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4、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xx×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x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x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x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教学反思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当一个数为整数时,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转化为“x”的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18的意义。
2、一辆汔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口述算式和结果。
(2)板书:数量关系:速度=路程x时间
二、新授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当这个数是整数时,怎样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1)教学例2:出示例2,弄清题意后,由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18÷ (出示线段图)
(2)推导18÷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分两步进行计算
第一部分:求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
1)、小时里面有几个小时?
2)、2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1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即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明确:因为2个小时行18千米,所以要算18÷2,也就是18x(千米)。第二步: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
1)、1小时里面有几个小时?
2)、1个小时行驶18x(千米),那么要求5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算式应该怎样写?
明确
1) 为1小时5个小时,所以,要算18xx5,也就是18x。
2) 18xx5用18x代替,因为18xx5=18x。(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根据上面的推想,板书:18÷=18x,=45千米
答汔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强调
1)18÷不便于直接除,把它转化乘法。
2)18÷=18x,“÷”转化为“x”,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了变化。
3)是的倒数,即的'倒数是。
2、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使等式成立。
15÷=15x( )10÷ =10x( )
8÷=8x( ) ÷9=x( )
2、列式计算。
(1)一堆煤,每次用去 ,多少次才能用完?
(2)王晶小时做15朵花,1小时做多少朵花?
3、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八第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问答。
师:什么叫比和比值?(点名学生回答)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师: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2/6,4/12,8/24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课件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发现都能化简为1/3。
3、引出新课。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启发引导,发现问题。
把6/8,12/16改写成比的形式。(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个比相等吗?
引导学生通过求比值得出两个比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6∶8=12∶16=3∶4。
师: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什么变了?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后项都发生了变化。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比转化成除法,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①6∶8=12∶16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8=(6x2)÷(8x2)=12÷16
6∶8=(6x2)∶(8x2)=12∶16
师:认真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6∶8=3∶4。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 ∶8=(6÷2) ∶(8÷2)=3 ∶4
6 ÷8=(6÷2) ÷(8÷2)=3 ÷4
师:同样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指名汇报)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师: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师:相同的数是什么数都行吗?同时乘或除以0可以吗?
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得出相同的数不可以是0。
(3)引导学生完整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性质)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同乘或除以几)
第4题:
(1)98∶100
(2)12∶100
(3)110∶100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2、7∶12的前项增加1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24 。
3、5∶6的后项增加24,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乘 5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6∶8=12∶16=3∶4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x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案《四季》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