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汇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教学教案【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九个字,会写“冷淡”二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3、激发学生积累对子的欲望,培养学生诚实、虚心 、谦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对子歌。
教学难点
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实物投影仪 、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由找反义词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的这节语文课你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然后让学生拍手欢迎前来听课的家长)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这个不一样的课堂上仍然会有跟平时一样的出色表现,对吗?(然后结合板书引出反义词)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藏着许多这样的反义词,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能找到。
(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反义词,有一个小朋友也找到了许多反义词,并且他把这些反义词编成了一首对子歌,这首对子歌就藏在114页的识字7里边。(板书:识字7)把书拿好,你想怎么读这首对子歌就怎么读。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辅导)
由谈话引入课题,显得亲切、自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
1、师:谁愿意大声地把这首对子歌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读后教师作简单评议)
2、师:如果要都像他这样读得正确 流利,就必须首先和藏在这首对子歌里边的九个生字娃娃交上朋友才行。
课件出示:
虚、骄、傲、诚、实、淡、赢、赞、招
师:这些生字娃娃当中,有没有你早就认识了的?
(指名说,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现在请你把不认识的生字娃娃在对子歌中找出来,找到一个就把他的名字读出来,好吗?
(学生找生字读生字,教师再次巡视辅导)
3、检查学习情况:
⑴ 师:这些生字娃娃当中哪个生字娃娃是你记得最牢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呢?
(同桌相互说一说)
⑵ 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生字(三个),其余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学。
虚:“虚”字和前面认识的“虎”字长得很像,(课件出示“虎”)他们都有虎字头。在这首对子歌里,由虚字组成的词语是──虚心和虚伪(课件出示)。
骄傲: 看到“骄傲”这个词,你会想起哪个故事或者什么事情?
(学生举手发言)
这个故事或者这件事情让你懂得了什么?引出:骄傲──虚心(课件出示,同时贴出词条)。
师:看着这对反义词,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课件出示)
(指名读后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
希望你们能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全班背这句话)。在这句话里,还藏着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出来?
(进步──落后)
(课件出示)
诚实:(课件出示)你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诚实的孩子?诚实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诚实的孩子?
(跟同桌交流后指名说,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师:诚实的人往往特别讨人喜欢,并且能经常得到大家的称赞。而那些喜欢撒谎,喜欢作假的人就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喜欢,甚至被人嫌弃。所以,你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课件出示)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教师带读,指名读后齐读,然后闭上眼背一背)在这句话里,“诚实和虚伪”也是一对反义词。
(贴出词条,全班齐读)
赢:注意读准字音。
赞:课件出示六个词语:赞歌 赞美 赞许 赞同 赞扬 赞成。
招:给它组词。
淡:在对子歌里和“淡”字作朋友的是──冷。
(课件出示:冷淡)
这两个字老师不教你们自己会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指名说)
(学生描一个写两个,然后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淡”字右边两个火字大小不一样,上面小,下面大,并且上面的“火“字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学生评议,之后展示学生作业)
识字教学最忌方法单一,我把这首对子歌九个生字中的“诚、实、骄、傲”四个生字作为教学重点,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故事、联系生活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诚实、虚心的良好品质。同时,由“淡”引出“冷淡”一词,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谦让的品质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朗读对子歌
师:我们和这么多生字娃娃已经交上了好朋友,生字娃娃们就可以能帮我们读好这首对子歌了。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
3、全班拍手齐读。
由于前面已有了读的基础,学生在读这首对子歌时就显得容易多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读的机会,课堂上一片琅琅的书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把这首对子歌给背下来。
四、反馈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说,然后师生合作读。
2、背《识字3》。
3、编对子歌。
(小组合作编:组长安排发言顺序,每人说一个对子,然后大家一起把每个人说的对子组合起来就成为了你们那组编的对子歌)
4、分组发言。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旧知,能激发学生积累对子的欲望,并受到启发自编对子,在合作学习中学到新知。
五、总结
孩子们,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这节语文课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收获,及时的总结能帮学生加深印象。
六、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今天学的这首对子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编对子歌游戏。
这两个作业能让学生和家长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
小学教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诗中描写了作者的所感、所闻,表达了诗人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本课5个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识字教学要重点提醒学生读准“声、知、少”三个字的读音。鼓励学生用熟字或者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这首诗的诗句比较好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这首诗语言、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1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小学的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习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小学教学教案【第四篇】
[课前准备]
电化星座或板画星座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看见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天上的星多极了。我们平常说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
结合学生回答,提示卡片:无数、数不清。(正音)导读“天上有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天上星星真的数不清吗?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数过?
有时候就有个小孩子,最喜欢数星星,他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
今天我们就来《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看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了以后,知道写的是谁。生字要读准字音,想记住字形。
学生自学。
三、读后检查。
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写的是谁?张衡是个什么人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教学一部分生字新词。
把生字组成句子。出示句子:
“张衡是汉朝人。他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教学张衡:注意这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张”字什么旁?这是什么“张”?(弓、长)
教学汉朝:中国有时候的一个朝代,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七八百年。
教学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地研究,不怕苦,不怕难。(举陈景润叔叔钻研数学的例子。)
教学天文学家: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怎么运行的`专家,叫天文学家。
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指点:这篇课文就是写张衡小时候怎么数星星的故事。他怎么数呢,听老师读课文。(很自然地导入课文。)
(生字词的学习,必然涉及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就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的数学顺序,而先学最后一段,把课文学习与学词学字结合起来,这样既省时,效果又好。)
五、范读全文。
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读吗?课文中还有几个字不认识,我们再来学习。
六、再学习字词(生字分批教,难点分散)
把另一批生字组成句子出示:
张衡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教学靠:分析字形,复习“非”的笔顺。
教学仰:头抬着叫“仰”。(动作演示)抬头看叫“仰望”。
教学指:让学生(手指、指导、指引等)。
再出示第三个生字组成的:
张衡想着爷爷的话,晚上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转。
楚:突出“楚”增教“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绕:复习“浇”。组词:绕线,绕着转。什么绕着什么转?谁能说一句话?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生字词。)
七、初读课文。
八、巩固字词。
识记字形。抄写生字。
上一篇:《人生寓言》教案【精选4篇】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