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推5篇】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第一篇】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实际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实际生活,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演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红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能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 形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进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交流和使用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二)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
(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
(五)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主要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教学评价措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时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或具体事物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时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祥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5-8÷4
72÷8-336+81÷9
45+8×4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 ,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 ,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 , 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结合线段,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教案【第五篇】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平移 1课时
2、旋转 1课时
3、轴对称 1课时
4、练习 1课时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案(精编5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案【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