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白老师课前了解到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约有4万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们图书室大的图书馆,你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话想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十万册是多少?
生2:这个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生3:书这么多,查资料肯定很方便。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在网上查到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料(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怎么了孩子,有困难吗?
生:数太大了,读不出来。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看来大家在读数时遇到困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像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师:十万是多少呢?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十万是多少?
生:十个一万;一百个一千;一千个一百;……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十万是多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感受十万有多大啊?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有每盒1000个的订书针;一小袋大约有1000粒,一大袋大约有10000粒的绿豆;报纸;大约有1000张纸的词典;还有正方体。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估计,推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万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感受十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有多大?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材料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推想出十万的,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清楚,哪个小组听的认真?
生1:1小盒订书针是1000个,10小盒是一条也就是10000个,(学生边说边数)10条就是10个1万个是10万个。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个订书针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数的过程,学生跟着数)(课件演示)
生2:1小袋绿豆是1000粒,10小袋是一大袋是10000粒,10大袋是10个1万是10万粒。
师:你们估计一下像这样十万粒绿豆堆在一起大约有多少?(学生估计)
生3:这一块区域的文字大约有1000个,这一面报纸大约有10块这么大的区域也就是大约有10个1000也就是1万字,这样的10面大约有10万个文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十万个文字有多少?
学生演示一面,两面,三面,四面,五面铺开大约有多长?
师:现在是多少字了?(五万)好,再放上五面,是多少字了?(10万个文字)
生4:一本词典大约有1000张纸,这样的10本词典大约有10000张纸,100本词典大约有10万张纸。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
生:6、7米高。
师:我们借助教室的高度来感受一下,教室大约高3米,也就是说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两层楼)
生5: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这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也就是有100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100个大正方体有10万个小正方体。估计可以放十张桌子。
师:现在你感觉十万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2、自主探究新的计数单位
师:以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计数器,那十万在计数器怎样表示呢?
生1:万位上拨10个珠。(说说你的想法)万位上一个珠表示1万,10个珠就是10万。
师:十万用10个珠子表示,那11万怎么表示呢?
生:十万位上拨一个珠,万位上拨一个珠(说说你的想法)这是十万位,拨一个珠表示一个十万,万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万,一共是11万。
师:你怎么想到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的?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万是十万,所以这里拨一个珠表示十万。
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借助以前认识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推导出10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他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揭开纸条)你看同样是一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板贴)。
师:在你手中的计数器上找到十万位,在什么位的哪一边?
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现在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一个十万
师: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二十万
师:拨一个五十万,谁来说说什么位上拨几个珠?
生:十万位上拨5个珠表示五十万。
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像刚才那样继续往下边拨边数,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分组操作计数器。
师:谁来说说你们又找到了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生: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
师:你们都是找到了这些吗?谁还有不同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打乱顺序板贴计数单位。
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排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谁来帮老师排列?
学生演示排列的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啊?
生:按照以前所学的个十百千万(师贴上)之间的进率,万再往前是十万,百万,千万------
师:我明白了,他运用了以前所学的满十进一的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比十亿大的计数单位吗?
生:百亿,千亿------
师: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已经在计数器上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一组信息来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师: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生:1、2、3……(一口气数了60下)
师: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累,快坚持不下去了
师:大家只是坚持了一分钟,也就是60下。如果让你不吃、不喝、不动,像刚才那样数上一小时是多少下?(3600下)如果要数一亿下,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说)
生1:3个小时
师:还差得多
生2:5天
师:我们一起看看有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三年多。
师: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师:你现在觉得一亿怎么样?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亿?
生:中国人口十三亿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原来所学的个十百千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新的计数单位。(板贴:计数单位)接下来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你,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1、拨一拨,说一说
四十万七十万九十七万(学生拨数说理由)
六百万三千万十三亿(学生把计数器推到桌子中间,想在什么位上拨珠说理由)
学生说十三亿的拨法,教师演示:十三亿
师:现在揭开手中计数器上的纸条,看看你们发现的计数单位是这些吗?太棒了,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2、想一想,填一填
(1)与十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2)从右边起,亿位在第( )位上,与它相邻的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四、走近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指板书)新的计数单位,还感受了十万和亿的大小。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大家就会很容易的读出课开始时的这些大数了。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课下与你的同伴试一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评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上白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纵观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思想自由,心情舒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白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看待,师生之间力求民主、平等、对话、协商,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在大量的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对数的认识部分新增的一大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白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十万”的教学中,白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钉书针、绿豆、报纸、字典等,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通过估计、推想、描述等,感受十万是多少,然后白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倾听、碰撞、接纳、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十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身经历了“十万”的形成过程,对十万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清晰的认识。
三、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都知道,迁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在认识“十万”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时,白老师通过让学生体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表示十万,引出怎样拨11万,看似很正常的过渡,却包含着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既是对万以内数之间进率的回顾,也是认识“十万”这个新计数单位的最佳突破口。即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自主探索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而白老师在学生汇报时又故意排错顺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再次排列这些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和认识。
此环节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达到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看出,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学生体验、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 )=( )+36(2)18+25=( )+( )
(3)59+( )=( )+36(4)59+( )=( )+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上一篇:赠刘景文(实用4篇)
下一篇:小数乘法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