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精彩7篇】
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何更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 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说明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长尾鲨”号核潜艇遭遇“海水断崖”现象沉没
视频中提及了海水的三大主要理化性质——温度、盐度和密度。
二、海水的温度
1. 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即 海水温度=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2. 变化规律:
① 海水表层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温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原因:受太阳辐射影响,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活动:绘制大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
注意:选取同一经线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处的表层水温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线。赤道地区表层水温约25℃—30℃,回归线地区高于20℃,极圈附近约0℃
② 南北半球等温线特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北半球下垫面性质不均一,陆地面积较南半球更大。
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并与纬线是平行:南半球下垫面性质较均一,海洋面积广阔。
③ 同纬度不同海域表层水温差异及影响因素:海水运动(洋流)
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北美洲东西两岸为例:
东岸属于大西洋海域,沿岸洋流由低纬向高纬流(暖流),使表层水温升高。
西岸属于太平洋海域,沿岸洋流由高纬向低纬流(寒流),是表层水温降低。
④ 海水垂直方向温度的变化规律:随深度的加深海水温度递减
低纬度:1000m以上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水温迅速下降;1000m以下海水几乎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水温缓慢下降。
中纬度:趋势与低纬地区相似;浅海海域表层海水显示出季节性差异:
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水温低。
高纬度:迅速降低又在500m处反常增加。表层海水遇冷收缩,密度变大,冷水体在密度差的作用下下沉,沉到暖水体以下,形成冷水下沉的冷中间层,下部暖水体受压被迫托举抬升。
⑤ 海底地壳运动:红海两侧板块在不断张裂,海底大量岩浆从地壳裂缝流出,加热了海底的温度。
⑥ 小结:
3. 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ü 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ü 不同纬度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生物。
ü 海水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追逐更适宜的温度。
ü 远洋捕捞或近海养殖都受到海洋水温的影响
②影响海洋运输
ü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
ü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例:连通亚洲东部与欧洲西部的传统航线(45~50天)和北极航线(约33天)。
③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存储库,可调节大气温度
ü 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
ü 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ü 海水温度升高及其膨胀,会引起海平面升高(温室效应,沿海地区淹没)
ü 局部海域温度变化会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厄尔尼诺现象,长江中下游水灾)
4. 活动探究: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①分别描述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葫芦岛: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低,冬夏季节变化显著。
厦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有季节变化。
西沙:冬夏季节海水温度均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②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葫芦岛:7-9月 厦门:5-11月 西沙:全年皆宜
③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最长。
原因: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则适宜游泳的时间也越长。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也了解了水温变化对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后练习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水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之一,而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中,海水的理化性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是个值得关注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理解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通过世界海水盐度和密度分布图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海水从何而来,有多久的历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水的理化性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温,温度梯度小于冬季。
纬度相当的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温度较低。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变化而递减。1000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
3.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海洋水温的因素除海水热量平衡的分布及变化(纬度和季节)之外,还有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4.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2)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二、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气候(海水温度、蒸发量、降水量)、海水运动、径流、距海远近、结冰或融冰、海域封闭程度。
【深化探究】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主要因素):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降水使海水稀释,盐度降低。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高
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径流(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有河流注入),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好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域封闭程度:海区较封闭,受陆地影响大,与外海海水交换少,盐度特别大或特别小。
海区开放:受陆地影响小。
3. 结合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图理解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①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海洋表面盐度最高
②赤道地区,虽然气温较高,蒸发量也不小,但由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
③自回归线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蒸发量逐渐减小,盐度逐渐降低。高纬度海区蒸发量降低,又有一定量的降水,加上融冰的影响,盐度最低。
④南北纬40-60度附近海域盐度的比较,北纬40-60度海域附近的海域盐度低,主要是由于北纬40-60度附近的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广阔,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因而盐度较低。
⑤在赤道附近,盐度最低的海区位于赤道偏北,这是因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最高盐度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四周为沙漠地区,注入淡水少;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
最低盐度海区——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蒸发量小;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化学物质,海水晒盐、海水制碱、海水提取镁、溴、海水养殖、海水淡化。
三、海水的密度: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1.影响海洋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温度、盐度、深度。
2.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趋势与其温度变化趋势相反。
水平方向上,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3.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因纬度而异。
【板书设计】
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3.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4.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
(2)影响海洋运输
(3)调节大气温度
二、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的密度
影响海洋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2.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3.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3
海水组成(ConstituentsofSeawater)
一、海水组成(ConstituentsofSeawater): 11种主要无机盐,占%;
海水:混合溶液=淡水+无机盐+有机物+悬浮质+……
二、海水组成恒定性原理(Principleofconstantproportion): Marcet原理或Dittwar定律
无论海水所溶解的盐类的浓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是恒定的。
海水的物理性质
一、淡水(Freshwater)分子结构(Molecularstructure):极性,分子缔合力 溶解力强: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 密度变化异常:
不遵从“热胀冷缩”。最大密度时温度是4摄氏度沸点(boilingpoint)和融点(meltingpoint)、比热(specificheat)、蒸发潜热(latentheatofvaporization)等热性质比氧的同族化合物高。
二、海水的热力学性质(Energeticpropertyofseawater)1)热容(seatcapacity)、比热容(specificheat)热容(heatCapacity):海水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单位:J/K)比热容((specificheatcapacity)):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单位:J/(Kkg)定压比热Cp: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定容比热Cv: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
二者皆是温(T)、盐(S)、压(P)的函数。Cp在海洋学中较常用,比Cv值略大。Cp值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复杂,低温、低盐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高温、高盐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热膨胀
热膨胀系数:温度升高1K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是T、S、P的函数。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纯水的大,且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气压力下,低温、低盐海水的热膨胀系数为负值,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由正转负对应的密度最大。
3)压缩性(Compressibility)、绝热变化,位温(PotentialTemperature)压缩系数:单位体积海水,压力增加1Pa体积的负增量。
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压缩。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绝热变化:绝热提升时,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对外做功,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对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期内能使温度增加。
位温(potentialtemperature):某一深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温度称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比现场温度低
4)蒸发潜热(latentheatofvaporization)和饱和水气压
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以L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或J/g。
饱和水气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5)热传导(transmissionofheat)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热传导,称为分子热传导。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主要和海水的运动状况有关。
6)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海水的沸点(boilingpoint)和冰点(freezingpoint)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冰点温度(freezingpoint)随盐度s的增加而降低。
三、海水的其他物理性质(Anotherphysicalpropertyofseawater)1)粘滞性(viscosity):
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湍流),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2)渗透压(penetrationpressure):
在海水与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渗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会慢慢地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的压力增大,直至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3)表面张力(surfacetension):
液体的自由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
温、盐、密概念及之间关系
1.温度(Temperature)描述物质分子热运动的量度。2.盐度(Salanity)1)盐度(1902):1kg海水中将(Br-,I-)以氯置换,碳酸盐分解为氧化物,有机物全部氧化,所余固体物质的总克数。(480度加热48小时)利用“海水组成恒定性”,测定出其中某一主要成分的含量,便可推算出海水盐度。
2)氯度:1kg海水中将(Br-,I-)以氯代替,所含氯的总克数。转换为盐度的关系式为:S‰=+‰ 3)电导盐度 4)实用盐标PSS78:
为使盐度的测定脱离对氯度测定的依赖,JPOTS又提出了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thePracticalSalinityScale,1978),并建立了计算公式,编制了查算表,自1982年1月起在国际上推行。建立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
配制一种浓度为‰高纯度的KCl溶液,它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力”下,温度为15℃时,与氯度为‰(盐度为‰)的国际标准海水在同压同温条件下的电导率恰好相同,把这一点作为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3.密度和比容(Density&Capacity)密度(Density):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
比容(SpecificCapacity):单位质量物体的体积是比容。二者皆是温、盐、压的函数。
现场密度:一定温、盐、压下测得的密度。条件密度(ConditionalDensity):g/cm3 密度超量:kg/m3 状态方程(StateFunction):描述海水温、盐、压、密等理化特征参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海冰(SeaIce)
1、Tf、Tmax与盐度关系(ConnectionbetweenTf、TmaxandS)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前者比后者降的慢,当盐度为时二者均是-度。
2、结冰过程(Freezingprocedure)淡水结冰:表层开始结冰。海水结冰:大于时结冰前一直对流混合,然后混合层都达冰点时一起结冰。
结冰条件:冰点温度,结晶核
3、海冰分布(Distributionofseaice)北极 南极 季节变化
4、海冰物理性质(Physicalpropertyofseaice)盐度(salanity):1kg海冰融化后海水的盐度。
密度(density):与S有关,与冰内的气泡有关。1/10在水上,9/10在水下。比热(specificheat):比纯水冰大,且随盐度增高而增大。受卤水的影响,随温度有较大的变化,因其盐度值有很大差异。低盐比热小,高盐比纯水冰大数倍。热传导系数(coefficientofheattransmission):比纯冰小,受气泡影响大大减小,天然保温层。
5、海冰与海洋水文状况的关系(Seaiceandhydrologicstatus)1)对水文要素垂直分布影响: 同性成层:丰富的渔业资源。盐度跃层(halocline):
密度跃层(pycnocline):融冰时表层会形成暖而淡的水层覆盖在高盐冷水上,形成密度跃层。
形成大洋底层水(bottomwaterofocean);
2)对海水运动影响:潮汐(tide),海浪(seawaves)3)对海洋热状况影响:辐射(radiation),水温 冬季:结冰,结晶热,冰盖,皮袄; 夏季:反射,融冰,融结热
6、海冰的危害(Harmofseaice)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海面热收支(Heatbudgetoftheseasurface)
一、太阳辐射Qs(Solarradiation)
1、辐射定律(lawofradiation):
1)、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它与绝对温度Tk的4次方成正比。
2)维恩定律:辐射能量的最大波长与辐射体表面的绝对温度成反比。总辐射能=直达辐射+散射辐射
2、影响因素(influencingfactors): A、太阳高度h: B、大气透明度 C、天空中的云量、云状
3、总辐射能分布(Thedistributionoftotalradiantenergy): 1)纬度(latitude): A、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B、除赤道地区外,夏半年均高于冬半年且差值随纬度升高而增大。C、经向梯度夏半年小于冬半年。2)进入海水中的辐射能:
主要被表层海水吸收,随深度增加指数衰减。
二、海面有效回辐射Qb(significantreradiationoftheseasurface)
1、定义(definition):海面向大气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向海洋的长波辐射之差。
2、影响因素(influencingfactors): A、海面水温(seasurfacetemperature)B、空气中的湿度(humidity)C、云量、云状(cloud)
3、分布(distribution):
表面水温和海洋上层的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度变化相对较小,则Qb随纬度及季节变化小。
三、蒸发潜热Qe(latentheatofevaporation)
1、对海气间热交换起重要作用(importanteffect)
2、影响因素(influencingfactors): A.水汽温差
B.大气中水汽垂直分布 C.风速
3、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a)经向(南北):
赤道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风速小)高纬度海区小(温度低,水汽含量少)副热带和信风带海区大气流下沉,空气干燥,气温高,风大(b)季节变化:
冬季最强(风速大,水汽压差大,水温高于气温,空气层结不稳)
四、感热交换Qh(exchange)
1、海气温度不等,通过热传导也有热量传递。
2、有两个影响因素:海面风速和海气温差。
3、分布:寒暖流区较强
4、季节变化:冬季强,夏季较小
五、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变化
海洋内部热交换(Heatexchangeintheocean)
一、铅直方向上的热输运Qz(vertical)
二、水平方向热输送QA(horizontal)
三、海洋中全热量平衡(equilibrium)海洋中的水平衡
一、影响因子(Influencingfactors):
1、蒸发(evaporation):
热量、水量消耗的过程。44万立方千米。124—126cm/a
2、降水(precipitation):41万立方千米,/a。各大洋分布不均匀。与大气环流有关。
3、大陆径流、地下水(runoff&groundwater):万km3,大西洋最多,亚马逊(第一径流),密西西比(第二大河),刚果(第二大径流),全部注入大西洋(Atlantic),可使海面上升23cm/a.印度洋(IndianOcean)次之,太平洋最少。长江(第三径流)只及亚马逊%。全部注入,使太平洋(PacificOcean)海面上升7cm/a。
4、结冰与融冰(icingandmelting):局地影响
5、海流(current):整个大洋是可逆的,局部海区有影响。
二、水平衡方程(Equationsofhydrologicalcycle)
1、方程(equations):
对整个世界大洋、全年或多年平均
2、水平衡对盐度的影响(effectonsalinity)1)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取决于蒸发和降水量之差。2)(E-P)~S 3)低纬度海区(lowerlatituderegion):降水大于蒸发,P-E>0,S低。4)副热带海区(subtropicalregion):蒸发大于降水,P-E<0,S高。5)副极地海区(subpolarregion):多云带,蒸发少,S低。
3、局部地区各大洋的情况(localregions)北冰洋(ArcticOcean):径流大,蒸发量小,水量盈余,盐度低,冰点升高,易结冰。
太平洋(PacificOcean):降水最多,降水+径流>蒸发,水量盈余,平均盐度低。大西洋(AtlanticOcean):降水少,蒸发>降水+径流,导致水位损失12cm/a。平均盐度高。
世界大洋及中国海温盐密分布及变化
一、概述(Summary)1.对整个世界大洋 75%的水体温度(watertemperature)在0-6°C,50%在°C,整体水温平均°C。其中太平洋(thePacificOcean)°C,大西洋(theAtlanticOcean)°C,印度洋(theIndianOcean)°C。表层海水平均温度°C,其中太平洋°C,大西洋°C,印度洋°C。(太阳辐射入海的光能被表层海水吸收,因此表层海水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高于海洋内部。2.大西洋表层水低于太平洋的原因: 1)两大洋拥有的热带海域面积;2)与北冰洋(theArcticOcean)水交换
3.热赤纬:最高温出现的位置。平均在7°N左右。热赤纬不是在赤道的原因: 1)大洋环流系统(oceancirculationsystem)的配置 2)与两极水交换
二、分布(Distribution)
(一)水平分布(horizontaldistribution)1.表层(surfacelayer):等温线(isotherm)成条带状,沿纬向逐渐减小东、西边界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径向温度梯度(meridionalthermalgradient)冬季大于夏季。
2.深层(abyssallayer):表层以下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直接影响减弱,环流情况与表层不同,所以水温分布与表层不同。500m,水温经向梯度减小,南北温差减小。西边界(westernboundary)出现明显高温区。1000m,经向变化更小,大西洋、印度洋高温区是高温高盐地中海水溢出形成高盐中层水。4000m,温度分布均匀,整个大洋温差不过3°C。底层,南极底层水(Antarcticbottomwater)影响,性质均匀,约0°C左右。
(二)垂直分布(verticaldistribution)表层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各纬度分布不同:
1.低纬度(lowlatitude):表层温高的均匀层(100m左右),下面强大温跃层(主温跃层)。主温跃层(mainthermocline,又称永久性温跃层):不随季节变化。在纬向上,赤道(equator)附近的主温跃层较强、较薄,深度大约在300m左右;在副热带(subtropical)海域下降,深度加深,厚度加大。高纬度)区域,强度增大,厚度减小,水层变浅。极地(polarregion)水域不出现永久性跃层。2.中纬度(mid-latitude):
上为均匀混合层(mixinglayer),其下季节性温跃层(seasonalthermocline)。3.高纬度(highlatitude):
极锋(front)向极一侧,不存在永久性跃层,冬季在上层出现逆温现象(暖中间水),深度100m左右;夏季冷中间水。季节性温跃层生消规律:
三、水温的变化(Changesofwatertemperature)
(一)日变化(diurnalchange): 很小,变幅不超过°C。日较差: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
1.影响因素: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内波(internalwave)等。2.表层:
相比之下,晴天比多云大;无风比有风大;低纬比高纬大;夏季比冬季大;近岸比外海大。主要受
云(cloud)、风(wind)、潮流(tidalcurrents)影响。3.深层:
表层水温的日变化,通过海水内部的热交换(heatexchange)向深层传播。变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位相则落后。
(二)年变化(annualchange):
表层受制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年变化。最高温与最低温差为年较差,赤道和极地海域年变幅小于1°C,最大值出现副热带海域8-9°C,寒暖流交汇处可达14、15°C。北半球(theNorthernHemisphere)变幅大。近海大于大洋。表层以下水温的年变化,主要靠混合(mixing)和海流(oceancurrents)等因子施加影响。
(三)非规则变化(irregularchange):西班牙圣婴ELNino现象。
盐度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ofSalinity)
一、概述(Summary)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meansalinityoftheworld’socean)以大西洋最高,为;印度洋次之,为,太平洋最低,为。
二、空间分布(Spatialdistribution)空间分布不均匀。
(一)水平分布(horizontaldistribution)1.表层(surfacelayer):
总特征,基本上具有纬线(woof)方向的带状分布特征和经向分布呈鞍马状; 寒暖流交汇区和径流(runoff)冲淡海区等盐线(isohaline)密集;某些海域达/km。盐度的最高与最低值多出现在大洋边缘的海盆(oceanbasinsaroundtheedgeoftheocean)中;地中海(Mediterranean)、波斯湾(PersianBay)、红海(RedSea)达39-43,波罗的海(TheBalticSea)北部最低时只有3。冬季盐度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
平均各大洋表层盐度(meansurfacesalinityofeachocean),北大西洋(NorthAtlantic)(最高(),南大西洋(SouthAtlantic)、南太平洋(SouthPacific)次之(),北太平洋(NorthPacific)最低()。大西洋盐度高于太平洋盐度的原因:(1)大西洋沿岸无高大山脉;(2)洋流影响 2.深层(abyssallayer): 盐度差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500m,整个大洋盐度水平差异约,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1000m约;至2000m,;深处几近均匀。
(二)垂直分布(verticaldistribution)1.赤道区:(equatorzone)均匀低盐层、盐度最大层—盐度跃层(halocline)—盐度最小层,缓慢增加。南强北弱
2.副热带海区(subtropicalzone):均匀高盐层、盐度最小层.3.极地海区(polarregion):
层状分布的原因,大洋表层以下的海水都是从此海区表层辐聚(convergence)下沉而来的。
三、盐度的变化(Changesofsalinity)1.日变化(diurnalchange):
表层很小,变幅通常小于。下层,受内波(internalwave)的影响,常有大于表层的。
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最低盐度之差。2.季节变化(seasonalchange):
由蒸发(evaporation)、降水(precipitation)、径流(runoff)、融冰(icemelting)结冰(icing)及大洋环流(oceancirculation)等因素制约。有年变化的周期。但各海区不同,无普遍规律可循。
3.不规则变化(irregularchange):(1)径流(runoff)(2)地震(earthquake)密度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ofDensity)
一、分布(Distribution)
(一)水平分布(horizontaldistribution)是T、S、P的函数
1.表层(surfacelayer):取决于温度(temperature)和盐度(salinity),沿经向从赤道(equator)向两极(poles)逐渐增大。
2.深层(abyssallayer):密度(density)水平差异减小。
(二)垂直分布(verticaldistribution)主要取决于温度.1.随深度(depth)增加而不均匀的增大。
2.低纬(lowlatitude)与主温跃层对应,出现密度跃层(pycnocline)。
3.沿各纬度分布与主温跃层相应。热带表面密度(surfacedensityoftropicalzone)小,密度跃层强度大,副热带表面密度增大,密度跃层强度(intensity)相对减弱。极锋(front)向极一侧,不存在跃层。(表面密度大)个别海域形成浅而弱的密跃层。(降水、融冰)在浅海,随着季节性温跃层(seasonalthermocline)的生消也会存在密度跃层的生消过程。
二、变化(Changes)1.日变化(diurnalchange):微不足道。深层有密度跃层存在时,受内波(internalwave)影响会有波动,但无规律。
2.年变化(annualchange):与温度、盐度年变化有关,综合作用也导致了密度年变化的复杂。
中国海温盐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ofTemperatureandSalinityinChinaSea)季节性温、盐跃层 温、盐日较差 温、盐年较差
观测手段(Measurements)
一、传统:颠倒温度计(Deep-seareversingthermometer)
二、电子(electronic):CTD
三、红外(infrared):热电偶、热敏电
海水混合(MixingofSeaWater)
一、混合概念、形式(Definitionandtypes)
(一)定义(definition):
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
(二)混合形式(mixingtype):分子混合(molecularmixing),涡动混合(turbulentmixing),对流混合(convectivemixing)分子混合(molecularmixing):分子的热运动与相邻海水进行交换,只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涡动混合(turbulentmixing):海水微团的随机运动与相邻海水进行交换。与海水的运动状态有关。
对流混合(convectivemixing):热盐作用引起,主要是铅直方向水体交换。
(三)海水混合具有区域性(localcharacter):界面混合(interfacemixing)和内部混合(interiormixing)。
1、界面混合(interfaceblending)海气界面:强烈的动力和热力过程。风混合;热力对流混合。海底层混合:主要由海流、潮流等动力因子引起,自海底向上发展。海洋锋区:不同水团相交汇的海区,有水平和垂直混合。
2、海洋内部混合(interiorblending)海洋内波引起的混合尤为重要;
“双扩散对流”效应:由于分子热传导系数大于盐扩散系数(100倍),引起的自由对流,促进海洋内部混合。通常两种形式:
1)冷而淡的海水置于暖而咸的海水之上温度出现不稳定状态,上下层海水是静力稳定状态,由于分子扩散的结果,上层海水增温增盐,下层降温降盐,由于热传导系量是盐扩散系数的100倍,所以上层海水由于增温而密度减小,导致海水从界面处上升,下层降温降盐而密度增大,导致海水从界面处下降。对流从界面开始分别向上和向下扩展。
2)暖而咸海水置于冷而淡海水之上与1)形式相似,上下层海水通过界面产生对流。海洋中观测到“盐指”(saltfinger)双扩散对流效应大大促进了海洋内部的混合。
二、混合效应及影响因素(Effectandinfluencingfactorsofmixing)1.动力混合:均匀层,温度跃层(thermocline),盐度跃层(halocline),形成密度跃层(pycnocline)2.对流混合:均匀层,增盐:温度跃层,降温:盐度跃层,不会出现密度跃层
三、混合增密效应(Density-enhancedeffect)混合收缩效应:混合后的密度大于混合前海水的平均密度。海水密度随温、盐和压力的变化是非线性的。
四、水团之间混合(Mixingbetweenwatermasses)海洋热盐细结构(MicrostructureofOcean’sTemperatureandSalinity)
一、海洋细结构(microstructureoftheocean):
相对常规观测尺度的铅直向结构,称其为“细微”。很多很薄的水层构成,层内温盐性质相对均匀的分层结构。
二、两种型式(Twopatterns):阶梯状结构和不规则的扰动型 1.阶梯状结构(ladderpattern):
海洋上层大风的扰动或相邻海水的入侵。在海洋深层的一般认为是“双扩散”对流是其形成原因。
2.不规则扰动型(irregulardisturbedpattern):
跃层内有厚度为数米的温度和密度相当均匀的薄层,有时甚至有逆温现象。可能是内波的破碎或小尺度湍流形成。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运用图表、实例等资料,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盐度分布和密度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视频:“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遇难事件”
此处使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件
师:“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生:(可能的答案)可能和海水的密度变化有关
师: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今天我们先来了解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出示图片: “三个地区景观图”
师:图示三个地区海水的温度有何区别?你觉得海水温度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渤海的水温低,三亚和澳大利亚的水温高,受纬度因素和季节的影
响。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为什么不冋季节海水的温度不冋?为什么不冋纬度海水温度不
同?海水的热量从哪儿来呢?
出示图片: “海水热量的收支”
师:海水温度收入和支出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海水温度反应海水的冷热状况,
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
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主要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师:除了太阳辐射和蒸发外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
还要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
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你能不能据此推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生:(可能的答案)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013年1月8日,一艘轮船 从结
冰的渤海湾驶过
春节期间的三亚海滩 圣诞节澳大利亚的海滩
师:那么垂直方向上水温又会怎么变化呢?
生:(可能的答案)由表层向下递减。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推测对不对,首先来看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
出示图片:“全球海洋表层温度分布图”
师:从这张图上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可能的答案)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等温线分布图
出示:“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
k ffli /1 贏* ilHl舟獻
师:读图总结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海洋表层水温大致
相同。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高,日照强度大,则太阳辐射越强,因此海水温度也较高。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海水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是如何变化的,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均匀地向下递减吗?
师:读图总结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幅度较大,1000
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师:大家发现,水温并不是均匀向下递减的,在 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幅度小,保持较
为稳定低温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可能的答案)1000米以内,水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 1000米以下几乎不受 太阳辐射影响,也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
师:我们刚才总结了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是所有地区的海水温度变化都符合这个 规律吗?我们来看图片
出示图片:
不冋纬度观测站海区水温的垂直变化图
生:(可能的答案)从低纬到高纬海水温度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总体在减小, 在高纬地区,
海水中往往会存在一个冷中间层。中纬度海区夏季垂直方向上水温差异大于冬季。
师:小组合作尝试解释形成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低纬度海区表层水温高,高纬度表层水温低,而到达
1000米左右
深度时,不同纬度海区的水温,大体都相等处于较低温度的状态。因此在 1000米以内的范 围内,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垂直方向上的递减比较明显,差异较大。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气温年较差大,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大,夏季表层海水温度高,垂直差异大。
师:小组合作尝试解释高纬度海区为什么会出现冷中间层?
生:(可能的答案)冬季冷却的海水由于海水密度增大下沉形成的。
生:(可能的答案)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
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
师:想一想还会有什么因素影响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纬度、季节、海底火山喷发等因素都有会影响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师:上面我们从水平和垂直两个角度分析了海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海水温度及其变化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呢?
(板书)一、海水的温度3、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影响我们去海边度假的时间。
师:除此之外,海水温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出示图片:“海洋中生物资源的垂直分布”
师:读图不难发现,海洋表层生物资源最为丰富,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可能的答案)海洋表层水温较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因此海洋生
物聚集。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5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1.运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探究分析海水的温度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
2.通过收集相关资源,了解特定海域的海水温度及人类活动方式,并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海水的温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材使用构想:
利用教材提供的地图“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展示全球范围内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在通过地图与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温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此基础上,利用“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的真实情景材料创设活动和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美国核潜艇遭遇过,129名乘员葬身海底,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上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提问:1.你知道“海上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2.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通过资料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讲授
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
1、海水的温度:
说明: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
引导提问: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
生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说明: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2、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
说明:根本上是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其它因素有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
引导读图比较“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及“2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提问:水平方向上,海水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同桌合作交流,点名回答。
补充总结:
不同纬度海区:由低纬向高纬方向递减。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2)垂直分布
引导读图“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及相关材料。
提问:
①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
②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
生答: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4、海水温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调节气温
说明:今年的气候有些异常,冷的比较早,自立冬以来,寒潮多次光临,气温多次降到-20℃以下,这与数九歌有些不一致,但是本身气候就是个复杂的系统,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海水的温度就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今年的寒潮较多就与拉尼娜(西太平洋的海水异常变低)有很大的关系。
2)利用温差发电
引导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3)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易引发飓风
4)海水温度异常还影响食物链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知识小结
四、布置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性质: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洋流
分布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影响:积极和消极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首先对教材海水的温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学习中了解到海水温度也能影响我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知道了全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我们的家园,因为每一方面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6
一、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是地球上水的主体。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3.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二、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
(1)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
(2)海水蒸发——海水热量的主要支出。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海水热容量的收支状况、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4.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三、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2.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
(1)按纬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世界大洋平均盐度:%。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
3.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链接·注意
海洋表面水温与盐度、降水量、蒸发量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特点不同。 四、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理解要点诠释
考点一 海水的热量收支与海水温度
1.热量收入最大值并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附近;原因是赤道地区多阴雨天气,而20°N 附近晴天较多。
2.热量收支平衡点大约在30°N 附近。
3.赤道地区至30°N 之间热量盈余,越接近赤道盈余越多;从30°N —90°N 之间热量亏损,越往高纬亏损越大。
4.高低纬度之间海区的热量通过洋流运动和海水蒸发等达到热量平衡。 考点二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考点三海水盐度的分布及变化分析
运用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分布的曲线图,说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南北半球对比,高中低纬度对比分析。
诱思实例点拨
【例1】下列叙述与海水盐度有关且可信的地理现象是()
A.从北海进入波罗的海的海轮,吃水线略加深
B.从亚丁湾和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的海轮,吃水线略加深
C.同一纬度海域盐度不同只与洋流有关
°N附近海域海水盐度比60°S附近海域高
解析:此题是一道考查盐度浮力的跨学科综合题。盐度变大,浮力变大,则海轮的吃水线略上浮,盐度变小,浮力变小,吃水线略加深。从北海进入波罗的海的盐度变小,吃水线略加深。从亚丁湾或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盐度变大,浮力变大,吃水线略上浮。C选项还与淡水入海有关系。D选项,60°N附近海域因有淡水入海而盐度低于60°S附近海域。
答案:A
讲评:在讲评时,要首先让学生再次熟悉盐度的分布曲线图,以及影响盐度的因素,重要的是学会分析盐度高低的方法:先比较纬度,再看洋流,再看河流。
(1)该海洋是__________洋。
(2)图中的洋流名称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3)从成因类型划分,③④⑥属__________流;⑤属__________流。
(4)组成副热带大洋环流的洋流有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5)A、B两个海域,能形成大渔场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考查世界洋流模式、洋流分布为主要目的,但兼有世界的海陆轮廓、洋流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其中各洋流名称比较容易出错,关键是要认真、细心识记有关的地理名称;其次,要对全球洋流模式及分布的四个基本规律掌握透彻,知道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在中低纬度海区的南、北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之间,方能得出第(4)题答案是②③④⑤⑥。而第(5)题则相对简单一些,教材已经有清楚的分析。关于洋流成因类型的划分在前面考点难点解析一栏已有说明。
答案:(1)大西
(2)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加那利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3)风海补偿
(4)②③④⑤⑥
(5)A 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
讲评:本题是从一个特定的海区来考查学生对于洋流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较细小,此类题目不胜枚举。同时,也能够从总体模式来考查,如把世界洋流模式图的一个部分提取出来,首先考查一些共同的知识,再把这个部分想象成某个大洋的一部分,再引出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考查,复习中特别要注意题型的变化和考虑问题的角度转换。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有关海洋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人说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海洋是人类扩大生存空间的理想场所。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前线、资源的宝库,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拓宽生存空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海洋。
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和盐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区域认知;通过图表分析,认识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差异,找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并解释原因。
4.地理实践力:以现实生活的事象为例,走近海洋,利用地图册和新闻影视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关海洋知识,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由浅入深,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难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海洋既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场所,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今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海洋的知识内容。
过渡:介绍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事故,过渡到海水的性质
一、海洋基本情况介绍
(一)海洋是地球的水库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海洋面积辽阔,水深巨大。海洋占全球表面积为71%,约亿平方公里,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800米,体积约亿立方千米,蓄积水量占地球水体总水量的%。
(二)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
温故知新,联系前面两章大气、水循环的知识,海洋不仅是地球的水库,还是大气中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之一。据统计资料:世界海洋每年蒸发总量可达450000立方千米,其中大约90%的水汽直接在海洋上空凝结,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约10%的水汽由大气运动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再通过河川径流返回到海洋。由于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从第一单元的有关知识内容可知,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地面中,海洋占了71%,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海洋是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水的热容约为空气的3100倍,因此,海洋在为大气提供水汽、调节地球的气温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它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承转)前面我们了解了一些海洋的基本概况,对海洋环境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学习海水的一些理化性质——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
二、海水温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海水温度,并回答以下问题:
Ppt展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老师进行问题点拨、归纳和总结。
1.海水热量的收入来源与支出去处;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海水温度与人类活动。
归纳:
1、 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 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
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
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教师分析课本图《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和图《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找出海水温度随深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板书:海水温度随纬度和深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可知:
上层海水 ——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教师设问,学生回答)
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 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
答: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总结: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1000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板书)
通过分析图《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可知
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
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的影响、大气运动及海水运动的影响。
海水温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l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l 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l 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活动题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通过课本图葫芦岛、厦门和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学生讨论回答;
1. 分别描述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2. 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冰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
3. 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得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
(承转)我们学习了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一些影响因素,下面我们再学习海水盐度的基本情况。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的海水盐度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是本节中的重点内容,内容虽少,但重要性较高,安排同学们看课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直接了解,并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课文内容)。
1.盐度的概念。
2.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
3.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
到过大海的同学都知道,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镁。为了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数量,人们采用盐度,即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通常用千分比表示1000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影响盐度的因素(外海或大洋)
l 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l 降水越多,盐度越低
l 蒸发越大,盐度越高
通过分析图《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得出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赤道和极地海域盐度较低。
影响盐度的因素(近岸地区)
有河流入海,盐度较低,反之较高(相对封闭海域影响更明显)
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学生阅读回答)
l 晒盐、制碱、提镁、溴
l 影响海水养殖
l 淡水资源重要补充:海水淡化,直接利用 ——冲厕、工业冷却水
活动探究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学生对照图表讨论,教师总结)
1, 归纳红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2, 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
3, 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
4, 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材料补充:
红海是印度洋的内海,位于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大部分海区介于10°N~30°N,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如红海北部年降水量仅为25毫米,南部也不过250毫米,而蒸发量却很大,可达降水量的10倍以上。另外,红海西岸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东部边缘,东岸也是热带沙漠广布,四周几乎没有淡水的注入、稀释。其盐度可高达%,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波罗的海位于欧洲的北部,介于52°N~65°N之间,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比较小,加上四周每年有大小250多条河流带来的淡水汇入、稀释,因此形成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还不到1%。
(承转)学习了海水盐度的变化情况,了解了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一些影响因素,下面我们再学习海水密度的基本情况。
三、海水的密度(板书)
概念: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影响因素:温度、盐度、深度
海水密度分布规律:
阅读图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讨论分析、归纳
表层海水分布规律(水平分布):
1. 纬度越高,密度越大
2. 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纬度而异。
不同纬度:
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海水跃层:海水密度等参数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潜艇躲在密度跃层下方时,因下方海水密度较大,好像潜艇自己触摸海底一样,潜艇可以关闭发动机停靠在上面(故而称液体海底),密度跃层对声波具有折射作用,当敌人的军舰发射探测潜艇的声波时,常被跃层挡回,躲在跃层之下的潜艇就能避开敌人的耳目,从而达到完美的“隐身”效果
海水断崖:海水密度等参数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
(教师分析)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事故真相,由于密度的急剧减小,浮力迅速下降,因此当潜艇进入海中断崖时,由于浮力不够,从而迅速发生急剧“掉深”。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由于遭遇海中断崖和强烈的海洋内波而迅速下沉,最终由于深度过深,水压过大导致潜艇解体,船员无一生还。
总结:海水密度与人类活动
l 影响潜艇的航行,有可能发生“海中断崖”现象
l 用于军事战争,躲避敌军侦察
(课外阅读)自学窗:见课本56页,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
板书设计: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水盐度: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水密度: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这颗荧蓝色的星球里,海水包围着我们,海水是我们的颜色,一片汪洋,一个世界,一个未来。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一篇:《认识植物》教案 《认识植物》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