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教案汇总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文言文两则》教案汇总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1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
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第二篇】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2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
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1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 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文言文两则》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响应号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文言文两则》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相关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 巍巍乎 绝弦 锦囊玉轴 曝晒 谬矣
(重点指导生字 “哉”为平舌音;“轴”为翘舌音。)
(2)学习多音字:曝(pù bào)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家违法炼油的黑作坊。
②读一读:烈日曝(pù)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学习“会写字”
哉 巍 弦 轴 锦 曝 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轴、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哉”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哉”和左右结构的字“曝”,学生练写。
哉:半包围结构,土字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位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日字要窄小、右上边日字要扁窄,中间是个共,下边与水字不同。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伯牙鼓琴》
(一)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这一环节要求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长、善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生:琴声。
师: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生:志向,抱负。
师: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怀。
师: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
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当堂检测(选做)
本课推荐阅读《两小儿辩日》《“知音”马思聪》。
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上一篇:找家的教案【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