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教学教案(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教学教案【第一篇】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课题是——画鸡蛋

生:画鸡蛋。

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

生:达。芬奇。

师:把话说完整。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

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他说得好。

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习说一遍。

生:(练习说)

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

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

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

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

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

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

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

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

生:(发出笑声)不能。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

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

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

生:歌唱家。

生:音乐家。

生:科学家。

……

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

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

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

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

师: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为他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

生:(齐说)

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

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

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

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习说一遍。

生:(齐说)

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习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点评

《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1篇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习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

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的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方法:归纳法、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自制简易“潜水艇”、

(2)学生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想不想看?

师作演示,同学们说现象。

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一个放到水里会沉,而另一个会浮?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般的魔术表演它不是使用障眼法就是暗藏玄机,而这个魔术它却蕴含着一些科学小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探究生鸡蛋(土豆)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疑问:请大家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让生鸡蛋浮起来的?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方案一:回答不出来

(1)、介绍死海:

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2)、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3)、分组实验,师巡查。3’—5’

(4)、交流小结方案二:想到了用盐

(1)、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2)、分组实验3’—5’

(3)、汇报交流:

师:板书:(水中加盐)。生鸡蛋确实浮起来了,看来水中加盐的威力还真不小,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放了多少勺盐后鸡蛋才浮起来的?

生:……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往更多的水中加足够多的盐,那结果会怎样呢?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3、小结:水里加盐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就连不会游泳的人都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呢,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呢。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上网去了解更多关于死海的知识。你知道吗,在我们家乡山西运城有个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如果有机会话可以亲自去体验下漂浮水面的感觉。

师:水中加盐后的作用是不小,但它能使所有物体都浮起来吗?

(二)探究让橡胶泥“浮”起来的方法

1、情境提问:老师这有一块橡皮泥,现在我将它放进水槽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导情追问:有什么办法使它浮起来吗?谈谈你的想法。

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是否都行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这儿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材料,一会就请大家根据你们的想法和现有的材料进行实验,我们看看哪组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起来。(请各组派代表领所需的材料)

在动手实践之前,先来看一下友情提示,指名读。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以上几点,文明探究用现有的材料想出更多的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现在就开始吧。

4、学生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

5、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探究的结果。

孩子们,刚才老师发现每个小组的研究的特别投入,现在请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1)作成小船的汇报。

A、追问: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各种方法,哪些是类似的??

生:做成不同的形状,这些都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师:为什么改变物体的形状后就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生:在改变形状后,物体的体积增大了。

师: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体积可以使得原来沉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

(2)用了泡漠板也使橡皮泥浮起来

B、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为什么想到用它呢。

生:它们都很轻。

师:我们把泡沫板、木板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它们都是浮着的,我们称这些物体为漂浮物,那刚才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归结为:板书(借助漂浮物)。小结: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6、现在我们就再来改变一下橡皮泥的形状,使它在浮于水面的`同时,让它载重,看哪个小组的载重量最大。

学生制作、展示

(三)、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改变重量

1、谈话:刚才大家研究得很认真,想了很多好办法,大家真能干。不仅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还可以让它载重。可是像我们这艘小船沉下去就变成一场灾难了,大家想一下,有没有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船呢?

请大家看图:(指图)图上的这个物体本领可大啦!它在水里想浮就浮,想沉就沉,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2、为了更好地研究潜水艇是怎样自由改变沉浮的,(出示潜水艇模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接下来就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可要仔细观察潜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

3、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4、它是如何实现自由沉浮的呢?谁来说说

5、教师总结;通过玩潜水艇我们知道它是运用了(生:改变重量)什么的方法来改变沉浮的。(师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三、应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几种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一起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性质的应用也很广泛,你能说一说吗?

四、课外延伸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好玩的潜水艇,它可以自由沉浮,师演示、同学操作。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课后亲自做一个。

2、同学们真了不起!渔民伯伯听说大家帮老师解决了不少难题,也想让你们帮帮他:他们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这样就可以捕到很多鱼了。你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研究。

小学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根小小的蜡烛,居然能关系到人的生和死,你相信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就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引导初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法: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问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初读全文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检查多音字的认读情况。

3、指导识记的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其——期扁——骗马——闯

B、区别形近字:密——蜜司——同

4、读写词语:生死攸关、危机、持续、摇曳、从容、镇静

5、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重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人伯瑙德夫人及家人。

第3自然段:伯瑙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4自然段:的国军官点燃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及儿女紧张极了。

第5自然段:儿子捡柴生火走到烛台,却又被德国中尉夺走。

第6自然段:儿子决定陪妈妈战斗到底。

第7自然段:女儿巧妙地哪走了烛台。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任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体记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免了一场劫难的经过。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质疑: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

读课文。

2、概括重要内容。

3、质疑:“德国强盗“指的是什么?

把“德军”比作“强盗”说明了什么?

四、探究课文第三部分。

1、指读思考:伯瑙德母子三人是怎么巧妙地与德国军官周旋的?

2、先自学课文,弄清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怎么做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

5、师生合作探究。

A、“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铁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台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B、“她看着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女儿为什么会“脸色苍白”?从“急忙”、“轻轻地”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了烛台。”你从句中体会到什么?

D、“突然,杰奎琳站起来,娇声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请学生表演读,师生评议,体会小女孩的机智。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教师总结全文。

板书:

16、生死攸关的烛光

德国军官 伯瑙德夫人及儿女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 取出油灯点燃吹熄蜡烛

中尉重新点燃蜡烛 假借捡柴生火端走蜡烛

快步上前,夺回烛台 拿灯上楼睡觉避免劫难

小学教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诗中描写了作者的所感、所闻,表达了诗人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本课5个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识字教学要重点提醒学生读准“声、知、少”三个字的读音。鼓励学生用熟字或者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这首诗的诗句比较好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这首诗语言、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1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16 372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