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4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细腻的心里活动的描写。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去感知爱的存在,学会用爱去回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
★学会从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去感知爱的存在,学会用爱去回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苦糖》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学习,齐读课题。
2、检查词语
这篇课文有许多有意思的词语,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挨打陶醉触摸怔怔的发誓拈轻怕重屋梁一小撮
3、看图复习课文
(1)刚才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下面看看这幅图,想一想课文,说一说讲了什么?出示课件。展示第一幅图,注意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我搬来凳子还不够高,又取来几块砖头,打算抓糖吃。)。
(2)刚才同学们看得真细,动词用的真棒,再看看这幅图,说说讲了什么,注意表现人物的心情。
(做了贼的我心里十分恐惧,只能眼睁睁的等着挨打。而母亲并没有那样做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一脸的愧疚。)
二、深入学文
1、导语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错下去的呢?这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
2、深入读文,感受作者的经历
(1)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感受作者的经历。(教师巡视。)
过渡:人犯错往往都会有一个原因,“我”又是受了什么诱惑呢?读读那一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偷糖的原因
课件出示:“一天,家里大人不在,我把弟妹哄出去玩,自己留在屋里。我的血一下子热了起来,那罐里的东西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滋味,叫做“甜”。要是那白色晶体爬在舌尖上,咕噜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1)那个词能看出我是对偷糖蓄谋已久的?”
①哄:生活中你哄过别人吗?那什么时候哄人,又是用什么方式哄的?(用好东西或甜言蜜语哄他们)举个用甜言蜜语哄人的例子说说。(看那这张小嘴就跟抹了蜂蜜似的,就是为实现自己的阴谋诡计。
过渡:自己蓄谋已久的偷糖大计,终于要实现了,心里真是美呀!读一读那一句。想想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
②一下子:教师装作不经意间语文书一下子掉到了地上?不好意思老师太大意了,让同学们受惊了,说说你刚才的感受?那你会用怎样的语速读“一下子”?
③陶醉:见过喝醉醉酒的人吗?谁能表演一下?既然喝醉了下次为什么还要喝呢?有些人没喝酒也会“醉”,你见过吗?为什么会这样?文中的“我”又醉在哪里呢?指名读这一句。
过渡:现在满脑子都是对这种奇妙的“甜”的幻想。可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指名读下一句。哪个词表现了我对白糖的贪恋。
④爬:你们爬过什么?有什么感受?要使出全身力气,稍微一放松就会?而此时爬在舌尖上的是?那糖仿佛稍不用力吸吮就会(逃跑似的),而作者他会赶快?刚刚还是有些微凉的晶体转眼就变成了……(温柔的暖流)。那滋味来的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真切。
现在你会怎样读这一句。
齐读这一段。
过渡:看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词的品啊,想啊,读啊,那些文字就跃然纸上了。就用这种方法读读下一句,看看在那神奇的味道驱使下作者做了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初次偷糖小心谨慎
(1)自读第三段,画出表现动作的词语?
(2)汇报。
①哪些词能体现我努力想得到糖?(垫、爬)
②哪个词看出了我对糖的渴望?
触摸:说明“我”有些小心翼翼的,但又忍不住不摸。生活中什么物品我们会用触摸的方式来感知它?为什么?(这些东西往往比较贵重或者容易损伤)那你会怎么读这个词?作者把这个东西称之为什么?(神物)
过渡:一种大家眼中普普通通的食品怎么就成了“我”眼中的神物呢?其实不单单是“我”,他们一家都把它是若珍宝。
5、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糖的珍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家里人对糖的态度?
汇报:令家里人如此看重的白糖是哪里来的呢?这说明什么?爸爸怎么说?妈妈呢?为什么这样做?(留着过节给大家享用,也怕馋嘴的我们偷吃。
一家子都这么看重这普通的白糖,这和当时的生活条件是息息相关的。
(2)课件出示当时的状况
解说:
当时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穿的衣服都特别单调,颜色也无非是清一色的灰、黑、蓝,好像全中国人民就那么几件衣服。吃的呢是白开水就贴饼子,碰上灾年连贴饼子也成问题。住的是低矮的土平房,茅草房,夏天又闷又热,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刺骨的寒风使劲往屋里灌,睡睡觉都能冻醒。路就更不用说了,一下雨路面十分泥泞,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通行,只能靠双脚艰难的跋涉。
可想而知白糖这种稀罕物在大人的眼中有多珍贵,亏惯了嘴的孩子对它更是像着了魔。
于是我终于忍不住……
(“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物之时,他的心缩了一下,只拈了一小撮,舔了。”)
6、回到第三自然段继续分析
你体会到了什么?
缩:我们的手会在碰到什么东西时缩回来?速度会?我们的心会在什么时候一缩呢?文中的我又为什么一缩呢?
拈:随老师一起做动作(轻轻拈起一支笔,动作要慢。)你感受到了什么?怎么读?
一小撮:数量少,为什么弄那么少?(那是家里人留着过端午节的,自己也懂得)你怎么读这个词?
舔了:做一个伸出舌头去舔的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糖的数量怎样?你打算怎么读?假如是你做了一件愧对家人的事情,心里满怀愧疚,你会怎么读?
指名朗读。
过渡:虽然有些恐惧,有些顾忌,但那实实在在的甜还是无法抗拒的。在如此的诱惑下他还会一错再错吗?
7、自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词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1)“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吗?从哪可以看出?
发誓:我为什么发誓?我信守诺言了吗?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从没尝过的甜?我抵抗不了!于是?(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这里那个词给你印象最深?
出示:①只拈了一小撮,舔了。
②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
对比这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在数量变化的背后潜藏的是一个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你有什么发现?(刚才还顾忌重重,不敢任意妄为,可是一尝到甜头,欲望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泻千里,再也无法遏制。)现在你会怎么读这一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第二篇】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词句段运用”,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另一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1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句、中心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教学建议:
“平台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要学生养成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5.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谚语。
教学反思:
教学中只要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教学时,我利用最具感染力的音乐,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2.让学生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先说出来,再有条理地写出来。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学会写观察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难点: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确定观察对象,布置学生连续观察。(开学初就进行布置)
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把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写下来。
2.语言具体生动,观察要细致,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组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把观察的经过和自己的发现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二、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
2.有什么新的发现?
3.观察过程中,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根据内容取题目
1.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2.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四、明确写作要求
讨论明确:
1.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要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1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学生动手开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六、佳作引航
水仙花
3月16日 星期五 晴
半个月前,爸爸从花市买回一盆植物,说是水仙,挺漂亮的,我决心认真观察它。
我仔细端详,发现它与别的植物不同,不需要泥土,一盆清水加上一把雨花石就能养活它花。水仙花的底部比我的拳头大一点,像一个大蒜头,一层褐色的外皮裹着它洁白的“肚子”。“蒜头”下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根须,像老爷爷的白胡须。“蒜头”顶部分开五大个枝条,它们均匀地生长,枝条中间长出一枝筷子粗细的茎。
为了养好它,我去网上查找养水仙花的方法。天晴时,我把它端出去晒太阳,每隔两三天就给它换一盆清水。
今天下午,我惊喜地发现,水仙开花了。白色的花瓣围成小喇叭的形状,中间众星拱月般围着黄色的花蕊。凑上前去闻一闻,哇,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让人舒服极了!
我看着眼前这水仙花,仿佛是从水中站立起来的仙女,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怪不得水仙花有“凌波仙子”的美称呢!
点评:这篇日记采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水仙花。先写买来水仙花,认识它,再写它生长环境,详写了它的外形特点,接着写查找养花资料,最后写水仙花盛开的样子。本文描写生动,巧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明确习作要求动 笔完成习作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