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会计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会展设计;3ds Max;问题;教学改革

一、前言

会展设计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从事会展设计的学生要学习众多软件,而3ds Max软件是作为一名会展设计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软件之一。3ds Max是3D Studio Max的简称,是由Autodesk公司开发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软件类课程,非常广泛的应用于会展设计、影视动画、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是我校会展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二、授课方式

目前,3ds Max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以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主体,授课方式一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知识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可适当安排一些实训课,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熟练程度,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教材的选择与课程不匹配,教学内容的选取缺乏时效性和专业指向性

由于会展设计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市场上专门针对会展设计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较少,所以在教材的选定上会偏向建筑行业设计或介绍软件的科普类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选取的实例都是陈旧的、过时的,缺乏时效性和专业指向性。

(二)3ds Max 软件的复杂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3ds Max 软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遍布诸多行业,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软件。它的命令、功能和参数选项很多,是个比较难掌握的绘图软件。有些学生在初学时较感兴趣,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作业。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实例中运用的命令参数复杂性增加,作业需要耗费的时间延长,有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吃不消了,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再加上有的老师讲授的是英文版本的,而学生的英文水平较差,学起来就更加吃力了。

(三)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ds Max是一门要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机械地向学生讲授,这会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课程学时安排不足,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的制作经验

3ds Max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高职学生的学制通常为3年,而大三这个学年是在企业顶岗实训,实际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这两年的时间里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众多课程,学的多却不精,所以高职学生的很多重要课程的学时严重不足,而3ds Max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庞杂,也给教学带了很大挑战。在职业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踏入教师岗位的,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也没有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学校也没有专门输送教师去培训学习。

四、解决办法

(一)通过校企合作,编制适合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

会展设计中3ds Max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不能照搬书本内容,局限于教科书,教师要根据最新的专业岗位需求,分析本专业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中对3ds Max软件的应用程度与范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工具和命令有哪些;针对该专业哪些软件功能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内容可以一带而过。通过校企合作不H能够解决教材的选择与课程不匹配的问题,也能够解决教学内容的选取缺乏时效性和专业指向性的现状。企业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帮助教师选取最具时效性和最适合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由企业授权将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使教学内容直接和社会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接。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据从事会展设计工作所必须的3ds Max的基础知识和可能遇到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筛选和提炼,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任务,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目标糅合在这些任务的教学中,提供符合“教、学、做一体化”要求的课程内容、教学环境和实施方案,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设计的项目或任务要涵盖3ds Max的软件常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以任务所包含的工作过程为中心重构了软件操作的知识体系,从而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合理安排课程学时,输送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3ds Max软件的复杂性和学生学习的困难性,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数,通过项目或者任务的训练,既能够完成基本的知识目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也可以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训课,进行实际项目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创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安排老师到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教师再讲课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将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用设计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快速的和社会接轨,也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 语

3ds Max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软件类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要克服授课过程中的所有困难,设计出适合会展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玉凤。试析五年制高职《3ds Max》课程教学改革[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

会计课程教学设计【第二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分析教学修改教学评价

《会计制度设计》(Design of Accounting System)是一门面向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含双学位)的专业选修课程,一学期的总课时为32学时,采用专题性的案例设计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制度设计概论、会计科目与核算形式设计、会计报告系统的设计、货币资金监控制度设计、存货及购销业务监控制度设计、会计控制系统设计的评价、会计组织制度的设计等。教学手段则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分析、平时案例设计及期末论文报告等多样化的形式。

教学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教学系统的设计则是教学计划的开发过程,它可以在多种不同水平上进行,如由部级精品课程基金资助的会计学科课程研究和配套的实验、网络课程研究。而一般把较小教学系统的设计简称教学设计,因其重点是教学本身,如《会计制度设计》教程、教程内的单元或个别的课,便是此类教学系统的计划和开发。在任何教学系统的模型中,各阶段的作用可分为如下三类:(1)鉴别教学的结果,(2)发展教学,(3)评价教学效果。笔者借鉴狄克和凯里(Dick & Carey,1990)的模型(图1),在《会计制度设计》授课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为积极探索适合该教程中的单元和单课的教学系统,将集中说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四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活动。

图1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1《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阶段

教学设计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识别哪些目的是教学目的,哪些不是。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中,目的可能与学生的动机和职业关注程度有关。《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从技能层面上,使学生们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会计制度设计的能力,提高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以便学成后能够较好地适应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的需要。(2)从观念层面上,引导学生们从会计的“个体技术观”转向“组织社会观”,通过历史和案例的讲解,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对企业、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培养对会计制度设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敏感性。

在陈述了目的之后,便可以确定需要了。一些教育研究者(Burton & Merrill,1977;Kaufman,1976)把需要定义为理想事态(目的)和当前事态之间的差异或差距。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选修《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工商管理类(含双学位)学生,大多来自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大三、大四年级,也有一些来自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专业,且大都修习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基础课程。会计制度设计的训练需要可以从工作分析或特殊的部门技能要求中得出,这些需要也是学生们选择课程的原因,他们认为,应该了解企业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运作模式和设计方法。一般认为,学校应参与确定教学目的的过程,而这样的教学目的通常被表示为需要。事实上,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校期望之间的任何差异都是需要,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相关培养目标为:“使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成为具有科技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2《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分析阶段

教学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技能。例如,会计科目设计要确定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科目体系,及各个科目的使用说明。对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教学分析就要揭示需学习的技能成分是什么。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任务分类。任务分类即把学习结果归入某个学习类型或亚类之中。心理学家加涅(1985)描述了5种世界公认的主要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任务分析(或步骤分析)有助于教学设计,分析的结果是一系列步骤和在每一步骤中应用的技能(Gagne,1977)。例如,《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前三种类型),可以先将终点目标分类,然后以教学课程图的形式将它们组成教程单元。为了检查必要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是否包含在该教学单元中,可以查阅这一课程图。

学习任务分析适合于揭示包含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并据以决定教学顺序。例如,若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会计科目体系设计,那么学习任务分析将揭示有关这个教学单元的终点目标和从属的学习目标及有关技能(图2)。另一类教学分析则被称为信息加工分析,这种分析必须让学生“说出”有关技能中所包含的内部过程和推理,例如,给出5家个体户会计科目体系的设计要求(约350字10段话),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逐段资料参与设计讨论。对于由信息加工分析所揭示的每一决定和行动所作的重要评估,就是要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具有某些能力,或者是否需要向他们教授这些能力。

学习者和环境分析,即鉴定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可以与教学分析阶段先后(调换),也可以同时(平行)出现。由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涵盖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与会计组织领域,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会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所以设计者必须选择教学的起点,知道某些知识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对另一些学生则是必需的。教师必须能识别某些可能不适合该课程的学生,要让他们退选或进行补习。单纯猜测是不够的,比较好的方法是与学生交流,测验学生技能,直到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足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此外,学生的特质(如合作度、焦虑度)和能力(如口才、理解力)可能会影响教学殊媒体的运用和教学速度。对于合作意向低下、具有焦虑人格特质的学生,《会计制度设计》的教学最好不要完全是分组讨论和团队考核、较适合的教学方式则是慢进度的。

图2会计科目体系设计的教学课程图

3《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修改阶段

在此阶段,涵盖了作业目标、测验项目、教学策略、教学材料等四项内容:(1)作业目标即编写绩效目标,是指应将需要和目的转化为能充分具体和详细地显示学生朝向目的方面的进步。(2)开发考核量表即设计标准参照的测验项目。(3)教学策略即开发考核策略,就是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完成每一个作业的计划。(4)教学材料即开发和选择用于传递教学事件的印刷的或其他形式的媒体。

作业目标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陈述。之所以将一般目的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目标,一是能够与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交流,如教务处仅对一般目的而不是对细节感兴趣,而教师和学生则需要详细的作业目标以便决定将要教或学什么。二是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教学处理,设计者必须适当确定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的学习条件。例如,《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有三次案例设计,分别是:五家个体户的会计科目体系设计、小丽单位的货币资金监控制度设计、盼盼集团零存货管理的监控制度设计。其中,第一次作业要求学生们以助理人员的身份,按规定程序完成详细的科目体系设计,是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属于言语信息类的学习结果;第二次作业要求学生们以项目组长的身份,利用流程图和文字说明法,设计一套货币资金监控系统,是运用所学符号知识完成流程设计,属于智慧技能类的学习结果;第三次作业则要求学生们以总设计师的身份,站在战略决策层的高度列举设计要点,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及能否与企业管理系统接轨,是对内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属于认知策略类的学习结果。显然,通过对之前一般教学目标、单元结构草案的修改工作,使设计者能够确定各项具体的作业目标,并指导后面发展课时计划(或课件)和监测学生进步和评价教学的质量等工作。而紧随之对开发考核量表(图1)进行准备,也是因为希望把测验的重点放在作业目标上,是确定学生是否习得了所需要的技能,不是确定他们是否记住了所呈现的教材,有助于教师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目的和促进所需要的教学。

教学策略的目的是要概括地提出教学活动与实现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可以是以课时计划的形式出现,例如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课件材料。它们包括广泛认可的如下功能:指引注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反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注重理论讲解与案例设计相结合,相对于其他财会类课程更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设计方案“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力求让学生在把握设计要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理论讲解阶段,一般由教师提示方向,告知适当材料,领导或指导班级活动;在案例设计阶段,笔者在该课程中曾经设计过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定速的课时策略,对扬子江大酒店会计制度(2006年)、上海展望集团会计制度(2007年)、汉唐水晶公司会计制度(2008年)等案例,进行了分组设计、报告和评议。一般是向学生呈现一个学习目标、一个活动指南、要复习或阅读的材料、知识点、学生自行评议的流程,课件中的教学或活动指南是为学生而不是为教师写的。在此情形下,经由教学目的提供的教学事件适用于学习结果的一切领域,尽管在具体实施时的教学条件有不同的组合(如复印材料、网络资源等),这时设计者必须能够把学习的知识、设计理论和自己对学生和目标的经验融为一体,即所说的发展教学策略的含义。

要实现《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目标,选择和开发教学材料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一般只要把选好的案例和影音材料融入自己的课时计划即可,但为了方便而选择现存材料的不足在于,教师可能是在改变教学目标以适应于手头可以利用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教学材料具有提供不同教学事件的可能性,例如通过观看影音录像,可以提供课堂里教师难以用任何其他形式提供的刺激情境。笔者在引导学生们思考会计制度设计与企业及社会的关系时,通过放映英国BBC的社会政治纪录片《Made in China》和《解构企业》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阶段

作为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包括了两项内容:(1)形成性评价,是指设计用于提供数据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评价,它们往往是在教学材料正在不断修改的时候进行的,没有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2)总结性评价,则是指当计划不必进一步变化,而且以最后的形式确定教程的成功和价值的时机已经成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修改和改进教学材料提供数据,以便使教学对最大量的学生尽可能有效。在教学设计中的这一阶段可能是最经常被忽视的阶段,笔者曾经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中设计过完全以团队分组进行案例设计的考核方式,虽然由6~8名同学自由组合的设计小组符合会计制度设计的实战逻辑,但是在教学实践和课后反馈中发现,这种方式造成了相当普遍的“搭便车”现象,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往往由少数两三个学生完成,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并且在考核方式层面存在“连坐”现象,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被“拖后腿”无法表现自己真正的学习能力,对成绩评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和无奈。针对这种情况,狄克和凯里(1990)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三级步骤:(1)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被试,对教学材料作一对一尝试,以反映学生在课上可能遇到的结构和逻辑问题。(2)将教学材料提供给由6~8名学生组成的小组,重点是明确团队水平如何应用材料和需要怎样的帮助,以获得更有代表性的学生平均分数。(3)根据一对一和小组尝试修改过的教学材料,针对全班进行现场实验。图1中的反馈回路也表明,因有来自先前的设计阶段信息,形成性评价数据可以对教学系统设计要求修改或审查。当然,要想实施狄克和凯里的三级评价相当困难,一个简单的替代方案则是通过班级同学对课程设计的直接书面回馈意见进行修改。

最后,把一个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效果的研究被称为总结性评价。正如这一术语所暗含的,它通常是在一个教学系统通过了它的形成性阶段以后进行的,例如,教育部的教学评估组所进行的评议就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形式。

会计教学范文【第三篇】

我们应该给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所引起的事件数不胜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的会计犯罪主要呈现高学历、青年化趋势。众所周知,会计行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行业,它主要是向经营者、投资者、社会大众提供统计分析数据信息,其信息质量将对社会利益以及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大课题。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会计教学环节中的必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公共道德在会计这个行业中的具体投射,它在引导和制约会计行为,协调会计从业人员与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说,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特征、是一种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热爱自己的岗位;依照法律法规办事;清明廉洁,不;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具有创新意识;恪尽职守;公平公正。对于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是其内在的素质要求;对于会计的项目实体,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前提;对于社会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是其在社会领域的扩展和延伸。

3.当下的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情况

学校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教师的主动道德教育意识薄弱在我国,会计教师主要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严重缺乏针对职业道德专门讲授的教师。这就造成我国会计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接收和职业道德观念树立之间的严重失衡。学生难以理解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在该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干瘪,方法缺乏多样性从整个会计教学系统上观察,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材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会计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方面存在巨大缺陷。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所修的行业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较少涉及会计法,学生严重缺乏行业法规知识。单一无味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丧失掉了学习兴趣,从而从根本上弱化了学员的自主的职业道德意识。

4.对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可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严重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以上具体问题,作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还必须得从教学根源着手,通过在学校的严格教育指导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和自身技能水平相协调的道德素质。

会计知识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并重建议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提上议程并作为重点学习课程,将技能学习和道德教育的不平衡状况扭转回来。教师应该找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交接点,在教学实例中发掘更多的道德内涵。例如:在基础理论教授过程中,要提醒同学们以后在职业生活中所肩负的职业使命,激发同学们对会计职业的追求与喜爱,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理念。

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树立职业道德修养,全方位的进取发展,才能与道德素质并重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训练的主要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所以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体系建设性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且积极的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转变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以方便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业务和工作内容是什么,认识岗位所赋予他们的职能和使命,了解到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注意职业道德相关的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尽量使教材具有较多的实例,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接收道德意识的能动性。

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起职业道德教育的网络平台,扩展网络手段如今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成为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区域。微信、微博等社交新闻平台不仅是交友平台更是重要的知识传播途径,是重要的知识传播媒介。这无疑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具多样性和时效性的平台,使得各个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更加高效。通过网络途径收集到学生学习后的感官和体会将会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然后有目的的将职业道德观念与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相接洽,给同学以无形的教育影响。

5.结束语

会计教学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联结学习论;认知学习论;课堂讲授法;结构教学法;先行组织者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为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法。

二、学生由联结学习向认知学习的转变

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联结学习论的直接受影响者,高中阶段他们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总怕漏下一句话;一本一本地记笔记,总怕落下一个字;题目一遍一编地做,总怕少做了一种题型。结果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记忆,在问题情景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景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的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接受认知学习的训练。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二是课堂讲授法有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以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讲授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比较适合于刚入校的学生。关于课堂讲授法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课堂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其实,无论是学生注意力下降,还是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都不是课堂讲授法本身的过错,是教师没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运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注意结合下列方法。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所谓的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整理如下: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是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分类的项目。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1表示。(二)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的基本理论,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在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围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的填列来完成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或事项,帮助学生得出下列结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理论上,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显然有其局限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设置账户”的问题。即给每一个会计科目设置一定的结构,来反映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构首先要反映“期初数、增加数、减少数、期末数”。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这就要求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复式记账”。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如图表2所示。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最终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是三个主要环节。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3作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工作。

这三条主线基本上概括出《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之间的超级连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衔接自如。这样,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自然形成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

五、《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的应用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准备“先行组织者”。

(一)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先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鲁滨逊记账的一段话:

“……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学内容就自然归结到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对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二)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引用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复式记账”的描述。

“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949年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教授、学者,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在他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deAithmaticaGemetria,ProportionetProportionalita》)第二章“计算与记录详论”(deComputisetScriptuis)中系统描述并总结了流行于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一带商人所用的复式簿记法(威尼斯簿记法)。这书明确指出“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商人“应建立备查簿和分类簿两种账簿”,“无论现金收付、货币种类,还是变换的价值都应记录”,特别是对那些持续经营的企业,他同时要求每年计算一次利润并进行结账,这对于保持合伙的友谊与合作是必要的。该书指出:“(如果)将你财产目录的第一项即你所拥有的货币数量登记到日记账中去,为了理解财产目录的内容记入日记账和分类账,你必须学会另外两个术语,一个称为‘现金’,另一个称为‘资本’。……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500年前,LucaPacioli传授人们的记账技术,居然今天仍然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运用,而基本上没有改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歌德(Goethe)赞扬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

这是对复式记账法的一般性描述,为教师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内容作好了铺垫。例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这一做法沿袭了“威尼斯簿记法”中的做法:“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显然,“威尼斯簿记法”中以“借”表示资产增加,以“贷”表示资本增加;以“借”表示资本的减少,以“贷”表示资产的减少。最后,教师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图表4)来说明这一结论。

六、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本节内容的总结。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提出问题:“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说明总分类账户的登记结果绝对无误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基本正确,但不能检查出诸如重复登记、漏记、科目错误等错误,因此,试算平衡不是万能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学生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与试算平衡表进行区别,提出问题,试算平衡表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试算平衡表是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是检查某一个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引入。在讲授完会计账簿一章后,提出问题,假设账簿记录正确无误,是否说明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某中客观原因导致账实不符?如果账实不符,根据账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还是根据实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财产清查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讲授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出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七、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都说明了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一个完美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堂课,教师应谈及下列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方向、关注的会计实务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教师,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同时,学生的信任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教师精心备课,潜心科研,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介绍《会计学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书目;介绍《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听课为主,笔记为辅,课后阅读补充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学校图书馆,高校学生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图书馆便是良好的阅读、学习的场所。

学期结束,除了对本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介绍下一门与之衔接的专业课《财务会计》,介绍《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2 755415
");