后板书〉。

f想一想:

3角=()分50分=()角1元=()分。

分别说说是怎样想的。讨论1元=()分。

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1)接下来,老师带你们一起去购物,好不好?

(2)听清要求:

a.组长发给每人一元钱;

b.小朋友可以拿这钱买你喜欢的东西,每人买一次;c.每组由组长当售货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一个买;d.请组长排出商店里的物品,各组开始购物。

(3)(生购物活动)。

(4)个别提问:你买了什么东西?要用多少钱?营业员找回了你多少钱?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购物、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学会了怎样换钱、1元=10角1角=10分等)生答后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回家后,可以利用你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妈妈购买物品了。

五、课后延伸:课后调查,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五篇】

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黄山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明集小学的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开发区三小的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六篇】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人是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叙述教学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数,也有初步的二维空间序数的认知,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尝试用游戏的形式,将“认识6以内的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活动目标。

1、认识6以内的序数,并能按符号指示方向排序。

2、能够正确运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顺序。

3、乐意参加教学活动,体验自主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5层高的楼房背景图一幅,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图片5个,如:小狗、小猫、小兔、小猪、小猴、。数字卡片1--6、箭头标志一个。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住着6只不同的小动物的楼层,有6个数字!连线!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我们先来做一个拍手游戏,我出数字几,你们就拍几下手,好吗?

2、开始部分。

今天小动物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一一展示)。

3、出示符号标志“箭头”

这个是什么呀?现在箭头指着哪一边啊?那哪边开始呢?现在我的方向变了……(依次变换,左、右、上、下)。

现在我把箭头放在小动物这里,请小朋友们来看看这些小动物都排第几呢!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幼儿找到相应的数字,放一放。)对不对啊?这里的数字1告诉我们小朋友××排在第一……(第一、第二、再是第四、第五、再第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七篇】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八篇】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五、教具: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九篇】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们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人民币》,这是一节关于人民币知识的复习课。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向大家作以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掌握比较简单的购物知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购物机会少等原因,对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和用钱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原则只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本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创设购物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努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无误地认识人民币,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换算。教学难点: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认识现行的人民币,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体会数学的价值。

(2)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进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教育。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们力求主要体现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愉快学习人民币的知识。

2、组织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自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采用的学法主要是: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和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依据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我们将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熟悉的储钱罐创设了一个直观情景,通过让学生看、听、猜、说等感官活动,由人民币的用途直接导入复习,言简意赅,既对学生进行了勤俭节约,献爱心的思想教育,又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第二环节争取了时间和精力,扫清了学习障碍。

第二环节: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第三环节: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第四环节、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

以上是我们年级组对教学本课的设想,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得以实现,那将是我们六位老师最大的心愿。谢谢大家。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这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数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智障儿童,缺乏社会经验,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了解。培智四年级学生学习了1—10数序知识,但还没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这种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本节课主要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元、角之间的进率;

2、会简单的取币、换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功能,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懂得勤俭节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在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兑换,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认知、活动、练习、总结四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掌握1元=10角。本课活动设计了“买票乘车,买门票,购物”三个环节。“买票乘车”环节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认识1元;“买门票”环节使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购物”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本课的练习设计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在认识人民币上的国徽图案,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在学习人民币单位时,要懂得节约不浪费;在实践活动时,教育学生要友好合作,文明购物。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第十篇】

第64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48 3251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