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参考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文言文两则》【参考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言文两则【第一篇】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

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四、教学过程:

教 师 的 组 织 和 引 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一、导入:文言文翻译即是一个高考的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必考点。今天我们来系统的学习一下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二、文言文翻译的考点(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二)高考链接(XX年山东高考题)①原文: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  翻译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②原文: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句中 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  翻译: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③原文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句中的“信”指相信。提问: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一)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信实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文句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语言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提问:文言文翻译翻译的原则有哪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坚持对译。

字字有落实,句句有对应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三清”“三不”的原则。)四、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具体方法----留

适用范围

示     例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    书名、度量衡单位等。(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翻译的具体方法----换

适用范围

示     例1、用双音节词()换单音词2、用本字词义换通假字3、用普通话词语换文言词语(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疏远、信任(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都

翻译的具体方法----补

适用范围

示     例1、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1)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2)项王则受璧,置之  坐上。

翻译的具体方法----调

适用范围

示     例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1)古之人不余欺也。(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的具体方法----删

适用范围

示     例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1)噫吁戏,危乎高哉!(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当然只掌握这些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增分点:五、增分提示: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3、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威)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定语后置)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5、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比喻)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以上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和翻译的具体方法以及翻译的几个增分点。下面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做一番实战训练。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宋王出逃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兄曰:①“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②“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选自《吕氏春秋》)(1)国危甚矣,若将安适?(2)乡之死者宜矣检查习题完成情况。 答题指导:第一句“安适”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安,哪里。第二句,“乡”“向先前。译时可调整句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答案 :(1)国家的形势非常危险,你准备到哪里去?(2)先前探报军情说敌军来了的人真该死。

(二)贾谊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①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②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③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3)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答题指导 : (1)重点考查实词“属”的翻译和状语后置句式。(2)“秀才”为古今异义词。(3)故:旧时。事焉:侍奉他,意即“向他学习”。“征”前省略主语,须补上。 答案 :(1)凭借擅长背诵诗书写文章在郡里闻名。(2)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他)。(3)(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总  结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找一生朗读大屏幕考点解读部分学生回顾上节课练习的XX年山东高考题。结合考点解读试题找一学生回答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学生齐回答翻译的原则解读实例让学生找出省略部分重点讲解“调”的几种情况让学生找出删除部分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做解释学生回顾其他词类活用的例子学生回答倒装的几种情况并分析学生找出委婉说法并做解释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完成后面的练学生爬黑板展示自己的答案答题指导展示答参考答案案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完成后面的练学生爬黑板展示自己的答案答题指导展示答参考答案案让学生齐读歌谣并做解释

让学生读考点引起注意,加深印象

进一步对高点理解。

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检查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并做指导

明确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做比照

找出问题所在

检查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并做指导

明确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做比照找出差距

编成歌谣有助于记忆

加深理解作业:同步练习39页,4-6题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文言文两则【第二篇】

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情分析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正式学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1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ú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 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ù御kò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fù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文言文两则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学奕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近——大如车盖

一儿                                            (大则近,小则远)

日中时远——小如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一儿                                             (凉则远,热则近)

日中时近——热如探汤

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两则》【第三篇】

(一)学弈

1、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了。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二)两小儿辩日

1、译文:孔子到东文去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3、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文言文两则【第四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会写“哉、巍”等3个字。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能根据注释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说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一份礼物——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艺术的精华啊!想听听吗?闭目静听,想想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力好丰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我们静下心来多听听,就会被他散发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厉害的同学可能还能从琴声里听出琴师的心声、志向、情怀、抱负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和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有关的故事。

出示课题:伯牙鼓琴。指名读准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是1篇文言文,读这样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什么?(慢慢地读,注意断句,停顿。)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试着读准读通。

2、多种形式读课文。

(1)师范读。老师也来试一试,我给几个难读的句子断了句,同学们仔细听听你读准了吗?

难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老师的样子再读读看,指名读。

(3)小结:合理的停顿可以让古文更有节奏感;适当拉长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韵味。

3、再自由读,尝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读起来感觉怎样?

4、齐读。(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

5、看课题,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引出读注解和应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语感)。“伯牙鼓琴”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讲?

三、再读课文,初解文意

1、出示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试用现在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看注释,看插图)

2、交流: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绝弦了吗?(板书锺子期)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吗?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借助注释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2)断句朗读。文言文的断句是根据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这一对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读文本,解读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体会偶得知音之喜

师介绍资料:伯牙擅长弹琴,琴艺高超,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每当他抚琴弹曲时,听琴的人就会纷纷赞叹……当他弹着悠扬欢快的曲子,听琴的人纷纷赞叹……当他弹着哀怨悲愤的调子,听琴的人还是纷纷赞到……不管伯牙弹什么曲子,不管他发挥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弹完琴都只能听……伯牙心里会想什么?

(1)在伯牙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的时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山野樵夫钟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说的?

②“哉”是表示赞叹的语气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善哉,用现代的话可以说成……原来,子期是在赞叹啊,我们就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女生读伯牙的部分,男生读子期的部分。

③这里还有一个与“哉”一样是个语气词的你能找到吗?“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为了强调泰山的高大巍峨。我们读的时候要把这个连起来。指名读。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图,钟子期闭着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⑤你能解释“汤汤乎若流水!”了吗?把整句话的意思说给旁边同学听听。

⑥齐读。伯牙鼓琴,当他志在高山时,锺子期仿佛看到……当他志在流水时,锺子期仿佛看到……

当他志明月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当伯牙志在春雨的时候,锺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还可能志在哪儿呢?同桌两人试着编一编。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反馈交流。

总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懂。他们这种默契,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就是……能够听懂心声,这就是知音啊!连读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风细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为何只选了高山流水,

锺子期从琴声里,真的只听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应该不止吧,你觉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现什么,锺子期从高山流水的琴音里还听出了什么?(志向,胸怀,抱负)

(4)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5)这世上爱听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听懂他的琴音,与他兴趣相投,心灵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却唯有锺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谓子期为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觅得子期这样的知音!你觉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时候,伯牙心情怎样?他会对子期说什么?伴着《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叹曰:“善哉,善哉,”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知音相遇的喜悦,读读前文。

2、体会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终有一别,他们分别时约定来年再聚,以叙衷肠。无奈世事难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见到的是钟子期之墓。你能想象这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诗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绝的伯牙做了一个决定。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谁能用朗读读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读)

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读这句话!

现在你对伯牙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伯牙觉得只有这么做,才能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他用这种方式来……板书:谢知音

五、再读文本,升华积累

1、短短几十个字,记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流传千古!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2、播放乐曲。伴着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来记住这段动人的情感。

3、练习背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明白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3、结合注释,结合资料袋,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戴嵩画牛。戴嵩是一名唐代的画家,最擅长画牛。戴嵩曾画过一幅《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1篇文章(补充板书“书”),来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读准节奏。

(1)同学们知道“书”在这个题目里的意思吗?(写)

(2)引导学生根据停顿,读好课题。书/戴嵩画牛

(3)了解作者:苏轼。

看样子,小学六年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苏轼那么多首诗,知道苏轼书画都好,其实学了今天的文言文,我们还会领略苏轼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读好文言文,读出节奏感。现在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吧。

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用“/”标出停顿。

2、孩子们,学习文言文是有难度的,因为文言文精炼,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理解,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片文章。课前老师用了预学单,想看看大家的预学能力如何。

(1)课件出示一:嵩蜀轴谬搐婢拊掌

(2)指名朗读,正音。

看样子,这几个字难不倒我们班的孩子,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再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3)课件出示二:

好处处士好事喜好数学数一数曝光曝晒

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个字是多音字。谁来用他们的另一个字音组词。(指名组词)

3、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也画了分隔符号,表示停顿。你对照老师的,看看自己都画对吗?

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有了分隔符号的帮助,请大家先自己练读,读出节奏感。请你来读读好吗?(请生朗读)嗯,读出了节奏感,也都读对了。哪一组也想试试?(请小组朗读)通过有节奏的朗读,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大概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三、趣读入情境,对比态度

1、故事就是围绕一幅画展开的,同样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出示要求:请同学再读读文章。用横线画出杜处士对这幅画的态度,用波浪线画出小牧童对这幅画的态度。

2、交流:先请同学来说说,关于杜处士看画所找到的句子。

句子: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一下子就找准了关键句子,那么这个句子中,轴用了两次,什么意思?看样子难倒一部分人了,你们看这道题,你们给两个轴字选择一下意思。(请生回答)。

出示:给”轴”选择正确的义项

A、圆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绕上东西。

B、量词。

②这位同学真的很能干,不仅理解了一轴是表示数量,也用义项A理解了“锦囊玉轴”,很会联系上下文,也很会活学活用。

③读了这句话,你觉得杜处士对这幅画是怎么的一种态度?

很看重。为什么?(请生回答)你联系了上文,这画是戴嵩画的,属于名家名画。还有吗?

你注意到了词语“常以自随”,什么意思?

④学生想象说话,理解“常以自随”。

是呀,就像你们说的,杜处士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经常将此画带在身边。

孩子们,你觉得杜处士会把画带去哪里?(请生想象说话)

刚刚我们紧扣“常以自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体会到了杜处士对这幅画的喜爱。

(板书:合理想象)

⑤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那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画,怎样的表现?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句子: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①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至极。

追问:你从哪儿看出小孩子觉得可笑?(拊掌大笑)

②这位小儿,你如此拊掌大笑,是为何故?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笑的原因吗?(指导理解句子)

④谁来当当牧童,要演得像。

评议指导:最后的“矣”字是个语气词,你觉得在这儿是怎样的语气?

3、聚焦“笑”,对比不同。

①过渡:小儿“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处士会怎么说呢?”

处士笑而然之,说:“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都很会猜,根据“笑而然之”这个词语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4、孩子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这位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又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呢?

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奴婢”的意思大家知道吗?(指名说)那将它们分开用,又分别是什么意思?猜猜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人?

出示:奴:耕田种地的男仆

婢:纺织织布的女仆

(2)追问:耕田和织布为什么要问农夫和侍女呢?

那么画《斗牛图》,该问谁呢?(请生回答)

出示:

(3)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好不好?谁来说说你的看法。(请生回答)是的,有总结全文的意思,还有吗?(还可以使论据确凿的作用。)

5、小结道理:所以我们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说故事

1、预设语言:孩子们,我们在理解了本文意思的前提下,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考考大家讲故事的能力。请看学习要求:

出示:选角色讲故事。

①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

②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③讲故事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想象哦!

2、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1)我姓杜,人称杜处士。

我读了不少书,

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2)我是一个牧童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还没出村子,我看……

(3)我是苏轼

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土

尤爱……

3、小结:孩子们,这节课,小牧童勇于指出戴嵩画牛的错误,让我们知道了做事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这节课结束后,也希望大家回家可以给家人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文言文两则【第五篇】

教学目的:

⒈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⒉复习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⒊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回归教材,复习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

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习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

(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

二、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饱含深情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于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习)

小结: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文言文的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提问,复习重点背诵段落)

⒈贾谊认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⒉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⒊陶渊明的志节体现在哪些诗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节?

⒋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是什么样的?

⒌魏征的忠告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我们学习的这些文章均思想纯正,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都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涌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文言文的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今天不说文言文,也不用文言文写作,学它干什么?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隔断历史谈发展。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樊哙吗?

(以樊哙闯帐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涵泳语言——抓动词、修饰词、有特殊用法的词)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气力,可谓浓墨重彩,多种描写都用上了。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力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的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王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坐,也就不为怪了。

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吩咐左右赐之彘肩,拿上来的却是“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如果不饮不吃,不但露怯,而且辜负了项王。

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的有礼,对捉弄他的群小的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个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

动词、修饰语于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正像诗人沙流河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心态,中国人有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容易激起我们对民族故土的依恋,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所以,同学们,多读些文言文吧,读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读读司马迁的《史记》,读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相信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教学反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了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教学中离不了字词句的理解,但这些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高屋建瓴,容易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6 1269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